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用了多長時間進去到工業社會
約30 - 50年時間。
⑵ 日本工業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的特點。第一,日本的工業化是在政府的推動和對外軍事侵略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歐美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動工業化在日本表現得更加明顯。日本的工業化從開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過發行「金祿公債」,設立「創業基金」和「勸業基金」,增加財政信貸以及「處理」國營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尤其是那些與政府關系非常密切的官商,從而形成了日本工業化中的私人資本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特殊關系。在日本,財閥對政府是有依賴性的。明治政府在工業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興建了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社會基礎設施。通過公共產品的提供,進一步確立了政府在工業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為日本工業化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情勢,所以其工業化道路和歐美國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國家的工業化,一般都是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開始,在這些行業的機械化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在擴展到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日本的工業化過程則要相對復雜。消費資料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現代化是相互交錯進行的。對於私人資本而言,工業化是從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的,然後擴展到造船、機械機器等重工業部門。對於國家資本來講,因為已有幕藩體制下的軍工企業基礎,所以一開始就從軍事重工業開始著手工業化。 第三,日本的工業化是通過移植西方近代產業和外國的技術裝備實現的。當日本進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的歐美國家工業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樣一個情勢,使得日本可以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業化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和各種制度安排。引進大量的技術設備為工業化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但是由於國內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軍事工業,所以使得日本的機器製造業較為落後。基礎的薄弱和產業結構的畸形使得日本對外國技術裝備的依賴加深,從而導致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日本都把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目標選擇。 第四,日本的工業化是非西方的工業化,其中蘊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戴維路S路蘭德斯認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說:「任何類型的經濟發展都是復雜的,而且包括種種相互影響的因素。其中還常有機會成分。但在對這些偶然事件,或隨機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問題作一最終分析時,『文化』則被廣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認為:「現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卻不足以構成現代繁榮和社會安康的充分條件,它們還必須與某些傳統和道德習俗相結合。[2]」日本將其精神和工業化結合在一起。日本沒有基督教的傳統,「無意對創世作猜測或崇拜一個滋生萬物之神,注重自然現象,甚至敬畏出類拔萃的山川鳥獸。這種種專著於刻下環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於抽象觀念的習慣,不可能與日本人經常在技術工作中表現精研獨到的能力及個人行動易於協調沒有關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級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和加上島國的約束使得日本人經常有侵略意識。在日本重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人正是通過戰爭掠奪到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日本人善於學習,而且非常徹底,表現在它的制度變遷上。歷史上,當中國經濟獨步於世界的時候,那麼它學習中國的官僚組織架構。但是由於沒有異族侵略的威脅,所以日本沒有像中國一樣形成中央集權制,日本的戰國時代時間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後,日本人很快便選擇「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制度。根據本國的歷史和國情,日本人從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借鑒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通過借鑒學習,從而融合到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計當中,並且成就了自己的工業化
⑶ 日本工業化自明治維新開始,到二戰也有幾十年了,中間沒中斷過,為啥工業的生產能力還不如靠5年計劃趕上
除了一些老家底、資源原因外。日本手工行業還是有一大部分人比較保守,這么和你形容,二戰末期,日本還有很多飛機零件靠技師手工打磨,而美國早就實現流水線生產。不是因為日本不能改革,而是很多技師認為那樣做(完全工業化)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想當初,就像當初,日本的廢刀令就很不容易才實行的,反對的人很多。
⑷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工業化的程度有多高
一九一幾年吧 ,明治維新完 走的資本主義道路 反正我感覺人教育 工業都不錯 那時候已經造飛機你想想
⑸ 日本工業革命開始於什麼時間
十八世紀下半期,日本絲織業、棉紡業等輕工業部門陸續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手工工場的出現和發展,開始觸動封建制度的基礎,但是仍然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抑制。從1854年開始,美、英、俄、荷、法陸續侵入亞洲各國,並先後與日本政府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
公元1868年,日本爆發了倒幕運動,建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政府。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政府統一全國政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和行會制度,摹仿歐美社會制度,輸入科學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同時,為了擺脫遭受外國奴役的危險,日本政府希望盡快加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日本工業革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的。
日本紡織工業最先開始採用機器生產,到1877年,日本只有三家棉紡織廠,產值約二十萬日元,而這時候進口的棉紗及棉織品則達到一千萬日元。為改變這種狀況,日本政府大力提倡發展棉紡織業,新辦模範工廠,從外國輸入機器,並鼓勵私人投資。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棉紡織業發展很快,從1895年起,日本便由棉紗輸出國變為棉布輸出國。
早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就提出「求知於世界」的口號,積極從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國聘請到熟練的科技專家。其中,對於英國和德國的技術利用得最多。英國技師多半指導創建紡織、造紙、礦山、造船、鐵路、機車製造企業,德國專家則多聘請設置化學研究所、化學工廠、水泥、煉鐵及其他金屬工業,尤其是創設兵工廠。此外,日本國還派遣大批官員、技師、學生到西方國家去學習與考察。
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滿清政府,不僅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而且還逐步取消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利用對清政府戰爭的勝利,日本進一步侵略朝鮮、霸佔台灣,拓展了在東亞的市場。近代以來,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日本卻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並且還在二十世紀上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
日本的工業革命,在很多方面與歐美工業革命的典型模式有別。首先,工業革命在西方各國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才輸入到日本,結果早期工業革命和晚期工業革命的特徵交織在一起。其次,日本工業發展的速度極為迅速,在一代人的時間里就生產出剩餘工業品,同時海外市場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再次,國家的力量在日本工業革命中起到異乎尋常的作用,日本政府介入實業與金融領域的廣度和范度,比西歐及美國要深刻得多。
最後,雖然日本工業總產量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重工業領域興建了一些大型工廠,但是,日本絕大多數工廠的規模還是很小。即使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工業勞動力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在不多於五人的小廠里工作。並且,小工廠通常並不獨立,而是受到大型金融機構的控制。
⑹ 1850年日本的工業革命開始沒
1850年的日本沒開始工業革命
日本的工業革命是明治維新下所進行的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⑺ 美國 法國 德國俄羅斯 英國 日本 分別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時期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取得統治地位的發展過程。
基本特點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是在資本家追逐利潤的過程中自發地實現的。資本主義工業化一般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因為,輕工業資本周轉較快,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多的利潤。輕工業發展起來以後為資本主義積累了大量資金,並產生對新的生產設備、機器、動力、工具等的需要,促進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開端是產業革命。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在生產技術上發生了根本變革,原來的工場手工業為機器大工業所代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了封建制生產方式。
英國的工業化過程 在18世紀30年代,英國首先爆發了產業革命。當時,英國各主要工業部門先後出現了從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的趨勢。這一工業化過程首先從紡織工業部門開始。1733年,J.凱(1704~1764?)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為機械發明的創始。飛梭應用於生產,出現了紡落後於織的現象,引起了紗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發明了手搖紡車——「珍妮機」,大大提高了棉紗的產量,解決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使生產出現了飛躍。1769年,水力紡紗機問世,接著,第一座棉紗廠建成,此後,大規模的織布廠就隨之出現。與此同時,J.瓦特(1736~1819)發明了雙動式蒸汽機,並作為機器的動力,在1784年應用到棉紡織廠。蒸汽機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雖然不創造大工業,但是,它給大工業提供了動力,促使以機器體系和僱傭勞動為標志的工廠制度迅速確立起來。在棉紡織業的帶動和刺激下,其他輕工業部門也從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輕工業部門的機器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了重工業的技術革新。18世紀末,蒸汽壓力鼓風機開始應用於冶鐵業,使英國的冶金工業迅速發展。進入19世紀,蒸汽抽水機在礦井中普遍得到應用,並陸續出現和採用了一些新技術,使英國的煤產量迅速上升。同時,各種鍛壓設備和金屬加工機床陸續發明出來,相繼製造出鏇床、銑床、鑽床,使機器製造業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在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的強大推動下,交通運輸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基本完成,它標志著機器大工業已居於統治地位。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掠奪和奴役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來實現的。
美國的工業化過程 美國在18世紀70年代以前,是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在經濟上主要依賴於英國,近代工業沒有什麼發展。經過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才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道路。美國的工業化,也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790年,仿製出英國的水力紡紗機,建立起第一座棉紡廠;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毛紡織、制鐵、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業部門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廠。到19世紀中葉,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1828年,美國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到1865年,鐵路線全長已達 35000英里。大規模的鐵路建築,不僅帶動了東部重工業(如冶金、採煤、機器製造)的發展,也促進了西部農業生產的增長。到南北戰爭(1861~1865)前,美國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美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廣泛地利用了英國工業的技術成就,以及歐洲的資金和國外移民所帶來的生產經驗。
法國的工業化過程 法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較英、美緩慢。法國資本原始積累始於16世紀,但封建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和土地制度長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掃除了封建障礙,才促使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初,在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統治時期,法國開始了產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部門採用機器開始而逐漸擴展到冶金、采礦和機器製造業的。法國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取得了統治地位。但是,由於長期以來小農經濟居於優勢,因此,工業化進程較慢,產業革命以後,其工業化程度還落後於英國和美國。
德國的工業化過程 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遲於英國約半個多世紀。由於封建割據和農奴制(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的長期統治,直到19世紀30~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產業工人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8%。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機器大工業才逐步地確立起來。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對國外的軍事侵略及戰爭賠款,實現了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經過很短的時間,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達到了足以與英、法匹敵的地位。
日本的工業化過程 日本工業化進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統治階級收入的85%來自農業,15%來自商業和手工業。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工業才逐漸發展起來,但與世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工業化水平很低。1880年,輸入了新式紡織機後,紡織工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同時,在國家的推動、引導和扶植下,出現了開辦企業的高潮,到1885年,產業革命已迅速展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近代產業發展的轉折點,依靠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及其他商業的特權和戰爭賠款,使其工業、交通運輸、銀行、貿易等出現了驚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到20世紀初,日本近代工業的主要部門都已建立起來。
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使社會生產力產生了巨大的飛躍,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許多工業中心和大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過程,決不僅僅是生產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且也是社會經濟制度方面的變革。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實現,為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與此同時,資本家加強了對本國工人和農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資本主義列強也加強了對經濟落後國家特別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剝削和掠奪,從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各種矛盾的發展。
⑻ 日本什麼時候有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明治維新之後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1]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2]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⑼ 日本的工業在明治維新之後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為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為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為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為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鑒,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舍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⑽ 日本工業化何時開始
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