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洲哪個國家經濟最不發達
歐洲的國家眾多,經濟水平差異顯著。在這些國家中,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實力尤為薄弱。根據2015年的數據,阿爾巴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值僅為14億美元,這在歐洲國家中排名較為靠後。
阿爾巴尼亞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較為薄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技術水平和管理方式的限制,農業生產力相對較低。工業以輕工業為主,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紡織、建材等領域,但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
此外,阿爾巴尼亞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交通運輸、通訊網路、電力供應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基礎設施的不足限制了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國家的對外交流和吸引外資的能力。
阿爾巴尼亞的對外貿易在經濟中佔有一定比重,但出口結構單一,主要依賴於資源型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進口方面,能源、機械設備、原材料等是主要進口商品。受全球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需求波動的影響,阿爾巴尼亞的對外貿易面臨較大的風險。
總體來看,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實力較弱,面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業結構單一、對外貿易風險大等問題。要改善經濟狀況,阿爾巴尼亞需要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對外貿易多元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㈡ 在歐洲發達國家中,為何西班牙的工業化起步非常晚
因為西班牙那個時候農業落後。
類似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壞賬和持續赤字的負面記錄使它們的貸款利率急劇上升,這對投資極為不利。德拉拉曾經在馬德里證券交易所坦率地嘲笑西班牙信用已被埋葬在那裡。要知道,那是1836年。教育的失敗也是誘因,西班牙的教育通常遠遠落後於大多數西歐國家。在1880年代,小學等小學教育的入學人數達到了頂峰,但在隨後的30年中卻急劇下降。除了恩斯特內圖薩大學以外,西班牙的現代教育一無是處。保護性農業在國際市場部門中沒有競爭力。農業收入太低限制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原始資本積累太少不足以支持工業發展。總是赤字的政府財政擠佔了私營企業,而不是鼓勵人們投資。
㈢ 沒有強大工業體系的澳大利亞,它究竟是如何躋身為發達國家的
澳大利亞,位於大洋洲,是一個存在感不高的國家。在我們身邊,我們幾乎看不到澳大利亞的品牌,除了袋鼠、鐵礦石和羊毛,我們對澳大利亞幾乎沒什麼印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澳大利亞就是個農業資源國,連像樣的工業都沒有。確實,澳大利亞的工業不算強,工業產量還沒有很多歐洲小國多。
當然,雖然澳大利亞的工業很厲害,但工業在澳大利亞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其實很小。澳大利亞真正的經濟支柱是服務業,服務業佔到澳大利亞國民生產總值的70%以上。澳大利亞的服務業產值超過1萬億美元,僅僅旅遊收入一項就高達數百億美元。除了服務業以外,澳大利亞的農業和采礦業也很厲害。澳大利亞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世界第二大礦產資源出口國,被譽為“坐在礦車的國家”。澳大利亞每年僅鐵礦石出口就高達1900多億美元。同時,澳大利亞的農業也非常厲害。澳大利亞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羊毛和肉類的出口分別佔世界的第一、二位,蔗糖出口世界第二,小麥出口世界第三。2018/2019財年,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創紀錄的507億澳元。
強大的服務業、發達的農業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加上發達的高端工業,撐起了富庶的澳大利亞,撐起了澳大利亞人富裕的生活。澳大利亞人均GDP高達53800美元,比美國人都高。加上澳大利亞優美的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法治的社會環境,澳大利亞人可以說富得流油、幸福得冒泡。這也是澳大利亞能成為全球移民首要目標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只有2400萬人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其實靠著賣鐵礦石和羊毛就能過的非常滋潤,但他們卻始終沒有滿足,他們發展起了服務業和製造業,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澳大利亞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國家,靠的不僅是得天獨厚優越的自然條件,也靠的是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㈣ 歐洲目前還有幾個非常貧窮的國家
在歐洲,西歐地區的葡萄牙被認為是目前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位於東歐的阿爾巴尼亞也被認為是最貧窮的國家。總體而言,歐洲的貧困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地區。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歷史上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限制了市場的自由發展,導致資源分配效率低下,缺乏創新和競爭。相比之下,西歐國家較早地轉型為市場經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東歐國家在計劃經濟時代,工業化進程較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這導致了這些國家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
盡管如此,東歐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也在努力改革,逐步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例如,阿爾巴尼亞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改革,逐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然而,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資源限制,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仍然面臨挑戰。
西歐國家的葡萄牙則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葡萄牙經濟在過去幾年中遭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失業率上升和債務問題加劇。盡管如此,葡萄牙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這些問題,包括財政緊縮和經濟刺激計劃。
總體來看,盡管葡萄牙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在經濟上面臨挑戰,但它們都在努力改善經濟狀況。隨著國際合作和技術進步的推動,這些國家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好的經濟增長和發展。
㈤ 歐洲為什麼要再工業化請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近年來,歐洲國家普遍「去工業化」,西班牙等國工業地位不斷下降,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弱。歐債危機全面爆發後,「去工業化」致使抗危機能力不足這一弱點充分暴露,因而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被歐洲各國提到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上來。「去工業化」成普遍現象
歐盟大部分成員國或多或少存在「去工業化」現象,其中以西班牙、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尤為嚴重,主要涉及紡織與服裝業、汽車等行業。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到2007年,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1%降至18%,工業部門吸收的就業人數從20.9%降至17.9%,這意味著歐洲人因為「去工業化」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
西班牙IE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龐比隆在對比西班牙宏觀經濟相關數據後發現,1970年西班牙工業和能源產業佔GDP的比例為34%,服務業佔46.3%,而到2010年,這一比例分別為15.6%和71.6%。
導致歐洲國家「去工業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三產業的崛起是一個帶有共性的因素。具體到西班牙則有其特殊原因。首先,西班牙中小企業多,普遍具有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密集等特點,非常容易轉向勞動力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其次,西班牙長期缺乏對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在1997年至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大量資本和就業流向地產建築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去工業化」的勢頭。
瑞典也曾經走過很長一段「去工業化」道路。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給瑞典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帶來沖擊,瑞典的製造業雇員人數大幅減少。到2008年製造業雇員人數僅為70萬,不到全國勞動力的20%。同時,工業品價格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而走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不斷減少。
弱化實體經濟降低抗衰退能力
整體來說,「去工業化」並未動搖歐盟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體的地位,但歐盟智庫「羅貝爾·舒曼基金會」專家讓—弗朗索瓦·雅梅說,盡管歐盟工業競爭力尚存,但就業流失嚴重,這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龐比隆認為,「去工業化」不僅削弱了西班牙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對國內就業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過去4年,西班牙共失去了80萬個就業崗位,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西班牙應對危機的能力。
瑞典的案例則更有借鑒意義。由於及早意識到「去工業化」的危害,瑞典政府重新加大對工業投入。瑞典在《2010—2011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排名第二,超過新加坡和美國,這與其「再工業化」密不可分。據瑞典中央統計局預測,今年瑞典工業領域總投資將達532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74瑞典克朗),比去年增加10%。預計2012年工業投資還將增加7%左右。
重視製造業是德國的傳統,也是政府、企業和工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政府定期同「研究和創新專家委員會」舉行會議,分析工業國家發展現狀和德國技術生產趨勢。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英美製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製造業的就業穩定,這是危機過後德國的研發密集型製造業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因為「資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僱就很難重返崗位了。
「再工業化」主打高端製造業
面對「去工業化」在產業結構和就業方面帶來的威脅,歐盟委員會幾年前提出了歐盟工業政策的方向與目標,其重點是促進創新,並啟動了以下方案:2007年成立歐洲研究理事會;2008年建立歐洲創新技術學院;實施聯合技術倡議,研發如衛星監測環境與地球安全、微電子工藝燃料電池、葯物創新等技術與工藝,以提升「再工業化」進程。
「去工業化」嚴重的西班牙也制訂了「再工業化」援助計劃,旨在推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實施支持高技術和高生產力的工業計劃以創造就業。2011年西班牙政府共收到了2412份援助申請,受理908份,撥付的援助金額達4.624億歐元,這些援助將帶動16.8億歐元的投資並創造直接就業崗位4676個。
瑞典政府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也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制葯等高端製造業,愛立信、ABB、SKF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
瑞典工會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林德指出,這種製造業的再次繁榮被一些學者稱為「積極的去工業化」,而從生產率及其在實際GDP中所佔的比重看,這其實就是「再工業化」。「再工業化」代表歐盟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高端製造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