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傳統工業指哪些工業
傳統產業是一個歷史相對概念,至盡沒有見到對傳統產業的標準定義,這里介紹一些學者對它的理解,以把握其主要內涵,並不期望給出嚴格的定義解釋。
北方交通大學的王稼瓊等認為,傳統產業是相對於資訊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工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電力、建築、汽車、紡織、輕工、造船等工業。
台冰根據Dosi技術規范理論,把技術活動分為傳統技術和高技術,把相應神瞎技術所支撐形成的產業稱為相應的產業。因此,產業可以分為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使用傳統技術規范來解決各種生產問題而形成的產業稱為傳統產業;而運用新的技術規范即高新技術解決生乎皮產中出現的、無法用傳統技術解決問題而出現的新產業稱為高技術產業。
劉世錦等認為,傳統產業是以傳統技術進行生產和服務的產業,是指工業化過程中起支柱與基礎作用的產業。主要是工業,也包括傳統農業和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工業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是紡織、鋼鐵、機電、汽車、化工、建築等物質生產工業。
印度:
1.加爾各答工業區。加爾各答工業區是印度形成最早、規模最大的工業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爾各答工業區發展緩慢,其工業產值在印度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現在,加爾歲瞎差各答工業區的工業總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0/100左右。恆河三角洲是印度的黃麻產地,加爾各答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也是機械製造工業中心。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城市。
2.孟買一浦那工業區。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是一個綜合性的工業基地,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冶煉工業等,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孟買一浦那工業區棉紡織工業重要,其棉紡織工業產值佔印度棉紡織工業總產值30%。盂買一浦那工業區是印度最大的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6.7%。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棉花及其棉紡織品的輸出地,印度第二大城市。
3.阿默達巴德工業區。阿默達巴德工業區是印度的棉花、油料產地,發達的農業為業提供豐富的工業原料,促進了工業的發展。阿默達巴德工業區以傳統工業為主,主要工業部門有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等。其中,棉紡織工業,油脂工業產值居印度首位。水泥工業、化學工業地位重要。
4.馬德拉斯一班加羅爾工業區。馬德拉斯—班加羅爾工業區是印度發展最快的一個工業區,其工業產值佔印度工業總產值的9.6%0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工業、飛機製造、造船工業、石油冶煉、電子工業、電機製造工業等,是一—個以新興工業為主的工業區。
5.那格浦爾工業區。那格浦爾工業區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區,被譽為印度的「魯爾」區。那格浦爾工業區分布在煤炭、鐵礦產地附近,屬於「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煤炭、鋼鐵產量佔印度煤炭、鋼鐵總產量的75%。在煤炭、鋼鐵工業的基礎上,還發展了電力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
德國
魯爾工業區。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爾工業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並且它形成於19世紀中葉,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地域,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它位於德國中西部,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內,鄰近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的工業區。
美洲:五大湖傳統工業區
1.東北部的五大湖工業區,這里是美國較早發展資本主義的殖民地.阿吧拉契亞山北部有煤礦,五大湖西部有鐵礦,加上五大湖水運便利,大西洋遠海多優良港口.所以發展成工業區.而且臨近玉米帯,乳畜帯,小麥以及混合農業帯.這里重工業密集,如鋼鐵,機械製造,汽車等.
2.當美國東北部發展基本飽和了,各種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開始出現時,人們舊開始轉向南部和西部這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發展.想南部的德州以及佛羅里達州等地方,環境比較優美空氣較清新,屬於陽光地帯.吸引了許多人才.在這里建立了新的石油,宇航,飛機,電子等工業.
3.美國西部,更是高新科技的代表.這里聚集了數千家微電子企業.一開始,由於圭谷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低價低廉,勞動力廉價,促使這里飛速發展.70年代末,由於圭谷土地用盡,工廠開始搬到德州.圭谷的優勢有:地理位置優越,有便捷的交通,臨近太平洋,有航空港,也有連線全國的公路網,有高等院校,可以培養相當的人才,更有美國國防部的穩定軍事訂單.
其實美洲的組要集中在美國……
傳統工業,主要指的是人力密集型的工業,其中大多數是輕工業,也有一小部分是重工業。
毛巾廠。在去孔望山的路上
罐頭廠。在臨洪附近,就是現在的旅遊學校那裡
火柴廠。老隴東中學旁邊
這些都是老工廠,不過都倒閉了哦
我就知道這些,別的就不知道了
高超的工藝水平是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突出特點。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中國的手工業產品一直是世界貿易中的主要工業品,為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望和大量的財富。然而,中國卻並未因此率先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因為手工業對工藝性的追求對手工業的發展起了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其利弊得失值得今人思索。
加工業不能說是新工業還是傳統工業 因為加工業中有些是傳統工業 如 石油 煤炭 冶金 機械 食品等等 有些是新型工業 如微電子 生物工程 航天工業
傳統工業又稱夕陽工業。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使用,指經濟發達國家的整個工業中,其地位逐漸下降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的基礎工業,如鋼鐵、汽車、建築、紡織、橡膠、造船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日益頻繁,導致許多傳統的工業部門相繼衰落,如開工嚴重不足,產品市場萎縮,從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傳統工業大多是工業革命後機器大工業發展的鼎盛標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結構的發展需要,新興工業不斷興起,發展迅速,如石油化工、合成材料、電子技術、原子能、宇航工業等,極大地沖擊和改變了原有的工業結構,使傳統工業生產停滯不前,甚至衰退。但傳統工業目前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中仍佔主要地位,在較短時間內還不可能為新興工業所取代。在發展中國家,傳統工業仍處於興起、興盛時期,尚待大力發展。故傳統工業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通過引入、採用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傳統工業繼續發展、適應工業現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徑。在區域工業發展規劃中,必須重視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與引導,重視其在現代工業結構中的地位與特點,在許多落後的地區經濟發展中,傳統工業仍將是工業發展的主體。
新興工業相對於傳統工業而言。指隨當代科技進步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工業部門。它們在現有工業部門結構中,雖不佔主要地位,但發展速度較快,代表著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
新興工業主要包括電子技術、鐳射、光纖通訊、資訊科技、機器人、宇航、新型能源、海洋開發、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工業部門。
新興工業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具有高科技的特徵。在發展與布局上不同於傳統工業,要求有高投資,大型、超大型裝置,高科技投入,高精密度、高質量的環境條件,要求接近科研技術中心。其發展還要同基礎材料工業的發展相配套。新興工業的興起,將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實現新飛躍,影響深遠。
近年來,新興工業在西方國家得到迅速發展,對各國經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社會提供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中國新興工業尚處在初創或起步階段,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深圳等地興建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試驗區、科學工業園等,將是中國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傳統工業 又稱夕陽工業。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使用,指經濟發達國家的整個工業中,其地位逐漸下降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的基礎工業,如鋼鐵、汽車、建築、紡織、橡膠、造船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
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去認識。其中,每個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反映其本質特徵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裝置,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援,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充套件。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 *** 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定,而以浙江為最多。
Ⅱ 1、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工業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2)分類:按生產對象:採掘業、加工工業
按產品性質:重工業(主要為生產服務)輕工業(主要為生活服務)
2、主要的區位因素
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前景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產出,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五種主導型工業類型的特徵
3、影響工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的發展變化
(1)科學技術進步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鞍鋼與寶鋼的區位變化特徵:
共同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接近市場、接近水源
區別:鞍鋼——接近原料,燃料產地 寶鋼——接近消費市場
鋼鐵工業的三次變革:近煤型(動力導向型)----近鐵型(原料導向型)----臨海型(市場導向型)
(2)環境保護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如政策變化、鄉土情感、個人偏好、 工業慣性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1.工業聯系
(1)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
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製造。
第二種時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
也屬於這種聯系方式,如汽車組裝廠、生產流水線。
(2)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並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3)信息上的工業聯系
2、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分類:專業化生產的工業集聚、共用基礎設施的工業集聚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工業地域
(1)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2)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①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②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3)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①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②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製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徵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分布高度集中。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
1.發展的區位特點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較近(如法國洛林鐵礦)
③充沛的水源(如萊茵河、利珀河、魯爾河)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使用)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B、調整工業布局
C、發展第三產業
D、優化環境
提示:德國魯爾優化環境的措施:
A、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水處理系統
C、植樹造林
4.遼中南工業區的特徵
(1)區位優勢:煤、鐵、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場。
(2)與德國魯爾區相比,不同之處在於魯爾區內鐵礦資源不豐富,遼中南水源供應緊張。
傳統工業區普遍存在問題(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
1.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後,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主要分布:在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等。
四、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
2.發展特點
口訣:「小、輕、散、低、散」
3.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4.對我國溫州鄉鎮企業發展的啟示
加強技術投入、企業之間聯系和協作,杜絕惡性競爭,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
五、美國「矽谷」
1.特點
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
①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學)
④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
⑤穩定的市場(軍事訂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我國中關村科技園發展
(1)與美國矽谷的相同之處:
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
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處:中關村科技園的研發費用不足、科技創新不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未形成發達的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市場化制度和法規不完善和健全。
影響工業區位的成本因素較多,各項成本因素對不同行業的區位吸引力不同。下面是為大家總結了的工業區位知識點 及相關習題,各位同學趕緊學起來吧。
知識點歸納
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
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2、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
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
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3、滬寧杭工業基地
(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最高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強;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經濟腹地寬廣;工業聯系好;政策扶持;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副產品等。
不足:
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發展:
高、精、尖方向發展;結構輕型化。
4、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輕工業為主)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
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南海,靠近港澳地區。
(2)自然因素: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
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靠近港澳地區便於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地處僑鄉,藉助華僑和華人引進外資和技術;市場經濟發達。
不足:能源、資源不足
5、東部沿海工業地帶
范圍:
5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14個沿海開放城市(江蘇:連雲港、南通)、四個工業基地
優勢條件:
有眾多優良港口和通達國內外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海運航線;
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經濟發達、技術雄厚、基礎好。
發展: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秦皇島港煤炭輸出港;秦山、大亞灣、田灣、嶺澳核電站;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6、長江沿岸工業地帶
范圍:
以滬寧杭為中心工業區;以武漢為中心鋼鐵、輕紡工業;以宜昌、重慶為中心電力、金等工業發展;以攀枝花為中心鋼鐵工業;以西昌為中心的火箭發射基地;湘贛地區多種有色金屬工業等。
優勢條件:
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利資源豐富;水運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廣闊
7、隴海-蘭新鐵路工業地帶
范圍:
連雲港、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蘭州、新疆烏魯木齊
優勢條件:
能源豐富、資源豐富;第二條歐亞大陸橋
8、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
大批廉價勞動力;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鎮或農村。
相同點:(同上)
不同點:
企業之間相互競爭;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調整措施:
重視專業分工和團結合作;
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信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形成規模生產;
樹立品牌意識;
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9、「矽谷」
典型地區:
美國矽谷、德國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2)社會經濟因素:
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
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10、傳統工業區
典型地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基地等
區位分析: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豐富水源。
(2)社會經濟因素:經濟開發早;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農業資源支持;廣闊的市場。
特點:
煤鐵資源豐富;以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魯爾區)
11、沿江大開發
區位因素:
工業製造業基礎雄厚;
科技力量強;
水陸交通便利;
勞動力豐富,素質高;市場廣闊;
經濟腹地寬廣;
工業聯系好;
政策扶持;
浦東開發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豐富的農副產品;
靠近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上海可獲得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等。
意義:
為提升江蘇製造業水平提供新的發展平台;
帶動兩岸經濟尤其是蘇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促進整個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發展;
大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進一步促進江蘇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2、城市工業布局
區位因素:
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線分布;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
13、工業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意義:
工業集聚導致企業之間爭地、爭水、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污染。
分散區位因素:
產品「輕、薄、短、小」,便於航空運輸;接近市場;接近勞動力豐富地區;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較低的地區;減少環境污染。
(美國工業向西部和南部遷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興工業發展快,就業機會多;環境優美,污染少。)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五個工業區)
區位條件:
有利—島國,多優良港口;工業基礎好;
不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促進發展的原因:
深刻的歷史原因;重視科技;發展教育。
工業區位的選擇
1.從經濟效益上看
工廠應當選擇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只能有一個或幾個,那麼這類工業的區位選擇就以其主導因素為指向(或導向),如下表:
工業部門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 則
原料指向型工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
接近原料產地
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鋼鐵、冶金(如煉鋁廠)、化學等重工業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皮革加工、制傘、製鞋等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2.從環境效益上看
不同工 業對環境的要求不同,污染程度及污染類型不同,其區位選擇的要求也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1)環境要求。
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比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嚴重的工廠,如電子廠、感光器材廠。
(2)污染程度。
污染程度
區位選擇要求
舉例
規模小、無污染
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
服裝廠、玩具廠
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
可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
機械廠、倉儲區
嚴重污染
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
鋼鐵廠、水泥廠
(3)工業布局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3.從社會效益看
區位因素
區位選擇要求
政策
因國防需求、改革開放、解決就業等而將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地方
個人偏好
海外華僑到家鄉投資
工業慣性
工廠區位不合理,但因搬遷費用高、政府影響、對當地經濟保護等仍保留
文化傳統
消費習慣
文化傳統、消費習慣的地區差異,客戶的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水平等
一、選擇題
以寧波為龍頭、以寧海為基地,加上周邊的溫州、台州、麗水、義烏、桐廬等地,浙江省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文具產業圈。這里企業數量眾多、規模較小,產品物美價廉,是全球文具的采購中心和加工生產基地。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的區位選擇最符合下面金字塔圖中的
2.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
A.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B.美國、俄羅斯、德國
C.澳大利亞、越南、摩納哥
D.利比亞、古巴、南非
解析:
1.從工業區位因素分析,文具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因素是勞動力,區位選擇應布局在勞動力豐富地區。圖C中③點比重最大,是主導因素,C對。A、B、D錯。
2.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銷售到勞動力缺乏的發達國家,與浙江文具製造業有較大外貿往來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德國,B對。哥倫比亞、新加坡、韓國 、越南、摩納哥、利比亞、古巴、南非是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A、C、D錯。
答案:1.C 2.B
二、材料題
材料一: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其出產的醬香名酒因其資源的依賴性、不可復制性和限量性而深受市場追捧,此地獨特的優質原料糯高粱更顯珍貴。其工業發展中堅持向山要地,發展「工業梯田」(是把荒坡、荒山建設成可用於工業生產的台階式土地開 發利用模式),昔日的貧瘠荒山變成了聚寶盆。下圖為貴州省仁懷市位置示意圖。
材料二:仁懷市當前城區地價 200 多萬元一畝,但周圍荒山發展「工業梯田」只需幾十萬元一畝。「糧食下田、工業上山」,仁懷市工業園區和城區統籌發展,許多「鄉下人」不需進城就可以變成需要上班的「城裡人」。
(1)根據所給材料分析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並指出其建設中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
(2)為了打造「酒都仁懷」名片,仁懷市應如何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請您給出合理化建議。
(3)分析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
答案:(1)條件:獨特氣候,是優質糯高粱產地;近赤水河,環境優美,水質好;品牌歷史長,價值高;市場廣闊,佔有 率高(答對 3 條得 6 分) 自然原因:仁懷市山地多,平地少,工業用地缺乏;(2 分)荒山、荒坡面積較廣,開發利用潛力大(2 分)。
(2)釀酒文化和創新科技結合,研發釀酒工藝;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答對 3 條得 6 分)
(3)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勞動力就地轉化,增加了就業;保護了「酒都仁懷」的生態環境。(任答對 3 條得 6 分)
試題分析:
(1)仁懷醬香名酒工業園區建立的條件,可以從原料、水質、市場等方面回答,大力發展「工業梯田」的自然原因,可以從地形等方面回答。
(2)仁懷市發展醬香名酒工業園的措施,可以從嚴控釀酒質量、夯實醬香名酒品牌、開發拓展醬香名酒種類和級別、拓寬名酒銷售渠道等方面回答。
(3)仁懷發展「工業梯田」的意義,可以從降低企業的建設生產成本、保護耕地資源、促進城市化發展等方面回答。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譚老師的推送,可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譚老師的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