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油田排名及分布
中國油田排名及分布:
1、長慶油田(約5701萬噸)
長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開采工作於1970年開始,勘探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石油近年來增長幅度最快的油氣田,承擔著向北京、天津、石家莊、西安、銀川、呼和浩特等十多個大中城市安全穩定供氣的重任。
2019年全年,長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416萬噸萬噸,天然氣412.3億立方米,摺合油氣當量5701萬噸,成為中國內陸第一大油氣田。
2、大慶油田(約4363萬噸)
大慶油田是中國十大油田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陸相砂岩油田之一。大慶油田的開發工作於1960年開始,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勘探范圍包括松遼盆地北部、依舒等外圍盆地、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新疆塔東區塊等。
油田自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2018年1月,油田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3、渤海油田(約3000萬噸)
渤海油田是中國海上最大的油田,總規模居中國油田排名榜前三。渤海海域面積7.3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勘探礦區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其地質油藏特點是構造破碎、斷裂發育、油藏復雜,儲層以河流相、三角洲、古潛山為主,油質較稠,稠油儲量佔65%以上。
渤海油田在2009年突破2000萬方年產量大關,2010年突破3000萬噸大關。目前渤海油田的產量佔全國海油總產量的60%左右。
4、塔里木油田(約2850萬噸)
位於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塔里木油田,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被經濟學家稱為中國西部的能源經濟動脈。
2020年是塔里木油田建設3000萬噸現代化大油氣田的全面決勝之年,截至目前,塔里木油田還處於開發初期階段,其油氣探明儲量還不到地質儲量的20%。根據未來目標規劃,塔里木油田將朝著3000萬噸、3600萬噸的年產量邁進。
5、勝利油田(約2400萬噸)
我國十大油田之一的勝利油田工作區域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東營、濱州、德州等8個市,以及新疆、內蒙古等5個省、自治區。2019年,勝利油田的盈虧平衡點持續降低,全面完成年度生產經營目標任務,整體實現賬面盈利,扭轉了5年來的虧損局面。
同時,勝利油田還申報了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4644.29萬噸、控制地質儲量6696.39萬噸、預測地質儲量8258.53萬噸。
② 咸陽有三線建設遺址嗎
咸陽有三線建設遺址:5702廠:咸陽武功,空軍維修廠。9929廠:咸陽武功,陝西省紅衛工具廠,陝西省武功拾號信箱;陝西省渭原機械廠及西安飛機工業渭原公司前身。
③ 816核工業基地
816核工業基地信息如下:
816工程遺址總佔地面積45.2公頃,洞內規劃面積10.4萬平方米,大型洞室有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等達到130條,所有洞體的軸向線長疊加達20餘千米,其中,最大洞室高達79.6米,側牆開挖跨度為25.2米,拱頂跨度為31.2米,面積為1.3萬平方米。
建築特點:816工程遺址洞體內廠房進洞深度400米左右,頂部覆蓋層最厚達200米,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體可以預防100萬噸當量氫彈空中爆炸沖擊和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816工程遺址軸向疊加全長20餘千米,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洞內冬暖夏涼,四季恆溫。總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主洞室高達79.6米,拱頂跨高31.2米,洞內有大型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130多條,建築布局宛如迷宮,洞中有洞,洞中有樓,樓中有洞。
2009年12月,816工程遺址被列入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2日,816工程遺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2018年1月27日,816工程(816景區)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7月29日,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④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那裡有哪些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呢
我知道的有一個,陝西鳳縣大紅袍花椒栽培系統。
陝西鳳縣大紅袍花椒栽培系統,是以大紅袍花椒傳統栽培技術為特色的農業文化系統。遺產地涵蓋陝西省寶雞市除黃牛鋪鎮之外的8個鎮,種植面積約2萬畝。鳳縣花椒始見於秦代,到了漢代,皇後居住的宮殿稱為「椒房」。具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
⑤ 文化遺產介紹西安 文化遺產西安介紹
1、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2、(5)陝西工業遺產有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3、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標志性建築:大雁塔、鍾樓、鼓樓、明城牆、大明宮、大唐芙蓉園、小雁塔等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歷代名稱「西安城」: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後梁)-長安(後唐)-長安(宋:注「永興」)-長安(元)-長安(明)-長安(清)-長安(中華民國)-西京(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 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後梁)-京兆(後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安一名的由來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
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長安古名的廢止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立名「長安城」,民國初年,長安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1928年,民國政府決定成立西安市,分長安縣所屬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銷西安市政府,原劃長安城地面仍歸長安管轄,成立長安縣城關區管理西安城關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處,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劃撥「長安城」城關及城周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
自此「長安」古名壽終正寢。
⑥ 陝西非遺--西鄉石雕
傳世造物——秦有財石雕
工匠傳承
01
西鄉石雕特點
西鄉石雕石刻技藝是運用圓雕,浮雕,深浮雕,透雕等技法刻石為形,應用於建築構建和裝飾、生活生產用具等方面傳統技藝,主要有柱石、石鼓、影壁裝飾構建、水槽、消防水缸、牲口用食槽、門額牌匾等。其材料主要為西鄉縣余家山的老坑細青石,作品具備木雕的細膩,牙雕的玲瓏,玉雕的逼真。造型優美,形神活脫,刀工細膩。
02
歷史悠久的石雕藝術
石雕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西鄉縣李家村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說明西鄉縣在新石器時代就表現出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聰明才智,閃爍著遠古文明的火花。石器加工就已經是西鄉先民謀生的手段,他們也開始從事石器加工的技藝了。
另外,在西鄉出土的還有唐代和宋代的石像。位於西鄉縣午子山左側的飛鳳山上有著名的石崖石刻「飛鳳山」和「虎頭崖」,相傳為張飛所書,不知何人所刻。西鄉縣著名的鹿齡寺景區的石鹿、抱鼓石、精美青石缸、柱基石及石雕文化長廊、文廟前的照壁等,無不顯示西鄉石雕、石刻的精湛技藝和悠久的歷史淵源。
03
石雕技藝的現狀
西鄉石雕石刻技藝繼承了這些歷史遺存的特點,藝術表現手法靈活多樣,雕工細膩,且能以實際生產生活需要為目的,創作起稿,雕琢成器。但因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與當下飛速發展的工業文明社會越來越遠。加之石雕技藝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學習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年輕人多不願學,已經是後繼乏人,步履維艱,面臨瀕危,急需搶救。
04
堅守的傳承人
在西鄉石雕技藝瀕臨失傳的情況下,西鄉縣的守藝人秦有財堅持創作,三十多年來創作出許多精美的作品,深受業內人士及收藏家的好評。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1988年秦有財創辦了漢南「松風堂」古玩石雕中心。2000年創建了(璟漢坊)傳統石雕作坊和作品展廳,他的作品融於生活當中,既美觀又實用。
秦有財三十年如一日的為石雕藝術做出自己的貢獻,並且長期參加縣域及周邊省、市、縣的交流學習和古寺廟石雕修復工作。多年的學習和努力也讓秦有財在石雕藝術上小有成就,他的作品被陝西、湖北、四川等地的民俗博物館及民間收藏家收藏,他本人也曾多次被媒體做專訪報道。更有作品「麒麟獻墨」(硯台)、九龍硯等被邀請到絲綢之路十一國家手工藝品展出。
獨貝匠心
05
從「非遺」到「世界」
文化隨世界,藝術揚主流。中國文化藝術的多元化,是我們能找到與世界相連、文化跨越的坦途。郵票作為「國家名片」,有著「國家形象」的美譽。如今,西鄉石雕石刻技藝被入選世界郵票,這不僅是世界對中國石雕藝術的推崇和致敬,而且更是對傳承人秦有財的認可和贊譽。
堅守與傳承
入選世界郵票
06
西鄉石雕的未來
我們從傳承人秦有財的身上看到了堅守,這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工匠精神,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通過秦有財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推廣,西鄉石雕藝術得以站在世界文化藝術之林。此刻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它獨特的魅力將吸引大批手工匠人的學習與傳承,這項瀕臨失傳的石雕藝術將離開「非遺」名錄。
07
走近傳承人
秦有財,男,字墩實,號漢南松風堂主人。出生於1962年2月,陝西漢中西鄉人,漢族。陝西省工藝美術師、西鄉工匠、漢中市傳統技藝協會副主席、陝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陝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多年來創作眾多優秀作品,深受業內人士及藏家好評,從事手工石雕藝術30餘年,擅長高浮雕、圓雕、透雕、薄意雕等。
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獲首屆「西鄉工匠」榮譽稱號。
2018年在陝西師范大學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雕刻技藝培訓班。
傳承人秦有財
九龍守墨
樂舞飛天
⑦ 《抗戰中最偉大的奇跡——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
早就知道,寶雞的工業起源於抗日戰爭時期,也知道在抗戰期間,從武漢、上海等地遷來好多工廠。在抗日的烽火中,作為大後方的寶雞工業為全面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周六上午與同事約好到位於寶雞市長樂塬的抗戰工業遺跡公園一游。
上午十點駕車趕到位於斗雞地區的長樂塬,也就是原寶雞申新紗廠舊址,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口上的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公園的泛著鐵銹色的大字。大門的西邊是一棟磚青色的建築,大概有四五層高,一層高且面積較大,屋頂為人字形,主體為正方形建築,其上是一個巨大的表盤,黑色的時針、分針在白色的底盤下顯得十分醒目,總體風格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十分接近。而大門的東邊是六、七棟一層的建築,整體雖為一層,但高度很高,大概有現在的四五層樓高。牆體均為青磚,其頂很有特色,為圓弧形的薄殼建築。再向後看則是一棟巨大的建築,大概有三四層,其上書寫有福新申新大樓六個紅褐色的大字。此時,冬日早晨的陽光照的正好,整個大樓籠罩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俞顯巍峨壯觀。
順著大門,向東邊走去,左手是一排窯洞,窯洞門口面向南邊,凜然地矗立在冬日的暖陽中,窯洞的後邊就是寶雞的北塬,塬的斷面顯出一種厚重的黃褐色,其上長滿各種樹木,大都葉片稀疏。路的南邊,緊鄰由東往西的隴海鐵路,其上跑著老式的載滿貨物的火車,想想當時的申新紗廠,交通還是很便利。
走不多遠,就走到了博物館的售票處,購票並請了導游,一行人隨著導游的講解走進了當年的窯洞工廠。通過導游的講解,知道了申新紗廠自抗戰爆發後,1938年決定從武漢搬遷,自8月開始到同年10月就將2萬紗錠、400多台紡織機械以及3000千瓦時發電機搬遷至寶雞斗雞地區。1939年,申新紗廠就開始了試生產,後期為了防止日本飛機的轟炸,自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建成了24孔青磚箍砌而成的窯洞車間。長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長的達到110米,7孔長洞通過6條橫洞貫通鏈接,窯洞總長達3.5華里,建築面積4831平方米。
一行人在導游的講解下,依次參觀。窯洞內部環境極佳,所有的建築都是按照圖紙嚴格施工。後期的改造,燈光設計很好,里邊可以看到安裝於窯洞內的各式棉紡機械,通過燈光的變幻,真實再現了當年的生產場景。再仔細看那些紡織機械,大多是美國或英國的設備,好多生產時間是1920年左右,距今已過了一百年的時間。窯洞的牆體上,用燈光展示著當年的一些文物陳列。最讓人感慨的是當年的設計圖紙,其上字體規整美觀,彰顯當時知識分子嚴謹的工作態度。更有茅盾在1943年在《見聞雜記》中所寫的文章《「戰時景氣」的寵兒——寶雞》,對當時的寶雞以及工業內遷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述。著名文學家林語堂參觀申新紗廠後在演講中說到:「關於申新方面,我想最動人的地方,是動力設備很偉大,我在重慶也看了幾個紗廠,但是申新的特別大,設備也好」。是的,正如林語堂所說,當時的申新紗廠提供了整個西北地區的戰時應急物資的生產。申新的員工們在這一片厚重的黃土地下,篳路藍縷,冒著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工廠生產需要什麼就建造什麼,創造一切條件形成產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著工業界的力量。
在臨近窯洞車間的出口,上邊寫著六個大字,「努力干、一起干」,我想這就是當時申新紗廠的企業文化。簡單、務實,真正的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以窯洞車間展板上的一段話來結束吧,「24孔青磚砌就、天圓地方的地下長廊,就是一條寶雞抗戰工業的歷史長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一通3.5華里長的豐碑,一直橫卧巨遂之中,倘若豎起,便足以刺穿古原,直指青天!」
2020年12月2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