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着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的一个第一事例
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当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工业大国的。
1、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创造了哪些第一扩展阅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0年工业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进程,集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成就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从哲学层面看,新中国成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在于遵循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就是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共性规律,同时又尊重了自己的独特国情,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业化道路,最终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取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取得的成就是第一制造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第一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了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三、创新驱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作为我国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此推动下,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四、两化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请举例列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授是
世界上
第一个培育出
籼型杂交水稻
的专家
世界上第一个棉纺织家是元代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一、地理综合数据: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
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峰。
中国青藏高原高度世界第一。
二、工业: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合。
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一半。
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一半。
中国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每年共世界人民每人四件衣物。
中国鞋产量世界第一,每年世界人民每人3双。
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电冰箱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DVD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空调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摩托车产量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消费国
世界第一产磷国
世界第一铜消费国
世界第一大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
世界第一造船国
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
世界第一机床市场
世界第一大钢琴产销国
三、农业:
中国产粮和吃粮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产肉和
吃肉
世界第一。
中国产
鱼吃鱼
世界第一。
中国产棉花世界第一。
中国产食用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渔业大国
世界第一养羊大国
世界第一大果蔬生产国
三、社会发展:
中国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教授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医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
人口数量
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高楼的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广场世界第一。
四、历史: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年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甘石星经》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公认为是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张衡提出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华佗最早发明麻药
最早发明纸张
祖冲之最早精确算出圆周率
一行首先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最早发明火药
最早发明指南针
最早使用活字印刷术
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最早发现美洲大陆
五、其他:
军队数量最多
历史文献保存最完整
中文是现存最古老文字
最早的封建制国家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
故宫是世界上
最大的宫殿
引资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大投资地
还有天安门广场是天下第广场.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有哪些“第一”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7.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发展方面创造了哪些第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发展上创造了最快领先世界的工业体系。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请举例列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专家
世界上第一个棉纺织家是元代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一、地理综合数据:
中国人口世界第一。
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峰。
中国青藏高原高度世界第一。
二、工业: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的总合。
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一半。
中国煤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一半。
中国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每年共世界人民每人四件衣物。
中国鞋产量世界第一,每年世界人民每人3双。
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电冰箱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DVD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空调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摩托车产量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消费国
世界第一产磷国
世界第一铜消费国
世界第一大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
世界第一造船国
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
世界第一机床市场
世界第一大钢琴产销国
三、农业:
中国产粮和吃粮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产肉和吃肉世界第一。
中国产鱼吃鱼世界第一。
中国产棉花世界第一。
中国产食用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渔业大国
世界第一养羊大国
世界第一大果蔬生产国
三、社会发展:
中国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教授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医生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高楼的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城市广场世界第一。
四、历史: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年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着作《甘石星经》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公认为是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张衡提出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华佗最早发明麻药
最早发明纸张
祖冲之最早精确算出圆周率
一行首先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最早发明火药
最早发明指南针
最早使用活字印刷术
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最早发现美洲大陆
五、其他:
军队数量最多
历史文献保存最完整
中文是现存最古老文字
最早的封建制国家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引资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大投资地
还有天安门广场是天下第广场.
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八年级地理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1949-1957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4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共产
党从国民党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民经济正待恢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明显发展,到1954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195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在探索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都明显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记得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很多,比如第一辆汽车,第一台车床,第一个无缝钢管厂......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容国团在西德的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荣获男子单打冠军。
中国发现大庆油田.
原子
弹爆
炸成功。1.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2.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3.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4.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5.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6.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
和与发展工作.
1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智造”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信息化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引擎。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喜迎70周年华诞。回顾我国工业、制造业以及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概括总结“中国智造”的宏观发展成就:
1.第一制造大国”
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了30万亿元,占全世界份额的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
2.“完整的工业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创新驱动发展”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促进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6%,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93.4万件。一些技术已经从过去的“跟跑”跃升到“并跑”状态,甚至向“领跑”迈进,比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讯设备等产业,都已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4.“两化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截止到2019年6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就是用数字化的工具去搞研发设计,达到了69.3%;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像生产线上用的数控机床,比例达到了49.5%。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了35.3%、25.3%和8.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过了50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59万台。
2018年,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们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
5.“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中央和地方还将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