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中國為什麼首要發展重工業
(一)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共識的形成 早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夕,毛澤東描繪新中國將「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4]。新中國建立之初,加強重工業的建設與國家的安危、社會的穩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認識。同年,陳雲基於「把明年的財經工作方針放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基礎之上,與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復經濟的基礎上完全不同」的主導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國財經工作的指導方針:「戰爭第一,這是無疑問的。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沒有戰爭的勝利,其他就無從說起。」「經濟建設的投資,要規定這樣一條原則:對直接與戰爭有關的軍工投資,對財政收入直接有幫脊野孝助的投資,對穩定市場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這三者應該予以滿足。除此以外,應加以削減和收縮。」[5]1952年,李富春、周恩來先後提出,中國經濟建設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6] 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提出,中國要由落後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就必須首先發展冶金、燃料、電力、機械製造、化學等項重工業。9月,毛澤東強調,中國工業建設「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7]。 經歷了抗美援朝,建立、發展中國軍事工業及其相關的重工業顯得更為迫切。1954年6月,「毛澤東在談到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時,又形象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7](p.292)要改變落後的經濟狀況,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 在國家安全決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計劃期間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確定了軍工、煤炭、電力、機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點建設項目。1956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陝西、甘肅就佔到40個,佔全國重點項目的25.7%。181(二)經濟治理經驗的不足與仿行蘇聯工業模式 新中國建立初期經濟基礎極其薄弱。1949年,全國工業總產值140億元,重工業總產值僅為37億元,輕、重工業比重為73.6:26.4。191而要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有生產資料包括動力和原材料,因此,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是新中國初建時經濟建設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的決策者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認為脊鍵「蘇聯過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們今天要櫻稿學習的榜樣」;「蘇聯因為建立了重工業,就有了機器製造工業.有了汽車、飛機、拖拉機等工業,就有了現代國防工業,就能使交通運輸業、輕工業獲得不斷的有力的發展,就能使農業獲得各種新式機器和化學肥料,迅速地實現農業的集體化。我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正是依據蘇聯的經驗從建立重工業開始。」[10]為此,1954年6月陳雲指出:「五年計劃規定,輕工業投資與重工業投資的比例為一比七點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蘇聯工業化模式為樣板成為中國工業化的一次政治選擇。1917年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兩大陣營對壘的形成。新中國建立初期,蘇聯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給予中國極大的援助。1950—1954年,蘇聯在貸款給中國的同時擴大了設備供應的范圍,並對援建項目的廠址選擇、施工設計、設備安裝、試運行等提供技術指導,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蘇聯模式。(三)重工業化理論認識與西北人口素質的矛盾 西北地區現代工業建立初期,為加強資源開發,進行了技術裝備的配套項目建設,形成了西北地區投資類加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中的加工業成為西北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953—1979年,國家在陝西發展高壓輸變電設備製造業;在甘肅發展石油鑽采、煉制、加工裝備製造業;還在五省區相應發展了運輸機械、鑿岩機械、采礦機械、金屬切削機床、精密儀器儀表等機械製造業。同時,也發展了軸承、機床電器、各類電機等基礎件製造業。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支援了全國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全國油田、煉油廠、石油化工企業都使用西北地區生產的產品;全國各電站、電網的建設亦多使用西北地區生產的高壓輸變電裝備。 重工業中的加工工業——投資類加工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物質生產技術手段先進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經濟實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費類加工業,則直接反映了滿足社會成員物質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區投資類加工業所佔比重很大,機械工業佔到37.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06個百分點。陝西一省就佔西北加工業的51%以上,甘肅為20。17%,新疆17.32%,連寧夏、青海也分別佔5.79%、5.25%。[11]消費類加工業所佔比重小,空間分布嚴重不均。長期以來,西北地區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輸出導致區域經濟利益的「雙重流失」;而消費類加工業的落後,使西北地區經濟增長的直接利益受到影響,削弱了區域經濟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重工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同時還需要專業技術產業工人。因此,重工業的發展介於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之後,高加工度化、高新技術化的發展過程之前。新中國建立初期,西北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是依靠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投資,但西北地區工人的素質卻難以勝任重工業發展的要求,產生了重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素質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說,西北地區雖有數以萬計的農村勞動力,但卻無法提供出滿足重工業發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❷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先後實行的三個政策
分別是: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
戰時共產主義,亦稱「軍事共產主義」,是蘇聯在1918—1921年實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新經濟政策是蘇聯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余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得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蘇聯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
❸ 蘇聯經濟建設總結
蘇聯經濟建設總結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包括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兩大方面,步驟是「先工業化,後集體化」。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十四大」,標志著蘇聯有計劃、大規模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工業化建設的主要方針是: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
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請同學們思考: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什麼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有哪些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在工業化建設中,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原因是:①蘇聯處在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帝國主義發動反蘇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為了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為了避免落後挨打,_認為必須完成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改造,必須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即把蘇聯建設成一個不僅能生產一般消費品,而且能生產各種機器和設備的國家。②俄國經濟落後,而落後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須高速發展國民經濟。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①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部門開始的。②蘇聯的工業化是採用行政手段保證高積累多投資;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資金是靠殖民掠奪、向外國借債等手段籌集。產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會制度不同。②蘇聯的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③起步的經濟基礎不同: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外部受到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而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十分短缺。
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實施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即採取了制訂「五年計劃」的做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每一個五年計劃有具體明確的任務。最初的重點是改造經濟結構,完成社會變革的任務,更多的是制訂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以及實現這些指標的各項措施。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製造業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先後建立起馬格尼托戈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等三個主要鋼鐵廠;建立了_格勒拖拉機廠和哈爾科夫拖拉機廠、第聶伯水電站等大型項目;擴建了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等等。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礎很差、困難重重的條件下,蘇聯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取得了這樣的成就,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從未有過的。所以,制訂五年計劃的做法,也被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沿用。
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1927年12月,聯共「十五大」又確立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蘇聯為什麼要實現農業集體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