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创中心原诚寅:汽车企业该如何实现联合研发丨共话新十年
【编者按】2020年,是一个新十年的开端。这个新十年,将是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变革成果落地的关键时刻,虽然方向明确,但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
尤其是在这个产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全球汽车企业都进入了困惑期和探索期。电动化路线依然摇摆,智能汽车到底如何定义,无人驾驶到底能产生多大价值,人类的出行还将如何改变?
新的十年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探寻。新春伊始,万物复苏,车云携手移动出行创新智库,共同推出特别访谈——共话新十年。
本期是系列访谈的第四期,车云网创始人程李对话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
遵照这样的原则,国创中心根据自身实力聚焦到非常明确的几个方面:第一,打造一个真正开放开源的整车验证平台(包括实体车和数字孪生);第二,下一代汽车电子域控制器架构;第三,在燃料电池领域关注与整车匹配的控制策略。此外在智能网联层面上,国创中心聚焦于感知融合层面。
在中国,与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相关的研发公司数以千计,但不少企业所聚焦的领域和研发的产品多少有些千篇一律,而车企们需要的仍然还是能深入触及行业痛点的技术。
“没有必要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只要找到行业痛点。这个痛点经过分析,大家有需求能推动产业落地,那我们就围绕这个痛点去发力。”原诚寅表示。
除此之外,国创中心还吸纳大量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例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等知名主机厂以及电池领域知名企业如宁德时代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创中心建设的牵头机构,北汽不仅向国创中心输送了很多核心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还在国创中心启动开放开源的整车平台建设时,拿出自身整车平台与国创中心合作,并与后者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前期的硬件资源。
在原诚寅看来,北汽扮演的是一个“带头大哥”的作用。“北汽和相应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冲在前头的责任,这对于国创中心起步的成长、确立方向、形成基本的机制体制和运营是有帮助的。”
而在与其他包括车企在内的产业链企业的合作模式方面,多元化是主要关键词。例如,产业链合作伙伴与国创中心一同参与科技部或者地方上的项目是最直接的模式;国创中心通过整合车企实验室,开放给行业,向行业推广;国创中心联合车企在前瞻技术上进行探索。将核心环节的技术搭载到合作伙伴的车上,向车企推广,此外还包括人员的培养以及与车企联手推广技术向产业化加速转化,推动创业公司的成长等等。
除此之外,外国车企也在未来国创中心吸纳的合作伙伴列表当中。“我们一定要开放,一定要跟国际水平对接,大家关起门来自己搞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们要把国际上的优质领军技术人才引进来跟我们合作。”
在国创中心的规划里,未来其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这样不单单是一个车企占绝对的主导的地位,也有零部件企业,甚至还有可能和汽车行业之外的力量去融合,其他领域的企业也能够进来,这对国创中心来说也会更健康。”
技术和平台共享化将成为可能
国创中心要打造的是共用的技术与共享的平台。在原诚寅看来,平台的核心在于一定要支持多款车型,并且,在多款车型中一定要尽可能让零部件的兼容性提升。
在原诚寅看来,共享平台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架构,当平台化达到高度的兼容时,整车厂可以发展“代工概念”。当年,北汽与麦格纳谈判成立合资公司时,原诚寅及其团队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想法。
“把代工的概念做起来,如果有主机厂有产能过剩,别的企业需要开发他的产品,可以在通用平台基础上进行加工,他只要做代表他产品的特点的生产设计就行了。这样能有效利用产能,同时降低企业投入的风险。”
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趋势,平台化、模块化逐渐成为车企的技术核心。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大众最新的MEB纯电动平台。
在国内,车企们也在积极推出车辆的模块化架构,例如吉利近两年内推出的BMA、CMA模块化架构以及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平台。尽管每种车型都具备属于自身的不同特点,但所使用的平台架构基本为统一平台。
“因为我们的判断,90%的驾驶者是开不出来区别的,而且也感受不到区别,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共性的平台化技术一定是在整车企业中会有市场的,而且这个东西还会继续延展,零部件也会变成子平台。比如说燃料电池就会有人提,有没有一个共性的燃料电池平台化技术?”
原诚寅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通过共享平台所生产的车辆将占市场整体的10%-15%。而随着平台化基本架构的逐渐成熟,产品开发周期也将压缩至30个月到36个月。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车企也将逐渐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趋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残值问题饱受外界诟病,甚至成为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重要原因,在原诚寅看来,关键原因在于车企没有打通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但问题的本质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
原诚寅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趋势:
第一,受大趋势影响,新能源汽车整体还会保持增长。
第二,在增长的前提下,产品结构将迎来调整。随着补贴退坡,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定义会对于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整车厂需要明确定义目标用户需求。
第三,智能化的技术会快速的上升至应用层面,但是L4以上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周期要走。辅助驾驶功能将更加完善。
第四,目前占主流的基本为纯电动产品,未来会出现燃料电池、增程式、以及48V微混动力车型,供给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第五,除了对私人销售,网约车与共享汽车将迎来数量上的剧增。“卖车不再是车厂唯一创造收益的路径,一定是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加服务提供商去转型,整车厂一定要把出行服务做起来。”
车云小结:
传统燃油时代,平台化与模块化是车企实现大规模生产,摊销成本的重要手段。
当产业变革,汽车以新的面貌、新的动力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让纯电动车时代下的平台化承载了比普通燃油车更大的意义。
车企间的联合研发,在国际上早已成为趋势,在国内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战略合作。
然而,类似于国创中心这样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让企业间的合作有了更多机制上的保证。
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成果有限。除了北汽集团之外,其他股东方的参与感还较弱。如何真正实现车企之间技术研发的共创与共享,还需要很长的道路要走。
新十年,我们但见其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② 汽车开发流程
汽车开发有以下流程
1、架构阶段
架构阶段:架构开发是整车开发( GVDP )过程中的先导过程。全新架构开发过程约为 18 个月,由 4 个里程碑组成,架构开发启动( A4)、架构策略意图确定( A3)、架构方案批准( A2 )和架构开发完成(A1)。
A4 之前主要识别初始的架构目标, A4-A3 定义架构的性能和带宽,从架构策略意图确定( A3)开始与架构主导的整车项目开发并行开展。 A3-A2 确定架构方案, A2-A1 完成架构开发。
架构策略批准(A3)之后启动整车项目战略立项(G9)、架构方案批准(A2)之后启动项目启动(G8)、架构开发完成( A1)之后启动整车方案批准( G7)。
2、战略阶段
产品战略阶段是产品型谱向产品项目的转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公司对原有产品型谱和未来产品战略的再平衡,决定是否启动产品项目的开发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更为深入地分析产品在产品型谱中的定位。产品项目需要达到的边界条件,比如销量、投资、成本、产品特征、开发周期、赢利能力等。产品战略阶段从 G10 至 G8,约为 9 个月,分别为战略准备 G10 、战略立项 G9 和项目启动 G8。业务规划项目管理部业务规划科( BPD )牵头各业务部门为产品项目的批准进行战略准备,包括市场的调研,产品定位、竞争对手的分析及各部门策略研究等。
3、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是在产品战略明确并且可行性得到批准的基础上,完成产品项目方案的开发。这些方案包括动力总成的方案、整车的 VTS 目标、全尺寸主题模型、关键零部件的设计、整车的物料成本、制造规划方案、产品质量目标等等。概念阶段从G8至G7,约6个月。根据产品项目任务书设定的边界条件、细化市场、造型、工程和制造的需求,识别项目中的冲突。
4、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产品概念的实现阶段,通过产品工程、制造工程、前期质保和采购的同步工作完成产品概念的早期验证,最终完成产品图纸的设计工作。开发阶段主要涵盖 G7 至 G5 约 14 个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交付是发布经验证的表面数据,以支持产品工程发布最终面向制造的工程数据和图纸。同时工程的第一辆工程样车( EP)造车完成,以生产为目的的整车装配工艺发布完成。
5、产品及生产成熟阶段
主要是完成产品本身的设计有效性验证,同时推动零部件和整车达到制造质量成熟的状态,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制造。该阶段从 G5 至 G1,约 19 个月 ,包括开发和制造批量生产工装模具;验证产品是否符合 VTS/SSTS 中所有的规定项目;生产样车制造和验证,进行 100%零部件和工艺的验证;确认工艺装备、检验生产制造的过程能力,制造符合相关阶段要求的产品。
二、开发阀点
三、里程碑评审状态
里程碑状态定义:
里程碑评审状态分为红、黄、绿三种。
四、关键交付物
五、项目管理
1、决策内容
每个公司组织架构的区别决定了决策机构的不同,但决策的内容基本一致,可分为以下:
1、项目启动和项目批准;
2、战略立项;
3、里程碑评审;
4、造型方向、主题选择、造型冻结;
5、供应商定点;
6、产品规划更改;
7、工程更改等。
2、项目组织架构
3、项目财务控制
4、产品变更管理
六、需求定义
1、市场细分规范-MSS
2、产品配置定义-FL
3、整车技术规范-VTS
4、项目任务书-PPC
七、资源获取
八、 造 型
九、产品工程
1、工程数据发布——TG 0
TG 0 是粗略的三维数模,表明零件在整车位置上的基本外形和尺寸。
数模包含主要的特征、边缘和界面、以及中心线(线束和管状物),可用于零部件定点。
2、工程数据发布——TG 1
TG 1 数模包含所有界面,过渡面、紧固件孔和位置,可用于软膜制造。
3、工程数据发布——TG 2
TG 2 为最终的三维数模。表明了在整车位置上的完整的零件设计意图。数模可用于正式模具和零件制造。
1)下车体零部件数据发布
下车体架构件
2)平台架构零部件数据发布
其余架构子系统件
3)造型相关车身内外饰数据发布
造型相关的钣金和内外饰
黄色:架构零部件—下车体零部件
红色:下车体以外架构零部件
蓝色:造型相关车身和内外饰等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