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立訊精密怎麼樣
還是很不錯的。
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環境是真的很棒,集團總部這棟大樓在東莞清溪附近算是地標建築物了,非常大氣。廠區綠化做的也很好,休息時候去走走,就像逛公園一樣。
來面試之後,才發現公司是真的很大,而這也僅僅是立訊眾多廠區之一。面試的同事和領導都很友善,也很熱情,超出了自己的預期,關鍵是離家也不算遠,於是就自然而然加入了立訊精密。
工作兩周左右,過多的體驗說不上,但是團隊的氛圍很融洽,同事們都很好相處。通過細節,能夠看出一個公司的文化。在立訊給我的體驗就是,作為新人,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不會很難受,Leader和團隊成員都會很耐心地幫你,為你解答和傳輸知識,給你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過渡。
從一個小事說起,比如PPT投屏,我們的電腦連不上,Leader沒有埋怨,而是通過自己電腦去投屏解決這個問題。
其他方面:
此外,一個夥伴也分享過她的故事,在召開會議時,作為新人也同樣遇到了這個問題,幾位Leader都主動上去解決和幫忙,但在大部分的公司,肯定都是坐在那裡等人解決,或者批評下屬沒有做好准備。
行為文化一般是從頂層傳遞的,這種以身作則解決問題,以及關心下屬的文化,我相信是立訊多年沉澱下來的優良傳統之一。
一個公司能成為A股明星上市公司,並在自己的領域裡面做到行業頭部,一定不簡單,有它的閃光之處,我是這么認為的。
② 大立科技和立訊精密哪個股好
大立科技。
立訊精密的擴展是依靠大量的資本投入才得以實現的。同時,工業富聯的現金收入比長期大於100%,意味著公司並不缺訂單,立訊精密為了獲得更多的訂單,立訊精密的回款是比大立科技差很多的。
③ 立訊精密有沒有lvr的有
你好,立訊精密時候lvr的。而且公司在我國很有實力現在。立訊精密成立於2004年,公司主要生產和銷售連接線、連接器、射頻天線、聲學、無線充電、馬達、藍牙耳機等零組件、模組與系統產品。公司從PC連接器起家,通過收購崑山聯滔進入蘋果供應鏈,隨後圍繞大客戶,不斷開拓天線、無線充電、線性馬達、聲學器件等模組產品,並在2017年後進入整機製造領域,產品線不斷擴張,逐步成長為電子製造巨頭,手握蘋果和華為兩大客戶。
過去10年中,公司營收從10億級別增長至去年的625億元;股價也是大幅度增長,尤其是去年以來就飆升了近6倍,這樣的投資回報率足以在A股中一騎絕塵。
截至7月28日,立訊精密市值為3907億元,超越了鴻海在A股的上市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2824億的市值。
富士康和蘋果成為重要跳板
回顧立訊精密的發展歷程,富士康和蘋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88年,富士康從廣東澄海、潮州、豐順等地招來首批150名員工,其中,來自澄海的王來春便成為富士康旗下「海洋電子接插件廠」的一員,那一年,她21歲。
1999年,32歲的王來春在積累了眾多人脈、資源以及先進管理方式後,從富士康離職,和哥哥王來勝出資購買了香港立訊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2004年,香港立訊在深圳設立外商獨資公司立訊有限,並於2008年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立訊精密主打連接器產品,服務聯想、富士康等客戶,需要指出的是,富士康在公司的發展初期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根據立訊精密當年的招股書,2007年至2009年,公司向富士康銷售產品的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7.73%、56.46%、45.38%,富士康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客戶。
2010年,立訊精密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當年公司的營收只有10.11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為1.16億元,但發展至2019年,公司的營收上升為625.2億元,利潤也相應上漲至47.14億元。9年的時間,立訊精密的營收、利潤分別增長了60倍、40倍,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公司當初切入蘋果產業鏈直接相關。
2011年的4月,立訊精密收購崑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60%股權,成為崑山聯滔的控股股東,標志著公司正式進入蘋果供應鏈。2014年,立訊完成了對聯滔電子剩餘40%股權的收購,至此,崑山聯滔成為立訊的全資子公司。
崑山聯滔從事各種精密連接器、高頻信號連接線、新一代天線及機電整合的模組件等產品的研發、製造及銷售,主要服務於Quanta、Compal、Wistron、Foxconn等ODM/OEM客戶,是美國Apple公司連接線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除蘋果外其終端客戶還有Dell、Intel、Lenovo、Sony和Segate等客戶。
背靠大樹好乘涼,立訊精密在2011-2014年間不斷拓展蘋果產品的連接器產品。
2011年,立訊獲得MacBook內部線份額。2012年,獲得iPad內部線份額。2013年,獲得MacBook電源線和iPhone/iPad Lighting線份額。2014年獲得AppleWacth無線充電/表帶份額。2015年獲得MacBook Type-C份額。2016年獲得iPhone轉接頭份額。
2016年,立訊精密收購台灣美律的子公司蘇州美特51%的股權,正式進入聲學器件行業。蘇州美特多年來致力於音頻領域的持續投入,累積了深厚的研發及專利基礎,並且已是蘋果供應商。通過收購蘇州美特,公司於2017年進入 iPhone的聲學器件供應序列。
2016年9月,iPhone7發布,在為數不多的創新中,取消 3.5mm耳機介面改用lighting介面,並推出無線耳機AirPods,這也成為發布會上最大的亮點,其在2017/2018/2019 年的出貨量分別達到了1500萬/2800萬/6500萬台左右。英業達是ODM廠商龍頭,提供PC、伺服器和手持設備/設備的ODM製造服務,AirPods 的組裝最開始是由英業達獨家供應,但由於英業達在整機製造的良率始終不如人意,成為制約AirPods供應的瓶頸,蘋果因此在2017年7月引入立訊精密作為第二家AirPods的整機製造商。
憑借強大的精密製造能力,立訊精密的AirPods良率迅速達到較高水平,並快速成長為第一大供應商,目前立訊精密在普通版 AirPods的份額達到60%-65%左右,在降噪版的AirPods Pro的份額則達到了100%,形成壟斷優勢。
除了AirPods,公司有望在2020年下半年切入 Apple Wacth的整機組裝,復制公司在AirPods的成功之路。AppleWatch盡管出貨量不及AirPods,但單機價值量約為AirPods的2-3倍,整體市場規模與AirPods旗鼓相當,也就是說,立訊精密的業績可能迎來了新的爆發點。
深耕蘋果產業鏈,業績高速增長
立訊精密在上市之後始終保持業績的高速增長,營收從2010年的10.11億元增長至 2019年的625.16億元,歸母凈利潤從 2010年的1.1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7.14億元。
無懼疫情的影響,公司在2020年繼續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Q1的營收達到165.13億元,同比增長 83.10%,實現歸母凈利潤9.82億元,同比增長59.40%。
立訊精密目前最亮眼的業務無疑是為蘋果供應鏈生產加工Airpods。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2019年Q4全球TWS耳機銷量為5100萬副,銷售額為66億美元,蘋果占據整個Q4銷售額的62%,全年全球TWS市場的銷售量約為1.3億副,2020年預計將增長90%,達到2.3億副,這其中蘋果將占據一半的市場,這也是立訊精密今年以來業績逆勢大增的保障。
事實上,立訊精密和蘋果已經完成了深度的綁定,2019年,來自蘋果公司的銷售金額占年度銷售總額的比例高達55.43%,而這一數字在2016/2017/2018年時還是33.18%/36.58%/44.85%,公司雖然與國內客戶華為、小米等亦有合作,但目前業務額均無法與蘋果相比。
從營收結構上來看,公司的營收增長主要由消費性電子驅動,去年消費電子業務營收同比增長93.95%,該業務占公司營收比重從2018年的74.77%進一步提升至2019年的83.16%。
在專注消費電子領域的同時,立訊精密還通過各項收購進行橫向的業務拓展,意圖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全方位連接方案提供商,實現一站式的服務。立訊精密瞄準的其他領域分別為汽車電子和通訊,2012年和2013年,立訊精密分別通過收購福建源光電裝55%股權與德國SUK 100%股權布局汽車相關業務。
但截至目前,相對於消費電子業務而言,立訊精密的汽車業務體量還比較小,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收入為23.6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3.78%。繼汽車電子後,通訊也有望成為立訊精密的下一個增長點,2017年至2019年,公司通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營業收入分別為16.55億元、21.52億元以及22.37億元,業務收入數額逐年增大。
作為科技型公司,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是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立訊精密深耕於蘋果供應鏈靠的就是領先的技術和工藝,一旦在研發上懈怠而落後於競爭對手,那麼失去的將會是一大片市場。而從立訊精密歷年的研發投入來看,公司的研發費用率也在不斷提升,從2010年的2%左右提升到了2019年的 7%左右,2019年研發投入接近44億元,同比增長74.01%。
在《每日財報》看來,立訊精密的成長空間主要看兩方面:一是消費電子行業的景氣程度,二是蘋果的發展前景以及合作關系的穩固性。消費電子行業方興未艾,未來依然有望維持高增長,而蘋果作為全球頂尖的電子產品龍頭,短時間內並不會走下坡路,進一步來說,未來真正可能對立訊精密的業績造成巨大沖擊的是公司和蘋果的合作關系。按照市場化的發展模式,立訊精密具備足夠的優勢來維持這層合作關系,但中美博弈卻為此增添了外部風險,這一點也需要看到。
④ 頻獲國家推薦的工業富聯,與其他工業互聯網選手有何不同
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項目,將投資51億元,由工業富聯的子公司深圳裕展和鄭州富泰華分別實施,涉及智能手機的高精密金屬機構件、高精密高分子聚合物機構件,進行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推動技術升級改造,預計此類手機機構件年產能合計達 8851 萬件。
智能製造產業升級項目,將投資86.62億元,由工業富聯的子公司河南裕展、晉城富泰華、濟源富泰華和山西裕鼎分別實施,進行智能製造產業升級,預計此類項目手機機構件年產能合計 19170 萬件,未來將實現產品開發和生產的智能化。
在本次募資投向的另外4大項目中,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項目,擬投資21.17億元。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項目,擬投資10億元,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項目,擬投資12.16億元,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項目,擬投資6.33億元。
⑤ 為什麼工業富聯股價這么低
富士康自上市以來,復權股價從最高的25.78元,跌至現在的11.78元,市值腰斬。
下跌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成長性差、沒技術含量、代工沒議價權、偽科技公司等,反正就是不被資金認可。
事實上,富士康目前是科技公司里估值最低的,同樣是代工廠的立訊和歌爾估值都在30倍以上。
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同比增長10.97%;凈利潤67.27億元,同比增長33.44%,扣非後凈利潤增長8.63%。
1.代工行業的問題
富士康旗下最大的3C客戶是蘋果,下游雲計算客戶包括了:華為、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全球其他知名客戶還包括:戴爾、英偉達騰訊、聯想、諾基亞等。
2020年營收4317.86億元,歸母凈利潤174.31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1960.30億元,歸母凈利潤67.27億元。
營收很高,就是毛利率太低。
2研發投入不高
根據IFind統計,2017年至今,富士康研發費用從79億元增長至2020年100.38億元,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52.33億元。
研發金額的確不低,這樣的研發金額在全A股的科技公司中可以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美的集團。
但一看佔比的話,4317億元的營收,研發投入100億元,營收佔比也就2.32%。
華為每年的研發佔比在10%以上,台積電也超過了8%,總體來說工業富聯在科技公司里研發投入算低的。
富士康2萬名研發人員,人均工資40多萬,在科技大廠里這樣的研發工資也不算太高。
所以說是偽科技,真沒法反駁。
3未來增量空間
2020年全球雲基礎服務市場達到1290億美元,亞馬遜市佔率32%、微軟市佔20%、谷歌市佔9%、阿里市佔6%、IBM市佔6%。
富士康的業務主要是為雲服務商代工組裝相關設備,所以富士康的毛利率只有4.63%。
進入數字化時代,雲服務一定是未來最確定的行業,頭部的微軟、華為、阿里業績都在放量。
萬億級別的大藍海,富士康就只幹了個毛利率不到5%的環節,確實可惜了。
然後是工業互聯網,簡單的說工業互聯網就是將智能製造數字化數據化,讓機器變的更聰明。
這是富士康毛利率最高的一塊業務,毛利率高達41.67%,2020年該項業務營收14.41億元,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⑥ 新股票工業富聯怎麼樣
新股票工業富聯,是一隻好股票,不過再好的股票也有下跌的時候,新股未打開漲停板之前,一般散戶買不進去,打開漲停板之後,一般散戶都可以買進去,但買進去之後被套的概率偏大,絕大多數會賠錢的,所以最好等到打開漲停板、調整到位、止跌企穩之後再考慮進場操作。
⑦ 工業富聯股票為什麼不漲
原因大概有幾點,一是有大量的待解禁股份,佔比太大,二是散戶太多看好工業富聯,長期看好並屢戰屢敗的執著持有並不斷高拋低吸操作,天天都是,或不斷補倉攤低成本。三是滬指重要的指標股,盤子大權重高,被主力機構作為控盤標的,最近是作為砸指數工具,主力機構做空做多都能賺錢,影響股指期貨指數。
拓展資料:
一、股票(stock)是一種有價證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份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二、股票具有如下四條性質:第一,股票是有價證券,反映著股票的持有人對公司的權利;第二,股票是證權證券。股票表現的是股東的權利,公司股票發生轉移時,公司股東的權益也即隨之轉移;第三,股票是要式證券,記載的內容和事項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第四,股票是流通證券。股票可以在證券交易市場依法進行交易。
三、交易時間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四、交易費用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⑧ 立訊精密,科技股中的茅台,74倍市盈率高估了嗎
說起 科技 股,立訊精密在A股知名度也許不算是最高的,但絕對是表現最牛逼、最被市場看好的 ,說是 科技 股中的茅台一點不為過。2017年以來,在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製造商富士康(工業富聯)競爭中,公司每年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都保持著50%以上驚人高增長,而富士康這幾年來發展則是幾乎停滯不前。
表現在股價上,工業富聯股價這兩年一直跌跌不休,而2019年以來,立訊精密股價較最低位漲了8倍 ,目前市值超4000億元, 科技 股中僅次於寧德時代(未來趕超指日可待),比大名鼎鼎的中芯國際、海康威視、順豐控股還高出幾百億,幾乎是中興通訊3倍市值,更大大超越了自己曾經的「師傅」——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的2800億元市值。
PS:鴻海集團目前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和富士康集團的一段淵源關系。只有初中學歷的王來春曾經只是90年代深圳富士康的一個普通打工妹,不僅沒有高學歷,而且其貌不揚、家境貧窮,在富士康底層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
學習積累到富士康管理經驗後,1999年,有鴻鵠之志、不甘人後的王來春從富士康離職創業,創辦了立訊精密 ,20年時間里白手起家,帶領立訊精密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小小的連接器企業,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高端精密製造企業。從富士康第一代打工妹,到身家超600億的上市公司董事長,王來春的勵志逆襲故事就像立訊精密這些年的高速發展一樣精彩。
最後,言歸正傳,股價一路狂奔屢創新高後, 當前立訊精密市值已經突破4000億元,滾動市盈率也高達74.62倍(滾動市盈率=股票現價/前12個月的盈利總和,更能夠准確反映公司價值),當前估值是不是高估,甚至有泡沫風險了呢?女王覺得不一定,不能簡單這么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①注冊制時代下,資金向龍頭公司集中。 當前A股各行業龍頭優質公司,普遍都享受到市場給予的極高溢價,如創新葯龍頭恆瑞醫葯87倍,免稅店龍頭中國中免175倍,醬油龍頭海天味業90.25倍,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119倍,晶元代工龍頭中芯國際137倍,眼科龍頭愛爾眼科168倍,新能源 汽車 龍頭比亞迪180倍等等。
因此,從這方面來看, 作為國內消費電子領域龍頭企業,立訊精密74倍估值還是在可接受范圍內的,不僅沒有高估泡沫,甚至還可能有一定提升空間。
②從業績增長來看, 立訊精密這幾年都是50%左右或以上高增長,且隨著5G爆發在即,以及立訊精密在 汽車 電子等其他領域布局成效,未來一兩年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可能性依然很大,是可以對得起也能夠很快消化74倍估值的。
③從公司獨特優勢來看, 立訊精密具備製造突破性技術優勢、超強的行業整合經驗、極致的成本管控水平和領先的國際化戰略布局能力,可以快速適應電子產品「高速、微型、整合」等技術產業發展趨勢,未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4000多億市值絕非終點,過去10年營收增長超60倍立訊精密的星辰大海或許才剛剛開始!
④ 科技 公司最重要的實力就是研發創新, 立訊精密成立以來始終將研發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第一位置,持續堅持對研發技術的大力投入,努力革新傳統製造工藝,不斷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25.69億元(遠超寧德時代12.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2.74,研發費用佔比多年保持在7%,而同類可比製造公司比亞迪、富士康工業富聯、格力電器等都是3%左右。
綜上所述,依靠自主研發創新和並購整合優勢, 立訊精密走出了中國代工企業的自強之路,贏得了蘋果、華為等 科技 巨頭深度信任合作和愈加青睞,未來還有無限可能、還有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不過,短線來看,雖然股價處於強勢上漲過程中,上漲不言頂,但連續大漲後,當前估值已經提前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來一年業績增長空間 ,且有一定高估風險了,此外還有產品技術壁壘不高,面臨歌爾股份、藍思 科技 等競爭者搶占市場份額,以及過於依賴蘋果等風險需要注意。
最後,簡單說一下大盤, 10月開門紅近百股漲停甚是鼓舞人心,盤後又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新能源 汽車 產業規劃通過利好襲來,晚上後美股又大漲助攻,本周也沒有IPO批文,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下周個股反彈行情值得期待!
⑨ 富士康和立訊哪個工資高
富士康。
1、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4年05月24日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寶安局登記成立,員工平均工資在4913元左右。
2、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專業從事電腦、通訊、消費電子、數位內容、汽車零組件、通路等6C產業的高新科技企業,員工平均工資在50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