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於1965年,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我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生產經營於一體。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依託核工業體系,經過40多年的努力,擁有完整的進行核聚變能源開發所需的學科及相關實驗室,先後承擔並出色完成國家「四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研製」及「十五」「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工程建設項目」建設任務,實現了我國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規模裝置實驗的跨越發展,是我國磁約束核聚變領域唯一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單位。首創的分子束加料技術廣泛應用於JET等國際知名聚變研究裝置,HL-1M(HL-1的改進裝置)裝置實驗研究數據列入ITER實驗資料庫,12種等離子體診斷設施列入國際托卡馬克物理活動(ITPA)組織的診斷資料庫,為我國核聚變能源開發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院創建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郊區,「七五」期間部分遷至成都市,九十年代於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變研究實驗基地,2000年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在樂山基地創辦了「成都理工大學樂山學院」,該學院2003年發展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全院現有職工1700餘人,科技人員119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6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64人,中級研究人員357人。
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包括等離子體約束、平衡、加熱實驗與理論研究以及高壓大電流、超高真空、強磁場、強流離子源、微波加熱、自動控制、復雜信息獲取與處理、低溫深冷、超導、大型電物理裝置設計建造與維護維修、聚變堆工藝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經過近40年的艱苦奮斗,建成了22個受控核聚變等離子體實驗研究裝置,開展了一系列物理實驗。特別是1984年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兩個中型托卡馬克裝置及其實驗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我國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的水平,處於國際上同類型、同規模裝置的先進行列。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A(HL-2A)於 2002年建成,利用該裝置開展國際前沿物理實驗必將把我國核聚變實驗研究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本院自「七五」以來,承擔的國家「863」高技術項目「聚變-裂變混合堆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倍受國際聚變界關注。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員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於核聚變與等離子體應用技術的成果轉化,已成功地開發出材料改性多功能離子注入機系列、等離子體鍍膜機系列、低溫改性處理機、低溫冷凝吸附泵、多媒體大屏幕顯示屏、核磁共振成像稀土永磁體及超導磁體、真空計等高新技術產品 及相關的新技術、新工藝,廣泛應用於工業、科研與日常生活等領域,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堅持高起點、高標准,瞄準國際前沿課題與先進水平,廣泛利用國際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目前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及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等3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都有外藉科學家來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或短期技術合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先後派出600多人次赴國外工作、進修和學術交流。建院40多年來,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項科研成果,獲部省級成果獎4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本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分別於1978年和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並於1999年經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已培養出200餘名碩士、70餘名博士研究生。此外,選派優秀科技工作者到國內外進修也是本院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2000年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 成都理工大學在本院樂山基地建立了樂山學院 ,2003年發展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從事碩士、本、專科學歷教育。
至於機械專業 該院前途不錯 但並不是最主要專業 並不是太好
至於待遇 不太好說 要看學歷及工作能力 以及職業種類選擇
機械專業前景比較客觀 但前提是技術與學院推薦等
B.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職業技術學校是不是倒閉了
不是。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於1958年建院,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郊區,「七五」期間部分遷至成都市,九十年代於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變研究實驗基地。截止於2022年10月18日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職業技術學校並不是倒閉了,仍在經營開設當中。根據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職工1700餘人,科技人員1100餘人,研究員7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55人,中級研究人員434人;共有18個研究室;已培養出300多名碩士、100餘名博士研究生。
C.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為什麼又叫585
你看看單位的歷史沿革就清楚了。
該院的前身是黑龍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1963年2月,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改名二機部東北503所。1965年,503所與二機部401所14室及水電部電力科學院熱工二室合並成二機部585所,遷建於四川省樂山市,1985年擴建於成都市。1988年10月,改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所以,現在叫585,就是沿用1965年劃歸二機部時候的名稱。
D.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一、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是一所民辦高校,該校是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 成都理工大學 於2000年在亞洲最大的受控核聚變實驗基地創辦的以工學為主的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二、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簡介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是由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 成都理工大學 在「產、學、研」全面合作的基礎上強強聯合、共同創辦。2000年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二級學院),2004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確認為獨立學院(公辦全國有),屬全國有事業法人單位,並在2004年獲「中國一流高等獨立學院」榮譽稱號。2004年教育部專家組在對全國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的全面考察評估中,我院被教育部評為本科獨立院校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高校。2006年4月,我院作為四川獨立學院代表接受了教育部專家組對學生管理新規定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專家組一致認為:學院學習貫徹落實教育部學生管理規定的工作扎實,成績顯著,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意識強,依法治校最具特色。2006年11月學院榮獲「全國十大著名獨立學院」,「全國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競爭力20強」,「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範院校」榮譽稱號。2006年學院被評為樂山市衛生先進單位。2007年學院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衛生工作優秀單位。2008年學院被四川省愛衛會評為「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2008年6月,學院趙成榮院長被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表彰,並被授予為「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9年3月,學院又被中國教育社會責任同盟授予「2008年度中國教育十大責任誠信獨立學院」。
學院位於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一代文豪郭沫若的故鄉----樂山。與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隔江相望,與天下名山峨眉山遙相呼應,集歷史文化、自然風景為一體。校園依山傍水、茂林修竹、黛環繞翠、鳥語花香,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理想的生態型園林式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創建於1956年,是一所以能源、環境、基礎工程、電子信息等學科為優勢與特色,名列國內高校百強,在國內外具有一定聲譽和影響的,以理、工為主,理、工、經、文、管、法、哲、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是國防科技工業局(原國防科工委)下屬的大型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大的從事受控核聚變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基地,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高等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大型研究院,在國際、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江澤民同志來院視察時親筆題詞:「開發核聚變能源 造福子孫後代」。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李蒙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來院視察。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知識密集、人才薈萃,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員200餘名,高級工程師和副研究員378名。是國家首批博士、碩士授予權單位。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美國維斯康星大學、馬里蘭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院,日本九州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技術大學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對工程技術學院引進國外專家來校講學及畢業生出國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原國防科工委)、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特派出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老院長、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受控核聚變研究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李正武教授和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前任院長、中國受控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國際核聚變研究理事會(IFRC)理事、博士生導師潘傳紅教授擔任工程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同時委派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勞動模範、國防科技工業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趙成榮教授擔任學院院長。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把中國受控核聚變基地價值2.6億元的全部資產無償劃撥給學院辦學。並明確表示:不要學院上交一分錢。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學院的發展,原主管教育的副省長徐世群及四川省教育廳有關領導先後與學院領導到原國防科工委落實辦學經費等事宜。辦學幾年來,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撥付1.02億元用於學院建設,並每年下撥3000萬元人頭經費支持辦學,2004年又專項撥款2100萬元,用於學院引進碩士、博士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06年再次撥付3200萬元用於學院基礎設施改造,撥付3600萬元用於新征土地650畝,累計投入達6.2億元,成為學院建設發展的堅強後盾。 成都理工大學 高度重視學院的建設和發展,連續四屆委派懂教學管理又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來院擔任主管教務的副院長,並定期檢查指導學院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從而確保了學院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學院現有建設用地1138畝,總體規劃建設用地1632畝,教學建設面積46.6萬平方米。建有圖書館(藏書76萬冊)、數字化校園網路和電子閱覽室、核工程與核技術和自動化工程專業實驗室、計算機軟硬體實驗室和多媒體語音室,擁有年培訓3000餘人的汽車駕駛培訓中心等121個先進和完善的教學設施;建有兩個標准運動場及體育場、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學生文化活動中心、游泳池、健美中心、電影院等文化體育設施;建有醫院、涉外賓館、銀行、超市、郵局、印刷廠等配套齊全的後勤服務設施,學習、生活極為方便。
E.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介紹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我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下,依託核工業體系,經過40多年的努力,擁有較完整的開展核聚變能源研發所需的學科及相關實驗室,先後承擔並出色完成國家「四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環流器一號裝置研製」及「十五」「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工程建設項目」建設任務,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實現了我國核聚變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規模裝置實驗的跨越發展,是我國磁約束核聚變領域首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單位。
F.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是幾本院校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是一本。
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是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
注意事項:
學校創辦於1956年,原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幹部教師組建。學校組建後,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後成建制遷入。
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學校先後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四川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成都理工大學
專業老師在線權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G.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是由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 成都理工大學 在「產、學、研」全面合作的基礎上強強聯合、共同創辦。2000年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二級學院),2004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確認為獨立學院(公辦全國有),屬全國有事業法人單位,並在2004年獲「中國一流高等獨立學院」榮譽稱號。2004年教育部專家組在對全國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的全面考察評估中,我院被教育部評為本科獨立院校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高校。2006年4月,我院作為四川獨立學院代表接受了教育部專家組對學生管理新規定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專家組一致認為:學院學習貫徹落實教育部學生管理規定的工作扎實,成績顯著,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意識強,依法治校最具特色。2006年11月學院榮獲「全國十大著名獨立學院」,「全國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競爭力20強」,「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範院校」榮譽稱號。2006年學院被評為樂山市衛生先進單位。2007年學院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衛生工作優秀單位。2008年學院被四川省愛衛會評為「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2008年6月,學院趙成榮院長被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表彰,並被授予為「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3月,學院又被中國教育社會責任同盟授予「2008年度中國教育十大責任誠信獨立學院」。學院位於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一代文豪郭沫若的故鄉----樂山。與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隔江相望,與天下名山峨眉山遙相呼應,集歷史文化、自然風景為一體。校園依山傍水、茂林修竹、黛環繞翠、鳥語花香,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理想的生態型園林式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創建於1956年,是一所以能源、環境、基礎工程、電子信息等學科為優勢與特色,名列國內高校百強,在國內外具有一定聲譽和影響的,以理、工為主,理、工、經、文、管、法、哲、農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是國防科技工業局(原國防科工委)下屬的大型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大的從事受控核聚變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基地,是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高等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級大型研究院,在國際、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江澤民同志來院視察時親筆題詞:「開發核聚變能源造福子孫後代」。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李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