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工業總產值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制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總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允許重復計算。
(1)工業總產值車間會計報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生產總值分類:
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包括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計算工業總產值採用兩種價格。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在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製設備及提供給企業的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
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產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製設備和自產自用的成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可根據會計「產品銷售收入」科目的有關資料取得。
對於企業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的勞務收入,如果企業會計核算基礎比較好,能取得這部分資料,而且這部分價值所佔比重較大,則應包括在對外加工費收入中。
3、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的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本指標一般可從會計核算料中取得。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製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
Ⅱ 車間生產統計應該向成本會計提供哪些報表資料
每天每種原材料和每種型號產品的出庫單、入庫單
Ⅲ 統計報表裡,工業總產值怎麼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期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搜狗問問
(3)工業總產值車間會計報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計入工業總產值的對外加工費收人應不含銷項稅,可根據"產品銷售牧人"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入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會計報表應按期報送所有者、債權人、有關各方及當地財稅機關、開戶銀行、主管部分。有限責任公司的會計報表應分磅給各投資單位。
Ⅳ 工業總產值包括哪些會計科目
工業總產值與會計科目是兩個不同領域,前者是統計學科,後者是會計學科,不能簡單地說誰包括誰?
工業總產值 = ∑(本期產出產品 * 產品單價)
會計中與「產值」近似的科目是「庫存商品」的借方,即完工產品入庫金額。
Ⅳ 在車間里都需要什麼報表呢
1.生產產出聲明:為計算日常產量和產量的產量,也用作生產調度的基礎。包括產品規范,批號(編號),輸入輸出,合格數量,如果詳細差。
2.研討會出勤率:此表格通常是計算工資的基礎,特別是時間員工。
3.規范列表表:如果生成了許多規范,則需要由列表支持,可更容易地檢索。
4.質量報告和一些日常形式:這些報告通常具有固定格式,系統管理部門將顯示相關數據,只要它們根據生產要求填寫。
5、生產店通常應製作下表:
6、原料統計表; 生產產品統計表; 生產人員的工資單(即小時和一公工資工資); 庫存表。
拓展資料;
1、在企業生產會計中為每個月結束時編制的陳述包括:
2、每月資產負債表,月收入陳述和每月現金流陳述
3、也稱為財務狀況的陳述,是指企業在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即資產,負債和所有權的地位)的主要會計陳述(通常在每個會計期間結束時)。
4、其報告功能不僅消除了錯誤,業務方向並阻止企業內的缺點,而且還允許所有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使用會計余額原則,資產負債表將「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的交易主題符合「資產」和「負債和股東權益」。在計入程序等進入,轉移,分類賬,試驗計算和調整之後,它將基於特定日期的靜態企業情況融入報告。它反映了企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股權的總體規模和結構。
一、公共管理報告清單;
1.研討會基本數據的統計數據
2.供應商交易分析
3.具體陳述詳情
二、有關財務指標,有11個財務指標,包括投資回報,稅收率,毛利率,凈利潤利潤率,工資利潤率和利潤增長率;
1.什麼是管理報告,目的:幫助管理者進行管理和決策。性能:不同級別的管理人員,不同時間,不同的事項,靈活的管理報告特點:它是信息的集合和深度挖掘
2.公共管理報告列表
3.小米教師基於財務分析的基本邏輯(自我創建)
4、如何計算新成立公司的資本差距
初始輸入,營運資金差距,營運資金差距
5、如何解釋成本方差
6、如何解釋公司有利潤但沒有現金的問題
希望能夠給到你幫助。
Ⅵ 企業工業總產值怎麼核算
一、工業總產值
計算公式
1、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2、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二、工業增加值
一是生產法,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二是收入法,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值+營業盈餘
一般企業採用後一種計算方法。
(6)工業總產值車間會計報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制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總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允許重復計算。
1、工業生產總值=當月產品產量×產品銷售單價
銷售單價是不含稅單價,因為增值稅本身並不代表收入。
2、工業生產總值=當月主營業務收入+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初余額
當月銷售收入=當月銷售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末余額=庫存商品期末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庫存商品期初余額=庫存商品起初數量×當月銷售單價
(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
(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
(3)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
1.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計算工業總產值時都應包括在內。
2.最終產品的原則。凡是計入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對外銷售,那麼也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也應包括在企業總產值內。
3.工廠法的原則。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來計算的,所以不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是允許企業之間的重復計算。
Ⅶ 生產科計算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需要車間會計報哪些項目
車間會計每月報出:車間的消耗量報告表及產品成本的計算表(為生產產品所領用的各種原材料、產量、發生的工資、耗用的電費、歸集的製造費用)
Ⅷ 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的計算
工業總產值是工業統計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指標,總產值指標出現錯誤將影響工業增加值、增加值率、工業產銷率等綜合指數計算的准確性,因此應重視產值的計算。由於多數企業是由財務人員兼職統計工作,在實際計算中容易出現以下幾種不正確做法:(1)用產品銷售收入或生產成本代替工業總產值;(2)不遵循生產的原則(產品不是本企業生產的);(3)企業對用自備原材料生產和用訂貨者來料加工,這兩種不同情況下如何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4)期末期初半成品及在製品差額漏統;(5)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計算原則及計算方法不夠了解造成的,現就這方面的問題談一些基礎知識,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一、工業總產值的定義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根據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價格不同,工業總產值又分為現價工業總產值和不變價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總產值是指在計算不同時期工業總產值時,對同一產品採用同一時期或同一時點的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作為不變價,又稱W定價格"。採用不變價計算工業總產值,主要是用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目前,採用的是1990年不變價。現價工業總產值指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採用企業報告期內的產品實際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價格)。
二、計算工業總產值的原則
1.工業生產的原則。凡是企業在報告期生產的經檢驗合格的產品,不管是否在報告期銷售,計算工業總產值時都應包括在內。
2.最終產品的原則。凡是計人工業總產值的產品必須是本企業生產的經檢驗合格,不需再進行任何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企業有中間產品對外銷售,那麼也視為企業的最終產品,也應包括在企業總產值內。
3.工廠法的原則。工業總產值是按企業最終產品來計算的,所以不允許同一產品的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但是允許企業之間的重復計算。
三、工業總產值的構成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1.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本期生產成品價值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本期生產成品價值的計算公式: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凡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有變動,或同一種產品在同一時期有幾種銷售價格的,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若一個生產周期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乎均銷售價格計算。實際銷售價格是指產品銷售時的實際出廠價格。另外,工業總產值中有些項目,如自製設備、提供給本企業基本建設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等,沒有出廠"價格,可按實際成本價或加工費計算。
2.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承接的工業性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計入工業總產值的對外加工費收人應不含銷項稅,可根據"產品銷售牧人"科目的相關資料取得。
3.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是指企業報告期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該指標核算與各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一致,未設半成品科目的企業可不計這部分價值,產品產量統計和中間投人的計算也應與之保持同口徑。
四、計算工業總產值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
1.用產品銷售收入、生產成本等財務指標代替工業總產值。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統計人員對工業總產值的概念不清。工業總產值是針對企業當期生產的產品和對pr加工費收人的價值進行統計,體現的是報告期的生產總量;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企業銷售產品和對外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量。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總產值是以報告期生產量作為計算依據,而產品銷售收入是以當期取得的對外銷售的產品作為基礎。前者強調的必須是報告期生產的產品,後者在時間-「即包括報告期內的,也包括報告期外的。只要統計人員了解了總產值的概念,就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2.將不是本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計人總產值。此類問題多發生於規模較小的企業,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基層統計人員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沒能遵循工業生產的原則,特別是從事計算機軟硬體製造的企業,更容易出現將本企業外購未經加工的產品按全價汁人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
3.對接全價或加工費計算工業總產值不加以區分。一般此類問題的發生,是因為有些統計人員不能正確區分在什麼情況下按加工費計算,什麼情況下按全價計算。區分的標準是看企業進行生產所用的原材料是企業自備的,還是由訂貨者提供的。在按加工費計算總產值時也分訂貨者來料加工和工業性作業兩種情況。用訂貨者來料加工、(上接第7頁)生產出具有新的實物形態的產品,該產品具有新的使用價值;而工業性作業是在報告期內以生產性勞務形式表現的產品價值,它只是恢復或增加原來產品的使用價值。兩種情況下所取得的加工收入,都應包括在總產值內,且按加工費計算,不能按全價統計。
4.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企業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漏統情況,主要發生在對半成品及在製品進行核算的企業,特別是容易在生產周期較長或報告期內半成品數額較大的企業發生。在這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凡會計上對半成品及在製品進行核算的企業,在計算工業總產值時就應包括這部分的價值,否則,就不包括。工工業總產值出現負數。造成工業總產值填報中出現負數的原因,一般是當企業發生退貨時,企業的統計人員往往習慣按會計上的處理方法,在總產值中扣除退貨產品的價值,當退貨數額較大時,獻出現了負數。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違背了生產的原則。當企業發生退貨時,只要不是因產品本身出現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就不允許在己上報過的總產值中沖減。企業內發生退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企業由於產品質量問題發生退貨時,由於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屬於不合格產品,發生退貨的數額不得計人工業總產值;另一種是因非質量問題而發生的退貨,退貨數額只允許在生產期內進行沖減,但不得在退貨發生時沖減報告期內的當月工業總產值。
Ⅸ 工業總產值包括哪些急!!!!
工業總產值 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
它是反映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水平的重要指標。
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 1995 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對工業總產值的范圍和計算方法作出新規定。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年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新規定與原規定的變化:
一是對工業產值中凡自備原材料,不論其加工繁簡程度如何,一律按全價計算產值。凡來料加工,一律按加工費計算總產值;
二是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的計算改變了生產周期六個月以上的原則,而以當期會計是否將其計入成本核算作為是否計入產值的依據;
三是現價產值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
1995 年以後各年工業總產值均是按新規定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