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爾文·托夫勒描述的工業文明社會有哪些特徵
阿爾文·托夫勒將其特徵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標准化特徵;
2.專業化特徵;
3.同步化特徵;
4.最大化特徵;
❷ 阿爾文61托夫勒描述的工業文明社會有哪些特徵
工業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半自然半人為的產品,即通過對一種精心選擇的方言的改造而來。霍布斯鮑姆指出,歐洲各國語言的標准化過程,多半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⑧]漢語普通話、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形成,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統一的官方語言的物質基礎是工業文明。「標准化的民族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術的發明,識字率的普及,還有公立教育的廣設,將不可能出現。
工業文明體現
在工業社會里,「識字」不再是一種專長,而是所有專長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賦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識不再是專門的技術,而是所謂的識字能力。真正職業的教育,雖然也必不可少,但和農業社會比較,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❸ 簡述工業文明在全球擴展的主要特徵
特徵如下:
1、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的專業化。
2、相應產生的教育、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機構與制度。
3、自動化和信息化,理論和科技 占據了社會的中心地位。
❹ 工業文明時代的基本特徵
工業文明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物質生活方面
衣著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縫紉機、拉鎖、尼龍、維尼綸、滌綸等。當代世界服飾發展的趨勢表現為:回歸自然,追求純朴之美;效仿和追逐世界服飾潮流,巴黎、紐約、米蘭、倫敦、東京五大服飾中心領導著世界服飾發展的潮流。
飲食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甜菜糖、食品罐頭、汽水、巧克力、糖精、口香糖、味精等。當代世界飲食發展的趨勢有——科學化:為追求健康和長壽,低脂低糖食品風靡歐美國家;快餐業興起:通過提高供餐速度、縮短等餐時間滿足現代生活快節奏的需要;各國飲食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印度的飲食風靡世界;食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據專家預測,21世紀人類的常用食品中將有一半是人類從未曾吃過的食品。
居住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電梯、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和摩天大樓。
○社會生產方面
勞動工具:出現了紡紗機、織布機、軋棉機、縫紉機、針織機、車床、鑽床、發電機、電動機、水泵、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機器手等。
○精神生活方面
過去,中國農村的業余活動比較貧乏,普通民眾難得有一次看戲的機會。而現在老百姓的業余活動十分豐富,有讀報、看電視、上網、聽廣播、聽音樂、看電影、看體育比賽、唱卡拉OK、打保齡球等;許多家庭都擁有不同的娛樂設施,如錄像機、VCD、音響設備、家庭影院、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鋼琴、電子琴、電子寵物等。
❺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特點比較
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中的勞動有下列特徵:
絕大多數勞動是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勞動都是直接和作為勞動對象的物體打交道,而較少和人打交道;較復雜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體力勞動的專業化程度很強,特別是在手工業中,這類勞動及其產品的復雜性和藝術性要求勞動者具有長期的訓練和嫻熟的技能。因此,農業社會勞動者所必備的知識主要是關於作為直接勞動對象的特定物和作為直接勞動過程的特定技術的特殊知識。農業社會的教育屬於私人而非公共領域,與農業勞動的這一特徵有直接關系。在工業社會中,由於技術進步,類似農業社會中勞動所具有的體力性和智力性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機器,機器才直接作用於生產對象。機器越來越自動化,勞動的體力因素也越來越少,工業勞動特有的智力因素則越來越重要。就後者來說,主要不是關於機器和控制機器的知識,而是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頻繁的職業變換;第二,由於工業經濟在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後的所有環節中都具有的社會性,工業社會的大多數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總之,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並且越來越是交流性和語義性的,離不開與人、意義而不是與具體事物打交道,只有極少數專家才需要真正專業的知識。換言之,工業文明的較之農業文明發達的專業化,僅僅體現在專家和物化的專家即機器中,工業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僅僅是識字。
❻ 工業文明的四大特徵
工業文明,是指工業社會文明亦即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貫穿著勞動方式最優化、勞動分工精細化、勞動節奏同步化、生產規模化四大基本特徵,工業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社會的本質,它在社會發展,政治建設,人的發展,文化領域有著鮮明的,不同於以往傳統農業社會的特徵.分析工業文明的基本特徵~
❼ 數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什麼為主要特徵
數百年的工業革命主要是快速的發展的工業,可以說西方的工匠是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引領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❽ 什麼是工業文明
迄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