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服务 > 华为汽车零部件有哪些

华为汽车零部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2 20:04:31

Ⅰ 华为将推出子品牌汽车,它和哪些汽车公司有过合作


根据详细统计,华为与30多家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或涉及汽车领域的公司有着合作关系,在没有涉足汽车领域的时候就和比亚迪合作,比亚迪为华为提供手机壳有关零部件的生产。另外目前有大概20家涉足汽车领域的概念股企业:诚迈科技,华体科技,东风科技,东风汽车,启明信息,亚太股份,德赛西威,伊戈尔,北汽蓝谷,小康股份,银宝山新,兆新股份,星云股份,赛意信息,福田汽车,得润电子,威科技术,上汽集团,四维图新,中科创达等。下面举几个概念股企业与华为的合作业务。

多年来,华为官方曾不止一次的重申华为不会造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华为不做与汽车有关系的事情。近日,华为所研发的HUAWEI HiCar已经正式落地,HUAWEI HiCar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支持华为Hicar的汽车车型也已经基本确定并且目前已经达到了120多款车型。目前这些车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今年有望推向市场,目前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的车企有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福田汽车,广汽集团,中国重汽,比亚迪奇瑞汽车,陕汽集团武汉光庭沃尔沃,北汽,江淮等国内外共30家车企。


Ⅱ 5700亿家电巨头“二次造车”,这次学华为,要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2021年,跨界造车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小米、OPPO等手机巨头,滴滴出行、货拉拉等互联网公司纷纷下场。在这场浪潮中,家电企业也不甘落后,前有创维举行智能 汽车 品牌见面会,发布了创维 汽车 ET5车型(天美ET5改名版)。

5月份, 美的 也宣布入局新能源 汽车 领域。旗下威灵 汽车 部件公司三大产品线(电机驱动、热管理、辅助/自动驾驶)正式投产,并发布了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和EPS电机等5款 汽车 零部件产品。和华为一样“不造车”,而是专注为车企提供零部件产品。

简单介绍一下,美的前身是一个生产玻璃瓶和塑料盖的小工厂,成立迄今已有53年。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产电风扇,正式进入家电行业,如今已成为一家全球化 科技 集团。旗下拥有美的、小天鹅、东芝、华凌、布谷、库卡等多品牌,产品及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亿用户。

去年,集团实现营收2857.10亿元,净利润272.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12.44%。其中海外收入超过1200亿元,同比提升3.68个百分点,占总营收的42%。截至5月31日,市值达到5706.58亿元。

事实上,美的在 汽车 领域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事情还要从春兰集团说起,97年的时候,这个“空调大王”斥资7.2亿元收购了南京东风 汽车 公司,生产中、重型卡车。春兰卡车因为价格相对实惠,销量一度排名全国第三。

在春兰的带动下,这轮家电造车热潮在03、04年达到高峰,奥克斯、波导、新飞、格林柯尔、美的等10多家企业,都在那时进军 汽车 业,谋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例如奥克斯,斥资4000万元收购生产SUV和皮卡的沈阳双马。波导则花费1亿元,收购无锡 汽车 车身有限公司58%的股权。

美的集团也不甘示弱,先是与和昆明方面签订了“云南美的 汽车 项目”,整合当地三家 汽车 生产企业,继而又收购了湖南三湘客车集团。随后,美的客车昆明和长沙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具有万台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制造能力。

彼时的美的雄心勃勃,“力争在3-5年内进入中国客车行业前列”。结果事与愿违,因为经营不善,08年底美的客车基地全面停产。此后,云南美的旅行车有限公司被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回购,三湘客车则被比亚迪低价接盘。而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也导致那些家电跨界造车企业都铩羽而归,留下了“一地鸡毛”。

如今,家电企业再一次将目光瞄准了 汽车 产业。美的没有一股脑冲上去,而是选择进入 汽车 产业链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布局的三大产品线都与家电有所关联,例如 汽车 热管理系统,由于美的主业就是做暖通空调,一年生产1.4亿台全封闭空调压缩机,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份,美的斥资7.43亿元收购合康新能。这家公司业务与新能源 汽车 相关,旗下的合康动力主要负责新能源 汽车 核心部件制造及新能源 汽车 系统总成,合康智能则主要负责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的制造。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家电产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很多企业都在寻找下一个增长空间,而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发展前景足够诱人。当然,美的在 科技 转型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考验。能否真正在 汽车 零部件供应上发挥其制造和品控上的积累,还有待时间检验。

Ⅲ 狂砸5亿研发 北京车展大佬排队参观 华为真比你想象的牛

10月5日,是北京车展正式收官的日子,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A级国际车展,北京车展不仅备受业内外瞩目,也吹响了汽车产业复苏的号角。

如果要问我对今年北京车展的总体感觉如何?我想,除了媒体日跑断腿签到的保留节目之外,有一家企业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就是华为。

相信凭借华为恐怖的执行能力,既然已经决定要分走一块汽车智能的蛋糕,那么接下来所有的工作肯定会按部就班的完成。

作为一个国人,我不愿意看到自动驾驶领域被特斯拉,Mobileeye和英伟达三足鼎立,我也不愿意看到车载操作系统被高通,安卓逐步蚕食。华为在孤军奋战,它吹的一个个牛,正在逐步实现。

百姓评车

智能汽车越往消费电子的品类靠拢,一个旧有的体系逐渐被打破。智能化因素越来越成为了汽车的主导变量。对于华为而言,进军汽车行业,并不是为了考虑此刻的盈利问题,而是为了更为长远的战略布局。

如果华为把自己定位成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我相信这位实力强劲的搅局者肯定会在业内大显身手。就像徐直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投资巨大,但是我们看到这是个机会。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未来为公司创造的收益是巨大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Ⅳ 合作多家主机厂 华为将汽车零部件纳入业务范围

易车讯 日前,易车从相关渠道获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近已将汽车零部件和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纳入其业务范围。

在更改注册信息之前,华为的业务范围包括存储程序控制(SPC)、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宽带多媒体设备、电源、无线通信设备和存储设备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维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约403亿元人民币(58.17亿美元)。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拥有。

据悉,华为本月初公布了多项新专利,包括自动驾驶方法和终端设备,用于控制智能车辆行驶方向的技术和相关设备,旨在识别交通信号灯的算法以及相关系统和计算设备。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负责人王军介绍,华为在智能汽车开发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包括三种车载操作系统和跨域集成软件,被称为“车辆堆栈”。HOS(Harmony OS),AOS和VOS这三个操作系统分别专注于汽车驾驶舱,智能驾驶和智能车辆控制。2019年5月,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业务部门,业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舱,智能连接,智能电气化和云服务五个方面。

华为首批合作伙伴包括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和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汽车公司(东风乘用车和东风索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和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GAC NE),北汽集团(BAIC BJEV),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集团,SERES(赛力斯),南京依维柯和T3出行。

在生态系统中,华为及其合作伙伴将致力于开发5G驱动的车辆,并共同促进5G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商业应用。

Ⅳ 资讯 | 不造车的华为要造汽车零部件了

日前,懂车帝从天眼查查询后获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8月13日变更了公司一般经营项目信息。在信息变更后,华为公司的一般经营项目增加了 汽车 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可以说,华为正在践行“要帮企业造好车,做智能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的承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开始布局 汽车 相关业务。随后到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定位为“面向智能 汽车 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将华为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优势延伸到智能 汽车 产业,提供增量信息和通信技术部件和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现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车企集团开始与华为 探索 基于5G技术的智能网联 汽车 生态圈,包括一汽、上汽、长安、广汽、东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中国 汽车 论坛上,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也谈到,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针对车机版进行了定制开发,打造了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与此同时,华为开发的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同时满足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对生态、车规、数据驱动开发等核心要求,让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更高效。而华为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可以帮助车厂实现自主可控。

在 汽车 产业,华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做智能 汽车 的超级供应商。而对于华为来说,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特斯拉能做的,华为也能都能做到”。

Ⅵ 华为经营范围新增汽车零部件等业务

中国网汽车8月18日讯记者日前从天眼查获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近日发生工商信息变更,根据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新增汽车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建筑工程。

图片来源:天眼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注册资本约403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赵明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程控交换机、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宽带多媒体设备、电源、无线通信设备、微电子产品等。该公司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据悉,华为曾于2014年设立了车联网实验室,开始布局汽车相关业务。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定位为“面向智能汽车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将华为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提供增量ICT部件和解决方案”。

今年5月,华为联合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等首批18家车企,进一步成立了“5G汽车生态圈”,以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

在不久前的8月14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2020中国汽车论坛上正式公布华为鸿蒙车载系统: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

华为表示,目前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已有大量合作伙伴进行开发,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可支持包括恩智浦等在内的芯片供应商。跨域集成软件框架VehicleStack可对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进行控制管理。鸿蒙系统(HarmonyOS)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未来将适配手机、平板、电视、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设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Ⅶ 华为斥资1.88亿元在东莞拿地 布局智能汽车零部件制造

易车讯 近日获悉,华为以1.88亿元竞得东莞松山湖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为智能汽车零部件制造。该地块开发建设期为3年,宗地建设项目将在2022年12月31日前开工,在2025年12月31日前竣工。合同书显示,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24亿元。

因海外业务受限,华为手机销量下滑,消费者业务收入受到影响。华为正在大力投入智能汽车业务。今年9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介绍,今年华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研发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研发团队将达到5000人。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包括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HarmonyOS座舱等。

Ⅷ “不造车”的华为,却给汽车行业带来最猛烈的冲击


趁着上海车展的热度,华为在 汽车 领域的布局继续加快,并冲击着市场。


上周六发布搭载华为激光雷达的北汽新车型极狐阿尔法S,周天再次发布AR-HUD、4D成像雷达等一系列 汽车 零部件和系统产品,周一则直接引爆了A股 汽车 板块。


同样是在两年前的上海车展上,首次参加车展的华为将自身定位为“Tier1(一级供应商)”,并一直声明华为不造车,只做智能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如今,尽管仍然没有宣布造车计划,但华为目前的 汽车 产品包括车载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机应用、核心零部件、系统解决方案等等,已经远超多数“Tier1”的业务范畴。


华为大步迈进 汽车 行业,无疑将给整个 汽车 产业链造成冲击,而从华为目前的具体业务来看,其在智能座舱领域主要依靠自身的芯片和软件技术与零部件公司合作,而在自动驾驶软硬件领域则主要是自主研发。


同时,尽管华为一再秀肌肉,但想要真正在 汽车 领域有一番作为,在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等领域也都面临高通、英伟达等国外巨头的竞争压力。




去年10月,华为发布HI品牌,正式对外界展示了其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的全貌,包括一个智能 汽车 数字化架构,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服务5大智能系统,以及30多个智能化零部件。



而此次与北汽极狐合作的阿尔法S以及后一天发布的一系列智能产品,更多关注于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部分,这两部分也是目前智能 汽车 最为重要的领域。


在智能座舱部分,华为是基于麒麟990a芯片打造,同时构建了鸿蒙OS作为车载操作系统,座舱芯片和车载OS支撑着中控大屏(车载 娱乐 系统)、HUD(抬头显示器)、液晶仪表等座舱硬件,共同构成 汽车 智能座舱。



在4月18日的新产品发布会上,华为则再次发布了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车载智慧屏以及热管理系统方案等座舱产品。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华为的智能座舱产品主要是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展现,除了车载芯片和车机OS,其他硬件座舱产品主要通过优化其他零部件厂商的产品做系统集成。


根据华阳集团近日的披露信息,其HUD产品目前已绑定华为。 华阳集团是国内的 汽车 座舱电子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此前和北汽也有业务合作。目前看来,华为是在华阳产品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R-HUD。


用于显示车速、导航等信息的车载HUD


同样是国内 汽车 电子头部企业的德赛西威,4月19日也表示, 公司与华为有业务合作,和华为合作带有HiCar功能的主机已在多个OEM项目中应用 ,德赛西威的核心业务就是中控主机(中控大屏、车载 娱乐 系统)的开发。


德赛西威中控主机


HiCar则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HiCar将移动设备和 汽车 连接起来,利用 汽车 和移动设备的强属性以及多设备互联能力,在手机和 汽车 之间建立管道,把手机的应用和服务延展到 汽车 ,实现手机为核心的全场景体验。


而首次对外展示的热管理系统显然也是以集成商的身份出现。 汽车 热管理系统包括电驱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座舱空调热管理,此前, 国内 汽车 热管理系统头部企业三花智控曾表示,公司的热管理系统零部件产品(电子膨胀阀、四通换向阀等)已供货华为座舱热管理系统。


而主打换热器产品的银轮股份也表示为华为的热管理系统提供零部件产品,华为则主要利用零部件做系统产品优化。


同时,根据近日在上海车展的消息,华为的智能后视镜合作方为天马微电子,智能座舱开发平台的合作方则为创思远达,该公司是中科创达的子公司。中科创达是国内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服务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是做手机、车机操作系统的二次软件开发。


在周一(4月19日),华为新产品掀起的A股 汽车 板块大涨中,三花智控、华阳集团、德赛西威、银轮股份、中科创达都位于前列。


绑定华为,可以助力零部件供应商更容易打入车企供应链。目前,国内的 汽车 电子企业和国外巨头相比缺乏竞争优势。拿HUD为例,目前其主要被国际Tier1占据,日本精机、德国大陆、电装、博世、伟世通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而在液晶仪表领域,此五家也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和在智能座舱领域更多以系统集成商的身份切入不同,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则更多是直接下场动手开发零部件。


4月17日发布的阿尔法S搭载了3颗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4月18日又发布了全新的4D成像雷达,加上视觉摄像头,再配以基于华为自身麒麟芯片打造的全新计算平台MDC 810,支撑着华为的自动驾驶。



选择自己开发自动驾驶软硬件,一方面是因为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都属于高阶自动驾驶实现的核心部件,另一方面则是目前该类产品还都属于新产品,国内没有太多成熟的传统零部件公司实现量产。



基于自身的技术实力开发自动驾驶软硬件,能给华为更好地进入 汽车 领域提供基础,但这将给国内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带来不小的压力。


我们已经看到,华为不仅提供 汽车 核心零部件,还提供一整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再基于华为自身的技术能力,不少车企想必会更加倾向于和华为合作。 此前,华为已经表示,除了和北汽合作开发 汽车 ,其还与长安、广汽深度开发了子品牌的 汽车 。


目前,国内研发自动驾驶软硬件的基本都是初创公司以及未上市公司,包括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一径 科技 ,自动驾驶芯片企业地平线以及诸多的自动驾驶算法企业。


相比于初创企业,华为在拥有技术实力的同时,更是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撑。 在上海车展上,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华为将会持续加大对 汽车 行业的投入,今年在研发上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其中自动驾驶超过2000人。


尽管华为自身也推出了“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留有API和数据接口,试图建立合作伙伴生态,但在大多数自动驾驶零部件都已自主研发的状态下,似乎难以吸引创业公司做二次开发。


当然,创业公司也有自身的优势。目前,仍然有不少主机厂不愿意过分依赖像华为这样强势的供应商(比如合作车型要有华为的HI标志),此时,初创企业更容易依靠专业细分的产品获得主机厂的青睐。此前,地平线就已经与上汽和长城达成了战略合作。


但总得来说,华为的大步前进仍然将对自动驾驶领域的中小公司产生冲击。




可以看到,华为目前的 汽车 解决方案中包含了车载操作系统、车载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除了结构件和电池,华为几乎都有参与,已经超出了大多数 汽车 供应商的范围。


不过,尽管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但广撒网的华为,想要在智能 汽车 领域占据一定地位,同样面临国外厂商的竞争。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是基于麒麟芯片打造座舱计算能力,而目前来看,在座舱芯片领域,不仅有传统的车载芯片巨头美国TI(德州仪器)、德国NXP(恩智浦)、日本瑞萨,还有从消费级芯片强势杀入车载芯片的高通、英特尔等。


TI、NXP、瑞萨等传统车载芯片巨头依靠成熟的业务占据着计算及控制芯片的中低端市场,仅恩智浦一家,2019年车载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就达到10.3%,而在车载计算类芯片领域,目前国内95%的市场被这些巨头占据。


新杀入的消费电子芯片企业目前则统治着高端市场,其中以高通最为明显。


尽管在2014年才正式进入车机芯片,但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高通目前紧紧掌控着高端 汽车 的座舱芯片市场。2016年发布的搭载820a芯片的第二代数字座舱平台,基本上包揽了过去几年的主流豪华车型和新能源车型。

搭载高通820A座舱芯片的车型


2019年发布的搭载8155芯片的第三代数字座舱平台则在今年步入规模量产阶段。 包括刚刚上市的威马W6,即将上市的蔚来ET7、智己L7和长城WEY品牌的摩卡车型都搭载了8155芯片,而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主要玩家。


座舱芯片之外,华为自动驾驶芯片以及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芯片被Moblieye和英伟达牢牢占据,小鹏、蔚来、理想采用的均是英伟达的产品。


这也是华为先选择目前有巨大转型压力的传统车企切入的主要原因,他们有着更强烈的智能化需求,而华为能赋予更全面的方案。


但问题是,尽管华为拥有技术能力,但不参与到整车制造部分,更多是往 汽车 上堆料,能否真正使车企造出的 汽车 具有竞争力还存在疑问。


拿此次与华为合作的北汽为例,由于早期过多关注B端市场,在当前补贴下滑、C端市场不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北汽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在2020年为25914辆,同比下滑82.79%。


而作为2019年新发布的高端品牌极狐,2020年10月首款车型ARCFOX阿尔法T上市后也是销量不佳,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仅1013辆。


此次发布的阿尔法S尽管有华为智能技术的加持,但华为HI版偏高的价位能否提升这款产品的销量还有不小的疑问。


阿尔法S的补贴后售价为25.19万-34.49万元,阿尔法S华为HI版的预售价分别为38.89万元、42.99万元,在这个价格下,目前缺乏品牌号召力的极狐似乎并无较好的竞争优势。


车企当然有需求,需要借助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化技术供应商来面对新型电动 汽车 企业的冲击,而华为先从目前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缺乏竞争力的车企做起也更容易切入 汽车 赛道。


但 汽车 最终依然要用产品,要用销量说话,面对当下不少已经形成品牌的车企,合作打造新品牌要面临产品、品牌的多种考验。




总的来看,华为在 汽车 领域的全面布局将给国内 汽车 产业来带不小的冲击,有实力的零部件公司能和华为展开合作,更好打入车企供应链,但也给其他 汽车 零部件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而对于华为自身来说,真正想在 汽车 界立足,华为依然有诸多挑战需要解决。


华为此前表示,只做零部件供应商,不造车也能赚钱。


在华为进入 汽车 产业的逻辑中,其将计算机作为基础, 汽车 作为计算机控制的外设。 似乎是由于这样的认知,即使是作为供应商,华为依旧显得十分强势。


“软件定义 汽车 ”确实有其道理,但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汽车 产业依然需要强大的制造能力,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产品。


某种意义上说,基于品牌号召力以及强势的主导能力,华为真正下场造车或许更能实现在 汽车 领域的成功。

Ⅸ 东莞华为汽车零部件事业部主要生产什么部件

零部件。东莞的华为汽车零部件事业部是在主要进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工厂。东莞广东省辖地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

Ⅹ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142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华为将未来的规模和利润拓展寄希望于其一手打造的各路“军团”。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1

3月28日,华为举行了2021年年报发布会,对公司过去一年来的业绩进行了披露。值得一提的是,华为CFO孟晚舟时隔四年再度出现在发布会中。

财报显示,2021年华为实现营收6368亿元,同比下滑28.6%,而华为的上一次收入负增长还是在2002年。这一营收规模已回到了四、五年前的水平,2017、2018年,华为营收分别为6036亿元、7212亿元。

与此同时,华为净利润达1137亿元,虽然同比增长75.9%,但这是在整体出售荣耀的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据了解,华为总计在处置包括荣耀等在内的子公司及业务上获得净收益574亿元,若剔除掉这部分收益,则华为2021年净利润将降至约563亿元,同比下滑约13%。

具体而言,消费者业务的急剧萎缩是华为营收下降的关键,2021年,这部分业务收入2434.31亿元,同比下降近50%。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全球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17.6%,跌至2021年的约3%。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失去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华为的思路是希望从平板、PC、VR、车机等其他终端来进行弥补。

早在刚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2019年,华为就提出了“1+8+N”的全场景战略,其中“1”指手机,“8”包括大屏、音箱、手表、车机、耳机、平板等8种终端,“N”泛指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及智能出行各大板块的延伸业务。

在这个生态中,鸿蒙系统是基础。2021年,鸿蒙系统已正式登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应用,截至年底,鸿蒙设备总量已达3.35亿台,其中搭载Harmony OS的华为设备数超过2.2亿,2021年新增鸿蒙智联产品发货量1.15亿台。

不过,想要搭建生态,华为目前尚需找到更多领域的合作伙伴。而在这方面,华为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以智能汽车领域为例,华为在过去的三年中,屡次强调公司不会下场造车。有媒体统计称,截至2021年底,华为通过任正非、轮值董事长、内部文件等多种途径,已8次表示不会造车。

2019年1月,任正非表示:华为永远不造车!同年5月,任正非表示,“华为不会随便切换轨道”。同年10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再次否认造车事宜。

一年后,华为BU总裁王军在手机新品发布会称: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2020年11月,华为在内部文件中提到“华为不造车”。

2021年4月,徐直军在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否认;一个月后,华为集团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声明”;年底,余承东又在华为冬季旗舰发布会上再次重申“华为不会造车”。

据此计算,在2021年财报发布会上,轮值董事长郭平重申不造车,是2019年来公司至少第九次公开表达相关观点。

郭平称,华为要用华为积累三十多年的技术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已经构建了七大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

此前上汽董事长陈虹就曾表示,如与华为合作,车企就失去了“灵魂”。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车企对华为的一些担忧。行业人士认为,想要帮车企造好车,华为首先需要做车企的朋友。

但事实上,华为的具体做法却已引发业界的种种联想。此前华为与北汽、长安等车企合作时提出的Huawei Inside(HI)模式中,华为要做的是智能网联相关的全栈技术供应,而这几乎已经囊括了一款汽车的所有功能。

而华为与赛力斯联手打造的新车AITO问界M5更是被网友们称为华为“亲儿子”。不仅AITO发布会是华为主导,甚至在华为的新品发布会上问界M5也能上去露脸。外界好奇的是,华为究竟参与问界M5有多深?

在问界M5上,除了鸿蒙车机系统和HUAWEI DriveOne三电系统,华为的触角甚至已经伸到了车辆的外观内饰设计、性能配置、音响、家用充电桩等角落。

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造车新势力们倾向于在核心器件上自给自足,特斯拉甚至已经介入了电池领域,在此背景下,华为试图成为智能汽车核心供应商,很难一帆风顺。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2

3月28日下午,华为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同比下降28.6%;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占总收入的22.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表示,华为去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处于历史高位,将持续进行高强度投入。“我们的规模变小了,但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强。”她如是透露。

对于外界的关心的鸿蒙规划和芯片问题,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称,华为鸿蒙手机业务目前还没有在海外发展计划。华为将加强对芯片企业的投资,未来华为的芯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结构。

对于华为去年整体规模下降的原因,孟晚舟称,主要受美国多轮制裁、国内5G需求放缓和疫情带来压力三方面的影响。

从主营业务构成来看,2021年,华为在运营商业务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相较同期的3026亿元减少211亿元,企业业务收入为1024亿元较同期增长21亿元,消费者业务收入2434亿元较同期缩减2395亿元。

在细分业务板块占比上,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分别占总销售收入的44.2%、38.2%、16%,其中运营商业务较上年占比增长10.2百分点,企业业务收入占比提升4.8个百分点,消费者业务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

谈及如何渡过消费者业务面临的困境,郭平表示:“芯片具有强算力、低功耗、体积小需求特性,国际多年制裁给华为消费者业务带来很大困难,我们正积极与各方探讨可解决方案,并大力拓展可穿戴、智慧屏、全屋智能等新领域及更多市场。”财报显示,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收入增长30%。华为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

对于外界关心的芯片研发和产业链构建问题,郭平认为,解决半导体问题,是复杂而漫长的工程,需要有耐心,相关投资行业会更具价值。“我们积极布局芯片产业,未来我们的芯片方案可能采用多核结构,以提升芯片性能并为其注入活力,从而增加持续盈利能力。”

华为2021年研发投入142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由于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提升,2021年华为经营现金流有较大增长,达到597亿元;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7.8%的水平。

孟晚舟表示,充裕的现金流是华为未来高投入的保证,华为将把费用投入于系统架构优化、软件性能提升和基础理论探索三个方面。

华为将未来的规模和利润拓展寄希望于其一手打造的各路“军团”。截至目前,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以及制造等重点行业,华为已推出11大场景化解决方案,成立了煤矿、智慧公路、海关和港口等“军团”。

具体来看,华为和运营商、合作方累计签署了3000多个5G行业应用商用合同,推动5G在制造、矿山、钢铁、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商用。5G toB从行业探索走向规模复制。

对于华为“军团”的目标,郭平称,华为将通过‘军团’缩短管理链条,缩短产品周期,以短链条运作,快速满足工业、低碳等市场需求,华为希望通过建立若干个军团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为华为创造收入和利润。郭平还透露,华为坚持不造车,但会运用30年积累的ICT经验助推生态,华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去年一年里,已累计发展了超过300多家产业链合作方。

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已上市30余款汽车零部件3

3月28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华为重申不造车,华为要用华为积累三十多年的技术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在汽车领域,华为已与30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

孟晚舟出席华为2021年财报会议 称华为盈利能力在增强

3月28日消息,华为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参加业绩发布会并表示,“我们的规模变小了,但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强,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报告显示,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面向未来,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达142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2.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8450亿元人民币。同时,2021年华为经营现金流达597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7.8%。

具体从三大业务来看,华为在运营商业务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人民币,累计签署了3000多个5G行业应用商用合同,5G在制造、矿山、钢铁、港口、医疗等行业规模商用;

华为消费者业务滑落成为第二大业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434亿元人民币,智能穿戴、智慧屏、TWS耳机及消费者云服务均实现持续增长,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超过2.2亿台;华为企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24亿元人民币,华为在全球700多个城市、267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运营商业务表现稳定,企业业务稳健增长,终端业务快速发展新产业,生态建设进入快车道。

阅读全文

与华为汽车零部件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漏电维修多少钱 浏览:398
宝马320顿挫感太强怎么处理 浏览:555
二万多的宝马怎么选 浏览:331
凯翼汽车钥匙怎么拆 浏览:67
华北汽车销售中心在哪里 浏览:62
名爵汽车安全性怎么样 浏览:3
汽车进烤漆房多久能出来 浏览:10
汽车hvac回风口在哪里 浏览:842
什么汽车游戏最好玩 浏览:822
嘉兴工业齿轮减速机多少钱一台 浏览:33
奔驰a200车头怎么变大 浏览:535
汽车电瓶电量过低出现哪些故障 浏览:359
顺义奔驰c级排气哪里好 浏览:537
07年宝马760加多少氟利昂 浏览:695
纺织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哪个好 浏览:662
宝马x3后备箱遮物帘怎么取 浏览:745
汽车喇叭是怎么控制的 浏览:933
汽车iec常电是什么功能 浏览:201
宝马x2前除雾按钮在哪里 浏览:901
干汽车钣金怎么 浏览: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