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面對傳統工業衰落和經濟危機.振興該工業基地應採取哪些措施
傳統工業,如果未來沒有實在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該死的就讓死吧,從進化角度上很容易得到這個結論。傳統工業只能選擇性的扶植保留。
經濟危機是經濟發展的陣痛,我們要做的是其實首先要敢於全面的承認它,而不是還死拽著初中課本中所謂社會主義沒有經濟危機。如果敢於承認,後面的應對措施就好辦了。
振興工業基地,長遠來看,也長不到那裡,也就5年10年內有發展的公司,應該大力扶植。不要招些莫名其妙的公司就行。
㈡ 美國在傳統工業日益摔下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得益於
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興起,並引領了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故選:D.
㈢ 傳統工業區衰落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工業生產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鋼鐵工業為主導,高度集中於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直接導致煤炭的市場需求量的下降,這是造成煤炭工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煉鋼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需求量下降的綜合結果,表現為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這是傳統工業區衰落的根本原因。
魯爾區的綜合整治: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劃,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1)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綜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對煤炭、鋼鐵工業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為就近獲得通過鹿特丹港進口的鐵礦石,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鋼鐵公司甚至將高爐建到荷蘭海邊。(3)加強交通建設。魯爾區有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萊茵河的水運也很便利。(4)發展科技。這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環境。通過治理工業污染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改變了重工業區污染嚴重
㈣ 高中地理 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優勢和衰落原因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目前,東北原油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二,木材產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汽車產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造船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0年以來,由於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衰退,經濟發展步伐相對仍較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擴大: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GDP是廣東的2倍,而現在廣東是遼寧的2倍;1980年黑龍江省的GDP與東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當,現在為其46.2%,人均GDP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改革開放以來被拉開的發展差距逐年縮小,趕上了全國平均增速。東北地區率先實行了免除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糧食生產連創歷史新高,作為全國商品糧和肉食供應基地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已扭虧為盈,擺脫了困境,利潤大幅度增長,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㈤ 傳統工業的危害
傳統工業規模大,技術相對落後,高耗能高污染。
所以其危害主要是
1、造成資源浪費,加劇資源危機
2、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雜訊污染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 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增加就業率。
弊: 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治安問題等等 總之,我們要理性科學地對待,順應其發展,要愛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等。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城市化問題加重:環境污染、就業壓力、交通狀況、住房緊張、社會問題的加劇。
拓展資料
1、通俗來說,工業化是指工廠擴張,城市化指小城鎮向大城鎮發展。 具體區別如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城市化進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3、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4、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㈦ 傳統工業和現代工業的涵義和關系
傳統工業又稱夕陽工業。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使用,指經濟發達國家的整個工業中,其地位逐漸下降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的基礎工業,如鋼鐵、汽車、建築、紡織、橡膠、造船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
現代工業採用現代生產技術設備的工業生產。主要包括生產工藝過程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化學化等。一般泛指20世紀末21世紀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來對現存物質系統飛躍性認知後發展起來的的新型高技術高信息化的工業生產,不同於「新興工業」的概念
關系:傳統工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和前提,現代工業是傳統工業的發展和延伸。就是新與舊,人工和機器的關系。
㈧ 傳統產業萎縮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重要的是因為傳統產業往往技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導致質量下降和產量不高 這樣在經濟利益的強大壓力下 萎縮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