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业城市沈阳所在的工业基地是()A.京津唐地区B.辽中南地区C.沪宁杭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
辽中南地区是我国着名的重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有: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和大连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贰’ 沈阳是重工业基地吗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叁’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
四大工业基地指的是中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特点:
1、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辽阳、营口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2、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又叫长江三角洲(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3)沈阳工业基地是哪个国家的扩展阅读
基本信息:
京津唐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2.地位: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仍应发挥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升级产业结构,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①优化产业机构,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南水北调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⑥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佛山、惠州为副一级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地位: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汽车制造、核电、旅游、石化、文化、电子和制造业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等。
2.地位:轻重工业都非常发达,全国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工为主体
‘肆’ 沈阳所在的工业基地是()A.辽中南工业基地B.京津唐工业基地C.沪宁杭工业基地D.珠三角工业基
辽中南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有: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和大连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伍’ 关于沈阳工业的具体介绍
跳跃式发展中的沈阳工业(一)
辽宁日报
勇担重任工业基石筑峰峦
几乎是一路跳跃着,沈阳的工业踩着科学发展的节拍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在沈阳工业发展史上,这样的跳跃前所未有。来自沈阳市政府的数字报告:去年,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52户,是2000年的4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95亿元,增长41.5%,是2000年的5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32.5%,是2000年的4.7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已由原来的第13位跃升到第7位,今年还将有望上升到第5位。
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05亿元,增长42%;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30%。
让人振奋的数字真实地说明:重新崛起的沈阳工业已经持续进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正在迎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
数字的背后更折射出这样深远的意义: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业龙头城市,作为装备制造业占全省近4成份额的工业强市,沈阳工业的跳跃发展对辽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而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工业发展不容置疑的支撑、辐射、带动将迅速提升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振兴沈阳的关键是振兴工业;沈阳工业的飞跃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先决条件
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建设起来的重工业城市,工业从一开始就成了沈阳的根基和命脉,沈阳在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塑造着自身的辉煌。然而,步入市场经济后,沈阳这座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运行的城市,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应:一大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逐年衰竭,导致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连年下降,沈阳工业在全国的位次退居到15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3位,沈阳工业总量也由全国第4位降至第20多位。
根基的动摇和落后,使沈阳的经济减缓了速度。老工业基地在衰退,沈阳的发展困难重重。
沈阳到底怎么办?老工业基地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辗转探索中,沈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悟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关键首先在于思想的全面解放,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扫清阻碍发展的障碍,解决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路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沈阳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并确立这样的振兴理念: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根,沈阳的根是工业,沈阳的灵魂是工业。抓住了工业就等于抓住了根本,振兴沈阳的关键是振兴工业。工业兴则沈阳兴,必须把发展工业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工业上不去,工业不大发展,就谈不上振兴老工业基地。于是,“工业立市”的战略思想成为沈阳城市发展的主基调,工业也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和实现沈阳经济腾飞的引擎。
沈阳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决策为旗帜,对沈阳工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全新构造,把工业经济锁定在东北地区速度上领跑、总量上领先这个目标,实施赶超战略,谋求跨越发展。沈阳工业开始踏上破冰之旅。
沈阳是用搬迁重组的战略调整为沈阳工业扬帆首航的。由于历史原因,沈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深深地阻碍着沈阳发展的脚步。
对此,沈阳的办法是跳出就企业抓企业、就工业抓工业的体制和思路限制,运用超常思维破解现实难题。
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组成铁西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盘活存量资产入手,加大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区土地置换力度,将老工业企业全部搬出中心城区,到地价较便宜的开发区重新买地建厂房,让两个区域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利用土地差价为企业解决改造发展的资金瓶颈。
沈阳市为这一大规模的搬迁改造作了这样具有深刻意义的注释:企业的搬迁改造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复制,而是要通过搬迁改造解决企业存在的结构、技术、管理等问题。于是以搬迁为手段,一大批企业在搬迁中重组,在搬迁中升级,在搬迁中“涅?”,在搬迁中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在,206户搬迁企业已经在铁西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群,这些企业利用土地置换筹集了120亿元资金,其中的80%都用于解决企业的遗留问题,20%用于城市建设。目前,铁西工业企业的数量已经比合署前翻了一番,地价由每平方米1300元上涨到350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分别是合署前的3.3倍、2.6倍、3.5倍,铁西老工业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以搬迁重组改造为转折点,沈阳市开始大刀阔斧全面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大幅度提高市场化程度,陆续对1000多户国有中小企业实施了转制,对87户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关闭破产。现在,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从2005年开始,沈阳市着手推进24户重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目前已有22户基本完成重组改制任务。为此,沈阳市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市财政设立10亿元工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其中4亿元列为重大专项,用于重大装备产业化;同时分阶段将科技三项经费提高到每年4亿元,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此外,还将国有股权收益全部用于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换、历史债务偿还、企业办社会移交、返还企业社会保障欠账等,近几年沈阳累计投入了67亿元。
‘陆’ 沈阳占地面积有多大
沈阳现辖十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3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30平方公里。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市政治、军事、金融、外交机构林立,驻有沈阳军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民航东北管理局、东北电监会、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网有限公司等中央直属机构,以及美、俄、朝、日、韩、法等六国总领事馆。
沈阳现辖十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3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8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2万人(2007年),市区人口506.6万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73.9亿元人民币。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宫”之称。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市是全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有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叶茂台辽墓、永安石桥等。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福陵和昭陵是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两个,是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寝,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瑞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关前留下的三个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新乐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是辽悉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初石筑拱桥。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政府正式确定,到2010年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必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柒’ 北方第三城在哪个城市
北方第三城在沈阳城市。沈阳,简称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
沈阳城市的特点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沈阳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跻身国内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捌’ 东北三省五大工业基地是什么
是辽中南工业基地
四大工业基地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玖’ 沈阳简介
【沈阳概况】
地理资源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部,在东经122度25分9秒—123度48分24秒、北纬41度11分51秒—43度2分13秒之间。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沈阳市国土总面积为1298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5平方公里。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米,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5.3米,在辽中县于家房镇。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心。她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径内,有中国着名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盘锦、轻纺之城丹东、化纤之城辽阳和粮食煤炭基地铁岭,这些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城市群。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也不超过400公里。
气候特征
沈阳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一年四季分明,1999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5.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9℃。各县区1999年平均气温在7.8-9.0℃之间,康平县最低,东陵区最高。全年平均8.6℃,比1998年低0.63℃。沈阳的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天高云谈,凉爽宜人。近年由于世界性气候的变化,沈阳平均气温亦有上升。对于旅游者来说,每年4月至10月是黄金季节。在沈阳居住或外地来沈旅游者,穿着通常是冬棉夏单,在春秋两季可穿毛线衣、羊毛衫,夏季着单衣即可。
市辖九区一市三县:有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5个城区;东陵、于洪、苏家屯、新城子4个郊区;新民1个县级市和辽中、康平、法库3个县。全市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沈阳是多民族的聚居地,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回、锡伯、蒙古等32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1998年末,全市人口总数674.9万人,其中市区480万人。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流经境内。这里属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历史渊源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而得名。据对新乐遗址考证,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这里属燕国辽东郡境内;西汉年间,在此设立侯城、高显、辽阳、望平等郡;辽金时代设置沈州;元朝改称沈阳路;明朝设置沈阳卫。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1657年设奉天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沈阳市。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作为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八五”以来,沈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65亿元、410亿元、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1%和9.8%。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55.8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8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931.6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比上年增长20.6%。目前,沈阳经济出现了4个明显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变了沈阳单一的重工业结构。二是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1/3、技术改造投入的2/3、出口创汇的45%,均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改革和脱困步伐。全市完成工业总值1310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1998年末,世界银行评选出41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沈阳位列其中。
发展优势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优势。一是地理和区位优势。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过400公里,决定了沈阳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驰名世界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沈阳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是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作为区域性中心大市场,沈阳对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铁路、公路网络及众多的国家级和区域性市场,使沈阳成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并正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商贸、科技、交通、旅游、信息和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规模优势。沈阳拥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形成了较大的城市规模。目前,拥有的资产存量已达到1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认定,沈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5位。作为工业大市,沈阳不仅形成了门类齐全、成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而且有一批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如东北输变电集团、东药集团、机床集团和沈阳化工股份公司等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巨大的资产存量、较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城市规模是沈阳振兴的基础条件。三是科技和人才优势。沈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数量较多、层次较高,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涌现出和光集团、东软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人才优势为沈阳的振兴提供了关键性条件。
发展目标
从这些基本市情出发,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放眼21世纪,对城市发展精心构划,提出了“一三五”(一年起好步、三年树形象、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即,1998年,实现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塑造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牢固基础;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和高新技术接轨的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和15%。在关系沈阳振兴的主要方面树立起崭新的形象,农业树立新形象,以产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一带四区”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25万吨左右,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水平。工业树新形象,以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为目标,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形成,产值、利润占全市的60%以上;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覆盖面达到80%;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走出困境,亏损面控制在15%以下。第三产业树立新形象,以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区域中心为目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使其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1%,区域性的商贸、金融、旅游和信息中心等得到进一步确立。城市建设树立新形象,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程度为目标,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使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城乡文明风貌树立新形象,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精神力量、舆论氛围、道德规范和法制环境,跨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的行列,成为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化繁荣和风气良好的全国文明城市。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新形象,以廉洁、高效、精干为目标,全面加强党政机关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使其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展现出较高的组织领导水平和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到20002年,实现全市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的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发展战略
1999年是实现沈阳“一三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努力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以改革总缆全局,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三是坚持“一开四促”(以开放促改革、促改组、促改造、促发展)方针,更加突出地抓好对外开放。四是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才智力开发。五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六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七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八是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着力在十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一带四区”规划建设的园区和市场初具形象,形成完整的贸工农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2)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提高设备成套和产品配套水平。(3)突出抓好10个大型市场的建设工作,加快发展信息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二级市场,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来沈阳设立分支机构。(4)重点企业集团加快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实现与国际优良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5)鼓励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制。(6)推进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主导产品合资合作面达到70%;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农业、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型基础设施和国家逐步放宽限制的一些服务领域。确保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出口创汇7.35亿美元。(7)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搞好科技与经济对接的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的联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8)加快实施50个重点建设项目,搞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办好精神文明建设10件实事,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总体水平,实现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
憧憬未来
沈阳,曾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烂和悠久,也曾拥有中国工业重镇的辉煌和骄傲。今天,改革开放的旗帜为前进中的沈阳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现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正激励670万人民奋发进取,走向世界,开拓未来!
‘拾’ 沈阳是怎么来的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处古沈水(今浑河)之北而大美沈阳
得名(南面有浑河,山南水北为阳)。
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上古人类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侯城前身)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满清国。
1644年清世祖福临,率满清军队攻入关内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现今仅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作为老牌的中心城市,共和国的总装备部,东北的核心。虽经历过国有体制改革的痛,但二十一世纪上升势头尤其强劲,经仲量联行的预测,沈阳和成都未来将占到中国城市办公楼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沈阳已崛起为首屈一指的零售物业市场。环境方面也一改传统重工业城市的弊病,其最大的进步就是在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也是中国惟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到2013年为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0多家,地区生产总值70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