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為什麼擴建工業基地

蘇聯為什麼擴建工業基地

發布時間:2022-05-25 01:35:04

❶ 蘇聯為什麼先發展重工業

重工業是發展輕工業和機械農業的基礎,像蘇聯這種受資本主義陣營排擠的國家,不可能把自己的經濟命脈交到它國手上。因此蘇聯就只能游離於全球工業體系之外,另搞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而搞自主工業體系的基礎就是重工業,所以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當時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但是,由於當時納粹德國崛起,國際形勢對蘇聯嚴重不利的因素,這就導致蘇聯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嚴重跑偏了——蘇聯的重工業水平並沒有因為優先扶持政策而發展的特別好,反倒是因為國防需要,它的軍工產業發展特別迅速。

❷ 俄羅斯工業分布這樣的好處是

俄羅斯工業主要是大型重工業,森林工業,軍事工業,油氣開發為主,分布於東歐平原,烏拉爾山以西以及遠東地區,俄羅斯工業建立在豐富礦產資源的基礎上,因此,工業主要分布在內陸的礦產產區,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為社會主義蘇聯創建一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並為工業、農業的全面技術改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迅速發展國防工業,加強國防實力,才能建立一個雄厚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工業區分布:
1、聖彼得堡工業區。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工業區。又稱中央工業區。主要是加工製造業。
2、莫斯科工業區。主要為加工製造業。
3、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主要是石油、煤炭生產加工區。
4、烏拉爾。主要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區。是俄羅斯最的冶金工業區。
5、頓巴斯。主要為煤炭生產區。
6、庫茲巴斯。主要為煤炭、石油生產加工區。
7、卡拉干達。主要為各種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區。
8、埃基巴斯圖茲。主要為資源生產加工區和石油、煤炭生產加工區。
9、庫爾茨克。主要為加工工業區。
10、埃斯克--啊欽斯克。能源、資源、加工綜合工業區。
俄羅斯80%的礦產資源、能源在亞洲部分。製造業集中在歐洲部分。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工業點有:1、伊爾庫茨克。2、伯力。3、海參威

以上是在知道裡面的,不難看出俄羅斯工業主要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這種工業一般都是原料導向型和動力導向型,而東歐平原上的主要是加工工業,這需盡量靠近勞動力市場所以是勞動力導向型。

原料導向型工業——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貨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所以盡量靠近原料產地 ,便於原料運輸,減少成本。
動力導向型工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同上。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靠近人口密集區,便於勞動力需求。

❸ 評價蘇聯工業化的方針、措施和後果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條件。如果離開了蘇聯社 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的國情,離開蘇聯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來談這個問題,就不容易把蘇聯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產品只佔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 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只佔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 均計算,當時俄國的工業產品產量和落後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國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 工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外國武裝干涉及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已屬落後的國民經濟, 瀕於崩潰的邊緣。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給蘇維埃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總數達390 億金盧布,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1920年,工業產品只有戰前的14%,農業狀況更加嚴重,其產量只及戰前的60%。

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飢 荒。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面臨飢餓和死亡。

顯而易見,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面 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然而恢復國民經濟,只意味著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達到一個仍然是落後國家的水平。 要使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徹底「擺脫資本桎梏的整個解放事業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的勝利」就必 須「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列寧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 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 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6 「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和「恢復」重工業,這是列寧從分析蘇俄的國情,分析蘇 俄所處的歷史條件所得出的結論。
沙皇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發展起來的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非常落後。直到1928年輕重工業之間的比重,重工業只及輕工業的一半,而農業在國民經濟 中的比重仍然大於工業。按照列寧的「要挽救俄國」就要「挽救重工業」否則「就根本不能 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業的發展顯然是不適應要求的。況且,恢復起 來的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技術落後,它阻礙著輕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談不到能使小生 產占優勢的農業得到改造和進一步發展。只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 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 基礎的實質。沒有它,要想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不可能的, 沒有它,要想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只有把重工業優先 發展起來,在經濟上才不至於依賴外國,才能夠保持蘇維埃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捍衛住蘇 維埃制度。否則就會帶來相反的後果,因為經濟上的依賴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依賴。「資本主義 國家既供給了我們裝備和機器,那它們就能向我們提出放棄蘇維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 蘇聯在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還是和它所處的國際環境有密 切關系的。

當時的蘇維埃國家是處於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在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 革命叛亂後,資本主義世界在對待蘇維埃國家的態度上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主張繼續實行 公開的武裝干涉政策,「不認承」蘇維埃國家;另一種主張同蘇維埃國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經 濟關系。但是,不論前者或後者,它們的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顛覆蘇維埃政權。

事實上,帝國主義大國首腦和壟斷巨頭們,每時每刻都在打蘇維埃國家的算盤。在用外 交和經濟手段向蘇維埃國家進攻的同時,隨時都准備著用戰爭的手段來搞垮它。只要他們認 為有了這種機會和可能,就會不顧一切地撲向與其勢不兩立的蘇維埃國家。只有迅速地建立 起強大的重工業,只有蘇聯自己擁有極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夠擊敗帝國主義外交和經濟 上的進攻,才能夠隨時擊敗帝國主義的武裝進攻,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 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寧 所說的:「……或是滅亡,或是在經濟方面也趕上並且超過先進國家」。「或是滅亡,或是開足 馬力奮勇向前,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那麼,我們在討論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如果避而不談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 蘇聯黨和政府當時的這一主要出發點,就不會得出符合歷史真實的正確結論。

理論支持

列寧在《論糧食稅》這一著作和他的合作社計劃中,在闡明建設社會主義的計劃時,都 強調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1921年6月,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談到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俄羅斯電氣化計劃時,一開頭就指出,「社會主義的唯一物質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1並要求「必須把這一原理具體化」應用到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但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國民經濟的恢復並不是從工業化開始的,而是從農業開始 的。因為在當時,蘇聯尚不具備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必備條件,即在已被戰爭破壞的百孔千瘡 的俄國,還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在農業上還沒有較為發達的原料生產;在農村尚不能分出 必要數量的農產品來供給工業和工人。

為了發展工業,必須創造這些條件。而要辦到這一點只有先從農業著手。斯大林在談到 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要擴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因為整個國民經濟底發展是依靠農業的」。3基於此,蘇聯是到了國民經濟恢復的末期,到 了農業已經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出了一定的條件後,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了工業方面。 可見,蘇維埃俄國是在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把工業化問題提到議事日程 上來。

方針確立
1925年12月,在蘇聯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把國家 變為經濟上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國的迫切任務。他強調指出:「把我國從農業國變成 能自力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這就是我們總路線的實質和基礎」。第十四次黨的代 表大會,批准了黨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方針。

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立,是由它的國際和國內條件所決定的,是由要在蘇聯建成 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戰略任務所決定的。列寧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論述,為在蘇聯實現 社會主義工業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列寧曾一再強調在蘇維埃俄國,有可能而且應當建 成「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基礎」。

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首先應從哪裡開始?蘇聯黨和政府明確規定;從重工業開始,從 發展重工業的核心,即機器製造業開始。斯大林指出:「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 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 造業」。

蘇聯黨和政府的這一決定,是從當時蘇聯的國情,從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條件出發的。 我們在研究和探討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問題時,必須充分地把握住這一點。

政策實施

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 主義建設的藍圖。在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增長指標都是較高的。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 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以 後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產生各種錯誤和問題,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 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業化開始的頭兩年,工業中的社會主義部 分,從1924—1925年的81%增長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32年,蘇 聯工業總產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的 48%增加到1932年的70%,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 53.3%。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佔世界第一位,就:工業產量來說,蘇聯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同樣地取得了很大成績。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 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五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佔57.8%。和資本主義世界相 比,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則增長了7.5倍, 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

這里要指出的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但如果以 此就說蘇聯一貫忽視輕工業,甚至把它說成主觀上已不顧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實 際的。

眾所周知,由於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到二十年代末,輕工業的發展已不能適 應需要,甚至影響了城鄉物資交流和農產品的收購。蘇聯黨和政府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曾不 止一次地強調過加速發展輕工業,甚至提出過重工業與輕工業同時並舉的設想。1930年6月, 斯大林就曾指出過:「……重工業我們已經恢復了。只是需要使它繼續發展。我們現在可以轉 向輕工業並使它加速向前發展。我們工業發展中的新現象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有可能同時加 速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8斯大林在這篇向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所做的報告中,還強 調指出「拋開輕工業」是不應當的。

事實上,在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蘇聯黨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視發展輕工業,調整重:正 業與輕工業的比例關系。第二個五年計劃曾規定:在1933—1937年間,輕工業生產的增長率 將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時期重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則由40。1% 降低為14.5%。如果按著這個計劃所規定的指標發展,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輕工業增長速 度將比重工業的增長速度快的多。第二個五年計劃還規定了將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提高一至 二倍。盡管由於種種原因,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走在了前頭(重工業完 成了計劃的121.3%,輕工業完成了計劃的85.4%,農業只完成了76.9%),但由於蘇聯黨和 政府的努力,由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制定時比較地重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就使得它們之間的比 例有所接近。試比較一下兩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 第一個五年計劃,即1928—1932年重工業增長241%, 第二個五年計劃,即1933—1937年重工業增長140%, 重要產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產甚至增加了兩倍。 輕工業增長95%。輕工業增長100%(近一倍),某些從這兩組數字的比較不難看出,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輕工業之間發展速度的距離, 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縮短了。同時,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1935年1月1日,蘇聯政府宣布了廢除糧食、麵粉和去殼的糧食 的配給制,而由「國營的和合作社營的商店普遍廣泛地出售糧食和其它產品」的法令。 至於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結果仍然是重工業遠遠突破了原有計劃指標,而輕工業,以至農 業都未完成計劃的指標,是有種種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1933年德國希特勒 上台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使得蘇聯不得不修改指標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第三個五年計劃頭兩年計劃的實施,在蘇聯已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計劃完成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考慮到戰爭威脅的增長而在蘇聯東 部地區大規模地擴建基地,都保證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潛力的創造。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 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這就是偉大衛國戰爭前,蘇聯所擁有的物質基礎。

在衛國戰爭中,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沒有重工業,怎麼能夠設想在希特勒突然襲擊的 打擊下,處於極為不利地位的蘇聯人民,能在短時間內變失利為主動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 偉大勝利呢了須知,正是由於重視了重工業的發展,有了雄厚的經濟技術基礎,正是蘇聯黨 和政府考慮到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增長,而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在第二 個五年計劃期間,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 蘇聯才能在衛國戰爭期間,每年製造出4萬架飛機,3萬輛坦克,12萬門大炮和15萬挺機槍。 同樣的道理是,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唯一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來 實現工業化的。「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一段距 離。或者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9這是斯大林在《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 的演說中談到的。在這同一次演說中,斯大林在追述舊俄羅斯「常因落後而挨打」的歷史時, 強調決不能「延緩速度」「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這篇演說是發表在1931年的2月。從演說發表的時間和論點,都不難看出,蘇聯黨和政府確定高速發展工業方針的目的是明確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確性的討論

在研究和探討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問題時,認真地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認真地學習 一下列寧以及斯大林的有關論述,是有助於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的。如果不把這一問題放在蘇 聯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蘇聯黨和政府制定的這一方針的出發點搞清,就 不能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後來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黨知道戰爭 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 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 埃制度就會滅亡。因此我們共產黨也就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 實行國家工業化」。

斯大林的話,闡明了處於資本主義包圍形勢下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走「通常的」工業 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蘇聯黨和政府關於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一貫指導 思想。

當然,在蘇聯實行工業化的過程中,也產生過嚴重錯誤。

由於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 調,對於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斯大林以及蘇聯黨和政府是有所察覺的,並曾在實踐中採取 過相應的措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收到應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長期扭轉不過來,在重工 業內部,首先安排的,當然也是為重工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未能注意和保證為輕工業, 以至為農業服務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於是直接影響了輕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從重工業開始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高速度並靠內部積累資金。靠廣大人民群眾,說到底主要是靠農民, 於是農民負擔過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農業發展一直很緩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 過程中,蘇聯人民特別是農民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至於把根據蘇聯當時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條件制定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視為一條「普 遍規律」那顯然更是錯誤的。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實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嚴重錯誤,不僅對蘇聯,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 運動的發展,都產生過不良的影響,都是值得認真總結教訓的。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因為有 了這些錯誤就全面否定蘇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方針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性作用。至於 由此而對斯大林實行這一方針的主觀動機都產生懷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當時,處於復雜 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的蘇聯,在制定和實行這一方針時,是無例可循的。今天,我們回顧蘇聯 所走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歷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一下它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 訓,是很有意義的。

❹ 蘇聯工業化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都不對。蘇聯工業大發展實在20實際20年代至30年代,斯大林的2個5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形成了著名的「斯大林模式」使蘇聯工業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二戰結束後,蘇聯工業在此得到空前的發展,利用大量從納粹德國手中接管的技術和設備,再一次大力發展了重工業。由於與美國冷戰的需要,蘇聯不得不集中發展軍工業,但由於長期忽視其他工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蘇聯的經濟模式畸形化,最終加快了蘇聯的解體。

❺ 蘇聯的"工業綜合體"是什麼

俄羅斯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國防工業大國,目前約擁有國防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約1630多家(不包括核工業),從業人員200餘萬人。在建國至今的十多年內,俄羅斯國防工業管理體制經歷了七次較大調整和改革,但似乎仍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蘇聯時期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

蘇聯時期國防工業管理體制的特點是:由蘇共中央和國家領導層嚴格集中管理國防工業綜合體,從而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集中國家財力、物力和人力來保證在最短時間內研製和生產出導彈核武器、核潛艇,以及超聲速戰略轟炸機等最復雜的、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在這種國防工業管理體制下,隸屬於蘇聯部長會議的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是國防工業管理的最高機構,它負責協調、監督國防科研和生產的所有工作。

蘇聯對國防工業活動的管理具有明顯的計劃性質。在制定武器裝備發展規劃和選擇重要科研生產項目時,軍事工業委員會主要依據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作出的聯合決定。另外,重要科研生產項目的完成情況要定期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查和討論。在蘇聯國防工業管理體制中,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協調所有有關政府部門和其他部門的活動,以便無條件地滿足科研生產企業總設計師或總經理提出的要求。蘇聯國防工業綜合體的撥款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國家國防訂貨(前蘇聯、盟國和外國夥伴研製、生產和修理武器裝備);二是國防工業部的預算(組建和改造科研生產基地)。

蘇聯國防工業管理體制的最大缺點是,國家不能正確處理國防工業與非國防工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把主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武器裝備的科研生產上,從而使國家的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例嚴重失調。據專家估算,蘇聯把國民經濟的一半至三分之二都投入到國防科研生產上。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曾試圖通過「軍轉民」(即將高度集中的軍工企業轉產高技術民用產品)來減輕國家負擔,但由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加上突然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軍轉民」政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俄羅斯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其70%以上的國防工業企業。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俄羅斯政府於1991年開始對蘇聯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進行改組,在蘇聯的9個國防工業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俄羅斯工業部,主管全部俄羅斯工業(其中包括國防工業)。同時,為了對航天工業實施有關地管理,俄羅斯政府成立了航天局。1992年9月,俄羅斯工業部改組為俄國防工業國家委員會,其職能與蘇聯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基本相似,只是權力有所減少。1996年5月,俄國防工業國家委員會撤銷,成立俄國防工業部。1997年3月,俄撤銷國防工業部,把國防工業管理職能歸於俄經濟部。1999年5月,為了對國防工業企業進行直接管理,總統簽署651號令,決定成立造船局、常規武器局、控制系統局、彈葯局,同時把經濟部中的部分國防工業管理職能轉隸給以上管理局。俄羅斯航天局改組為航空航天局。2000年5月,俄政府把頂層的國防工業管理職能一分為二,經濟部只保留制定國防訂貨和經濟動員准備的職能,餘下職能歸並到科技部,成立工業、科技部,負責以上五個國防工業管理局的活動,同時還直接管理部分國防工業企業。2004年3月,普京第二次當選總統後,立即著手對國防工業管理體制進行改組:成立新的工業與能源部,負責國防工業的宏觀調控與管理工作;同時把原航空航天局的職能分為航天和航空兩部分,成立聯邦航天局和聯邦工業局。聯邦工業局負責管理常規武器局、控制系統局、彈葯局、造船局和航空局。

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的改組趨勢

經過十多年多次調整和改組,俄羅斯國防問題專家和國防工業部門的管理層認為,目前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仍然不盡人意,急需對其進行進一步調整與改組。根據最近有關報刊發表的文章分析,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可能會按照以下兩個方向進行調整與改組。

其一,可能成立直接隸屬於總統的俄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目前,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隸屬於政府總理。國防工業管理問題涉及面十分廣,僅靠政府總理很難協調各有關方面的利益,因此,俄羅斯許多專家建議借鑒蘇聯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成立直接隸屬於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軍事工業問題委員會,負責全面協調與管理國防工業的活動。其二,可能恢復成立國防工業部。1997年,俄政府撤銷國防工業部後,國防工業管理職能一直由多個政府權力機構代行,而這種管理體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對國防工業的管理與監督。俄羅斯可能會借鑒中國目前的國防工業管理體制,恢復國防工業最高管理機構,同時撤銷國防工業管理局,按行業成立國防工業集團。

❻ 蘇聯如何重視工業的地區布局

蘇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對工業布局特別是工業的地區布局十分重視。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又將重工業新建投資的半數資金用於東部地區。

❼ 為什麼蘇聯是先發展重工業

現在軍事工業也要依靠重工業,要不然你拿什麼造坦克飛機大炮?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是因為當時蘇聯的國情:在國內工業落後、經濟實力不強。而在國外,蘇聯則十分現實地時刻面對著資本主義列強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戰爭(實際上對蘇聯來講,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就是這類戰爭)。因此,蘇聯的首要任務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強大的工業,尤其是迅速增強國防能力。 這就決定了,蘇聯的工業化只能優先發展重工業。在這一點上,建國初期的中國與蘇聯相似,所以我國的一五計劃也是以重工業為主。 而相比之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的進程基本上都是先進行的輕工業化進行資本積累,然後開始重工業化全面提升工業實力。

❽ 蘇聯為什麼優先發展重工業

蘇聯「十月革命」接手的實際上是一個農業國家。因此不能不首先極力發展作為工業化基礎的的重工業,作為國家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開端。但僅僅相隔20年,雖然蘇聯在重工業帶動下,基本建成了一個具有系統工業的強國,但作為國家層面來講發展時間遠遠不夠,就面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了慘重損失。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不得不再次重建重工業系統,由此在這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❾ 蘇德戰爭中蘇聯的主要工業區幾乎都被佔領,蘇聯是如何轉移和維持的美國給予蘇聯的幫助起到了什麼作用

全部工業凡是可以移動的都搬遷到東部,最遠到達西伯利亞,繼續生產
美國的租借物資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工業原材料、運輸工具、後勤物資

❿ 斯大林是如何讓蘇聯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的

第一個5年計劃期間,俄國建立了近1500個大型企業,其中有第聶伯比電站、庫茲涅茨克鋼鐵公司,烏拉爾機械廠及化學機械廠、汽車廠、農機廠、拖拉機廠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29~1932年,用了4年零3個月。

第二個5年計劃調整了工業布局,在燃料和原料產區建立重工業基地,以減少運輸壓力。在一些大城市中建立大型工廠,在斯大林格勒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宏偉的拖拉機廠,在烏拉爾建立國防工業,正因為有這樣雄厚的重工業基地,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免遭毀滅性的打擊,才有能力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

通過工業化,蘇聯的工業增長確實很快,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德、英、法三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工農業比重中,工業已佔到77.4%,蘇聯已經成了世界上強大的工業國之一。

閱讀全文

與蘇聯為什麼擴建工業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博越和寶馬哪個好 瀏覽:316
奧迪儀表盤怎麼設置顯示胎壓 瀏覽:619
5字頭寶馬是什麼意思 瀏覽:823
電力工業標准有什麼 瀏覽:656
工業降溫的方式有哪些 瀏覽:104
如何學會單手汽車 瀏覽:773
為什麼汽車過水時會咯噔的聲音 瀏覽:258
汽車後視鏡上的小圓鏡如何摘除 瀏覽:531
汽車如何做好防盜 瀏覽:417
汽車之家論壇怎麼發 瀏覽:178
安卓汽車導航怎麼升級教程 瀏覽:608
汽車軌道交通測試試驗有哪些 瀏覽:465
奧迪q5漆刮花了多少錢 瀏覽:202
奧迪q7火花塞高壓帽怎麼卸下來 瀏覽:390
汽車保險哪些保險公司靠譜些呀 瀏覽:432
競拍汽車指標列印完多久使用 瀏覽:73
奧迪vwlink怎麼使用 瀏覽:856
賓士大換代有哪些 瀏覽:350
西興工業園區哪個街道 瀏覽:880
汽車翻車導致的故障有哪些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