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八大污染公害事件中的四件發生於日本
【】原因較多:
1、那個時代的日本,經濟發展過快,污染物排放量過大;
2、環境立法相對落後;
3、環保科技跟不上治理污染的需要;
4、有特定的污染物、污染源:例如水俁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
❷ 上個世紀日本在工業發展中環境污染經歷了哪些過程
在日本的公害病已經發生多起時,公害一詞還沒有被嚴格定義。現在,公害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對社會有害影響的結果」。曾經致力於水俁病研究的日本教授原田正純對公害病的定義是,即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人類疾病,是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發生的。應該在更早之前,環境和自然界就出現了種種變化,這是可以看見的。由於市民們對環境方面的訴求越來越多,日本厚生省(註:相當於中國的衛生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立公害行政部門處理污染問題。橋本道夫可以說是日本公害行政的創立者之一,1945年,日本宣布戰敗後不到一個月,橋本道夫進入大阪大學學醫,在畢業擔任幾年醫師後由於英語流利學習優秀被洛克菲勒集團資助去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衛生學碩士,1957年,橋本道夫被調到日本厚生省公共衛生局保健所科工作。那時的日本環境怎樣呢?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環境非常優美,但是那時的日本截然不同。1955年,橋本道夫乘坐郵輪從舊金山回到日本,在郵輪靠近日本首都大門時,一個同行的外國人問橋本,對面海上像一條變色綵帶一樣的東西是什麼,橋本敷衍道」大概是張開的漁網吧「,實際上,在郵輪駛入這片海域後,他才看清這條綵帶是排放到海里的糞便。1955年的日本,在將近四十年的發展後經濟正值頂峰,民眾在期待著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同時,也開始意識到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同時還有城市規劃不當、住房短缺等現狀。由於這些問題不斷提出來,厚生省保健所和衛生行政部門考慮重新建立環境衛生局來負責公害的衛生行政,橋本道夫成為新建的環境衛生科科長助理。
❸ 能否介紹下日本的嚴重環境體污染事件(工業污染方面)
5、日本水誤事件
在日本南部九州灣有一個叫水誤的小鎮,這里居住著4萬居民,以漁業為生。1939年開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廠開始生產氯乙烯,工廠的生產廢水一直排放入水誤灣。該公司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劑,使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這種汞在水體中,被水中的魚食用,在魚體內轉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魚後,汞在人體內聚集從而產生一種怪病:患者開始時,只是口齒不清,步履蹣跚,繼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聾眼瞎,最後變成神經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據環境廳統計,水誤鎮共患水誤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線縣阿赫野川亦發現100多水誤病患者,8人死亡。據報到,患者人數遠不止此,僅水誤鎮的受害居民,即達萬餘人。
6、神東川的骨痛病
在日本富川平原上有一條河叫神東川。多年來,兩岸人民用河水灌溉農田,使萬畝稻田飄香。自從三井礦業公司在神東川上游開設了煉鋅廠後,發現有死草現象。1955年以後就流行一種不同於水誤病的怪病:對死者解剖發現全身多處骨折,有的達73處,身長也縮短了30厘米。這種起初不明病因的疾病就是骨痛病。直到1963年,方才查明,骨痛病於三井礦業公司煉鋅廠的廢水有關。原來,煉鋅廠成年累月向神東川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金屬鎘,農民引河水灌溉,便把廢水中的鎘轉到土壤和稻穀中,兩岸農民飲用含鎘之水,食用含鎘之米,便使鎘在體內積存,最終導致骨痛病。有報道說,到1972年3月,骨痛病患者已達到230人,死亡34人,並有一部分人出現可疑症狀。
7、日本四日市事件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灣。1955年這里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化工廠終日排放的含SO2的氣體和粉塵,使昔日晴朗的天空變得污濁不堪。1961年,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在這一帶發生,並迅速蔓延。據報道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佔25%,哮喘病患者佔30%,肺氣腫等佔15%。1964年這里曾經有3天煙霧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1970年患者達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據報道,事件期間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塵排放量達13萬噸之多,大氣中SO2濃度超過標准5—6倍,煙霧厚達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氣體和金屬粉塵,他們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質,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8、日本米糠油事件
米糠油事件發生在日本九州愛芝縣一帶。生產米糠油在脫臭的工藝中,使用多氯聯苯作載體,由於生產的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聯苯,結果有1400人食用後中毒。4個月後,患者猛增到5000餘人,並有16人無故喪生。這期間實際受害人在13000人以上,而且由於米糠油中的黑油做家禽飼料,造成數10萬只雞死去。
❹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要九個,麻煩了,謝謝!
電子工業、鋼鐵工業、造船工業、紡織工業、化學工業、 汽車工業、軍工工業、航天工業、食品工業
❺ 日本工業主要的部門
(1)從圖例符號得知,ri本主要的工業部門有汽車工業、電子電器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機械製造工業、鋼鐵工業、造船工業等;
(2)ri本境內資源短缺,很多原料和燃料需要進口,國內市場狹小,工業產品需大量出口,因此工業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太平洋沿岸,便於工業原料進口和成品出口;
(3)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工廠用地、工業用水不足等問題,ri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辦廠;在ri本的外遷企業中,大多是耗用大量資源的企業,需用大量勞動力的企業,污染較重的企業.
故答案為:(1)汽車工業、電子電器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機械製造工業、鋼鐵工業、造船工業;(2)工業原料進口和成品出口;太平洋沿岸;(3)環境污染;工廠用地;工業用水不足.
❻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有
日本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日本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鋼鐵、汽車、造船、紡織、化學、精密機械等,日本由於礦產資源缺乏,不發展冶金、鋼材和采礦工業.
故選:B.
❼ 日本9項工業部門包括那些
同病相憐 !我雖不知 但我認為亂寫一個算了吧
電子部門 鋼鐵 造船 化學 汽車 機器 石油 電力 海運
不知道是不是100%正確 但應按有一大半正確吧 (>_<)
❽ 中國和日本環境污染不同有哪些
戰後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復興經濟。對環境保護的忽略讓日本吃了大虧。日本最應該發展的是化學工業和凈水設施(下水道)。日本優先發展了前者,於是大大小小的工廠拔地而起,大氣和水環境因工廠排出的垃圾、廢氣、臟水開始迅速惡化。工廠林立、濃煙弊日。由於缺乏有效的環境管理,伴隨經濟起飛,日本的環境可謂烏煙瘴氣、一塌糊塗,瀨戶內海成為著名的死海,20世紀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竟有一半發生在日本——骨痛病事件(鎘中毒造成)、水俁病事件(甲基汞中毒造成)、米糠油事件(多氯聯苯污染米糠油)、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工廠排放廢氣所致),日本人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脅。 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
我國的水環境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為主,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在「七五」期間曾得到較好控制,但近幾年又有所惡化。
全國的城市道路交通雜訊聲級基本在70~76分貝之間,據42個城市監測,92.8%的城市交通雜訊平均聲級超過70分貝的限值;多數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污染狀況也呈惡化趨勢。全國2/3城市居民在雜訊超標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生態破壞態勢
我國的生態破壞態勢日益嚴峻。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和自然生態嚴重失衡。
1.物種滅絕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其中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1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廣東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已在國際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2.植被破壞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不低於30%。然而,據1993年林業部公布,我國森林覆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更為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 1988年全國每年被侵佔750萬畝,而1989~1991年達年均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幾十年來,由於過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億畝草原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3.土地退化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l萬平方公里。我國還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建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約153萬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l%~2%(理想值應當是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❾ 上個世紀日本在工業發展中環境污染經歷了哪些過程
【】也是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的過程。
❿ 哪些工業部門是嚴重污染環境的
化工廠,電廠、水泥廠、煉鋼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