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綿陽的工業用地多少錢一畝

綿陽的工業用地多少錢一畝

發布時間:2025-07-31 13:37:54

㈠ 第三屆 地球小博士 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初中組論文範例

地球是一片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里記載著人類智慧的歷代傳承,記載著自然母親哺育我們的點點滴滴,然而我們的家園卻時有洪水、颶風、地震、沙塵暴等數不清的悲劇上演,這些自然災害,奪走了生命,奪走了希望,奪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諧的生態環境隨著人類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旱澇、台風、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這些已經成為最難以抵擋的恐怖陰影,陰影下籠罩著死亡與犯罪,社會安全成為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是否能依靠最具毀滅性卻也最具創造性的科技水平來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能力呢?

我國的洪水災害十分頻繁,建國以來,我國發生過的較大洪水如下所述。1951年:遼河大水。遼寧、吉林兩省受淹農田43.4萬h平方米,受災人口87.6萬人,死亡3100多人。1954年: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受淹農田317萬hm2,受為人口1888萬人,死亡3萬餘人。淮河全流域成災農田408.2萬hm2。1858年:黃河大水。黃河花園口站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灘區和東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發生特大洪水,受淹農田440萬hm2,京廣鐵中中斷。1975年:淮河在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陽縣林庄3天雨量達1605.3mm,位於暴雨中心地區的兩座大型水庫失事,河南省有820萬人口,106萬h平方米耕地遭受嚴重水災,倒塌房屋560萬間,死亡2.6萬人。1981年:長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個縣市受災。1982年:黃河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萬hm2,受災人口5423萬人,倒塌房屋196萬間。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長江、遼河、松花江大水。該年長江川、湘、鄂、贛四省農田受淹成為321.4萬平方米,受為人口8526萬人。東北遼、吉、黑三省農田受淹223.2萬hm2,受災人口1078.6萬人。1996年:珠江、長江、海河大水。該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澇災害,一半以上省(區)嚴重受災,全國有311個縣以上城市進水,洪澇成災面積1182.33萬hm2,受災人口2.67億人,直接經濟損失2208.36億元。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閩江等流域大水。

據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與此同時,成都震感強烈,成都市民在街上躲避。北京、上海、台灣均有震感,全國大半地區有明顯震感,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綿陽市 11874人遇難,傷67579人
德陽 德陽已遇難10341人
綿竹 6730餘人遇難,受傷31560餘人 成都市 4156餘人遇難 受傷17802人
什邡 3510餘人遇難、受傷31970餘人 都江堰市 3060餘人遇難、受傷3210餘人
阿壩州 2871餘人遇難 24625人受傷 其中汶川縣遇難2010人 廣元 2586人遇難 21682人受傷其中青川縣遇難2140餘人
彭州 870餘人遇難、受傷3090餘人
總計: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難 247645人受傷
據衛生部報告,受傷住院治療人數累計52934人,已出院7979人,在醫院里死亡3304人。
據中國地震局報告,截至19日13時,共監測到4級以上餘震155次,其中5級以上24次,6級以上4次。
民政部報告,截至19日13時,全國共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08.34億元,其中捐款89.27億元,物資折款19.09億元。
截至18日21時,民政部、軍隊和各地民政部門共向災區調運救災帳篷25.4319萬頂、棉被72.35萬床、棉衣178.36萬件、價值3421.5萬元的食品和飲用水,以及價值18424.01萬元的其他物資。
地震.洪水.疫病都給我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損失,如何在防災減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各個國家都在用各種方式來預測災害的形成.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但是,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仍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

以下是我對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5月12日,一場突然的地震,瞬間傾覆了學校、醫院、家鄉……面對自然災害,人類就愈發顯得渺小,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抨擊著我們無濟於事的防備,是不是災難意識還不夠呢?地震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那麼,沙塵暴,這個有著自然災害之稱的毀滅性災難,如果人類不會那樣瘋狂地砍伐樹木,破壞地皮,沙塵是不是就永遠被隔絕在了熾熱的沙漠中呢?還有那黃河,華夏兒女的母親河,人類無節制地開墾放牧,泥沙每年滾滾流進黃河,讓我們甚至不敢去幻想這樣渾濁的黃河或許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雙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謂的自然災害的名義下,真正的毀滅來源與人類這一顆貪婪的心啊!!屠殺珍惜動物,破壞生態平衡中的一個紐帶,最終受害者,是自己!!面對樹木,木材商的眼裡寫著無休止的慾望,殊不知再賤價的木料,也要歷經十載的歲月啊……你們知道嗎,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諺語已變成了「前人砍樹,後人遭殃」這般的無奈與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處境嗎?對自己的行為能負責嗎?明白人與自然間,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踐踏的關系嗎?自然是被動的,它以被人類破壞的生態來報復,其實是為了這些不會居安思危的人能快點清醒啊!!不要讓公益廣告中的預言成為現實,我相信只要從自己做起,不是說空話而是付諸行動,那最後一滴水,必將是上天感動的淚。
目前,保護環境是當務之急,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更是迫在眉睫,我們要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也不必驚恐,盡快向有關部門報告,專業部門會為我們做出權威判斷。災害一旦發生,首先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號召群眾,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同時也要學習一定的醫救知識,准備必備葯品,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及時自救並救助他人。
雖然災害的發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壞與踐踏的自然將會為我們帶來一個美好和諧的生態,愛這我們賴以生存的家鄉吧,它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伊甸園。

㈡ 西部大開發為綿陽的發展創造了什麼條件

來源: 四川新聞網-綿陽日報
布局
「一核四帶」挑起發展大梁

立足綿陽產業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規劃》提出,按照市縣產業一體畝做亂化發展需要,通過延伸產業鏈、服務鏈和基礎設施鏈聯動市縣發展,構建「一核四帶」產業空間布局。

「一核」,即以科技城為核心。把軍民融合產業作為支撐科技城建設的根基,著力構建軍工技術、民用技術、軍轉民和新興產業「四大產業板塊」。重點抓好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區、農科區、涪城金家林工業集中區、遊仙經濟試驗區、安縣花荄工業集中發展區等園區的產業規劃和功能定位,並將其打造成科技城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重點發展「2+4」、國防科技、核技術應用、航空航天、光機電等產業,把科技城建設成為重要的軍民結合示範地、重大科技創新發源地、創新人才匯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術企業集中地。

「四帶」,即綿江平產業帶,沿涪江上游和綿江快速通道、綿九高速公路布局,重點發展冶金機械、新能源、建材產業以及水電、礦產採掘和加工業;綿安北產業帶,沿安昌江和綿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無機鹽化工、生物醫葯產業;綿三綿鹽產業帶,沿涪江下游和綿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機械製造、能源化工產業;綿梓產業帶,沿仙海大道、108國道布局,重點發展新材料、包裝產業。同時,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遊仙石馬、小梘等地為兩區留足發展空間,充分調動兩區發展工業的積極性。

重點

傾力打造「2+4」優勢產業

在「一核四帶」的產業空間布局下,我市將傾力打造「2+4」重點優勢產業,同時,積極培育軍民融合特色產業。

「2+4」重點優勢產業。「2」即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4」即食品及生物醫葯產業、冶金機械產業、材料及新能源產業、化工和環保產業。依託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以產業(產品)鏈整合發展為主線,將電子信息產業培育成千億級產業,將食品、冶金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產業培育成跨百億級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以長虹、九洲、艾默生等為龍頭,拓展延伸產業鏈,重點發展IT、通訊、信息家電、互聯網和信息內容服務產業鏈,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成主導性產業、戰略性產業。

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依託華晨、中國重汽、富臨、新華內燃機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重型汽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形成以整車為龍頭、以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產業鏈為配套的產業格局。

食品及生物醫葯產業。依託川渝中煙綿陽分廠、豐谷酒業、綿陽雙匯、太極制葯、好醫生等骨幹企業,大力發展名、優、特食品和生物制葯、化學葯和中葯、生物醫學等。

冶金機械產業。依託攀長鋼、川礦集團等骨幹企業,圍繞特殊鋼、鈦材深加工、重大裝備製造等重點發展特殊鋼深加工產業鏈、重大裝備製造產業鏈、電子電器機械產業鏈等。

材料及新能源產業。依託東材科技、拉法基雙馬、中聯建材、九洲光電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材料及新型能源產業。

化工和環保產業。依託銀河建化、綿陽美豐、利爾化學等骨幹企業,以精細化工產品鏈、無機鹽化工產品鏈、天然氣化工產業等為重點,發展無機鹽化工、天然氣化工和精細化工,實現產業擴張。

軍民融合特色產業。依託在綿國防科研院所,著力加快「三新城」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發展環保、生物醫葯、新能源、核技術應用等一批潛在優勢的新興產業。

「《規劃》將綿陽工業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為綿陽工業發展找准了道路,將為綿陽重整工業雄風起到巨大的推動效應。」市經委相關負責人說。

搶抓機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起始之年,還是綿陽科技城十年發展後的一個新起點。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在高位求進的發展思路指引下,我市又該如何推進工業強市?胡稿

「要推進工業強市,必須認清當前形勢,正確認識當前面臨的問題,抓住有利於發展工業的機遇,沿著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在應對挑戰中把握和用好機遇,在面對壓力中獲得新的動力,推動綿陽工業更上一層樓。」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十二五」期間,要繼續保持這樣的高速增迅檔長,我市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震後重建後帶來的發展機遇。通過震後重建,我市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經濟實力增強,對外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投資吸引力增強,對於加快推進我市發展是一個機遇。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帶來的發展機遇。國家明確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心不會動搖、政策不會改變、力度不會減弱。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將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更多的資金以及項目支持西部發展,這對於西部是一個機遇,對於中國惟一的工業科技城、西部重要的工業重鎮綿陽來說,更是一個絕佳的機遇。

科技城建設帶來的機遇。科技城10年發展,綿陽實力顯著增強。在新一輪的發展中,國家、四川省仍將大力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這對於我市加快探索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的新路子,把科技城真正建設成為推進綿陽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將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我市還面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遇、被列入成渝經濟規劃區帶來的發展機遇等。

面對多重機遇,我市該如何搶抓機遇,推動工業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發展工業的思路,就是要迎接挑戰,抓住機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綿陽工業發展。

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按照這一思路,我市將把「工業強市」作為主導戰略、核心戰略和根本戰略,搶抓機遇,堅持「軍民融合、優化結構、自主創新、集聚集約、承接轉移」產業發展原則,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做強壯大「2+4」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網融合產業,建好「三新城」等,把綿陽建成全國新型工業化科技城和具有較強綜合核心競爭力的西部工業強市。

多方給力

護航「十二五」發展

規劃是綱要、是方向。要使規劃變成現實,必須強化措施保障。為此,在制定《綿陽工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我市制定了15套單項配套政策、14套實施辦法(意見),涉及電力、水務、燃氣、國土、金融機構、工商、稅務、人力資源等數十個部門,涵蓋了水電氣要素配套、土地供給、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若干方面。通過嚴格執行這些保障措施,力爭走出一條適合綿陽科技城發展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加快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做優企業

加快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按照「簽約項目盡快落地、落地項目盡快開工、開工項目盡快投產」的要求,切實加大富士康、中國重汽、富臨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大項目的推進力度。到2015年,全市工業投入累計達到1000億元以上。

加大工業招商力度。落實和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對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低排放、低能耗工業項目,依法優先保障用地,並給予一定財政扶持,力爭全市每年引進開工市外億元以上工業招商項目不少於15個。

大力實施「優勢企業倍增計劃」。支持長虹、九洲、攀長鋼、新華等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扶持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積極支持各類企業通過兼並收購、合資合作、交叉持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做大做強。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00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200戶以上。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爭創名牌和參與技術標准制定,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發,不斷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加快園區建設,培育優秀人才隊伍

大力實施「工業園區倍增計劃」。推動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擴區,促進其規模、能力擴張發展和質量效益提升;鼓勵企業按照工業規劃布局向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分類集中,推動企業集聚發展;鼓勵通過「飛地」方式異地落戶到符合規劃的工業園區和集中發展區。

加快構建特色產業園區。積極規劃和建設「2+4」等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每個縣市區著力辦好一個工業園區或工業集中發展區,突出抓好1—2個主導產業。加強園區承載能力建設,加快各類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

努力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通過選拔、組織優秀管理人才外出學習考察、多形式開展培訓等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不斷優化企業家隊伍結構。完善企業家激勵機制,從經濟、政治等方面給予激勵。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要素保障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按照市級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拿出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實施重大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市、縣財政按本級政府經營性土地出讓凈收益不低於5%的比例以城市建設支出科目列支,專項用於引進重大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企業投資工業、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

強化工業用地保障。全市每年安排的工業用地指標不少於建設用地的50%,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工業用地指標不低於70%,重大工業項目優先列入年度用地計劃;支持在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多層標准廠房;鼓勵城區工業企業搬遷進入園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建立工業用地「綠色通道」,對重大工業項目用地,實行「先期介入、預審協調、快速辦理」。

強化金融支持。通過建立金融機構支持工業發展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上市融資、鼓勵擔保公司和創業投資公司為中小企業服務、開發融資新產品、加強銀政企合作等,積極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強化制度保障。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推進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強化督查考核等,確保各項工作的落實和加快工業強市發展目標的實現。

-本版撰稿本報記者 舒小波 記者 劉林

閱讀全文

與綿陽的工業用地多少錢一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怎麼暖車 瀏覽:704
汽車原裝喇叭哪個牌子好 瀏覽:652
長安汽車鑰匙密碼在哪個位置寫著呢 瀏覽:429
好用的工業機器人多少錢 瀏覽:36
奧迪q3什麼顏色好 瀏覽:224
2021年工業治理該用哪些設備 瀏覽:575
工業清洗設備都有什麼 瀏覽:520
寶馬120i有哪些配置 瀏覽:759
清鎮市奧迪汽車租賃在哪裡 瀏覽:894
汽車玻璃氧化怎麼清洗 瀏覽:96
白色新車奧迪多少錢 瀏覽:735
哪個平台可以租奧迪a4 瀏覽:457
微貨汽車變速箱油需要多久更換 瀏覽:689
賓士a180油耗怎麼樣 瀏覽:338
汽車連續行駛多久拋錨 瀏覽:136
汽車加92號和95號哪個省油 瀏覽:847
寶馬事故救援服務有哪些 瀏覽:872
粽子進行工業化生產需要哪些設備 瀏覽:651
汽車新能源汽油怎麼樣 瀏覽:812
賓士a6和v9哪個好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