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朝鮮族的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❷ 石樓鎮的行政區劃
石樓一村
即原石樓中街(舊稱中約)、西街(舊稱西約)。原石樓村屬「住民耕沙」 (所謂「住民耕沙」,指聚居在緩坡或平原較高的土墩上,以圍墾開發沙坦成田為耕作用)的古村,全村共有13個坊,曾擁有祖嘗田3萬多畝。在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時將中街(4個坊)、西街(3個坊)劃為石樓一社,東街(舊稱東約,有6個坊)為石樓二社,後改為兩個村,另設一個居民委員會。有6個村民小組,430戶,1433人;耕地26畝。主要姓氏:陳。
石樓二村
即原石樓東街,後為石樓二村。有4個村民小組,277戶,941人;耕地已全部徵用開發。主要姓氏:陳。
赤崗村
開村時稱赤崗。據《石樓陳氏族譜》載,石樓始祖陳敏行的第六代孫分居赤崗,大約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因依山而建,而荒無植株,故名「赤崗」;又因山與崗同義,曾又名赤山。全村有13個坊,1960年劃分為赤一、赤二、裕豐3個大隊。赤崗(原赤一)現有7個村民小組,483戶,1604人;耕地110畝。主要姓氏:陳。
赤山東村
據《戴氏族譜》載,其先祖由安徽避戰亂到南雄後遷至廣州隱居。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第三世祖由廣州遷入赤山。1960年從赤山劃出為赤二大隊,80年代改稱赤山東村。7個有村民小組,433戶,1539人;耕地955畝。主要姓氏:戴。
大嶺村
原名菩山村,因村依菩山,故名。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墟時改名為大嶺。有中約、西約、上村、龍漖(荔枝崗)4個自然村。大嶺許姓,原籍浙江紹興;大嶺陳姓原籍江西。兩姓均由南雄珠璣巷避亂,先後於南宋高宗年間(1127--1162年)到大嶺建村。龍漖庄氏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自東莞福永遷入。大嶺村曾是抗日游擊區。有大魁閣塔、龍津橋、「貞壽之門」石牌坊等多處文物,2002年被評為「廣州市歷史文物保護村」。現有9個村民小組,701戶,2364人;耕地877畝。主要姓氏有:許、陳、庄。
岳溪村
岳溪是澳門特首何厚鏵的故鄉。有東成、塘頭、大社、永勝、西約、應塘等6坊。該地原為蓮花山西面4公里小海灣中孤島(白沙湖),沖積成陸後,背靠西崗,朝東建村。其中一村名「岳頭」,因地處山溪上游而得名;一村名「岳潭」,因背靠山崗(美稱「岳」),旁有山水沖涮成潭而得名。清代,兩村合並為「岳溪」村。據傳應塘坊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村。原東成坊、永勝坊、大社坊是明九屯就地遣散落戶的軍籍。現有5個村民小組,354戶,1311人;耕地149畝。姓氏有20個,主要是:梁、何、楊、林、孟、鄧、郭。
官橋村
有東、南、中、西、北5個約。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九屯官兵在此駐扎,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遣散務農,逐漸繁衍成村。某知縣在村外500米處修建一橋,便利村民往來,故稱此橋為官橋,村也從此得名。40年代初,該村北約被強盜燒毀,後來重建,習稱「新村」。現有 個村民小組, 戶, 人;耕地 畝。主要姓氏有:黃、袁、梁、陳、周、張、簡、伍、韓。
茭塘西村
有鍾秀、墟心、聚秀等3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劃分出來。相傳宋代曾姓建村。據《黃氏族譜》載:黃姓由南雄珠璣巷遷來番禺明經,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再由明經(細墟)深巷遷來茭塘定居。村旁有許多水塘,盛產野生植物茭草,遂得名「茭塘」。有12個村民小組,470戶,1613人;耕地440畝。主要姓氏有:曾、黃。
茭塘東村
有沙邊、村心、彎口、大元等4坊。1960年由原茭塘村劃分出來。1956年1月,廣州白雲山下黃牛窿村地處磨刀坑水庫蓄洪區,林、賴、朱、陳、鄭、范等姓居民100多人,移居茭塘。有村民小組11個,505戶,1829人;耕地50畝。主要姓氏有:黃。
勝洲村
據傳最早建村的是葉姓。又據現存王氏墓碑考證,元至大元年(1308年),從沙頭欖塘遷來,據傳說,陳氏三世祖由大嶺村移居勝洲。當時村是沙洲,四面河涌,象個孤島,外人稱之為「獨州」。村人嫌「獨」與「毒』』諧音不雅,遂命名「勝洲」。現有 個村民小組, 戶, 人;耕地 畝。姓氏主要有:盧、羅、朱、葉、陳、王、李。
裕豐村
由高低兩圍構成。傳說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圍海成田。民國29年(1940年)石碁胡姓業主拍圍後,以「富裕豐收」之意取名「裕豐圍」。建國初成立農會時仍隸屬赤山村,稱南農會。成立公社時,稱裕豐農場。1960年稱裕豐大隊(村)。現有6個村民小組,322戶,1111人;耕地653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南派村
有大板路、翹仕、橫分、二圍、三圍、四圍6個圍。據傳清代康熙末年(1722年)築圍築圍。建國初才由6個圍組成為「南排沙」。成立農會時,村民決定改為南派。有33個村民小組,645戶,2714人;耕地2474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清流村
有沙尾、清流、三德、裕豐、天六、東成、觀龍、東滘8個圍。據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築圍成田,稱為「清流沙」。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清流。有22個村民小組,1294戶,4794人;耕地5644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沙北村
石樓鎮東面的海鷗島,在蓮花山水道與獅子洋之間。總面積33.6平方公里,是番禺最大的島嶼。明朝初年開始淤出後,逐步築圍開發,至上世紀50年代連成一片。現有沙北、海心、沙南、江鷗四個行政村。全島皆為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為番禺重要的糧蔗產區。村民多從外地遷來,姓氏復雜。
沙北村有石沙涌(沙頭)、勾鐮(勾東、勾西)、集興(東、西)、同樂、地玄(景會)、鬼斗、牛寮7個圍。開發較早是沙頭,於明萬曆年間(1673--1619年)築圍墾殖。當時只稱大沙。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沙北」。有33個村民小組,1743戶,7097人;耕地5638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沙南村
有大沙滘(含東圍、西圍、四隆)、二圍、三圍、五登、兩盛、沙尾等6個圍。據傳,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築圍,原屬獅子洋中沙洲,稱大沙。建國初成立農會時定名沙南。有17個村民小組,769戶,3110人;耕地3429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海心村
有深沙、沙頭(瑞成)、合興、萬傳(北圍)、南圍5個圍。相傳明代萬曆元年(1573年)南北圍築圍。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海心。有34個村民小組,1327戶,5188人;耕地4707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江鷗村
有江興、上涌、下涌、江鷗尾等4個圍。建村於清咸豐中期(1851年)。原是獅子洋中的沙洲,每天有成群的海鷗飛翔覓食棲息,築圍時,則以此景命名。建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江鷗。有20個村民小組,829戶,3354人;耕地2865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聯圍村
原為環繞蓮花山東南面沖積層上大小不一的「圍田」。建國前,無村政機構。建國後始建立村政府,名為聯圍。「公社化」時為石樓公社聯圍大隊。1986年劃屬蓮花山區。1987年為聯圍村。有12個村民小組,670戶,2464人;水田3170畝,魚塘78畝。村民有多種姓氏。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屬七區的墩頭基、南崗頭兩地(今均屬廣州天河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群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改稱群星大隊。1961年體制下放,分為群一、群二、群三3個大隊。1963年4月仍復合並為群星大隊。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屬化龍復甦)漁民組建的七星大隊並入。1987年10月為群星村。有273戶,3487人;漁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總噸位5223噸,總馬力18865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衛星村
前身是石樓海心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衛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衛星大隊。1963年4月,與江南沙漁民組建的紅星大隊合並,仍稱衛星大隊。1987年10月為衛星村。有320戶,1162人;漁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總噸位1897噸,總馬力7793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明星村
前身是市橋第一、第二兩社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明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明星大隊。1963年4月,與大石南浦漁民組建的銀星大隊合並,仍稱明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明星村。有300戶,1360人;漁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總噸位1188噸,總馬力3615。村民有多種姓氏。
東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屬廣州市黃埔區)漁民遷來蓮花山時組建的東星漁業合作社。「公社化」時為東星大隊。1987年10月為東星村。有257戶,1386人;漁船17艘,總噸位1672噸,總馬力5802匹。村民有多種姓氏。
林場
1964年,開平縣大沙公社興建水庫,庫區內的富食村民200多人遷來蓮花山建立林場,從事林業生產。建立旅遊區後,轉以工、副業或個體工商業為主。現有101戶,383人。主要姓氏:梁。
石樓居民委員會
1956年成立,有3133戶,7585人。其中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佔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