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機械生產 什麼定義
①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機器以及槍炮等都是機械。
②比喻方式拘泥死板,沒有變化;不是辯證的:工作方法太~。
機械(machine),源自於希臘語之mechine及拉丁文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現代中文之"機械"一詞為機構為英語之(mechanism)和機器(machine)的總稱。
機構的特徵有:
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
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機器具備機構的特徵外,還必須具備第三個特徵即能代替人類的勞動以完成有用的機械功或轉換機械能,故機器能轉換機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機械功的機構。從結構和運動的觀點來看,機構和機器並無區別泛稱為機械。
機構和機器的定義來源於機械工程學,屬於現代機械原理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機械的現代概念多源自日語之"機械"一詞,日本的機械工程學對機械概念做如下定義(即符合下面三個特徵稱為機械machine):
機械是物體的組合,假定力加到其各個部分也難以變形。
這些物體必須實現相互的、單一的、規定的運動。
把施加的能量轉變為最有用的形式,或轉變為有效的機械功。
(<<新華詞典>>的解釋):一切具有確定的運動系統的機器和機構的總稱。如機床·拖拉機等;呆板;不靈活。
1。通常的解釋:
機械是簡單的裝置,它能夠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它能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創造出新的物件.在生活中,我們周圍有數不清的不同種類的機械在為我們工作。
機械的日常的理解是機械裝置,也就是各種機器與器械。
2。重要性的解釋:
從機械專業的角度來說:機械具有相當重要的基礎地位。
機械是現代社會進行生產和服務的五大要素(即人、資金、能量、材料和機械)之一。
在馬克思說到工業社會時候,說工業社會,尤其是大工業社會,即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時代。
無論從生活中接觸的各種物理的裝置,如電燈 電話 電視機 冰箱 電梯等等都包含有機器的成分,或者包含在廣義的機械之中,而從生產中來看,各種機床,自動化裝備,飛機,輪船,神五,神六等等,都缺不了機械。
更不用說化工廠,電廠等。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機械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礎。如果有人要說農業也是基礎的話,也無可厚非,但是在現代的社會來說,機械做為整個工業和工程的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認為也是社會一根大柱子。
任何現代產業和工程領域都需要應用機械,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各種機械了,如汽車、自行車、鍾表、照相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機、吸塵器,等等。
3。英語的解釋:machine machine tool mechanical cad/cam/cae/capp/cims
4.相關的詞彙:
機械工業 機器 機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作母機 優化設計 現代機械設計方法
機械設計 機構設計 有限元分析 反求工程
5。機械設計手冊 中國機械設計大典 中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機械工程學報 華中科技大學
機械是現代社會進行生產和服務的五大要素(即人、資金、能量、材料和機械)之一。任何現代產業和工程領域都需要應用機械,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各種機械了,如汽車、自行車、鍾表、照相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機、吸塵器,等等。
機械工程就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修理各種機械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
各個工程領域的發展都要求機械工程有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都需要機械工程提供所必需的機械。某些機械的發明和完善,又會導致新的工程技術和新的產業的出現和發展。例如大型動力機械的製造成功,促成了電力系統的建立;機車的發明導致了鐵路工程和鐵路事業的興起;內燃機、燃氣輪機、火箭發動機等的發明和進步,以及飛機和航天器的研製成功導致了航空、航天事業的興起;高壓設備的發展導致了許多新型合成化學工程的成功等等。
機械工程就是在各方面不斷提高的需求的壓力下獲得發展動力,同時又從各個學科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改進和創新的能力。
機械工程的內容
機械工程的服務領域廣闊而多面,凡是使用機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產的部門,都需要機械工程的服務。概括說來,現代機械工程有五大服務領域:研製和提供能量轉換機械、研製和提供用以生產各種產品的機械、研製和提供從事各種服務的機械、研製和提供家庭和個人生活中應用的機械、研製和提供各種機械武器。
不論服務於哪一領域,機械工程的工作內容基本相同,主要有:
建立和發展機械工程的工程理論基礎。例如,研究力和運動的工程力學和流體力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的工程材料學;研究熱能的產生、傳導和轉換的熱力學;研究各類有獨立功能的機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結構、設計和計算的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學;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屬工藝學和非金屬工藝學等等。
研究、設計和發展新的機械產品,不斷改進現有機械產品和生產新一代機械產品,以適應當前和將來的需要。
機械產品的生產,包括:生產設施的規劃和實現;生產計劃的制訂和生產調度;編制和貫徹製造工藝;設計和製造工具、模具;確定勞動定額和材料定額;組織加工、裝配、試車和包裝發運;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機械製造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機械一般是由許多各有獨特的成形、加工過程的精密零件組裝而成的復雜的製品。生產批量有單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產。銷售對象遍及全部產業和個人、家庭。而且銷售量在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很大的波動。因此,機械製造企業的管理和經營特別復雜,企業的生產管理、規劃和經營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於機械工業。
機械產品的應用。這方麵包括選擇、訂購、驗收、安裝、調整、操作、維護、修理和改造各產業所使用的機械和成套機械裝備,以保證機械產品在長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研究機械產品在製造過程中,尤其是在使用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過度耗費方面的問題,及其處理措施。這是現代機械工程的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而且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機械工程分類
機械的種類繁多,可以按幾個不同方面分為各種類別,如:按功能可分為動力機械、物料搬運機械、粉碎機械等;按服務的產業可分為農業機械、礦山機械、紡織機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為熱力機械、流體機械、仿生機械等。
另外,機械在其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用等過程中都要經過幾個工作性質不同的階段。按這些不同階段,機械工程又可劃分為互相銜接、互相配合的幾個分支系統,如機械科研、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械運用和維修等。
這些按不同方面分成的多種分支學科系統互相交叉,互相重疊,從而使機械工程可能分化成上百個分支學科。例如,按功能分的動力機械,它與按工作原理分的熱力機械、流體機械、透平機械、往復機械、蒸汽動力機械、核動力裝置、內燃機、燃氣輪機,以及與按行業分的中心電站設備、工業動力裝置、鐵路機車、船舶輪機工程、汽車工程等都有復雜的交叉和重疊關系。船用汽輪機是動力機械,也是熱力機械、流體機械和透平機械,它屬於船舶動力裝置、蒸汽動力裝置,可能也屬於核動力裝置等等。
分析這種復雜關系,研究機械工程最合理的分支系統,有一定的知識意義,但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
機械工程的發展歷程
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標志就是製造工具。石器時代的各種石斧、石錘和木質、皮質的簡單粗糙的工具是後來出現的機械的先驅。從製造簡單工具演進到製造由多個零件、部件組成的現代機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幾千年前,人類已創制了用於穀物脫殼和粉碎的臼和磨,用來提水的桔槔和轆轤,裝有輪子的車,航行於江河的船及槳、櫓、舵等。所用的動力,從人自身的體力,發展到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所用材料從天然的石、木、土、皮革,發展到人造材料。最早的人造材料是陶瓷,製造陶瓷器皿的陶車,已是具有動力、傳動和工作三個部分的完整機械。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再進而到鐵器時代,用以吹旺爐火的鼓風器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夠強大的鼓風器,才能使冶金爐獲得足夠高的爐溫,才能從礦石中煉得金屬。在中國,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鑄用的鼓風器,並逐漸從人力鼓風發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風。
15~16世紀以前,機械工程發展緩慢。但在以千年計的實踐中,在機械發展方面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技術知識,成為後來機械工程發展的重要潛力。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在英、法和西歐諸國出現,商品生產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
18世紀後期,蒸汽機的應用從采礦業推廣到紡織、麵粉、冶金等行業。製作機械的主要材料逐漸從木材改用更為堅韌,但難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屬。機械製造工業開始形成,並在幾十年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機械工程通過不斷擴大的實踐,從分散性的、主要依賴匠師們個人才智和手藝的一種技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指導的、系統的和獨立的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機械大生產的主要技術因素。
動力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17世紀後期,隨著各種機械的改進和發展,隨著煤和金屬礦石的需要量的逐年增加,人們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將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英國,紡織、磨粉等產業越來越多地將工場設在河邊,利用水輪來驅動工作機械。但當時的煤礦、錫礦、銅礦等礦井中的地下水,仍只能用大量畜力來提升和排除。在這樣的生產需要下,18世紀初出現了紐科門的大氣式蒸汽機,用以驅動礦井排水泵。但是這種蒸汽機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應用於煤礦。
1765年,瓦特發明了有分開的冷凝器的蒸汽機,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創制出提供回轉動力的蒸汽機,擴大了蒸汽機的應用范圍。蒸汽機的發明和發展,使礦業和工業生產、鐵路和航運都得以機械動力化。蒸汽機幾乎是19世紀唯一的動力源,但蒸汽機及其鍋爐、凝汽器、冷卻水系統等體積龐大、笨重,應用很不方便。
19世紀末,電力供應系統和電動機開始發展和推廣。20世紀初,電動機已在工業生產中取代了蒸汽機,成為驅動各種工作機械的基本動力。生產的機械化已離不開電氣化,而電氣化則通過機械化才對生產發揮作用。
發電站初期應用蒸汽機為原動力。20世紀初期,出現了高效率、高轉速、大功率的汽輪機,也出現了適應各種水利資源的水輪機,促進了電力供應系統的蓬勃發展。
19世紀後期發明的內燃機經過逐年改進,成為輕而小、效率高、易於操縱、並可隨時啟動的原動機。它先被用以驅動沒有電力供應的陸上工作機械,以後又用於汽車、移動機械和輪船,到20世紀中期開始用於鐵路機車。蒸汽機在汽輪機和內燃機的排擠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動力機械。內燃機和以後發明的燃氣輪機、噴氣發動機的發展,是飛機、航天器等成功發展的基礎技術因素之一。
工業革命以前,機械大都是木結構的,由木工用手工製成。金屬(主要是銅、鐵)僅用以製造儀器、鎖、鍾表、泵和木結構機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屬加工主要靠機匠的精工細作,以達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機動力裝置的推廣,以及隨之出現的礦山、冶金、輪船、機車等大型機械的發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屬零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的金屬材料從銅、鐵發展到以鋼為主。
機械加工包括鍛造、鍛壓、鈑金工、焊接、熱處理等技術及其裝備,以及切削加工技術和機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發展,保證了各產業發展生產所需的機械裝備的供應。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機械產品的需求猛增。生產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進展,促進了大量生產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換性生產、專業分工和協作、流水加工線和流水裝配線等。
簡單的互換性零件和專業分工協作生產,在古代就已出現。在機械工程中,互換性最早體現在莫茨利於1797年利用其創制的螺紋車床所生產的螺栓和螺帽。同時期,美國工程師惠特尼用互換性生產方法生產火槍,顯示了互換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這種生產方法在美國逐漸推廣,形成了所謂"美國生產方法"。
20世紀初期,福特在汽車製造上又創造了流水裝配線。大量生產技術加上泰勒在19世紀末創立的科學管理方法,使汽車和其他大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的生產效率很快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度。
20世紀中、後期,機械加工的主要特點是:不斷提高機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減少對手工技藝的依賴;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裝配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利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等,發展柔性加工系統,使中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近於大量生產的水平;研究和改進難加工的新型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術。
18世紀以前,機械匠師全憑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製作,與科學幾乎不發生聯系。到18~19世紀,在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促進下,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士開始注意生產,而直接進行生產的匠師則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取得很大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圍繞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
動力機械最先與當時的先進科學相結合。蒸汽機的發明人薩弗里、瓦特,應用了物理學家帕潘和布萊克的理論;在蒸汽機實踐的基礎上,物理學家卡諾、蘭金和開爾文建立起一門新的科學--熱力學。內燃機的理論基礎是法國的羅沙在1862年創立的;1876年奧托應用羅沙的理論,徹底改進了他原來創造的粗陋笨重、雜訊大、熱效率低的內燃機而奠定了內燃機的地位。其他如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等都在理論指導下得到發展,而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復雜的齒輪系統,在被中香爐中應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轉架等機件。古希臘已有圓柱齒輪、圓錐齒輪和蝸桿傳動的記載。但是,關於齒輪傳動瞬時速比與齒形的關系和齒形曲線的選擇,直到17世紀之後方有理論闡述。
手搖把和踏板機構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先驅,在各文明古國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形式、運動和動力的確切分析和綜合,則是近代機構學的成就。機構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遲至19世紀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學院(巴黎的工藝學院)的課程。通過理論研究,人們方能精確地分析各種機構,包括復雜的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並進而能按需要綜合出新的機構。
機械工程的工作對象是動態的機械,它的工作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隨機而不可預見;實際應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勻,可能存有各種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與以靜態結構為工作對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機械工程中各種問題更難以用理論精確解決。因此,早期的機械工程只運用簡單的理論概念,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工作。設計計算多依靠經驗公式;為保證安全,都偏於保守,結果製成的機械笨重而龐大,成本高,生產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從18世紀起,新理論的不斷誕生,以及數學方法的發展,使設計計算的精確度不斷的提高。進入20世紀,出現各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測出模型和實物上各部位的應力。
20世紀後半葉,有限元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對復雜的機械及其零件、構件進行力、力矩、應力等的分析和計算成為可能。對於掌握有充分的實踐或實驗資料的機械或其元件,已經可以運用統計技術,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學地進行機械設計。
機械工程的發展展望
機械工程以增加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的經濟性為目標來研製和發展新的機械產品。在未來的時代,新產品的研製將以降低資源消耗,發展潔凈的再生能源,治理、減輕以至消除環境污染作為超經濟的目標任務。
機械可以完成人用雙手和雙目,以及雙足、雙耳直接完成和不能直接完成的工作,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好。現代機械工程創造出越來越精巧和越來越復雜的機械和機械裝置,使過去的許多幻想成為現實。
人類現在已能上游天空和宇宙,下潛大洋深層,遠窺百億光年,近察細胞和分子。新興的電子計算機硬、軟體科學使人類開始有了加強,並部分代替人腦的科技手段,這就是人工智慧。這一新的發展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影響,而在未來年代它還將不斷地創造出人們無法想像的奇跡。
人類智慧的增長並不減少雙手的作用,相反地卻要求手作更多、更精巧、更復雜的工作,從而更促進手的功能。手的實踐反過來又促進人腦的智慧。在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中,以及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腦與手是互相促進和平行進化的。
人工智慧與機械工程之間的關系近似於腦與手之間的關系,其區別僅在於人工智慧的硬體還需要利用機械製造出來。過去,各種機械離不開人的操作和控制,其反應速度和操作精度受到進化很慢的人腦和神經系統的限制,人工智慧將會消除了這個限制。計算機科學與機械工程之間的互相促進,平行前進,將使機械工程在更高的層次上開始新的一輪大發展。
19世紀時,機械工程的知識總量還很有限,在歐洲的大學院校中它一般還與土木工程綜合為一個學科,被稱為民用工程,19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進入20世紀,隨著機械工程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總量的增長,機械工程開始分解,陸續出現了專業化的分支學科。這種分解的趨勢在20世紀中期,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後期間達到了最高峰。
由於機械工程的知識總量已擴大到遠非個人所能全部掌握,一定的專業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過度的專業化造成知識過分分割,視野狹窄,不能統觀和統籌稍大規模的工程的全貌和全局,並且縮小技術交流的范圍,阻礙新技術的出現和技術整體的進步,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差。封閉性專業的專家們掌握的知識過狹,考慮問題過專,在協同工作時配合協調困難,也不利於繼續自學提高。因此自20世紀中、後期開始,又出現了綜合的趨勢。人們更多地注意了基礎理論,拓寬專業領域,合並分化過細的專業。
綜合-專業分化-再綜合的反復循環,是知識發展的合理的和必經的過程。不同專業的專家們各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足夠的綜合知識來認識、理解其他學科的問題和工程整體的面貌,才能形成互相協同工作的有力集體。
綜合與專業是多層次的。在機械工程內部有綜合與專業的矛盾;在全面的工程技術中也同樣有綜合和專業問題。在人類的全部知識中,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也有處於更高一層、更宏觀的綜合與專業問題。
2. 腳輪可以用在什麼地方
腳輪在鋁型材製作的機器、推車等框架上,可安裝精密、靜音、防塵、疊剎(全 方位)的腳輪。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 選擇各種類型,不同直徑,不同材料和 承載范圍,以及是否帶剎車止動的腳輪。
腳輪
3. 皮帶輪主要用於哪些機械設備
應用范圍很廣啊,小到縫紉機,大到甚至有的汽車都用。紡織、機床、煙草、通訊電纜、食品、石油化工、儀表儀器等行業都需要,我是學機械的,很多機床都用皮帶輪,我們用的數控沖床就有
4. 機器人有哪些種類
中國的機器人專家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
所謂工業機器人就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
而特種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機器人化機器等。
國際上的機器人學者,從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也分為兩類: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的服務與仿人型機器人,這和中國的分類是一致的。
機器人能力的評價標准包括:智能,指感覺和感知,包括記憶、運算、比較、鑒別、判斷、決策、學習和邏輯推理等;機能,指變通性、通用性或空間佔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可靠性、聯用性和壽命等。因此,可以說機器人就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實際空間運行工具,可以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或難以進行的勞作、任務等。
5.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工業機器人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新松機器人(300024)、匯川技術(300124)、新時達(002527)和埃斯頓(002747)等;
本文核心數據: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競爭格局、發展趨勢
行業概況
1、 行業產品特點
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可廣泛地應用於工業各個生產環節,如焊接、機械加工、搬運、裝配、分揀、噴塗等。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的應用不僅能將工人從繁重或有害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解決當前勞動力短缺問題,而且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企業整體競爭力。具體來看,工業機器人具有如下優點:
2、 行業產品分類
工業機器人是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機器人的總稱,目前世界上工業機器人主要分為四大類:垂直多關節機器人、SCARA 機器人、Delta
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其中前三者也被稱為傳統工業機器人。
行業全球發展現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IFR(國際工業機器人聯合會)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測算,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較2020年出現反彈至435000台,漲幅達13%左右,從而超過2018年的創紀錄水平。其中,北美的安裝量接近43000台,增長率達17%。歐洲的安裝量達到近73000台,增長率達8%。亞洲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300000台,同比增加15%,且幾乎所有東南亞市場都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根據IFR公布的數據,2013-2018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一直處於穩步上升趨勢,2018年已經達到155億美元,但是在2020年這一趨勢下降到了136億美元。2021年再度迎來反彈,增至145億美元。
從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總量來看,根據IFR最新發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球裝機量再創新高,達到了48.7萬台,超過了2018年的水平,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進一步復甦,中國、日本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都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進入現代發展新階段
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機器人誕生於美國,並於1961年首次運用於工業現場,但當時的機器人只是用於簡單搬運和重復勞動。1973年,日本日立開發出具備動態視覺的機器人,隨後開始搭載微處理器,並廣泛應用於工業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代機器人已經具備決策和運算能力,機器人發展開始進入智能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利好政策相繼出台
近兩年來,中國的多項政策推出都對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起到推動、規劃作用,供應鏈的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工業機器人依託的數字技術、人工智慧能、虛擬現實和三維圖形技術均被寫入各項規劃中,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行業發展概況:行業總體呈現走高態勢
1、 供給分析
目前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水平來提高產能是現階段的發展重點。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為237068台,與2019年同期同比增加26.8%。2021年隨著我國率先從疫情中復甦,工業機器人迎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重利好,產量達366044台,同比增長達54.4%。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據企查貓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國內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達到11.4萬家,其中江蘇省聚集的工業機器人廠商最多,達到2.4萬家;其次是廣東省1.9萬余家,位列第二;山東省有1.2萬余家,位居第三。從注冊資本來看,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佔比19.83%,1000萬元以上的佔比24.32%;100-1000萬元佔比最大,達到55.85%。
中國工業機器人旺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帶來了行業過熱的跡象。目前,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省份有20多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區80餘個。近五年,工業機器人企業數量從不到400家迅速增至11.4萬余家,多集中於中低級市場,其中2021年共新增注冊企業超4.6萬家。
2、需求分析
自2016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銷量位列世界第一,發展速度史無前例。2019年,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工業機器人總量達到14.05萬台,較2018年下降8.6%。根據MIR的最新統計,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5.6萬台,同比增長達49.5%,增長勢頭迅猛。
3、 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較快,約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當前,我國生產製造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需求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據IFR統計,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額達442.5億人民幣,2021年銷量額達到445.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5%。
行業競爭格局
1、 區域競爭
根據企查貓提供的企業信息,前瞻根據行業標准對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行了篩選後,從行業區域競爭格局角度分析全國主要區域內工業機器人經營企業數量,可以看出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主要聚集在廣東以及江浙滬區域,東南部沿海地帶企業數量有一定的優勢。
2、 企業競爭
由於我國機器人市場仍然以外資品牌為主,例如發那科、愛普生、ABB和安川電機等。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比較薄弱,面臨國內如此巨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仍需一段時間的技術積累才能形成與外資品牌在高端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國內廠商中,市場表現較好的國內廠商分別是埃夫特、埃斯頓、眾為興、廣州啟帆、新松和新時達,相較其他本土廠商,這些廠商起步較早,目前都已具備一定規模和技術實力。從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競爭格局來看,發那科、愛普生市場份額在10%左右,ABB、安川達到8%的水平,中國本土廠商的市場份額仍需繼續追趕。
行業發展前景趨勢及預測
1、 行業發展趨勢
在過去10年的發展,中國智能生產、尖端科技實驗室的不斷建成使得工業機器人在我國發展新階段中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趨勢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未來五年間隨著伺服電機和諧波減速器上的國產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的大幅放量,在工業機器人中低端市場將引來一波強勁增長,在中高端市場中隨著技術突破國產品牌亦將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銷售量預計年增長率將在30%左右並逐年提高;另一方面,隨著中低端市場技術成熟、競爭激烈,預計年平均售價將逐年略有降低,但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預計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年行業規模達540億元;2027年行業規模達超過1800億元,2022-2027年間CARG達28.20%。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6. 工業腳輪生產廠家
浙江易得力腳輪股份有限公司30年專注成功構建耐用型腳輪垂直化產業鏈,專業生產工業腳輪、萬向輪等設備,產品質量優質,性價比高,1987年7月5日,胡堅興的創業之路開始啟程,他租下一個40平米的小廠房,並籌資24000元,買來兩台沖機床設備就開始打拚了。
公司歷程
為了尋找產品市場,胡堅興可謂歷盡千辛萬苦,常把車站當旅館,有時候拿個冷饅頭就著自來水充飢,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更令人難忘的是,有一次出差的途中,車翻落到三米多深的田間,險些車毀人傷。那些年創業的,誰不是這么辛苦過來的。但只要一心向上,便有了前進的動力。
誰也不曾想到,認准腳輪項目以後,胡堅興能專注腳輪事業三十年,想法始終如初。一路走來,他總是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執著於自己的選擇,並且專一地想把腳輪做好。前些年,當地興起了做閥門、做傢具的熱潮,很多人拉他合夥、動員他轉行,可是他都不為之所動
胡堅興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腳輪事業上,他永遠把用戶第一、共同發展作為經營企業的核心,盡一切可能去為用戶解決問題。如今,三十年前40平方米的腳輪作坊已經發展成為佔地20000平方米的浙江易得力腳輪有限公司。
7.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一位英國紡織企業家在採用生產工具及選擇廠址方面經歷了哪些變化
十八世紀英國棉紡織工業中的三大發明:這三大發明是凱伊的飛梭、哈格里夫斯的珍尼紡紗機和克朗普頓的走錠精紡機。這三項發明大大地促進了棉布的生產。棉紡織工業的大發展是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733年,約翰·凱伊——蘭開夏的一個自由農民的第十二個孩子——發明了飛梭。若干世紀以來,紡織工人一直是用手紡機紡織,將帶線的梭子緩慢而費力地從一隻手拋到另一隻手。凱伊在織機的兩邊裝上了梭盒,梭盒用一個長木板連接。在每一個梭盒內都有一根水平的金屬桿或錠子,自由地隨錠子滑動的是一個皮帶傳動器或皮結。每一個皮結上系著一根鬆鬆的繩子,這些繩子通過一根棍子或清棉棒連接在織機中央,棍子或清棉棒握在紡織工人手中。通過把清棉棒朝一邊拉和朝另一邊推的方式,一個紡織工人用一隻手就能使每一個皮結按時滑動,帶動梭子,將其拋到織機的另一面的梭盒裡。凱伊還引進了輪子,以減少梭子運動途中的摩擦。
在約翰·凱伊發明飛梭之後,人們一直致力於新的紡織機的研製。1761年,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曾專門懸賞鼓勵人們發明新型紡織機。獲獎的條件是:新發明的機器要能「一次紡6根毛線、亞麻線、大麻線或棉線,而且只需要一個人開機器或看機器。」盡管如此,新的紡織機的研製工作仍進展不大。1764年的一天,英國曼徹斯特有個兼做木工的織工哈格里夫斯在一次偶然的發現中受到啟示。有一天,他的妻子珍妮的紡車突然翻倒在地,但豎起來的紗錠和車輪仍在轉動。他猛然想到:幾個紗錠並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個輪車來帶動嗎?經過反復研製,他終於在1765年設計並製造出了一架可同時紡8個紗錠的新紡機。這樣,把紡紗的工效一下提高了8倍。為了紀念這次偶然的發明,哈格里夫斯以他的妻子的名字為這種新的紡機命了名。走錠精紡機是繼飛梭和珍妮紡紗機之後,棉紡織工業中的又一重要發明,它的發明人是英國的克朗普頓。
自從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之後,阿克賴特又於1769年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紡紗機紡出的紗雖然粗糙,但是很結實,而且這種機器是用水作動力的。利用這種機器,人們很快建起了一大批紡織工廠。但是,不論是珍妮紡紗機還是水力紡紗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進一步改進。這個問題引起了克朗普頓的興趣。1774年,年僅21歲的克朗普頓就開始試制新的紡紗機了。
克朗普頓發明的精紡機綜合了哈格里夫斯和阿克賴特的設計思想,增加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滑動架。滑動架上安著旋轉的錠子;新紡出的紗線繞在錠子上。滑動架前後移動,輕輕地把精紡的紗線綳直,而且一直都是綳直的。克朗普頓還設計了一種小型的精紡機,安裝在紡紗者的屋子裡,以手臂作動力,以傳統的手工方式進行生產。以後他又採用了蒸汽和水力作動力,為改變手工生產方式創造了條件。當時新興的資本家利用這種新型紡織機,把它作為解決經常性的棉紗短缺的一種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機器人有哪些作用列舉六個出來
種類:機器人技術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60年代初問世以來,經歷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取得長足的進步。
在製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甚至已成為不可少的核心裝備,世界上有近百萬台工業機器人正與工人朋友並肩戰斗在各條戰線上。機器人的出現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它的高速發展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水平和人類的生活質量。
服務機器人可以為您治病保健、保潔保安;水下機器人可以幫助打撈沉船、鋪設電纜;工程機器人可以上山入地、開洞築路;農業機器人可以耕耘播種、施肥除蟲;軍用機器人可以沖鋒陷陣、排雷排彈……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工作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比如噴漆、重物搬運等;有些工作要求質量很高,人難以長時間勝任,比如汽車焊接、精密裝配等;有些工作人員無法身臨其境,比如火山探險、深海探密、空間探索等;有些工作不適合人去干,比如一些惡劣的環境、一些枯燥單調的重復性勞作等……這些人們幹不了或干不好的領域變成了機器人大顯身手 功能: ■去年圓形自動真空吸塵器在市場上大出風頭
有誰會想到,在21世紀初,飛碟形狀的吸塵器的技術水平竟然代表了當前家用機器人技術的最高水平。去年,iRobot公司生產的圓形自動真空吸塵器「魯姆巴(Roomba)」在市場上大出風頭,一年內超過20萬的消費者購買了「魯姆巴」,銷售額達數百萬美元。其他像伊萊克斯等公司也在銷售同類產品,只不過它們的價格高一點兒而已。現在看來,機器人真空吸塵器正在受到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魯姆巴」現象僅僅是家用機器人市場的冰山一角
但是,這些產品只是別人的玩物,還是一種新潮流的開始?以銷售工業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為主要業務的iRobot公司的兩位創建者之一海倫·格林納表示,「魯姆巴」現象僅僅是家用機器人市場的冰山一角。咨詢服務公司「機器人技術潮流」的丹·卡拉對格林納的話表示贊同,但他又同時指出:「『魯姆巴』的技術可能在目前的家用機器人領域處於頂尖水平。」
■家用機器人的發展
即使這是事實,但考慮到機器人市場整體發展狀況,家用機器人的發展還是相當令人失望的,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家用機器人一直在困境中掙扎。1939年,西屋電氣公司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Electro」,從此,機器人迷開始幻想有一天世界到處是無線的機器人幫手,它們可以洗碗、洗衣服,叫它幹啥,它就幹啥,而且永不疲累。
然而時至今日,這種機器人仍然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現實世界中,它們的發展前景還難以捉摸。不過樂觀者現在也有理由高興,因為他們認為「魯姆巴」和像索尼公司的機器狗Aibo等機器人玩具的成功,再加上電腦成本的下降,這一切可能意味著人們長期翹首以盼的機器人大市場會在不久的將來觸手可及。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家用機器人市場開始起飛。
■工農機器人
盡管人們都渴望家用機器人的出現,但毫無疑問,機器人對製造業的沖擊是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的歷史可追溯到40多年前,當時汽車製造商率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機器人。1961年,大眾汽車公司使用了第一個工業機器人———通用機械臂。
即使當時計算機的成本十分昂貴,但機器人仍充分展現了它們的價值,證明電腦控制的機器人在一些工作領域中的表現要比人出色得多。此外,機器人還可以毫不疲倦地工作,永遠不會罷工。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統計,目前世界上大約共有80萬個工業機器人,2003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不斷上升,與2002年同期相比,需求量增長了創紀錄的26%。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增長主要是因為價格下降,2002年機器人的售價還不到1990年機器人售價的五分之一。今天,在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的一些汽車生產廠家,每十個製造工人當中至少有一個機器人。
同樣,農業機器人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泛,農業機器人每年收獲的農作物達數十億噸。有的機器人(6條腿)可以上山伐木,有的可以爬樹摘果,有的可以擠牛奶,有的則可以擦玻璃、洗汽車和洗飛機。
■家用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前景看好,它有著56億美元的巨大市場,而且還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但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的報告預測,未來3年內需求增長速度最快的將會是家用機器人,而不是工業機器人。UNECE的報告預測,機器人玩具、機器人剪草機及機器人真空吸塵器等家用機器人的銷售量將在2002年至2006年間增長10倍,從而一舉趕上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
■智能機器人可能是最近幾年進入家庭的又一個「大件」
研製機器人所需要的零部件的價格不斷下降,研製性能不斷提高,機器人視覺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也相繼取得重大突破,使許多國家級科研機構更加充分地認識到機器人的廣闊前景,在這方面的投資力度空前加大。據悉,美國軍方和宇航局已經在諸如機器人視覺等機器人研究和相關領域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而且已經得到了可觀的回報。最近,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探測器不僅成功登陸火星,還在火星表面「橫沖直撞」,向地球發回了大量珍貴數據,找到了火星上曾經有大片海水的證據,轟動了世界,引起了世界性的火星熱。這兩個登陸器的性能相當先進,地面控制人員不需要給它們發確定行駛路線,因為早就給它們安裝了識別並避開障礙物的電腦程序。
美國一家咨詢機器的分析師納維·拉德喬表示:「第一代機器人的出現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第二代更靈活、更智能的機器人會做更多的、難度更大的工作。」UNECE的一份報道指出,智能機器人可能是最近幾年繼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或互聯網之後,又一項迅速進入家庭的「大件」,開始為千家萬戶提供優質服務,而且它的增長呈發散之勢,前景十分喜人。
■首先大量進入家庭的可能會是機器人玩具
然而,如果機器人真的走入尋常百姓家,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呢?它們又能為我們做些什麼呢?首先大量進入家庭的機器人可能會是機器人玩具。在過去兩年裡,機器人玩具一直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玩具。
當然了,一旦把它們與網路連起來,它們就不僅僅是玩具了。如果把單個的機器人、無線系統、物美價廉的攝像機都通過一台電腦整合在一起,那麼,當你外出度假時,機器人就完全可以承擔起替你澆花的工作,你還可能通過這位機器保姆的眼睛和耳朵,隨時了解家中的情況,再也不用擔心家裡失竊或發生火災了。索尼公司生產的機器狗就可以與一台電腦無線連接,這樣你就可以在它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的時候,通過它的眼睛,實時監控家中的一切。
■照顧老年人應該是機器人工業重點追求的目標
機器人在家庭中另一個重要用處可能是照顧、幫助老弱病殘者。日本的本田、三菱和韓國的科學技術院都在設計可以幫助老弱病殘者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的機器,這樣的機器還能幫著餵食、喂水、開關電視,甚至在必要時還可以幫著打電話叫醫生。當然,研製這類機器人的難度相當大,但通用機械臂的發明者喬·恩吉爾伯格覺得,照顧老年人應該是機器人工業重點追求的目標。他說:「每一個工業化國家現在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就是老齡化問題,老年人的數量增長迅速,他們需要人手照顧,但在年輕人成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下,機器人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機器人要成功進入家庭首先要提高可靠性
由於人類的居室是根據人的特點設計的,所以,家庭機器人最好設計成人的樣子。日本的本田、三菱和豐田等公司都在研製這種類型的機器人,而且已經取得了技術上的優勢。但恩吉爾伯格指出,機器人要成功進入家庭首先要提高可靠性,另外就是突破價格瓶頸。他說:「你必須向人們展示,這種東西是如何進行自我判斷的。」
一個不爭的現實是,雖然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機器人的研製,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已經大大落後於電腦技術的發展。關於研製照顧老年人的機器人的問題已經談論了好多年了,但真正令老年人滿意的機器人仍未問世。當然,也有人把機器人「魯姆巴」的成功視為新機器人時代的黎明。
為了能夠盡快地撲滅火災,防止火災的進一步蔓延,尋找火災根源,採取近距離作戰的滅火方法是提高滅火效能的最佳途徑,但是,兇猛的火災往往使勇敢的消防隊員無法靠近。
在化學災害的處置過程中,由於事故現場的情況十分復雜,泄漏物的毒性、腐蝕性、易燃易爆特性或放射性等物質會使消防隊員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誰能夠幫助我們可愛的消防隊員把滅火、救人和消滅化學災害事故的處置工作做得更好?誰能夠代替他們去承受死亡的威脅?答案是:消防機器人。
消防機器人往往需要在高溫、強熱輻射、濃煙、地形復雜、障礙物多、化學腐蝕、易燃易爆等惡劣環境中進行火場偵察,化學危險品探測、滅火、冷卻、洗消、破拆、救人、啟閉閥門、搬移物品、堵漏等作業,因此,作為某種特定功能的消防機器人應該具備以下某項或幾項行走和自衛功能:
a.登爬坡、登梯及障礙物跨越功能; b.耐高溫和抗熱輻射功能; c.防雨淋功能;d.防爆(隔爆)功能; e.防化學腐蝕功能; f.防電磁干擾功能; g.遙控功能等。
我在中國已安家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消防部隊裝備歸口研究單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在公安部的支持下曾多次對作為滅火消防機器人重要組成部分的遠控消防炮系統及相應的研究試驗技術進行了立項研究,重點解決遠控消防炮系統在油碼頭等場合的工程應用問題,目前該成果已成功地應用於我國眾多的油碼頭、油罐區和飛機維修庫等場合,相關產品在國內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產品和工程應用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為我國消防機器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8年8月,由安部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承擔,在上海市科委立項的「自行式消防炮」(六輪消防滅火機器人)通過了專家鑒定。次年,由該所研製的「履帶式消防滅火機器人」也順利完成。2000年6月24日,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消防局三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863」項目「履帶輪式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研製成功並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六輪消防滅火機器人六輪消防滅火機器人是由懸掛式六輪行走機構、遠控消防炮、環境與車體內部溫度探測系統、水噴霧冷卻自衛系統、水和泡沫滅火劑供給系統、有線電力供應及控制系統等構成。可在後方操作員的指揮下深入火災的關鍵部位,利用後方供給系統輸送的滅火劑和洗消劑,進行噴射滅火和化學洗消。通過更換消防炮的噴嘴,可以實現直流噴射和噴霧的轉換。具有爬坡與跨越障礙物能力強、噴射流量大、噴霧冷卻自衛效果好的特點。
六輪消防滅火機器人正在進行新的一輪改進工作,將有線電力供應改為由自帶發動機提供動力,將有線控制改為無線控制,將驅動方式由電動改為液壓驅動。改進後的六輪消防機器人將在保持原有優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操作和行走的靈活性以及火場作戰的實用性。
我有潛力等你挖
我國大約有30家左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在從事各類機器人的研究工作,自1971年以來,已在機器人的感覺識別、操作、移動技術、人機介面技術、智能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部分科研成果,如工業裝配、焊接、噴塗、搬運、探傷、水下作業、過程測量機器人等已進入實用階段,某些控制、傳動元器件的產品技術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消防機器人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近年來,我國消防機器人的研製工作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本文介紹的由我國自行開發的三種機器人都是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完成的。我們相信「十五」期間有關部門將會繼續大力支持我國消防機器人的研製開發工作。同時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的消防部隊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防指戰員認識到使用消防機器人的重要性,消防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正在逐步形成。
我們以為,我國消防機器人的研究應先易後難,邊研製邊推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可在目前已完成的滅火機器人,火場偵察機器人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破拆、救人以及多種功能組合的消防機器人開發工作;控制方式可先從有線、無線的遠距離程序控制開始,逐步向自適應型消防機器人發展。發達國家在消防機器人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可為我們提供良好的借鑒,我們應在結合我國現有工業和技術基礎,充分利用有關研究所、學校、企業及使用部門的技術力量的同時,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商務合作,迅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消防機器人的開發應盡可能多採用成熟技術,注意配套技術,如運載底盤、監控等技術的發展,確保消防機器人使用的可靠性與實用性。今後的5至10年是我國消防機器人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應該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我國消防機器人的系列、規格、技術質量以及戰術應用水平達到工業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由政府支持,研究所、企業和廣大用戶積極參與,以國際大市場需求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保護消防指戰員生命,提高消防部隊的作戰能力,減少火災損失為目標的消防機器人產業一定會在我國蓬勃興起。
我的兄弟遍天下
國際上較早開展消防機器人研究的是美國和原蘇聯,稍後,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也紛紛開始研究該類技術。目前已有很多種不同功能的消防機器人用於救災現場。
日本投入應用的消防機器人最多。80年代,日本研製了不少於5種型號的自動行駛滅火機器人,分別配備於大阪、東京、高石、太田、蒲田等消防部門,這類機器人以內燃機或電動機作為動力,配置驅動輪或履帶式行駛機構,能爬坡、越障礙;裝有較大噴射流量的消防槍炮,能作俯仰和左右回轉;裝有氣體檢測儀器和電視監視設備;通過電纜或無線控制;控制距離最大為100m或150m。另一類機器人為偵察、搶險機器人,除裝有氣體檢測儀器和電視監視器設備外,還裝有機械手,能通過遙控處理危險物品。
目前,美國已研製出能依靠感覺信息控制的智能化救災機器人,如1994年用於探測阿拉斯加州斯珀活火山的「但丁2號」,抓獲殺人犯的 RM1-9型遙控消防機器人等。亞利桑諾州消防部門研製的消防機器人,裝有破拆工具和消防水槍,能一邊破拆,一邊噴射滅火。
英國智能化保安公司生產的 RO-VEH遙控消防車已裝備於中部和西部消防部門,配置為履帶式或輪式行駛機構,能爬樓梯,通過電纜供電或自攜蓄電池供電。裝有消防水炮、攝像機或熱像儀,採用有線控制方式。1985年英國中西部消防部門和 F irma SAS公司聯合研製的機器人消防車,用 H unterⅢ汽車改裝而成,裝有雙臂,水槍,探測器(溫度、化學物質、輻射等)、工業電視攝像機、紅外線裝置。機械手用來啟閉閥門、搬移物品或開門等。
原蘇聯彼得拉拖拉機廠與內務部消防科研所共同研製的消防機器人具有視覺功能,裝有消防水槍、光電探頭和工業電視攝像機等。
國際上對消防機器人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三代),第一代是程序控制消防機器人,第二代是具有感覺功能的消防機器人,第三代是智能化消防機器人。目前,工業發達國家正在加快開發具有不同功能的實用型的第二代消防機器人和第三代低級智能化消防機器人,著手研究第三代高級智能機器人。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把研究開發消防機器人列入國家技術發展規劃,將它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手段。
消防機器人顯身手
世界上一些國家研製的消防機器人已形成一個大家族。在這大家族中有各種各樣的消防機器人,其中主要有滅火機器人,火場偵察機器人,危險物品泄漏探測機器人,破拆搶險機器人,救人機器人等。這些消防機器人可用來代替消防隊員在高溫、強熱輻射、濃煙、地形復雜、障礙物多、化學腐蝕、易燃易爆等惡劣環境中進行火場偵察、化學危險品探測、滅火、冷卻、洗消、破拆、救人、搬移物品、堵漏、啟閉閥門等作業。
近年來,在國家科學技術部的組織下,我國公安科研人員通過國家「863」計劃項目,已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消防機器人。該消防機器人由履帶(輪子)行走機構、遠控消防泡沫(水)炮滅火系統、可燃和有毒氣體探測系統、溫度和輻射熱探測系統、遠程圖像監測傳輸系統、計算機遠程式控制制系統、專家輔助決策系統、正壓防爆系統、水噴霧冷卻自衛系統、照明警報系統等組成。
它擔負的主要任務是:1、可在消防部隊和其他救災人員的遙控下,爬坡涉水或翻越障礙物,自行進入化學救援和火災撲救現場的關鍵區域,用自身攜帶的化學偵檢設備對區域內的有毒和可燃氣體進行探測,並將探測結果反饋給後方的救災人員,或用自身攜帶的彩色攝像機將火災現場的圖像信號傳給後方,以便救災人員對救援工作的展開、裝備的配備、人員的防護等作出科學、及時的決策;2、可用自身攜帶的大流量遠控消防炮,對火災部位進行泡沫噴射滅火或進行噴水冷卻保護;3、在進行化學有害物質泄漏事故的處置過程中,消防機器人可對大面積流淌或空氣進行噴射水霧洗消和稀釋。在執行這些任務的同時,它具有水噴霧冷卻自衛功能,可在高溫和強輔射熱的環境中長時間地工作;它還具有相應的隔爆功能,能在充滿有毒氣體和易爆氣體的環境中安全可靠地工作。
9. 請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可以應用在什麼機器上面呢就是說有哪些機器是應用了蒸汽機的
汽錘、紡紗機、織布機、蒸汽機驅動的各類機床(鏜床、銑床等)、火車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