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和中國共同的工業部門是什麼
美國:
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電子、信息、計算機、核能、汽車、石化、鋼鐵、航太、軍工(地面、航空航天、導彈、造船等)等。雖然美國工業門類數量相較中國大幅降低,但是其工業門類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等領域擁有巨大優勢。2019年以來美國製造業產值佔GDP比重雖降到15%以下,但美國的製造業附加值仍高達 22494億美元。美國產業門類也非常齊全,完整度超過90%。主要是將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和人力密集型產業進行轉移。
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已經多次進行了產業升級。目前中國目前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也就是美國僅存的工業部門就是和中國共同擁有的工業部門。我們在高科技領域,例如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材料、半導體等領域和美國尚有較大差距。但是隨著產業升級和國家集中力量公關,再有十年,中美工業能力差距也將逐步縮小。高技術領域我們也將逐步從跟隨美國到超越美國的跨越。
⑵ 企業規模劃分標准
企業規模是指按有關標准和規定劃分的企業規模。企業規模一般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業規模指對企業生產、經營等范圍的劃型。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根據原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4部委聯合發布的《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制定了《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並於2003年統計年報開始執行。
中文名稱
企業規模
外文名稱
Enterprise scale
開始執行
2003年
涉及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主要變化
劃型範圍不同
主要變化
劃型指標不同
主要變化
具體劃型方法不同
范圍
本次制定的《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並未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的全部企業和單位,具體僅對以下5個類別規定了劃型標准:第一類為工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共三個行業門類;第二類為建築業;第三類為批發和零售業;第四類為交通運輸、郵政業(不包含倉儲業);第五類為住宿和餐飲業。這5個類別涵蓋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7個行業門類,673個行業小類,佔全部行業小類的74%左右。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尚有13個行業門類沒有確定企業劃型標准,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有些行業缺乏基礎統計數據,無法進行有效的測算和分析而暫不劃型;二是一些特殊行業,如金融業,其產品、運作方式和監管體系與一般行業差異較大,需另行研究制定;三是包括「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在內的6個其它行業門類以及倉儲業,這些行業的企業劃型標准將在國家有關普查完成之後,再根據實際統計情況另行研究制定。
指標
《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以三個指標作為劃分標志,即企業的「從業人員數」、「銷售額」、「資產總額」。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從業人員數」作為企業的劃型指標,具有簡單、明了的特點,也與世界主要國家的通行做法一致,具有國際可比性。第二,「銷售額」可以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規模和市場競爭能力,也是我國現行統計指標中數據比較完整的指標,容易操作。第三,「資產總額」可以從資源佔用和生產要素的層面上反映企業規模。因此,採用這三個指標進行劃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具體劃分
新標准將企業的類型劃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型,各行業的具體劃分標准如下表所示:
企業規模具體劃分
主要變化
劃型範圍不同
在新標准出台以前,同機上劃分企業規模的標准只有一個《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該標准雖然經過幾次修改或補充,但其劃分范圍始終未擴大。而新標準的劃型範圍有較大的拓寬,其行業的覆蓋面遠遠大於《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不僅包括了工業企業,還包括建築業、批發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劃型指標不同
原《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由於只涉及工業企業,因此採用的是「產品生產能力」和「固定資產原價」作為主要劃型指標。但這兩項指標局限性強,對其他行業來說,以「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劃型標准,顯然是不合適的。考慮到標準的統一性和通用性,新標准對范圍內的企業劃型一律採用「從業人員數」、「銷售額」、和「資產總額」三項指標,而且不再細分行業,從而使企業規模的劃分工作大大簡化。
具體劃型方法不同
相對於原《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准》,新標準的具體劃型方法也更加簡化,即不在每個檔次之間在細分為「大一型」、「大二型」,而只將企業類型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三個檔次,使操作更為方便。
對企業類型認定的方式不同
為了減少行政干預,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和准確,新辦法改變了原來由「企業申請,政府審批」的認定方式,而是直接以統計數據為依據,按照標準的規定由統計部門劃分企業規模。
⑶ 工傷行業分類表
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41個工業大類一覽表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非金屬礦采選業
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
食品製造業
飲料製造業
煙草製品業
紡織業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
傢具製造業
造紙及紙製品業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醫葯製造業
化學纖維製造業
橡膠製品業
塑料製品業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金屬製品業
通用設備製造業
專用設備製造業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雖然我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但是也只是大而已,與美日德等製造強國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當然在某些領域我們還是很有優勢的,比如說龍門吊、挖泥船、火箭振動台等等。但是由於我國的工業化時間短,在某些的領域和製造強國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就比如說華為事件,那是由於我國的半導體工業發展落後於世界的先進水平,使得在被封鎖時我們毫無辦法,因為國外的技術無可替代,我們只能卧薪嘗膽、默默努力,該苟的時候還是要苟。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在高端製造業方面有所差距,這也是我國實行《中國製造2025》的由來,有其必要性和無奈。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們不可能引頸待戮,只能自我發展、默默反抗。這是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無可躲避。
中國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我們這一代的努力,中國復興就在這幾十年了。
⑷ 中國哪個省工業門類最全
目前在聯合國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中,中國是唯一一個41個大類齊全的國家,而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在207個工業中類中山東擁有197個,其中製造業佔179個,在全部666個工業小類當中山東有擁有526個,所以山東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和製造業大省。
⑸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門類、大類各有多少種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國民經濟行業新行業分類共有20個門類、96個大類、432個中類、1094個小類。
而根據第四次修訂的標准(GB/T4754-2017)新行業分類共有20個門類、97個大類、473個中類、1380個小類。與2011年版比較,門類沒有變化,大類增加了1個,中類增加了41個,小類增加了286個,並於201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
其中,為體現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主要增加以下行業類別:「種子種苗培育活動、畜牧良種繁殖活動、畜禽糞污處理活動……」。
新國家標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規定了全社會經濟活動的分類與代碼,適用於在統計、計劃、財政、稅收、工商等國家宏觀管理中,對經濟活動的分類,並用於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
該標准採用線分類法和分層次編碼方法,將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級。代碼由一位拉丁字母和四位阿拉伯數字組成。
門類代碼用一位拉丁字母表示,即用字母A、B、C……依次代表不同門類;大類代碼用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打破門類界限,從01開始按順序編碼;
中類代碼用三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前兩位為大類代碼,第三位為中類順序代碼;小類代碼用四位阿拉伯數字表示,前三位為中類代碼,第四位為小類順序代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⑹ 41個工業大類是什麼
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
⑺ 數據來說話,為什麼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僅有兩個完整工業體系國家
如果要說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可以做到。按照聯合國對全球工業產業劃分,世界產業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個中類,525個小類。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不僅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產值規模高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70年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世界網路大國。苗圩用5個關鍵詞來概括70年工業發展的成就和亮點。
一、第一製造大國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到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目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創新驅動發展
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了93.4萬件,比2004年增長了29.8倍。一些技術已經從過去的「跟跑」到「並跑」甚至向「領跑」邁進,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信設備等產業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四、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1.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
五、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70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中國已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⑻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工業取得的成就是第一製造大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兩化深度融合、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一、第一製造大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標志著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經過一個半世紀後我國重新取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的建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把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向了工業部門,為此後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7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創新驅動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企業作為我國創新的主體,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此推動下,我國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四、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⑼ 39個工業大類行業包括什麼
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 ,其他采礦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煙草製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傢具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塑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9)666個工業小類一覽表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擁有聯合提到所有工業門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完成。
在對外貿易競爭中,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國外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
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