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今年是航空工业建立多少周年

今年是航空工业建立多少周年

发布时间:2022-09-19 05:10:41

A.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已经多少周年了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已经发展70周年了。

1921年红船扬帆,百年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历经波澜壮阔,恰是风华正茂;1951年逐梦启航,七十载新中国航空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归来仍是少年。

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新中国航空事业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航空装备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1)今年是航空工业建立多少周年扩展阅读

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全国对于航空事业的全力支持:

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有一群为航空事业默默耕耘和奉献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更得益于全国对于航空事业的全力支持。

在型号研制取得重大和系列突破的进程中,新中国航空工业也积蓄了一批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一大批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放合作也提上了航空工业的日程。加大中外交流和往来,增进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对话的能力;转包生产、对外军贸成为了当时的“热词”。

1979年,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应运而生,也留下了“5美元勇闯非洲”的美谈,老一辈航空军贸开拓者,在当年创下了1.67亿美元的“中国军贸首单”。新中国航空工业也渐渐地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从蹒跚起步走向振翅高飞。

B. 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

前言
200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屡攀高峰;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的航天传奇,振奋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弦。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后,作为运载工具的导弹(火箭)成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术等新兴技术成为发展重点。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热潮。

一、艰苦创业
1、高瞻远瞩,雷厉风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正式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专家和一批军政干部、15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陆续集聚北京,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了。

2、引进技术,学习消化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苏联给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56年10月原苏联先提供了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1957年12月又提供了两发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P-2及一套地面设备,同时还向我国提供了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图纸,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导弹操作使用人员。

在原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P-2导弹和C-75地空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发射基地的建设,还组建了教导大队,学习导弹操作使用技术。

这期间,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决心也毫不动摇。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液体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一举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弹道导弹。同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

4、小结,开局成功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设10个研究室,1957年重组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时,相关科研院所不断加入国防部五院管理体系,充实完善了科研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成立,19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机电工业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国防部五院归口管理)、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958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导弹试验训练基地(1961年划归国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国防部五院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导弹、火箭、卫星及相关系统领域,具有独立研究、研制、试验能力和条件的研究院体系。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设及其成绩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开局成功,为完成更大的历史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配套发展
1、“八年四弹”与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由七机部统一组织和管理航天事业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

1965年3月,七机部《关于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获得批准。这就是“八年四弹”的发展规划,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改进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四种液体弹道导弹。这一规划在执行中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进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实现。这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携带着自己制造的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为打破霸权主义核垄断作出了巨大贡献。

2、航天三线,新基地新创业
六十年代中期,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的指示,航天系统开始大规模的后方基地建设。广大航天职工从一线大城市来到三线深山僻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0年风雨坎坷的努力奋斗,建成了航天三线基地。

3、东方红一号卫星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卫星研制工作受到较大冲击。为了加快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根据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常开展。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喜悦。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测控技术,这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小结,历史性的飞跃
七机部成立后,体制建设继续充实,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了西方强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术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飞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两极世界格局下,航天事业作为国防事业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进程环境里,航天事业面临转型。

你可自选一截!!!!!!!!!!!!!!!!!!!!!!!!!!!!!!!

C. 请问中国航空工业45周年纪念币价值多少还有套国外躶体邮寄价值多少。

您好,1996年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5周年纪念银币一套2枚。现在市场价在1500元一套。这币属于老币,将来还有升值空间。
下面那套纪念邮票,一般市场价在十几元,不属于特别版本。

D.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特点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诞生

195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新华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时,在某地举行了喷气式飞机制
造成功的国家验收签字仪式……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文中的“某地”,
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30多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在我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试制新机的不平凡历程,倍感亲切而
自豪。

艰苦创业——为我国歼击机制造基地

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2年7月31日,为了贯彻中央关于航空工业从修理发展到制造的方针,政务院会议决定将112厂扩建为喷气
式飞机制造厂。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
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制造厂,制造的第一种机型为米格-15比斯等条文。1954年1月
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二机部四局拟定的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
至1954年10月,苏联政府又建议停止试制米格-15比斯飞机,改为试制更新式的米格-17Ф歼击机。周总理对
此十分关心,于10月22日电示我驻苏大使馆,就缩短飞机试制时间问题向苏方提出了要求。11月25日苏方同意向
我国移交米格-17Ф飞机的制造特许权。与此同时,二机部部长赵尔陆向中央军委、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试制米格-
17Ф飞机的报告,二机部四局正式向112厂下达了试制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试制出第一架飞机。
1954年,中央从军队和地方抽调大批地师和县团级干部充实了112厂各级领导班子。当年调来的有原山东省
级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其恭(到厂任党委副书记)等156人。7月至9月,全国铁路系统和上海工交部门向112厂输送
了大批技术工人,仅上海调来的技术工人就达419人。至1956年,先后从上海共调来870名技术工人。同时,国家
还分配来3000多名大中专与技校毕业生。各种急需的材料、设备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来了。
全国的有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112厂建设者们的斗志,全厂迅速掀起了建设未来歼击机制造基地的热潮。
当时基建任务的特点是:建设规模巨大(改扩建工程79项,总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进度紧张,安
装任务繁重。对此,我们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与边土建、边安装的平行作业方法,有效地把握住了建设进度。
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怕吃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时,我作为副厂长,坚持
工作在第一线指挥建设。在吊装厂房高跨钢屋架时,建设者们打破了冬季限制施工的常规,冒着严寒进行高空作
业,只用32个工作日就完成了1617吨预制品的吊装任务。到1956年底,新建和改建项目全部完成,建立了37个车
间和60多个科室,投入使用的机动设备达4752台,职工人数达到17732人,具备了由修理走向制造的物质条件。
经过工厂干部职工三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创业,全部基本建设任务比计划规定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成。我国第
一个歼击机制造厂终于在一片荒原上处矗起立起来了!从而将新机试制迅速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并肩作战——苏联人民给予了有力援助

1951年7月至9月,以总工程师顾问格涅辛为首的第一批18名苏联专家先后到达112厂。1954年8月,以厂长顾
问赫拉莫夫为首的21名苏联专家来到工厂。到1956年,在112厂的苏联专家人数已达56人,主要科室和车间都配
有专家。在指导工作方面,主要是通过口头建议和书面建议两种形式。仅1955年,厂长顾问和总工程师顾问就提
出重大书面建议75项,全体专家提出口头建议3000多项,大部分都得到了采纳与落实。
为了缩短试制周期,尽快掌握技术,厂长顾问赫拉莫夫提出了“四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试制方案:第一阶
段,用苏联提供的5架份部件装配成飞机;第二阶段,用苏联提供的4架份组合件装配成部件,再装配成飞机;第
三阶段,用苏联提供的4架份零件装配成组合件、部件,再装配成飞机;第四阶段,用4架份自制零件装配成组合
件、部件,最后装配成国产化飞机。我们采用了这一方案,确实收到了缩短试制周期、成套地培养技术力量的效
果。
苏联专家非常重视干部和职工的技术学习,经常对各级领导讲,不仅要看到今天,而且要看到明天。1954年
4月,根据总工程师顾问沙文诺夫的建议,我们举办了模线样板-标准件工作法学习班,由沙文诺夫等专家授课。
不到半年,工人们就学会了制造样板的技术,成功地制造出水平尾翼、前后机身等模线样板800多块。焊接专家
谢基科夫手把手地帮助工人掌握技术,保证了第一个前起落架支柱在1954年4月试制成功。钣金车间第一次试制
侧壁蒙皮时,专家卡尔金同工人并肩操作,通宵达旦。型架车间顾问科斯琴科帮助工人掌握水泥灌注型架卡板的
技术,提高生产效率3倍并降低了成本,仅1955年下半年就节约4.3万元。镁铝合金车间专家阿布拉莫夫工作时突
感心痛胸闷,下午看完病后,他考虑到新机试制任务紧急,又立即赶回车间工作,不幸于午夜因心肌梗塞病逝。
苏联还给112厂以大量物资援助,自1954年起陆续移交各种机床设备230台、全套技术资料37箱、样板2万多
块、工装1万多项、样机2架、散装件15架份、标准件15架份,以及各种专用设备等。这给我们快速试制新机提供
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苏联人民的帮助以及同我们的友谊,我们永志不忘。

努力学习,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112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对于搞歼击机制造,可以说是在做前人从未做过的工
作。厂长牛荫冠说:“中央调我来的目的,就是要抓紧出飞机,为祖国争光。前人没干过的事,我们干!”工作
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厂制造新式飞机的关键在于技术力量,制造飞机进度的快慢取决于技术能力提高的快
慢。为了尽快掌握新机制造技术,工厂发出了号召,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立即投入当时全国兴起的向科学技术进军
的热潮中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首先是组织干部职工向苏联专家学习。当时给生产长、每个总师和车间主任都
配备了一名苏联专家当“先生”,订立培训合同,并定期检查学习效果。其次是请总工程师顾问给工厂党政领导
干部讲技术课。再就是举办正规的夜大学,重点学习文化知识,从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到一般干部都参加学习。
工厂内形成了一股刻苦学习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好风气。高方启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当年给自己立下了一
个规程:只在星期六晚上回家一次。平时就住在厂里,学习技术,处理工作。成年累月,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
深夜。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代航空工程专家。另外,112厂还成立了学习委员会,举办了短期俄文阅读速成
班,培训生产技术人员160余名。
通过大力组织学习和四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实际锻炼,工厂技术熟练工人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基本生
产工人的80%,也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
在组织技术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围绕生产的需要,全面加强了管理。当时我们感到,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
得有一套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否则,生产很难组织起来。新机有零件2万多个,加上标准件等达25万个,所用
材料2000多种,需要与外部很多工厂和部门协作。厂内有80多个单位,彼此之间分工细密,各专业互相关联,一
个环节协调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的顺利进行。为此,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们组织制定了技术、生产与经
济管理制度。在技术管理方面,我们制订了保证飞机零件制造与供应成套性的文件。车间按文件组织生产,明确
了责任,使飞机装配有秩序地进行。在生产管理方面,编制日历作业计划时,采用了成套计划件与提前交件组的
办法,从而使全机的零件按装配先提前交件组的办法,从而使全机的零件按装配先后需要,成套投入生产,成套
及时供应,保证了生产均衡进行。在经济管理方面,根据部、局指示和四局总顾问及劳资、计划顾问的建议,
112厂从1956年第2季度起,向车间下达14种经济指标,颁布了有关规章制度。
实践证明,这套技术、生产与经济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对提高112厂的科学管理水平起到了奠基作用。

突破难关,把歼5飞机送上蓝天

1955年3月18日,苏联提供的新机技术资料到厂。6月底,资料翻译复制工作结束。7月初,我们组织了新机
试制人员学习,包括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853人,工人4769人。9月,苏联提供的大批零组件和工装到厂,随
即开始了四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快速试制。试制铺开后,生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接
踵出现。由于苏联的技术资料与散装件工装来自两个不同的工厂,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苏联专家建议,应首
先按照图纸把工装协调起来。但这样做必须停产8至10个月。总工程师高方启同志深入现场调查,同工程技术人
员和老工人一起研究,提出先用苏联工装制造零件,在型架上试装;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处理,并同时
进行标准样件对合,协调工装。苏联专家同意了这一意见。结果这一办法不仅加快了新机试制进度,而且使广大
技术人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开始进行标准样件对合时,又发现苏联来的机翼标准样件结合交点变形,致使全机样件无法对合,成为阻
碍试制的一大难关。型架车间工段主任陈阿玉大胆提出了校正变形的建议。在得到苏联专家的同意后,他冒着整
个交点可能报废的危险,凭高超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自己动手校正,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使全机样件对合
按期完成。
1955年12月5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来112厂视察,观看了用苏制散装件
装配的第一架米格-17Ф飞机的试飞。刘少奇同志说:“当我们有了自己优秀的战斗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就更
有把握了。”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我们就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是现代化的航空工
业。”
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给112厂职工以极大的鼓舞,难关一个个被突破,试制工作迅速进展。1956年7月13
日,完全采用国产零件制造的第一架歼5飞机“中0101”号机,经过全厂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
总装任务。
1956年7月19日,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日子。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5飞机“中0101”号到达沈阳于洪机场,成功
地飞上了祖国的万里蓝天。试验证明:“中0101”号飞机在最大速度和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的各项
性能、数据全部达到试飞大纲要求。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并命名该机为“56式
机”(以后按系列命名为歼5)。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秉璋宣布验收结论:“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机’,
并可以进行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部队使用。”
同年9月1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在司法部部长史良、二机部部长赵尔陆陪同下亲赴沈阳,参加了
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并为新机剪彩,观看了飞行表演。当主任试飞员吴克明向聂帅报告
“国产歼击机性能一切良好,请元帅指示”后,聂荣臻元帅连声说:“很好,很好!”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来贺电,祝贺歼5飞机试制成功。
歼5飞机的试制成功,掀开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表明我国已经开始掌握喷气式飞机的制造
技术,标志着112厂已经完成了由修理走向制造的历史使命,从此向掌握新型飞机制造技术、组织正规成批生
产,进而向自行设计制造新型歼击机的道路前进。

E. 中国航空工业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1949年11月人民空军的建立和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创建航空工业的进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建立时,只有16个小型航空工厂和两个兵工厂、300多台设备和9000多名职工,由于全体职工的努力,克服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上的种种困难,迅速开展了飞机、发动机修理工作。到1952年底,共修理飞机473架、发动机2627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苏联曾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建立提供技术援助。1954年7月,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紧接着,1956年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1957-1958年,制成多用途运输机-运5和自行设计的初级教练机-初教6。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6又试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以及走向自行设计,由生产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到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F.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着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干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干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G. 2021年是航空工业成立多少年

2021年是航空工业成立的第13年。
航空工业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是中国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航空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建立稳固国防的重要基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等33个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具备异地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传输能力。2017年12月27日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手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名称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H. 从“0”到“20”!你为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发展感到骄傲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无疑是骄傲的、自豪的。在这里的从“0”到“20”,指的是我们国家航天发展史,我们国家在建国之初,没有一架自己生产的飞机,到今天,我们国家成功研制出歼20等“20”编号的飞机,不得不说,这中间凝聚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心血,我们才能够有了今天的成就。

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还在奋力发展,期待航天事业将有更好的明天。

阅读全文

与今年是航空工业建立多少周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车车窗的排水口在哪里 浏览:226
重庆工业型材多少钱 浏览:225
华晨宝马两箱x1多少钱 浏览:482
奥迪a8l天窗怎么开 浏览:144
山东中烟工业研究生待遇如何 浏览:191
如何更好控制汽车 浏览:111
奥迪雨刮器电机质保多久 浏览:547
工业快速门定制有哪些 浏览:516
奥迪q7主驾驶位锁芯怎么拆 浏览:700
工业盐中的水垢如何清理 浏览:700
汽车业有哪些职位 浏览:206
汽车年审软件哪个好 浏览:3
巫溪到广州汽车票多少钱 浏览:497
大奥迪a4l多少钱 浏览:93
汽车怎么升级导航高德导航地图 浏览:773
从天津机场到天津工业大学怎么走 浏览:899
长丰县下塘工业园有多少家厂 浏览:902
别克汽车多少钱能买下 浏览:795
六座宝马x3多少钱 浏览:533
大连宝马车撞人是多久的事 浏览: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