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西桂林平樂是不是貧困縣
桂林平樂縣雖然不是特別的發達,
但是近年來平樂縣經濟發展起來,
我同事工作的地方就是專門為醫院定製設備的,
不僅在桂林市有推廣,
在平樂也有,說明平樂經濟不算太差。
但是鄉鎮裡面的村子的經濟不一定就是很好。
但是桂林近年來也在很多鄉鎮推廣一些助農的政策或者旅遊業的政策,總的來說也不是太貧困。
桂林比較貧困的地方是龍勝。
在桂林結婚的新人們一般都是在聚福園這些五星級的地方辦比較多,但是在龍勝那邊基本都是在家辦婚禮比較多,就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其實也反映了那邊還是比較貧困的。當然,人家也有自己的結婚習俗。
『貳』 廣西省桂林市平樂縣
平樂縣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桂江上游流域。東臨鍾山縣,南接昭平縣,西靠荔浦縣,西北毗鄰陽朔縣,北連恭城縣。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19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9.8萬公頃。轄6鎮4鄉,134個村委會,13個居委會,916個自然村。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44.1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平樂鎮。縣城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灕江、荔江、茶江三江匯合處,依山傍水,地理優越。縣城面積4.30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境內是山地丘陵圍繞的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山川秀麗,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為平樂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縣內公路、航運四通八達,陸路北通桂林,西達柳州,國道323線、省道305線和桂梧高速公路貫境而過,是全區進出粵、湘兩省的交通要道。「黃金水道」灕江----桂江航道上溯桂林,下至梧州、廣州,直達香港、澳門。有桂北地區唯一的貨運出海港口。 縣內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主要有錳、花崗岩、大理石、硅灰石、煤、礦泉水等。主要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有大米、花生、薴麻、石崖茶、水鹽菜、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餅、柑橙、板栗、葡萄等。工業有采礦、建材、鑄造、紡織、化工、制葯、農葯、食品和竹木加工等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有鋼材、鑄造件、水泥、紙箱等。主要旅遊景點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溫泉、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等,是著名的大桂林旅遊區之一。
『叄』 平樂縣的介紹
平樂,古稱昭州,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臨鍾山縣,南接昭平,西北毗鄰陽朔,北連恭城,總面積1919.34平方公里。平樂縣居住著漢、瑤、回等十二個民族,總耕地面積為29.98萬畝,縣人民政府駐平樂鎮中華街45號。平樂縣內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主要有錳、花崗岩、大理石、硅灰石、煤、礦泉水等。主要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有馬蹄、蓮藕、慈菇、大米、花生、薴麻、石崖茶、水鹽菜、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餅、柑橙、板栗、葡萄等。工業有采礦、建材、鑄造、紡織、化工、制葯、農葯、食品和竹木加工等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有鋼材、鑄造件、水泥、紙箱等。主要旅遊景點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溫泉、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等,平樂縣為灕江分界點,平樂以北稱灕江,以南稱桂江,是著名的大桂林旅遊區之一。
『肆』 平樂縣的經濟
平樂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區29個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縣之一,全縣全年水稻種植面積31.8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80%以上;全年標准化商品蔬菜復種面積12萬畝,品種近20個,年產量20萬噸左右。 2008年全縣財政收入1.757億元,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增長2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億元,增長2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萬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4289元,增長14.2%;城鎮登記失業率3.81%;人口自然增長率5.7‰。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稱號。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56億元,增長5.9%;糧食總產量18.5萬噸;商品蔬菜49.82萬噸,增長8.6%;水果總產量45.38萬噸,增長10.3%;人均水果收入1403.6元,增長10.3%;肉類總產量2.9萬噸,增長5.7%;水產品總產量0.76萬噸,增長5.9%。全縣發放水稻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生態林建設補貼、退耕還林補助和中型水庫庫區移民補助等共計5935萬元。第二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全縣脫貧人口達4700人。完成植樹造林13078畝。新建沼氣池3226座,鄉鎮示範點16個,建成沼氣技術服務站7個,全縣沼氣池入戶率達53.5%。農業技術推廣、綠色食品認證成果鞏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農業機械化、農資銷售、農產品流通等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工業集中區總產值18.1億元,增長35.6%;實現稅收1600萬元,增長26.9%。新引進企業10家。投入3840萬元用於道路、排水管網、供電線路和標准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集中區被確認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兩河三上岸」之美稱。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幹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處在於粗壯的氣根形成了幾道能通小汽車的奇特拱門組合。
榕津千年古街建於宋代,古街長200米,寬3米,保留較為完整,古街內木樓飛檐,青磚素瓦,雕龍刻鳳之古跡隨處可見。古街內有充分體現崇榕文化的媽祖廟,另外還有古戲台占戲院、三神宮、紫竹仙宮以及廣東會館等,榕津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的桂劇發祥地,中國戲劇界一直流傳著中國桂劇在桂林、桂林桂劇自平樂,平樂桂劇源榕津之說,至今,榕津桂劇團還保存著一面「廣西第一鑼」。因為該鑼質地優良,由高純度黃銅打制,響聲清脆悠揚,一擊其鑼聲長達數十秒鍾。 平樂縣以中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為主,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1)獅子山:位於縣城東南30千米,青龍鄉大剛村南面,主峰海拔1292.7米,林木以松、杉林為主,是大剛河的發源地。
(2)葫蘆頂:位於縣城東南31千米,青龍鄉大剛村南面,主峰海拔1271米,樹木茂盛。
(3)九十九堆:位於縣城東南40千米,源頭鎮藍洞村以西,主峰海拔1164.6米,為縣內原始森林,榕津河發源於此。
(4)天堂山:位於縣城東南35千米,源頭鎮義洞村以東,主峰海拔1038米,主峰上雲霧繚繞,樹木茂盛,山腳為義洞水庫。
(5)蓮花山:位於縣城東南14千米,二塘鎮謝家村南,主峰海拔953.4米,主峰形如蓮花,故名。林木以松、杉為主,產金銀花等葯材。南坡接岩仔森林,山上有聖姑廟。
(6)聖山:位於縣城中部31千米,陽安鄉石面山村南,主峰海拔834米,環境優美,泉水甘甜清澈,森林茂密。東面與桂林市第二大平口水庫相接。相傳古時有潭氏二仙女在此修煉得道,以此得名。
(7)昭山:平樂鎮灕江與茶江匯流處,山於水中,方正如印,故又名印山。山上修竹蒼翠,相對高度約30米,山巔約百米見方。山上有點翠亭(又名印山亭),有石階可達山頂。山腰有兩塊青石,上書「中立不倚」。「昭山點翠」為平樂古八景之一。
(8)石人山:位於縣城南部20千米,大發瑤族鄉廣運村北面,主峰海拔645米。因其主峰狀似一無頭石人而得名。相傳宋楊文廣征南路過此地,夜裡疑為敵人,一箭將其頭射掉。 朝天岩:位於平樂縣二塘鎮樂塘村南面,距二塘鎮約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約60米,由於洞口寬敞朝天而得名。為廳堂式洞穴。
『伍』 平樂屬於哪個縣
平樂,古稱昭州,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就是平樂縣。
平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臨鍾山,南接昭平,西北毗鄰陽朔,北連恭城,總面積1919.34平方公里。平樂縣居住著漢、瑤、回等十二個民族,總耕地面積為29.98萬畝,縣人民政府駐平樂鎮中華街45號。
平樂縣內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主要有錳、花崗岩、大理石、硅灰石、煤、礦泉水等。主要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有馬蹄、蓮藕、慈菇、大米、花生、薴麻、石崖茶、水鹽菜、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餅、柑橙、板栗、葡萄等。工業有采礦、建材、鑄造、紡織、化工、制葯、農葯、食品和竹木加工等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有鋼材、鑄造件、水泥、紙箱等。主要旅遊景點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溫泉、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等,平樂縣為灕江分界點,平樂以北稱灕江,以南稱桂江,是著名的大桂林旅遊區之一。
『陸』 桂林12個縣有多少個鄉鎮
你好。
桂林不是12個縣,總共有11個縣,恭城縣、灌陽縣、荔浦縣、靈川縣、龍勝縣、平樂縣、全州縣、興安縣、陽朔縣、永福縣;資源縣,6個區:疊彩區、臨桂區、七星區、象山區、秀峰區、雁山區。
『柒』 關於平樂的地理報告
平樂,古稱昭州,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東臨鍾山縣,南接昭平,西北毗鄰陽朔,北連恭城,總面積1919.34平方公里。平樂縣居住著漢、瑤、回等十二個民族,總耕地面積為29.98萬畝,縣人民政府駐平樂鎮中華街45號。
平
樂縣內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主要有錳、花崗岩、大理石、硅灰石、煤、礦泉水等。主要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有馬蹄、蓮藕、慈菇、大米、花生、薴
麻、石崖茶、水鹽菜、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餅、柑橙、板栗、葡萄等。工業有采礦、建材、鑄造、紡織、化工、制葯、農葯、食品和竹木加工等行業,主
要工業產品有鋼材、鑄造件、水泥、紙箱等。主要旅遊景點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溫泉、桂江風景區、灕江風景區等,平樂縣為灕江分界點,平樂以北
稱灕江,以南稱桂江,是著名的大桂林旅遊區之一。
地貌
境內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體。東、南及西南山脈環繞,屬南嶺之一的都龐嶺分支。東部山脈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為境內最高點,海拔1372.1米。山脈下為一南北走向的平原,並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態。西南部山脈向南蜿蜒。
主峰龍河嶺,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為峰叢,峰林谷地,窪地和溶
蝕平原等岩溶區及丘陵區。蓮花山山脈自二塘鎮南部的謝家向西南延伸。蓮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鄉黃龍的灘底村附近的河面為最底點,海拔72米。境
內地貌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台地、山地等類型。[3]
氣候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
境內處於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烈。並受季風環流影響,屬中亞熱帶季風氣
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熱量充足,雨量較充沛,干濕明顯。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濫;秋冬降水量驟減,則又出現乾旱現象。全年無霜期
長,具有短酷熱的桂南氣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氣候。
境內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為105718卡/cm2。
7~9月是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季節,其中7月是全年最高值,達14015卡/cm2。5~10月總輻射量68971卡/cm2,佔全年總量的65%。
1958~1989年年平均日照1658.8小時,日照的年際變化大。
平樂縣1957~1989年年平均溫度19.9℃,最高年為
20.45℃(出現在1963年),最低年為19.05℃(出現在1984年);歷年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9.4℃),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
(28.3℃)。極端最高氣溫39.4℃(出現在1971年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一4.1℃(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因縣內地勢南部高,森
林草地覆蓋面大,北部低平,森林覆蓋差,所以溫度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逐漸升高,年平均氣溫,南部的源頭一帶為19.3℃,中部的同安至西部平樂鎮一帶為
19.7~19.9℃,北部的沙子一帶為20.2℃。[4]
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境內土地按1990年全縣平均每人僅7.35畝,每人平均佔有耕地
0.89畝。全縣土地面積2879010畝,其中山地、丘陵為21351192畝,占總面積的74.16%;可利用土地為2542570畝,占總面積的
88.31%,其中已利用面積,占總面積75.78%。據1990年統計,全縣耕地346808畝,占總面積的12.05%。在土地面積中,可作林業用地
的1630500畝,占總面積的56.63%;可利用尚未利用的林業用地332728畝,占總面積的11.55%;可開墾而未開墾的荒地7964畝,為總
面積的0.27%。這些荒地多處在人口稀少或水利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區。城鄉、工礦、道路用地6594畝,佔0.23%。1990年土地利用現狀:耕地
346808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2080.38畝,交通用地18933.60畝,水域71212.12畝,未利用土地1108237.19畝。[5]
水資源
境內年平均降水量1357.5毫米,最高年1927.3毫米。灕江、茶江、荔江、榕津河、東江、西江和同安河等7
美麗的平樂橋亭六沖瀑布
條主要河流共長275.9公里(其中過境河流灕江、茶江、荔江共長123.5公里,流量117.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
20.4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02萬千瓦。至1980年,開發1.1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1.28%。到1990年止,開發2.08萬千瓦,占
可開發量的20.76%。
縣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過境河流有灕江、恭城河(又名茶江),荔浦河。灕江經陽朔由縣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別由恭城、荔浦流來,經縣東北、西部入境,三江在縣城匯入桂江。
縣內主要內河為榕津河,分別由同安河、東江、西江3條支流匯合而成。主流東江河發源於源頭鎮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區,由南向北流經陽安、青龍、張家、二塘至沙子匯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響折轉由北向南流,經福興、附城於平樂鎮注入桂江。為平樂縣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條,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有14條,總長533.33公里,河網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
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扒、源頭、青龍、橋亭的交匯地帶的砂、頁岩中,其儲量為1.8273億立方米,孔隙水分布在河谷的沖積層中及其山前地帶的沖積層中(儲量不明)。岩溶水是縣境內儲量較大的地下水,以井泉、暗河、岩溶湖的方式排泄於地表。[5]
礦產資源
自1958~1987年,先後有地質勘探隊等20多個單位到境內普查勘
探,發現有礦藏30種,分別是:磁鐵礦、境鐵礦、赤鐵礦、錳、鈷、鎳、鈦鐵、鋯英石、銅、銻、汞、鎢、錫、鋁、金、稀土、鈮鉭、水晶、鉀長石、白雲石、石
灰石、重疊石、高嶺土、磷、硅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煤、泥炭、礦泉水等。[5]
人口
編輯
據平樂舊志記載,明嘉靖元年(1522年),平樂縣有991戶,3586人,戶均3.61人。
平樂神秘的'瑤族吉普賽人'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全縣有1187戶,3855人,其中男2377人,女1478人,戶均3.24人。
清嘉慶十年(1805年),全縣有23099戶,138025人。
民國21年(1932年),全縣有26965戶,152515人。民國
23年,全縣1346村(街)共26569戶,159011人,其中男性86787人,女性72224人,盧均6人。民國36年末,有31595戶。
172665人,戶均5.4人。1949年末41850戶,199351人,戶均4.73人。
解放後至1990年,平樂縣進行過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時為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記時間。時全縣總戶數為45239戶,207488人,戶均4.59人,比1949年末增加8137人,增長4.08%。
1964年7月1日零時為第二次中國人口普查登記時間,普查表明全縣總戶數49941戶。230494人,戶均4.6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3006人,增長11.09%。
1982年7月1日零時第三次中國人口普查,全縣共有63738戶,344919入,戶均5.41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114425人,增長49.64%,比1949年增長57.40%。
1990年7月1日零時,中國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的普查結果為:共
7453戶,其中家庭79138戶,集體戶315戶,家庭戶人口387733人,戶均4.9人。全縣總人口391679人。1990年年末總人口
403769人,比1949年增加204418人,增長102.54%。[8]
境內有漢、壯、瑤、回、苗、侗、滿、仫佬、毛南、塔塔、普米爾、黎、布
依、朝鮮、土家等15個民族,少數民族主要有瑤族、壯族、苗族、回族。1990年底,全縣有人口403769人,其中漢族335009人,占總人口
83.74%;瑤族47558人,占總人口的11.03%;壯族19996人,占總人口的4.95%;苗族714人,占總人口0.17%;回族345人,
占總人口0.07%;其它少數民族247人,占總人口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