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单落地,这款飞机的安全性能如何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向着最终实现又迈进了一大步。C919大飞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174人,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与波音737,空客320相当。
为什么叫C919?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并且研制的第二种国产大型客机。
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C”是China 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英文名缩写“COMAC”的首字母。
目前来看,中国民用大飞机制造市场非常大,规模已经在千亿水平,未来可能会达万亿,或将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高端制造业又一支柱。根据预测,C919成功进入市场后,总销量有望达到2000架次左右,中国无大型民用客机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
一位机构人士向媒体,得益于国产大飞机的新技术、新材料优势及国产化的需求,未来C919将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垄断,不但可以站稳国内市场,也将“狩猎”国际市场。待其销售量达到空客、波音的十分之一后,“ABC”(A320、Boeing737、C919)的竞争格局将慢慢开启。
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 的发展前面半个世纪,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并不顺遂,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科技界出现许多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滞后的反思。老专家们总结“我们对航空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不足,缺乏长远计划和稳定规划”,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
美国军工产业模式是以企业为主角,波音、洛马、诺格等军民两用集团作为主制造商,雷神、霍尔韦尔、普惠、通用等集团为其提供分系统配套,往下还有TI、ADI等数千家军民两用企业负责供应材料和零部件,形成开放协作、逐级竞争、专业细分的金字塔状军民融合生态圈。 冷战期间,美国曾经通过政府操纵下的横向竞争机制,扶持起了GE和PW两大航发巨头。1968年,美国国防部要求普惠和通用各制造和试验一台发动机。这种政府主导的“择优扶强”效果明显,最终成就了大名鼎鼎通用F-110发动机和普惠F-100发动机。
以航空工业领域为例,美国一直奉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正在被全球航空制造企业纷纷效仿。在这个模式下,一架飞机的研制需要供应商早期介入,共同参与研发。 主制造商分拆自己属下的制造生产单元,转而成为系统集成制造角色,摆脱了“制造生产”这个需要高负荷才能出效益的“负重”环节,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实力;供应商则可专注于某一分系统的研发和技术实力储备,做到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
航空发动机作为一架飞机的核心系统,开放协作也可极大提升研制效率。例如罗罗公司从 2004年开始,就只生产核心零部件和附加值最高的30%,而将余下的70%转包出去,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发动机全部零件的制造与采购成本。
中国航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更广泛的外部力量参与协作,企业则可集中力量提升关键核心能力。据披露资料显示,“长江”系列发动机目前有350多家供应商参与,初步形成全球供应链。同时,16个国家的69 家供应商有意愿参与中国商用发动机项目。
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关起门来造不好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由上万个精密零件集成组装而成,研制周期漫长且涉及领域广。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对当下的基础学科、设计、材料、工艺都是艰巨挑战。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可调用资源丰富,但基础工业提供的支撑还远远不够。通过开放融合,打通上游产业链上(如材料、机械加工、计量测试等)的标准和数据壁垒,可加速制造资源的整合,丰富完善产业链,最大限度实现全行业的降本增效。
欠下的历史旧账和当下的技术封锁,注定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突围道路依然坎坷,需要极大的决心、耐心和智慧。但是这条路上初显的曙光,已经给我们指明方向,只希望将创新和改革坚持不懈的推进下去,不要再让中国航空工业重复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隐痛和泪水。
⑵ 我国航空航天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2004珠海航展高峰论坛主题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第五次迎来了各方宾朋。首先,我代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对各位出席本次高峰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在此,我愿就中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展望。
一
新中国成立55年来,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中国航空航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数十型、万余架各类飞机,并出口了数百架飞机和众多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生产线;一个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科研、试验、生产手段基本配套的航空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新支线飞机为突破口,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等研制生产迈出了新步伐。中国航天工业成功研制开发了包括科学试验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在内的多种应用卫星,成功研制了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81次发射,将中国的61颗卫星、5艘飞船和30颗国外卫星送入了太空;特别是去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独立掌握空间技术的大国之一,在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人类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敢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队伍,在长时期不懈奋斗中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进入新世纪,中国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左右——这对有着十几亿人口且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将是一个既雄伟壮观又切实可行的重要跨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航空航天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始终把航空航天科技作为带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技术之一,始终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之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国的航空航天业必将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插上更加有力的翅膀,必将为中华民族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更加强劲的助推器。
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中国航空工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我们将继续实施以支线飞机起步的发展规划,按照国际标准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推进支线飞机形成支柱产品;适应社会对通用航空的需求和空管改革的需要,加快推进通用飞机、轻型民用直升机的产业化步伐,加快新机型、新技术开发;进一步扩大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企业按专业化、规模化方向不断扩大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和风险承包业务,积极融入国际航空工业大循环;我们还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积极开展大型飞机工程的论证工作。
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形成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等应用卫星系列,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为依托,研制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音频/视频直播卫星。研制“无毒、无污染、高可靠、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继续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支持建立空间科学探测卫星系列和空间环境保障体系。我们将按计划完成世人瞩目的绕月探测工程,同时开展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论证,积极推进载人航天的后续工作。
中国航空航天业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阔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统筹考虑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发展,统筹考虑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发展,推动航空航天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重视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重视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航空航天业建设;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航空航天人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投身航空航天事业,使中国航空航天业成为英才荟萃、人才辈出的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
中国航空航天业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航空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航空航天业开创新的辉煌,需要依靠中国航空航天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更是需要合作、讲求共赢的时代。中国将始终奉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在遵守国家外交政策和已签署的国际条约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航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企业与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之间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合作,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建立了友谊,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的项目被誉为国际合作的范例。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推动航空航天业的国际合作,为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为航空航天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懈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在航空航天人的眼里,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只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我们有着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联系与交流,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共同携手,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航空航天业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同推进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不断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⑶ 飞机安全吗
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本个做过几十次的飞机,感觉都很好,连去西藏的飞机都是很OK的.
飞机的安全性有多高
★飞机重大事故发生的频率如何 重大事故绝少发生,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航空是远程交通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它变得越来越安全。 30年前,重大事故的发生率为每飞行一亿四千万英里一次。如今是 14亿英里才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安全性提高了十倍。
★坐飞机和坐汽车,哪个更安全 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 1993~ 1995年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 22倍。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 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 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
★飞行的哪一部分最具风险 起飞和爬升到巡航高度,下降和着陆是飞行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两个阶段。用极简单化的说法,起飞时在发动机推力和
结构整体性方面对飞机的要求最高,而接近和着陆则对驾驶舱的机组人员要求最高。约有四分之三的严重事故都是在这两个短暂的飞行阶段中发生的。
★机上座位何处最安全 有人以为靠近机翼的座位或客舱后部的座位更安全。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机上的任何一部分比别的部分更安全。最好还是听取每个航班起飞前的安全常识介绍以及飞行中所有的乘务报告。
★有没有办法使航空更安全些 在过去 15到 20年里,由于有了计算机化的飞行模拟器和雷达覆盖面的扩大,以及高技术设备在附近空域有飞机时、距地面太近时、飞机高度或飞行角度不稳定时或遇到风力发生变化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飞行的安全性提高了一大步。航空工业界正通过更好的飞行员培训、更好的飞机检验和维护技术以及新的安全技术等途径继续提高航空安全性。比如到下个世纪,所有的民航喷气机将使用卫星导航和通讯,随时把他们的位置告诉地面的空中交管人员,这比依靠地面导航设备和雷达导航要前进一大步 ,后者在飞机飞过地平线后就再也“看不见”飞机了。
⑷ 飞机制造的行业现状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飞机制造科研能力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设计人才有断层,风险较大,资金短缺等严重等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但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已全面拉动飞机制造科技的发展。
因此,我国飞机制造及修理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开展技术前瞻研究,与国外企业建立优良的合作体系,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一方面是国家对民机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军机研发新型号的要求,我国航空工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处于历史转折点。
2007年沪深两市共有5家飞机制造与维修类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轻型、小型飞机和教练机、直升机的制造。航空零部件企业更是主要以承接转包业务为主。自主发展大型、高附加值飞机以及诸如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能力还极其薄弱,但随着中国航天航空业的发展,飞机制造业未来走势看好。
据了解, 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承担主体——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加紧项目攻关,力争实现C919早日首飞,ARJ21在2014年取证交付。
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支线飞机—单通道干线飞机—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的发展路线,加快民用客机产业化进程。计划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中,C919大型客机完成研制、生产和交付,ARJ21涡扇支线飞机实现产业化。
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飞机制造产业市场专题调研及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指出尽管国产飞机制造项目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国产飞机制造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干线飞机的竞争对手是波音、空客,支线飞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庞巴迪、巴西航空工业,此外,俄罗斯、日本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他称,国产飞机项目要力争实现“研制成功、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三大目标,立足国内市场,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⑸ 飞机真的安全吗
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本个做过几十次的飞机,感觉都很好,连去西藏的飞机都是很ok的.
飞机的安全性有多高
★飞机重大事故发生的频率如何
重大事故绝少发生,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航空是远程交通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它变得越来越安全。
30年前,重大事故的发生率为每飞行一亿四千万英里一次。如今是
14亿英里才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安全性提高了十倍。
★坐飞机和坐汽车,哪个更安全
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
1993~
1995年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
22倍。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
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
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
★飞行的哪一部分最具风险
起飞和爬升到巡航高度,下降和着陆是飞行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两个阶段。用极简单化的说法,起飞时在发动机推力和
结构整体性方面对飞机的要求最高,而接近和着陆则对驾驶舱的机组人员要求最高。约有四分之三的严重事故都是在这两个短暂的飞行阶段中发生的。
★机上座位何处最安全
有人以为靠近机翼的座位或客舱后部的座位更安全。但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机上的任何一部分比别的部分更安全。最好还是听取每个航班起飞前的安全常识介绍以及飞行中所有的乘务报告。
★有没有办法使航空更安全些
在过去
15到
20年里,由于有了计算机化的飞行模拟器和雷达覆盖面的扩大,以及高技术设备在附近空域有飞机时、距地面太近时、飞机高度或飞行角度不稳定时或遇到风力发生变化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飞行的安全性提高了一大步。航空工业界正通过更好的飞行员培训、更好的飞机检验和维护技术以及新的安全技术等途径继续提高航空安全性。比如到下个世纪,所有的民航喷气机将使用卫星导航和通讯,随时把他们的位置告诉地面的空中交管人员,这比依靠地面导航设备和雷达导航要前进一大步
,后者在飞机飞过地平线后就再也“看不见”飞机了。
⑹ 航空发动机在工业界处于什么水平如何获取放飞证有多难
全国第70周年充满令人兴奋,让世界再次感谢中国的强大,各种先进的武器已经结束,东风系列导弹任务交付,直接20运输机英齐,15盏灯姿势,歼20战斗机世界是赞美,但我们应该在庆祝活动中平静地考虑自己的劣势项目,例如Diva。一个主题,我们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太弱,虽然仍有一系列的“太界”“图博”近年来,其综合性能之间的差距,世界之间的差距不能说yu!
建设人才团队,这个项目需要几十年来生产项目,人员质量高于一般技术人员,这在国外没有什么?然而,如果在中国,渴望的心态会影响很多方面,也存在一些未知因素,这也被限制为产生耐受因子。此外,还有一个相对强大的材料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等级,发动机设计技术等,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缺乏,特别是在技术中,如果你缺乏,你想弥补,你只能弥补追逐,根本没有捷径,但由于缺少一方面会导致整个发动机项目要盖章,如果不能等待,那么设计参数降低,那么高级发动机就不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