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奥迪100和200在中国什么时候停产的
奥迪100是95年底前停产,奥迪200是只生产了一年多,也就是1998年到1999年中期,奥迪A6下线后就停产了。
奥迪200轿车采用v6缸电控多点燃油喷射式汽油发动机,具有电控多点喷射系统和可变进气管等多项先进的结构和设计,具有强劲的动力性、优越的经济性、超群的低噪音和良好的排放性等特点。是当时公务用车的理想选择。奥迪200与奥迪100的外型几乎是一样,只是车身后柱和长度略有变化。四通路abs。
1991年出产的奥迪200,奥迪车的命名方式不同。按照规则来看,奥迪80相当于A4,奥迪100相当于2000年代的奥迪A6,而奥迪200并不是2000年代奥迪A8的等级,而是单纯的奥迪100升级版本,是再100的基础上开发的,就好比2000年代的A6和A6L(略微加长)的关系。
1996年,一汽大众公司生产出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奥迪200,同时一汽结束生产奥迪100。奥迪200轿车采用v6缸电控多点燃油喷射式汽油发动机,具有电控多点喷射系统和可变进气管等多项先进的结构和设计,具有强劲的动力性、优越的经济性、超群的低噪音和良好的排放性等特点。是当时公务用车的理想选择。奥迪200与奥迪100的外型几乎是一样,只是车身后柱和长度略有变化。四通路abs。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三日,一汽-大众公司又向市场推出了奥迪二百1.8t轿车,奥迪1.8t轿车填补了国内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一产品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最高水平。奥迪系列共有奥迪2002.4升、2.6升以及奥迪2001.8t三个品种。
❷ 生产一辆奥迪Q5L要多久时间
这玩意都是流水线生产的,而且是根据预计的计划订单生产,比如一条生产线年产量能达到10万辆,这里说的是最大产量,可以随时根据订单情况调整,一家工厂有10条生产线,那么他的最大产量也就理论上能达到100万辆,但是其实际订单,可能才50万辆左右,所以只需要按计划生产50多万辆就可以了。
至于你问得生产一辆汽车需要多久,一条生产线不可能只生产一辆汽车的,这玩意一开动就是成批量的。只要各种配件齐全,一辆车从散装零件到整车下线,可能也就只需20-30个工时就够了。
❸ 一汽大众生产一台汽车要多少天
半小时。
1、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包括汽车工业),工时是用来计算工人劳动量的时间单位,而工人每工作一个小时则计为一个工时。
2、如果以汽车生产线每下线一辆车的时间为准的话,那么生产一辆汽车大概需要5分钟左右(是的,只需要短短的5分钟便能够生产出一辆完整的汽车)。
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重心在零部件方面,零部件要超前发展,并参与汽车厂商的产品设计。
例如德尔福系统公司相继推出了座舱、接口盘制动、车门、前端、集成空气/燃油等模块。而汽车厂商方面则以全球范围作为空间,进行汽车模块的选择和匹配设计,优化汽车设计方案。
❹ 什么时候一汽大众开始生产奥迪
1989年8月1日,一汽大众生产的第一辆奥迪100轿车下线。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开始组装生产奥迪100车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一汽与奥迪不断深入合作,不断超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也许就连当时在场的那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也未曾料想到,这一纸合同在二十几年后会对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产生何等影响。
❺ 一汽奥迪的一汽奥迪历史回顾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对轿车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轿车产量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渐加剧。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一汽也终于得到上级指示,重新规划轿车生产。时任一汽厂长的耿昭杰明白,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中高级轿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高档车技术,通过组装生产,将其消化吸收,进而复兴民族品牌。
本着这样的思路,耿昭杰开始与一些国外汽车厂商接触考察,最终选定了引进克莱斯勒的发动机。1987年引进克莱斯勒488发动机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字。
有了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一汽本应该引进克莱斯勒车型的生产技术,一面生产克莱斯勒车型,同时着手进行技术转化,设计新款红旗车型。实际上一汽确实这么做了,1987年5月,一款基于道奇600车型改进的红旗轿车已经画在图纸上。
几乎就在同时,远在德国的大众集团也接到消息,得知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生产高档轿车。眼光敏锐的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意识到这是奥迪进入中国发展的绝佳机会。1987年9月,两名奥迪公司的高层代表来到长春,尝试与一汽进行合作。二人回国向哈恩汇报后,令哈恩印象深刻。同年10月,哈恩博士在法兰克福车展后直接动身飞往长春。
哈恩博士对当时长春的印象是荒凉,但这里良好的汽车工业根基也让他感到兴奋,双方很快进入洽谈的实质性阶段。在了解了一汽购买的克莱斯勒488型发动机之后,哈恩确认该发动机源于奥迪技术,完全可以适应奥迪100轿车。
在打消了顾虑之后,耿昭杰拨通了电话,电话另一头是正在美国与克莱斯勒谈判的时任一汽总经济师的吕福源。此时吕福源正在与克莱斯勒进行举步维艰的谈判,对方认为中方购买了克莱斯勒发动机后,必定需要再购买一条道奇600车型生产线,进而坐地起价,开出了176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接到电话后吕福源终止了谈判,只剩下还没搞明白状况的美国人。
一个月后,一台装有克莱斯勒2.2升发动机的奥迪100车型出现在德国狼堡。这让当时担任一汽总工程师的林敢为大吃一惊。经过测试该车平均车速为每小时150-160公里,最高车速达每小时205公里,各种性能都十分良好。德国人的效率和诚意获得了中方人员的肯定。
此时,一汽代表团成员已经倾向于与奥迪合作生产奥迪100。按照林敢为的记录,中方技术专家的理由是:
第一,在产品上,奥迪100优于道奇600。其中,奥迪100的车身设计要比道奇600领先一代;奥迪100的外部尺寸及内部空间均较道奇600大,乘坐舒适;奥迪100在国际是频频获奖,知名度高于道奇600。
第二,大众公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有合作的诚意。
第三,奥迪100和200可以作为系列化产品生产,奥迪100是中高档轿车,可以作为政府官员的公务用车;奥迪200是高档轿车可以作为中央领导用车。
此时克莱斯勒仍然坚持要收取高昂的道奇生产线转让费。中国人拂袖而去,经高层最后决策,一汽项目将与德国大众合作。此时的美国人才终于明白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只得感叹:我们来晚了。
双方确定合作后,紧锣密鼓得商定了详细的合作计划。双方约定,前期一汽以许可证方式生产3万台奥迪100车型作为“先导工程”。如果1991年双方继续签订15万辆高尔夫轿车长期项目,奥迪方面可免收1900万马克的奥迪100车型技术转让费。一汽以1000万马克购买美国威斯特摩兰大众工厂的设备用于奥迪100车型的生产。
在耿昭杰看来,这是一笔好买卖。这相当于一汽只花了1000万马克引进了3万台奥迪100车型,同时落成一个15万辆产能的生产线。而最让耿昭杰心动的莫过于为复兴红旗轿车培养了人才,引进了技术。
对大众汽车来说,他们也需要完成奥迪品牌的伟大复兴。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皮耶希的推动下,奥迪在技术水平上飞速发展,一系列新产品在各种车展、赛事中崭露头角。短短几年间,饱经风霜的奥迪品牌终于再一次与奔驰、宝马在同一个舞台竞技。
而引进到中国生产的奥迪100车型凝聚了奥迪全部科技成果。它采用流线型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达到0.3的量产轿车,且车结构全部采用轻量化材料制成,被评为1983年“世界车”,并获得一系列世界性大奖。1984年,奥迪100荣获“全球年度最佳轿车”称号。奥迪当下最需要的就是将拳头产品打向国际市场,扩大奥迪100的产销量。在中国,奥迪找到了契机。
随着一汽与大众正式签约,在哈恩博士的规划下,大众汽车与中国市场越来越紧密。哈恩博士长远的战略眼光瞄准了未来的中国市场。他深知改革开放的中国将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里将会是下一个巴西、南非,成为大众汽车植根的地方。
傲慢的美国人和谦逊的德国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美国人错失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绝佳机会,而德国人获得了一汽的信任,不仅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更为将来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布好了局。中德双方这次良好的开局也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合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89年末,奥迪100焊装线开始调试。一汽的技术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生产线的装配调试。1989年4月21日,奥迪100轿车总装线建成投产,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博士专程前来剪彩。哈恩博士由衷地感叹:“我们同一汽的合作,使大众汽车公司拥有一个最具实力的伙伴。你们的速度不是一辆卡车,而是一辆奥迪200”。
1989年8月1日,第一辆奥迪100轿车下线,当年组装1922辆奥迪100轿车,比上年增长116%。
就是在这条生产线上,后来曾经走下超过10万辆的奥迪100轿车。
根据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1988年签署的技术转让协议,一汽以许可证和CKD组装方式生产奥迪100,期限为6年。
6年后的1995年,这款1984年的“全球年度最佳轿车”终于完成了其在中国的“特殊使命”,一汽立即将主导轿车产品由奥迪100换成了新一代的红旗轿车,为了与老款的大型红旗轿车有所区别,起名叫小红旗。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外来高档车技术转让的结果。
从1988年开始建设,到1997年,一汽共生产奥迪100和基于奥迪100的小红旗轿车123294辆,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2%和93%;10年间销售收入达到311亿元,实现利税66亿元,相当于总投资的10倍;同时还为奥迪100 CKD进口零部件上缴关税70亿元人民币,也为中高级轿车的进口替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在当时极为宝贵的外汇资源。
在引进奥迪100项目合同到期后,一个新问题摆在中德双方面前:是否继续合作?如何合作?是保持一定的技术合作,抑或是与中方合资?如果合资,那么与谁合资,怎么合资?
从1993年开始,双方就在合资生产奥迪的问题进行谈判。中方的意愿毋庸赘述,但德方对此有分歧。
此时在考虑奥迪100后继车型的引入方面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方面认为当跨过已经进入生命中期的奥迪100 C3车型,直接同步引进全新一代的A6C5车型。但反对者认为,A6C5凝聚全球顶尖的汽车技术和制造工艺,一汽此时并不具备充足的生产条件。
已升任为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的皮耶希和时任奥迪公司总裁戴莫尔在一次与耿昭杰的早餐对话中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双方最高层终于达成了协议,奥迪加入一汽-大众和生产全新一代奥迪A6C5的项目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
1995年11月13日,在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期间,一汽和大众汽车公司及奥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一个月后的12月18日,三方共同修改了合资合同,将股比结构改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同时,一汽-大众与奥迪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将作为合同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生产。
奥迪从此成了第一个在中国合资生产的国际高档汽车品牌。与1988年开始由一汽以许可证和技术转让方式生产奥迪100不同,合资生产意味着奥迪将作为股东一方全面介入国产奥迪的生产管理、零部件采购、产品升级换代、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从1995年12月奥迪正式加入一汽-大众,到1999年底新一代奥迪A6C5下线,中间有4年时间,对奥迪和一汽-大众来说,除了对奥迪A6进行“加长”、国情适应性研发及生产和销售上的准备之外,在一汽-大众的生产线上本来没有计划中的奥迪产品。于是,合资双方决定在一汽-大众先生产与奥迪100C3同一平台的奥迪200。
1996年1月,一汽-大众合资双方签署了“联合开发”奥迪A6C5的协议。根据协议,针对中国市场的加长版车型开发与奥迪A6原型车的开发紧密配合,主要在德国的奥迪总部同步进行,历时3年,参加人员300多人,其中包括中方人员6人;开发费由一汽-大众支付,奥迪和一汽作为联合开发的双方按一定比例收取这笔费用。
然而在A6 C5的本土化工作上,中德双方又产生分歧。矛盾的焦点集中在A6C5到底要不要加长上。基于对中国高档车市场和用户需求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当时,一汽明确提出,国产奥迪A6必须要“加长”,轴距要加长,整车也要加长,因为这个级别轿车的中国用户特别重视后排空间。但奥迪方面认为,奥迪A6是大众集团唯一的行政级高档车,后排空间也足够用,非要“加长”干什么?
最终一汽方面说服了德国人。加长开发工作基本按照一个新项目的流程进行,历时三年。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做,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加长对车辆性能和外观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1999年9月6日,奥迪A6 C5在长春的一汽-大众正式下线。它比全球版的轴距加长了90毫米,而整车长度也增加了约100毫米,达到4886毫米。至2005年4月退市,这款车在5年多时间内共销售了20多万辆,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当初为加长而多投入的资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❻ 生产一辆一汽大众CC需要多久
一汽大众包括一汽奥迪都是同一条生产线,您所要的成型是要提前一个星期做订单,然后排单到最后上生产线到下线也就是3个星期左右,然后加上运输时间也就顶天60天,如果说厂家那边没消息那就是生产线排产不过来还需要时间等等,还希望楼主最好到4S店去看看,谢谢采纳下!
❼ 奥迪,宝马和奔驰都分别是多少年开始国产的
1999年第一辆国产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
宝马于2004年3月宣布中国生产
第一辆国产奔驰于2005年年底在北京奔驰-戴克亦庄工厂下线
附录
一汽-大众的奥迪
1988年
奥迪公司授予中国一汽生产许可证,中国一汽开始生产奥迪100,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
1990年
中国一汽安装奥迪轿车组装线,日生产能力达50辆。
一汽向亚运会捐赠奥迪轿车。
1991年
奥迪首次向中国出口500辆SKD奥迪100型轿车。
1995年
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合同。
1996年
一汽-大众生产出第一辆专门为中国开发的奥迪200V6。
一汽结束生产奥迪100。
1997年
奥迪200 1.8升涡轮增压型轿车在一汽-大众投产。
1998年
奥迪在中国成功售出10多万辆轿车。
奥迪进入中国十年。
1999年
第一辆国产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
2000年
国产奥迪A6正式上市。
第一个奥迪标准经销商展厅(hangar)正式建成。
在中国建立了32家授权经销商以及16个奥迪标准展厅。
全年奥迪A6销售达到16,080辆。
2001年
奥迪A6 2001技术升级版上市。
全年奥迪A6销售达到28,000辆。
奥迪A6授权标准经销商达到48家。
2002
多达23项配备升级的新奥迪A6上市。
全年奥迪A6销售达到34,962辆。
奥迪A6在全国的三位一体经销商总数达到57家,单项服务经销商总数达到16家。
2003
国产奥迪A4在一汽-大众下线
国产奥迪A6销量突破10万辆。
国产奥迪A4赞助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中国之行。
国产奥迪A6推出04年型。
奥迪A6(04年型)赞助博鳌论坛。
国产奥迪品牌产品全年销量达61,281辆。
2004
国产奥迪A4推出新车型。
国产奥迪A6推出奥迪A6 2 .5 TDI柴油轿车。
奥迪A6(04年型)赞助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
一汽-大众赞助DTM(德国房车大师赛)上海表演赛。
国产奥迪全线促销。
国产奥迪品牌产品全年销售62,018辆。国产奥迪A6总销量突破20万辆。
2005
国产奥迪启动“春辉行动”。
4月8日,国产全新奥迪A6L静态投放。
6月 ,全新奥迪A6L 2.4和A6L3.0上市。
6月到7月, 国产全新奥迪A6L分别在北京、广州、长沙、成都进行动态投放。
9月23日 , 全新奥迪A6L 2.0T FSI、3.0quattro(全时四驱)和4.2 quattro上市。
国产奥迪品牌特约经销商数量达到115家。
10月25日 全新奥迪A4上市。
12月份奥迪对终端用户销量(简称AAK)为9,996辆,同比增长45%,创下了单月销量历史最好成绩。2005年国产奥迪汽车的
AAK总销量达到55,944辆,超额完成年度销售目标。
2006
1月,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
3月,一汽-大众奥迪品牌荣获“中国汽车品牌顾客综合满意度排名”第一(该评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中国质量协会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
上半年,奥迪在中国市场(含香港地区)取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增长率,创纪录地达到94.2%的销量增长率,共售出38,838辆汽车(去年的销量为19,996辆),中国大陆地区的销量达到38,459辆(不包括香港),同比增长97%。
国产奥迪品牌特约经销商数量达到121家,遍布全国85个城市。
7月,奥迪家族第一款SUV——奥迪Q7开始在中国销售。
❽ 国产奥迪在管线上多久能提车
国产奥迪在生产线上三个月以内可以提车
其实,这个主要看厂家的订单情况了,如果厂家的订单多只能等待,其实你等到什么时候销售给你电话说车架号出来了,让你准备尾款,那么剩下的就是运输时间了。
这种情况需要先和4s店签定合同,然后由4s店向厂家发送生产任务,然后再经过其生产运输等时间大概在二到三个月左右。
❾ 奥迪车A4K从排产到出厂大约几天
按照你说的这个基本上就是在三个月的左右的。
❿ 有人想看国产全新奥迪A3 今天它正式下线了
[汽车之家新车首发]?从今年3月的线上发布到今天的青岛工厂下线,全新奥迪A3用了半年时间。国产化之后的全新奥迪A3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官图上的所有特征,依旧带着奥迪独特的格调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车不出意外的话将于年底正式上市。
‘上图内饰为海外版第八代高尔夫’
对于两厢的A3Sportback来说,真正的对手来自大众集团内部——国产全新高尔夫。根据汽车之家获得的数据显示,考虑奥迪A3的客户会把高尔夫作为第一替代品,而考虑高尔夫的客户也会把A3作为首要候选人。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全新高尔夫的外观内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更为简洁的内饰虽说精致感不如A3,但科技感却没有落后太多。加之巴伐利亚的对手在此细分市场的欠奉,奔驰的高昂售价以及高尔夫可能获得的终端优惠,奥迪A3还真是需要在定价上下点功夫。
编辑总结:
奥迪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内饰质感在全新A3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我相信有很多钟情于这种工业科技感的消费者会对这款车动心。当然,奥迪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从来都没有局限于视觉效果,各种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配置和功能也是助力其繁荣于市场的主要武器。至于它未来在市场上的表现,我觉得两厢+三厢,标轴+长轴的丰富选择已经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只要价格不太离谱,我相信会有不少消费者会投入A3的怀抱。(文/汽车之家丁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