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市場經濟如何發展重工業

市場經濟如何發展重工業

發布時間:2022-07-13 18:48:28

⑴ 一五計劃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目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一五」) 時期, 為了實現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的宏偉目標, 新中國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戰略確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編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計劃輪廓(草案) 》及其《總說明》。該文件提出:「工業建設以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輔」。在此基礎上, 周恩來在8 月執筆起草了《三年來中國國內主要情況的報告》, 指出: 「五年建設的中心環節是重工業, 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製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船舶、車輛製造、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也明確指出:「我們必須以發展重工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重點」, 集中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 「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建設, 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斷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已基本確定, 並在中共內部達成共識。
原因:

第一, 受蘇聯工業化戰略的影響。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後期開始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只用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在此工業化基礎上,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打敗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以前, 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 備受廣大發展中國家關注和推崇,新中國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強調: 「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由於此種認識的局限, 中共領導層已經把通過發展輕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稱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 而把通過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工業化道路(即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稱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於是, 是優先發展輕工業, 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當時不僅關繫到發展戰略, 而且已經和堅持什麼社會制度聯系起來了。
第二, 為了盡快改變舊中國重工業嚴重落後的狀況。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 1949 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 %以上, 而重工業所佔比重則不到30 %。重工業門類殘缺不全, 多數是采礦業或生產初級原料的工廠, 除了一些從事修理和裝配的工廠外, 沒有自己獨立的機器製造業。這種畸形狀態, 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獨立和國防鞏固, 也嚴重製約和妨礙著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 經濟上不能獨立, 國防不能鞏固, 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 「我國過去幾乎沒有重工業, 交通運輸也不發展: 在廣大的國土上只有二萬多公里鐵路, 火車頭不能自製, 鋼軌也大部分從國外輸入; 汽車公路通車的在解放前只有七萬五千多公里, 貨運客運汽車為數很少, 而且都是從國外輸入的; 內河航運和海運都不發展, 內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輪船, 幾乎完全沒有遠洋的運輸; 完全沒有自己的航空業」; 「輕工業雖有一些, 但是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 並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 許多輕工業的機器,尤其是精密的機器不能製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 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澤東還尖銳而形象地指出: 「我們現在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壺, 能種糧食, 還能磨成麵粉, 還能造紙。但是,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國際環境的制約。新中國建立後,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 正常的國際經濟交往被切斷。朝鮮戰爭爆發後, 中國被迫捲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 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 迫切要求新中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對此,周恩來曾作出具體說明: 「有了重工業以後, 才能使國防現代化。經過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的國防力量強大起來了。可是, 我們還不能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高級的炮(如一五二加農榴彈炮、一三○海岸炮) 。在運輸上, 我們自己還不能製造一輛汽車。你們曾經在工業展覽會上看到有一輛汽車,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們裝配的, 不是真正我們自己製造的。既然我們還不能製造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一門高級的大炮, 那我們的國防力量怎麼能算強大呢?我們的這些東西都是從蘇聯購入的, 這等於讓蘇聯在國防上還要背這么大一個包袱。這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自己生產這些東西, 就要搞重工業。」
第四,即受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影響。所謂內向型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或地區內) 市場,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國際市場的一種經濟發展戰略。它有兩個主要特徵: 高度追求經濟獨立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標導向, 後者則是它的主要實施手段。
參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 年第5 期--論「一五」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

⑵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⑶ 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如何起步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何特點

在貧窮時期艱難起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是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成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的戰略重心逐步轉向在配置資源中發揮市場作用、低成本出口導向、建設開放型經濟、基於產業演進規律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並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拓展資料:
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各國無產階級尤其是原來經濟落後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所面臨的共同任務。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它提供的先進生產資料來裝備、改造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盡快提高勞動生產率,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加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履行工人階級的國際義務,並逐步地為在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准備好物質條件。對於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原來工業基礎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只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自己的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⑷ 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工業化道路中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

(1)要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

(2)要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

(3)堅持「兩條腿走路」

農業

⑸ 建設什麼樣的市場經濟,怎樣完善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1]

中文名
市場經濟
外文名
Market Economy
別稱
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應用學科
經濟學
適用領域范圍
社會科學
快速
導航
基本模式

模式分類

原因

問題

影響

局限性

理論

功過

危機

職能

特徵

法律漏洞

總結
背景
在世界歷史上,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是從西歐開始的。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飢荒、瘟疫和戰爭使整個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照,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方的航線。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田被強行改為牧場,大量農民被迫離土離鄉,進入手工業工場,充當雇傭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1640年英國爆發了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斗爭,歷經三次反復,終於確立了君主立憲政權。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隨後,歐美等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亞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也迅速完成了工業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國家相繼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整個20世紀,西方各國經濟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到了21世紀,幾乎各行各業都形成了一些規模巨大的壟斷公司,寡頭壟斷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
20世紀上半期,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
戰後至今60多年間,世界經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來說,歐洲和北美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已經步入成熟的市場經濟階段。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依然處於傳統小農經濟階段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中,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日發達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大陸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業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從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恢復了戰爭創傷,然後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種種困難,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走計劃經濟道路,初步完成了工業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了21世紀,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行列。但總體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⑹ 有關中國(或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

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已經改變了並正在改變著世界,在促進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自由。由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後者的意義相形之下更為重大。在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基礎上,人的自由和民主制度也產生了全球化的趨勢。
1 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製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的和主要的手段。市場經濟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經濟,它的出現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之所以會如此,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現代市場經濟已經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因為每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空前地拓展了人的自由和民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由自然經濟的補充逐漸發展為占統治地位的形式——市場經濟產生了。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演進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不斷獲得解放的過程。市場經濟產生以後人的自由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首先,進入市場參加交易的主體是平等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是自願的、平等的、互惠互利的,交易主體雙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市場經濟活動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等價交換,二是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經濟,是一種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市場活動的主體按照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活動,通行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別,買賣雙方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血緣、門第、地域、民族、宗教等等之間的差別都被排除在交換關系之外。等價交換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平等。平等是自由和民主實現的前提,而市場經濟恰恰造就了這一前提。
其次,自由意味著人對外界依附的擺脫,人類社會總是在向前發展,人類自身也總是在不斷尋求解放。自由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市場經濟的出現並成為人更加自由的現實基礎,加快了人類追求自由的過程。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起著優勝劣汰的作用。市場競爭同等級特權、經濟強制等束縛不相容,必須是公平的自由競爭。生產自由擴張和自由競爭、資金的自由流通、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價格的自由浮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市場經濟主體就會不斷尋求自由,比如人身自由、財產自由和契約自由等等。因而,競爭反映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自由。另外,市場經濟造成的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導致政府統一計劃的困難也必然會使經濟主體獲得較多的自由。
再次,平等、自由用法律規定出來就是權利,而實現權利的形式就是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是民主的基本原則,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是有效的民主制度的必要前提。市場經濟承認並鼓勵個人利益,對私利的追逐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動力,因而市場經濟促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利益的公民的產生。
2 市場經濟全球化是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2.1 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漸趨明朗。
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指的是其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經濟體制逐漸被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所採用的態勢。根據WTO網站統計,截止到2003年4月4日,WTO的成員國數目為146個,而1995年1月WTO成立時成員總數為104個。加入WTO的國家被要求是市場經濟國家,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WTO成員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根據「地圖之窗」網站數據,全世界共有230個國家或地區。自1995到2003八年時間,市場經濟國家佔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比重由45.2%上升到63.5%,可以印證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顯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類型,當然地,也決定著資源配置的方式。歷史表明,商品(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進步無法逾越的特定歷史階段。從歷史邏輯看,人類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渡,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范圍不斷擴大並逐漸佔到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商品經濟不斷擴張的本性又必然會使其沖破國界,導致世界各國和地區如多米諾骨牌般地紛紛採用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趨勢是貿易、資本和生產全球化的原動力,而後者又是前者的重要表現和後果並進一步促進前者的彰顯。
2.2 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正逐漸形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屬於政體的范疇,實質是公民的獨立自主和自由選擇。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典型的政體理論認為:國家最高權力如果由一個人掌握,就是君主政體;由少數優秀的人掌握,就是貴族政體;由多數人掌握,就是民主政體。或者說,民主就是(廣大人民群眾或是參與決策的群體中人)有權發表意見、參與政治生活和國家管理。除了經濟全球化、科技加速發展外,民主化繼續延伸也將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民主全球化趨勢,指的是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式在全球的擴展趨勢,表現為君主制、法西斯、殖民地、軍事專制、個人專制等體制紛紛向民主體制轉化——各國間的政體相互借鑒共同向民主之進化。
2001年11月5日,胡錦濤在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發表的題為《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的演講中指出:世界事務不能只由一個超級大國控制而應由各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原則,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和支持。
2.3 民主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來源
民主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主要是由於市場經濟全球化及由其衍生出的其它因素造成的。概括地看以下三個方面構成民主全球化的動力源。
第一,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構成了民主全球化的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築。經濟體制屬於社會生產關系的范疇,對建立於其上的政治體制形式起決定作用。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說到,「經濟自由是達成政治自由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
從歷史上看,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幾乎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近代凡沒有經過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國家,都建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大革命前的法國、蘇聯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商品經濟越發展的國家,建立民主制度的動力就越充分,事實上其民主制度就越發展。可以說,同自然經濟相對應的是專制政體,而市場經濟則對應著民主的原則及其政體。因此,民主政治同市場經濟是相互依託、相輔相成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是民主政治。由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而導致民主化進展的國家的典型如英國、美國和法國。
第二,發達國家的「民主輸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
市場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經濟增長,也會促進各國的民主意識和民主制度。一方面,民主程度高的國家,通過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文化交流,對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產生示範效應;另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渠道甚至戰爭手段積極進行民主輸出,以增加其國際影響力。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加速了民主全球化的進程,成為其動力來源。
隨著以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化,造成信息傳播的加快,更加快了民主輸出的過程。由此強權政府會迅速地暴露在世界面前,強權下的民眾可以了解到另一種政治形式的存在,必然會加速該地區的民主化進程。
第三,一些國家自覺的民主化改革也成為民主全球化的動力之一。
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不發達的狀況,幾乎都在自覺地嘗試經濟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這些國家(甚至包括已經失敗的蘇東國家)經濟改革的方向都是市場化,與此同時,政治體制的改革也在推進,而政治改革的大致方向就是民主化。中國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2.4民主全球化是多元的、沖突的民主的全球化。
首先,民主全球化並未淹沒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兩者在競爭中並存,借鑒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由於意識形態的差別,雖然都在向前發展,但不會趨於一致。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代表,中國的政體是非常有特色的議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資本主義民主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三權分立制度。
其次,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都存在著多種形式。
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典型形式。即使同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各國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由於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封建史的缺乏,美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都屬於資產階級,是比較完整和典型的。法國的三權雖與美國相同,但封建貴族仍在政體中佔有了一席之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英國的三權(立法權、行政權、對外權)與美法不同,而且有兩權(行政權、對外權)主要被君主據有,實際上是「兩權分立」等等。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的民主特點也在改變,但各國的民主制度總是帶有鮮明的民族和歷史烙印。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實行民主政體。由於各國情況不同,社會主義民主政體的具體形式也呈現出多樣性。中國建國以來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蘇聯實行蘇維埃制,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實行代表團制,朝鮮實行人民會議制、社會主義羅馬尼亞實行國民議會制等等。
3 民主全球化趨勢在當前的主要表現
3.1 民主國家的漸趨增多。
這里談到的民主國家指的是實行共和制度,公民享有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權利和自由,且有憲法保障的國家。與共和制對立的主要是君主制、軍統制和政教合一制等專治體制。發達國家大多數是實行民主制的國家(丹麥、挪威、列支敦斯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西班牙八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其他發達國家實行共和政體——其實即使在那些實行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的發達國家,民主程度也是相當高的),非民主體制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普遍遭受過侵略或殖民統治,經濟落後,國民經濟體系不健全,生產結構單一,依附於發達國家經濟。出於發展本國經濟的渴望並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除了國內政局動盪紛亂的少數國家外,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了市場化取向和對外開放的經濟改革,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編的《國際統計年鑒》(2003),自1991年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GDP年均增長5.4%,其中,中國(9.7%)、莫三比克(6.6%)、赤道幾內亞(22.1%)新加坡、越南(6.8%)、馬爾地夫(6.9%)、緬甸(7.2%)等至少12國年均增長都超過6%。筆者根據「地圖之窗」網站的資料對非共和制發展中國家進行了統計:泰國、尼泊爾等12個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錫金、阿曼、史瓦濟蘭王國4國實行君主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梵蒂岡3國實行政教合一政體,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西撒哈拉、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如果忽略所謂的共和政體中的假共和,那麼,到現在非民主國家只佔發展中國家總數的不到15%。而且,巴林始於2000年的政體改革,揭開了海灣地區君主立憲和政教合一國家民主化進程的序幕。
3.2 國際關系民主化
一個國家內部應講究民主,國與國更應如此。各國都應有權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國際爭端應透過平等協商、對話合作解決。國際關系民主化,就是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作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這樣做,有利於體現各國人民的意願和利益,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平衡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體現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志和願望,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胡錦濤也談到,國際關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各國的事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國際上的事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和民主的全球化,民間關系對國際官方關系影響日益巨大。民主全球化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是,政府在國家生活中的作用下降,在外交方面,官方外交的作用也將受到影響。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說,他認為,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給民間外交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未來中國外交的發展方向是以民為主。」
3.3 民主全球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國家集團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國際核心結構和戰略態勢,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雅爾塔體系以來的兩極格局瓦解了。從此各國紛紛主張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經濟和加強區域合作,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開始萌芽。
民主全球化的趨勢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首先,民主全球化與單極世界根本就是不相容的。民主全球化使民主逐漸跨越國界,任何單個國家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必然趨弱。其次,民主全球化利於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以解決一系列的世界性經濟和政治問題,國際合作的加強必然會挑戰單極霸權。再次,民主全球化使大國為維護自身利益在重視同美關系同時要求更多的話語權。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可以從美國打擊伊拉克前後其他大國的表現得到印證。最後,民主全球化催生了眾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如歐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等,他們堅持自身利益,不會甘願受美國的擺布。總之,民主全球化趨勢限制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世界格局在國際力量消長的基礎上走向多極化。但是,由美國主導的一超多強格局演變成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的新多極格局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有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cjj/902509.htm

⑺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⑻ 優先發展重工業對中國經濟有什麼積極作用

積極作用:

一、重工業產品大多與較高層次社會需求的滿足相關,能夠促使內需規模不斷地擴張。產業結構是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動而變化的。

二、當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後,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費品等,社會消費需求與重工業的聯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業產品既能為輕工業的結構升級創造條件,本身也能創造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8)市場經濟如何發展重工業擴展閱讀

發展重工業必要性

選擇正確道路,是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前提。由於資源稟賦、歷史傳統不同,各國工業化道路也不盡相同。能否選擇適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是對各國執政黨的重大考驗。

新中國成立後,黨提出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黨認真總結吸取我國工業化的經驗與教訓,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在實踐探索中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工業化之路,開啟了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

⑼ 什麼叫重工業

重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重工業與輕工業對應,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重工業是「輕工業」的對稱,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的生產為核心。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
重工業的產品是實現社會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就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發展關系來說,重工業的增長速度一般地要快於輕工業和農業,這是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一般規律。但是,重工業的發展不能不受到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為重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輕工業、農業提供消費品,特別是離不開輕工業、農業提供原料、資金和廣大市場。因此,在安排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時,應當遵循兩大部類協調發展的原理,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平衡。

分類
重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 可以分為三類:
採掘工業
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原材料工業
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加工工業
重工業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重工業產品大部分用於生產,少部分用於生活消費,如電力、生活用煤、小轎車等。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
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准,《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發展方向
重工業從輕工業到重工業是工業化進程的一般性規律。而工業化的完成則以工業重型化為標志。一個國家進入到重工業化階段,既是生產要素積累的結果,也是需求擴張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運行表明,同以輕工業為主的早期工業化相比較,重工業化在培育和創造內需方面有著特殊的優勢:首先,重工業產品大多與較高層次社會需求的滿足相關,能夠促使內需規模不斷地擴張。產業結構是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動而變化的。當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後,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費品等,社會消費需求與重工業的聯系日益密切。重工業產品既能為輕工業的結構升級創造條件,本身也能創造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其次,重工業本身的產業關聯十分廣泛,其發展對內需總量增大的拉動效應是持續性的。相對於輕工業而言,重工業的產業關聯鏈明顯要長得多。一方面,重工業的發展能為許多產業的發展提供投入品,另一方面,重工業的消耗大,能為本國其他產業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
最後,重工業對提高國際競爭力非常有利,從而能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來擴大國內的需求。一個國家的重工業發展水平,決定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直接制約其出口貿易和海外投資的競爭力。而國際競爭力的模式不同,不僅影響一國利用外部市場和外部資源的能力,還直接影響到一國在開展國際經濟交流時對內部需求的拉動效應。以重工業為基礎形成的國際競爭力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優越性。
從社會消費的角度來看,國內生產的輕工業消費品等明顯過剩,而以重工業為基礎的消費需求,比如家用轎車等則還剛處於起步的階段上。從投資需求的角度來看,眾多的輕工業部門顯然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只有啟動大型的重工業項目投資,才能對投資總需求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迅速增長的機電產品出口仍是偏向於勞動密集度高產品,也可能會較快地出現市場飽和的局面。中國的經濟發展要突破有效需求不足的瓶頸,加快重工業化的步伐勢在必行。

閱讀全文

與市場經濟如何發展重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各種汽車車門多少錢 瀏覽:81
清遠什麼是工業設計交易服務 瀏覽:134
工業檸檬水是什麼 瀏覽:155
中航工業園哪個好 瀏覽:907
銷售汽車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513
賓士車調音響按哪個鍵 瀏覽:483
溫州到舟山汽車需要多久 瀏覽:884
奧迪q5汽車銘牌在什麼地方 瀏覽:235
奧迪和雪佛蘭哪個大 瀏覽:381
汽車剩餘公里數為零還能跑多少公里 瀏覽:859
德國推出工業40什麼時候 瀏覽:264
甘肅哪個市工業發達 瀏覽:295
湖南工業噴嘴清洗哪個好 瀏覽:48
寶馬什麼時候開始叫的 瀏覽:242
寶馬高壓油泵怎麼拆 瀏覽:615
都昌到南昌汽車要多久 瀏覽:654
南寧良慶汽車音響改裝電話是多少 瀏覽:374
買汽車密封條隔音如何 瀏覽:196
汽車高音頻率怎麼調 瀏覽:401
買黑色奧迪a4l的為什麼少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