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安工業用地畝產
8.3畝。海安工業園區是國家級科技示範園區、江蘇省級經濟開發區、江蘇省生態示範園區,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其用地畝產是8.3畝,范圍廣闊,旨在滿足其空間需求,為了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
⑵ 2022年年內供應工業用地標准地多少畝
標準是在萬畝左右,關鍵還是看你的廠規模大小。
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到2005年底,全國農用地面積為65704.74萬公頃(985571萬畝),建設用地面積為3192.24萬公頃(47884萬畝),其他為未利用地。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12208.27萬公頃(183124萬畝),園地面積為1154.9萬公頃(17323萬畝),林地面積為23574.11萬公頃(353612萬畝),牧草地面積為26214.38萬公頃(393216萬畝),其他農用地面積為2553.09萬公頃(38296萬畝)。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為2601.51萬公頃(39023萬畝),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230.85萬公頃(3463萬畝),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359.87萬公頃(5398萬畝)。
⑶ 蘇州工業園區概述
蘇州工業園區概述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中國——新加坡)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園區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6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我們的目標是:把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十一年來,在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40%左右,累計上交中央和省市各類稅收25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31萬個。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580.7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50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5億元,增長200倍;進出口總額從開發之初的幾百萬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其中出口192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超過2.8萬元和1萬元,均增長了5倍左右。
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同時,每萬元GDP耗水5.9噸、耗能0.22噸標准煤,每度電產生GDP25元、工業產值90元,達到了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條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其主要發展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園區堅持走經濟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尤其是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招商理念,更加註重提高項目的質量和成效,稅源型項目、研發型項目、生產性服務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明顯增多。2005年,新增注冊外資38.1億美元,到帳外資15.8億美元,注冊內資超250億元;新增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3個、研發項目11個,服務業新增項目數和就業人數首次超過了製造業,平均每天開工投產工業企業2家,均創下歷史紀錄。目前,全區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39.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1.8億美元,注冊內資760億元,形成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結構看,來自歐美的項目佔49%,日韓佔18%,新加坡佔6%,港澳台地區佔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超過6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區內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0萬美元,5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85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園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元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元產能均居全國前三位。
2、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2005年,我們啟動實施了科技「跨越計劃」,全面加快科技發展步伐,全區科技投入增長由原來的20%提高到30%左右,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70%以上。從創新載體建設看:先後建成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級軟體園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超過20萬平方米,其中,國際科技園已集聚了超過蘇州90%的IC設計企業和60%的純軟體研發企業。從創新主體培育看:積極實施科教優先戰略,先後投資30餘億元資金,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網路。同時,注重引進高端人才、復合人才以及研發領軍人才,集聚了海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200餘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設計機構50餘家,博士後工作站6個,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萬名。從創新環境營造看:先後建設了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江蘇省集成電路生產力促進中心、蘇州市軟體評測中心等一批創新功能平台;設立了總額超過20億元的風險創投、人才培養、中小企業創業擔保以及IC設計、軟體研發、動漫產業與生物、納米等領域的發展專項基金,並與台灣怡和、以色列無限創投開展合作,形成各類風險創投機構10家。同時,率先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
3、三產發展後來居上。 按照省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園區服務業發展「倍增計劃」:即力爭5年內,三產品牌項目翻兩番,商業載體面積增兩倍,服務業增加值翻兩番,佔GDP比重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近兩年,我們圍繞「金雞湖、陽澄湖和獨墅湖」做文章,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先後投入200餘億元,興建了現代物流園、科技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0多萬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業街、金雞湖商業廣場等各類商業載體50萬平方米;相繼引進沃爾瑪、家樂福、世紀聯華等10多個知名商業品牌,入駐了美國普羅斯、日本近鐵等20多家國際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匯豐、英國渣打等20多家中外資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30多家知名專業機構,有力促進了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加快升級。2005年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43億元,佔GDP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現代商業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續提升。 園區開發突出了「以人為本」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了較強的綜合環境優勢。(1)堅持規劃先行。從開發伊始,園區就編制了具有前瞻性的總體規劃,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2)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300餘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九通一平」標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主要基礎設施開發。(3)高標准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牢固確立「綠色園區」理念,以金雞湖整治開發為重點,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城區,相繼建成了湖濱大道、文化水廊、紅楓林等一批開放式景觀和與其相配套的文化旅遊、餐飲娛樂等商業服務設施,累計新增綠地17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過45%,為區內企業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創業環境。目前,中新合作區就業人口已超12萬人,居住人口近10萬人,其中外籍人士超過8000人。
5、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園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注重資源集約利用。2005年,我們通過實施積極的擇商選資戰略、加快產業升級、加快項目集聚、加快企業增資擴股、鼓勵商品房和標准廠房等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等方式,土地集約水平在較高平台上又有新的提高,在實際利用外資同口徑增長15%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面積減少30%,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達到17億美元,標准廠房出租率提高15個百分點。(2)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確立「綠色招商」理念,環保部門「提前介入」、「一票否決」等措施,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項目進入。十多年來,因環保因素被否決的引資項目有2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超過11億美元。同時,積極構建節約型社會,率先在全國開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創建試點,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環境的統籌協調與科學發展。(3)注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德治區」和「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方針,通過「虛事實做」的形式,積極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從富民、親民、便民角度出發,統籌社會資源力量,綜合推進科教文衛、生態環保和扶貧幫困等各項實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鄰里中心為依託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創建「平安園區」,完善社會綜合治理網路,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創業環境。
6、富民工程優先實施。 我們始終將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作為黨委、政府的第一責任,不斷加大富民強區、城鄉統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力度。(1)注重區鎮聯動開發。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初步形成了「一體兩翼、南北呼應」的大開發格局。2005年所轄三鎮財政收入和新增合同外資分別佔全區的40%和54%,富民基礎進一步夯實。目前,全區累計新建動遷房近700萬平方米,90%農戶已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居全市前列,婁葑還被評為全國千強鎮第四名。(2)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加快實施「五個一工程」,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就業、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礎。目前,4萬多名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崗就業,其中自主創業當老闆的超5000人。(3)強化社會保障功能。先後建立了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及大病統籌制度、征地農民保養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對社會和農村弱勢群體,建立了貧困幫扶制度,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目前,企業參保率已達100%,各類參保人員超過23萬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難有所助」。
7、隊伍建設不斷強化。 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我們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同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努力爭創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1)加強了政府職能轉變。中新合作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目前,赴新培訓累計超過1700人次,編制實施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68項,基本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政府架構、「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范的法制化環境;並通過全員招聘、績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動態管理等公開民主途徑,形成了一支業務精、作風硬、靠得住、有本領的幹部隊伍。(2)加強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開發區特點,我們特別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先後成立了園區外企黨委和私營個體經濟聯合黨委。目前,工委下設14個黨委、67個黨總支、304個基層黨支部,共有黨員12300餘名,基層黨組織建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3)加強了勤政廉政建設。堅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養廉,以勤促廉」,標本兼治,著力治本。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路,重點規范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標等各項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設系統程度。
;
⑷ 如何評價蘇州在江蘇省的地位
蘇州經濟地位在江蘇比南京高。雖然歷史政治地位不如南京,但實際上在政策傾斜方面,蘇州要比南京受益得多。
蘇州雖然是地級市,但市委書記歷來是高配。江蘇省常委兼任蘇州市委書記。
連續三任蘇州市委書記都調任省級副省級,一度被稱為「省長搖籃」
蘇州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都7,8個了,南京才批了3個還是幾個。
鄧和李光耀欽定,國務院帶頭搞得的工業園區落戶蘇州,沒有落戶廣東,也沒有落戶南京。
建設用地指標,作為歷來作為糧倉的蘇湖魚米之鄉,湖州,嘉善還有耕地保護指標,蘇州幾乎全是工業用地。南京除了城區,周邊都是限制開發區域。
江蘇省自貿區。江蘇省一共提了6個方案,前五個都是以蘇州為核心的方案,全部被中央駁回,第六個方案以南京江北新區+蘇州 為方案,才批准。可見省里政策偏向性。
⑸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角斜鎮人民西路的工業用地屬於幾類地區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角斜鎮人民西路的工業用地屬於一類地區。工業用地可以分成三種,分別是一類工業用地,二類工業用地,三類工業用地。一類是說對住房和公共設備周邊的環境沒有干擾和污染的,像是電子,縫紉,工藝品製造業都在此處,二類則是對住房和公共設備的環境有一定干擾和污染,像是食品,醫葯製造,紡織就在此處,三類則是對居住和公共設備周邊環境有很大幹擾和污染,像是采礦,冶金,造紙等都在此處。
⑹ 江蘇省丹徒經濟開發區的介紹
江蘇省丹徒經濟開發區位於鎮江市丹徒區高資鎮鎮域內。開發區於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本次規劃用地范圍為北至長江,南至312國道,東至磨盤洲及項家窯一帶,西至通江路一線。總面積24.9k㎡。區內用地形式主要為一、二、三類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和居住用地。其中居住用地集中布置於高資鎮區至 312國道用地及開發區東部。

⑺ 江蘇發展得怎麼樣為何都說江蘇人富
江蘇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蘇南是整個中國的工業重鎮、商貿中心;蘇北則是產糧大區,正在快速成長。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江蘇相當可觀的土地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優質土地,為江蘇這個省份提供了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的保障,沿海與沿江的大小港口更是讓江蘇有了對外商貿的機會。
浙江和江蘇的民富程度應該是不分伯仲的,江蘇要和浙江比較,應該拿相對富裕的蘇南和浙北比較,蘇北和浙南就不細說了,相對經濟差一點,但是畢竟也都在江浙地區,相差無幾。

⑻ 江蘇省吳江市八都鎮工業用地多少錢一畝
呵呵。我們梅堰地段好點的38W。宿遷便宜。2W就可以了
⑼ 江蘇省稅務局對2022年個人擁有的工業用地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如何徵收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江蘇省稅務局對2022年個人擁有的土地使用稅蘇州市區范圍內各等級土地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准:大城市一等18元/平方米,大城市二等16元/平方米,大城市三等14元/平方米,大城市四等10元/平方米,大城市五等6元/平方米,大城市六等5元/平方米,大城市七等3元/平方米,大城市八等1.5元/平方米。常熟市、張家港市、崑山市、太倉市各等級土地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准:中等城市一等14元/平方米,中等城市二等10元/平方米,中等城市三等6元/平方米,中等城市四等5元/平方米,中等城市五等3元/平方米,中等城市六等1.2元/平方米。工業用地房產稅,縣城、建制鎮、工礦區0.2元至4元。計算方法應納稅額=計稅土地面積×適用稅額。
⑽ 無錫市面積多大
無錫面積:
4627.47平方公里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是江蘇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無錫是江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姬發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
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無錫人文地圖
無錫人文地圖
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國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署,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