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滁州有哪幾個工業園具體在什麼位置謝謝
滁州市 南譙區
地址 擔子鄉城南工業園
滁州產業新型工業園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寧洛高速312省道入口
滁州市城南科技工業園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鳳陽北路
腰鋪鎮工業園
滁州市城南
安徽省滁州市揚子工業區
滁州市城東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城東工業園
安徽省滁州市烏衣鎮桃園工業區
❷ 蘇州工業園區有哪些好一點的產業園
國際科技園、生物納米園、蘇州2.5產業園。我在蘇州2.5產業園上班,還不錯,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定期會舉辦一些客戶活動、商務活動,服務也挺好的。
❸ 滁州蘇州工業園都有什麼企業入住
滁州蘇州工業園目前有58家企業入駐,涉及電子,機械,磨具,醫葯,建築,汽車,物流多個行業,已形成工業園的初期效果。
蘇滁現代產業園是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滁州市政府合作開發投資約100億元的蘇滁現代產業園項目。
❹ 蘇滁現代產業園包括哪些地方
蘇滁現代產業園位於滁州市東南,東至馬滁揚高速,西至徽州大道、上海路及會峰路清流河橋,北至揚子路,南至創業路,規劃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由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滁州市政府合作開發。以中新集團為建設主體,借鑒中新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引進先進的規劃建設理念和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機制,在滁州約36平方公里的區域,建設一個「產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重點打造「五個園」:現代工業園、現代商貿物流園、現代服務園、高科技工業園、文化創意園。更多產業園信息可到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一下。
❺ 蘇滁產業園還能繼續建下去嗎
蘇滁產業園還能繼續建下去。
中新兩國合作共建的蘇州工業園,以其巨大的成功和示範意義,成為國內工業園區的標桿。12月27日,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滁州市政府在合肥簽約,合作開發投資約100億元的蘇滁現代產業園項目,這意味著雙方將聯手在滁州復制一個蘇州工業園。
據悉,該項目以中新集團為建設主體,借鑒中新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引進先進的規劃建設理念和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機制,在滁州約36平方公里的區域,建設一個「產城一體」的現代化園區,首期合作開發12平方公里。重點打造「三個園」:一是高科技產業園,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引進外資為主,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旗艦項目,以外資項目為重點,畝均投資強度400萬元以上;二是現代服務園,重點建設以商務辦公、科技研發、總部基地為主的多元融合功能的高水平現代服務園區;三是文化創意園,以工業設計、IT類軟體、動漫、影視等新興創意設計、創意消費品設計為主。
❻ 工業園,高新區,產業園,開發區有什麼區別
首先這些機構的行政級別是並不一樣的。開發區跟高新區是一級的行政機構,都是從比較大的地級市或者直轄市或者省級行政主體分離出來的,為了支持地區發展地方經濟或者加快城市融合等特殊原因成立的,其中各種機構相對完整,跟政府差不多,它的政府機構通常是以管委會的形式出現的。
工業園跟產業園還稱不上是一個行政主體,兩者算是一個級別的機構,通常是在高新區或者開發區裡面一個區域內。由高新區和開發區指定一些企業在這些區域內生產生活。他們直接受高新區或者開發區管轄。更有簡單的工業園:就是建幾個廠房,出租廠房,裡面幾家單位進行生產活動,也可以叫工業園或者產業園。
❼ 工業園和產業園的區別
工業園與產業園區的區別如下:
1、工業為整體概念,產業整個工業體系中構成部分。
2、工業園區,在一定程序上是工業企業的聚集區,通常沒有明確行業產業劃分。
3、工業園區與產業園區,區域政府在制定促進工業發展政策方面也存在差異,工業區就需要大而廣的政策,而產業園區就更加註重針對性。
所以,各區域在建設或建立工業園區時,首先確定適合區域發展,而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主產業及相關產業,建立不同產業的功能園區,同時依據各產業各特點,制定適合產業發展政策,促進各產業發展升級,服務地方經濟。
❽ 安徽人看過來,蚌埠和滁州哪個市好一點,發展啊,財力啊之類的,,
發展還是滁州更有潛力一點,畢竟南京的地鐵規劃已經快到滁州了,加上蘇滁產業園的建設,工業也在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的GDP是沒法和蚌埠相提並論的,蚌埠3—4個工業園加上文化產業園不是滁州能比的,只是蚌埠現在缺少一個大城市帶動,最多隻有合肥來帶動,但是合肥現在正在發展,所以帶動作用有限,只有依靠自身的情況發展,不過貌似發展的也很不錯。
❾ 蘇宿工業園區和宿遷新區哪裡的房子比較好
蘇宿園區的房子好。
因為蘇宿園區的房子都是由蘇州企業和碧桂園,恆大這種大企業興建的,在規劃時秉承著新加坡蘇州綠色園林理念建設。不論是布局還是容積率透水率採光都指標都是領先於新區的。有河有水有風格。
新區的房子多為本地企業蓋,投入少,比較粗糙,沒有大局觀,你蓋一樣,我蓋另一樣,走在新區和園區彷彿兩個城市一樣。
❿ 我沒去過蘇州.我想知道蘇州工業園區里有多大.裡面是干什麼的
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1994年至今,已先後召開十一次聯合協調理事會、十一次中方理事會,國務院八次發文,在目標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並明確「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發展環境。 多年來,園區開發建設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超過30%,取得了GDP超千億元、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元、注冊內資超千億元「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業績,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成為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09年,在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園區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7.5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492億元,增長8.1%;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512.8億美元,其中出口241.6億美元,繼續保持了較大規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118元,分別增長了13.1%和12.6%,區域發展呈現「經濟持續回升、轉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環境逐步回暖,園區經濟發展向好回升態勢更趨明顯,經濟運行呈現「高開」局面,外向型經濟指標明顯超過金融危機爆發前水平。今年1-6月,全區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3.4億元,增長30.1%;工業總產值1715億元,增長27.5%;新增注冊外資17.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7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356.2億美元,其中出口162.7億美元,分別增長67.7%、58.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億元,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6億元,增長21.9%。 近年來園區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轉型發展初顯成效。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較早啟動轉型,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增長、資源集約、生態和諧的發展之路。先進產業高度集聚,8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32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達101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歐美項目佔比達49%,並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堅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每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去年底分別達到32.5%、63%,並形成「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基地」、綜合保稅區等一批新的功能亮點,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離岸外包產值分別約佔全國3%、17%和8.8%。發展質量持續提高,開展清潔生產、中水回用、節能降耗和綠色建築等循環經濟試點,萬元GDP能耗0.33噸標准煤,萬元GDP的COD、SO2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 2.創新活力顯著增強。 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主陣地,大力推進科技跨越計劃和「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國際科技園、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等創新載體建設集群推進,建成和在建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形成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10大國家級創新基地。創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設計、軟體評測等2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擁有美國冷泉港會議亞洲分會等10餘個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集聚各類創投機構90多家,創投資金規模超18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險創投、產業投資、融資擔保資金扶持體系。創新主體快速集聚,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60個、高新技術企業384家,中科院創新工程三期—中科納米所揭牌投運並通過預驗收,全國第三個國家級創新園——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掛牌成立;2000多名海外歸國人才在園區工作,各類留學生創辦企業達250多家,創新型園區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3.東部新城快速崛起 。主動融入蘇州中心城市發展,高標准推進各功能板塊建設,東部新城初具雛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從一開始就秉承「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與「執法從嚴」、「適度超前」的開發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標准實施基礎設施開發。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0多億元,動遷民房5萬多戶,集中建設了一批高標准源廠設施,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完善城市功能,國際博覽中心、科文中心、摩天輪等地標工程相繼建成,九龍倉、新鴻基等多幢超高層建築開始啟動,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機構142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13家,引進知名商業品牌20多個,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新的商業商務和文化中心。優化城市環境,以環金雞湖區域為重點,積極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累計新增綠地2800多公頃,綠地覆蓋率超45%,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 4.中新合作持續深化。 始終高舉中新合作旗幟,深入推進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被兩國領導人譽為中新合作典範。借鑒新加坡經驗取得積極成效,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編制現行規范有效文件103件,確立了全新的「親商、親民、親環境」理念,構建了「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范的法制化環境,初步建立起「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先行先試探索不斷加強,在物流通關、科技創新和生態環保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國首個中外合作辦學試點、首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首個SZV空陸聯程雙向通關模式、首個綜合保稅區、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等,較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功能。園區經驗加快輻射,國家商務部去年專門發文推廣園區發展和借鑒新加坡軟體經驗,「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成為蘇州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之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江蘇省南北共建項目—蘇宿工業園開發初見成效,跨江聯動項目—蘇通科技產業園正式啟動。 5.各項事業和諧共進。 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針,統籌推進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城鄉發展更趨協調,加快推進老鎮區改造、新鎮區建設、社保並軌以及富民惠民等實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完成農村民房一次動遷,基本實現城市化。社會事業更趨繁榮,教育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前列,醫療衛生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建立了以鄰里中心和社區工作站為依託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系,開發建設成果惠及全區居民。黨的建設更趨加強,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區黨建工作,設立了「中心區—社區—企業」三級黨員服務中心,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有陣地活動」,基層黨建實現了「有效覆蓋」。重視廉政建設,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路,重點規范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標與土地公開拍賣等各項制度,有效提高了黨風廉政建設水平。 雖然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與國內外先進開發區相比,在不少方面還存在差距:如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民生改善與社會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和城市繁榮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等等。 當前,園區進入了「實踐科學發展、塑造國際品牌」的重要階段,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按照中新兩國領導人指示和理事會要求,瞄準創建「生態、科技、物流、服務外包四個示範區」和「全國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園區之一」的目標,進一步深化中新友好合作,加快實施「四大行動計劃」(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生態優化),努力打造「三大高地」(產業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及早把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新城區。 一是全力塑造先進產業品牌。始終把產業升級作為轉型發展的龍頭工程來抓,全面落實「3+5」產業規劃,推進製造業向高端攀升,堅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產業發展之路,加快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產業體系。力爭形成液晶面板、集成電路、機械製造、現代服務業等4個千億級優勢產業,培育納米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葯、融合通信、軟體及動漫遊戲、服務外包、生態環保等一批百億級新興產業,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度和競爭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創新品牌。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導向,加快推進開放優勢向創新優勢轉變。聚焦科技跨越計劃,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推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基地建設,加快打造生物納米園、光電產業園、創意產業園、服務外包產業園、環保產業園等一批新興產業基地,著力推進企業上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500萬平方米創新創業載體、6-8個百億級新興產業,培育成功20家以上自主創新型領軍企業、30家左右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創新型科技園區。 三是全力塑造新城建設品牌。抓住蘇州建設「三區三城」的有利時機,積極融入中心城市發展,進一步優化城市設計、完善功能、豐富內涵、提升品位,加快城市轉型。重點加快環金雞湖金融商貿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等重點板塊建設,全力打造服務外包經濟、總部經濟、金融商貿經濟、物流會展經濟、旅遊文化經濟五個特色現代服務業,力爭3年內服務業年均增速超30%,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進一步提升國際技術產業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始終維護發展好中新合作優勢,與時俱進加強雙向學習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機制,鞏固提升園區項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艦」地位。充分發揮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機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強先行先試探索,努力爭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斷深化內部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科學發展考評機制,完善「精簡、統一、效能」的管理體制,弘揚「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繼續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開發,不斷提升園區競爭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諧社會品牌。以社會民生為根本,積極探索城鄉一體發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對接、產業對接、建設對接、管理對接」的思路,提升區鎮協調發展水平。更加註重社會和諧,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積極塑造多元多彩、開放包容的園區文化,努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間新天堂」。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將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居安思危、勵精圖治,與時俱進、爭先進位,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