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國後我國的農村政策進行了那幾次改革每次調整的原因和影響
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變革或調整,這些變革或調整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產生了不同影響,現歸納如下:
一. 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特點:採取經濟上保護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核心內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結果: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二. 農業合作化
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選,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農業合作化的步伐,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核心內容:將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
結果: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
三. 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黨輕率地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認為這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最好的組織形式。
原因: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發展。核心內容: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強調「一大二公」,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級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
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全國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
核心內容:在農村堅持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結果: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⑵ 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什麼積極影響
工業發展需要規模化的城市及城市人口作為人力資源要素,這些涵蓋工業系統的大量產業工人、家屬以及相應的服務系統的群體人員的生活、居住需要以巨大的優質的農產品供應量作為前提。落後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顯然無以擔當此重任。
工業生產,尤其是輕工業生產需要以穩定的、優質的農產品原材料供應為保障,才能按計劃完成生產任務和訂單,才能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否則工業企業的生產就會因原材料的供應量、質量的的波動而受到干擾。要保證農產品(工業原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的穩定供應,必須不斷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的步伐,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
只有通過加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農業),才能為工業發展騰挪出所需要的大量的土地資源(廠房車間、道路)。在拓展工業規模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廠房、車間和道路,這樣必然要佔用大量的農田、耕地,這對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解決這種矛盾和挑戰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手段,加速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實現以盡可能少的土地產出盡可能多的農產品的目標,從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土地資源。
發展了的現代農業,能有效提高農業勞力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密度,從而將農村多餘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發展中去,為城市工業發展注入所需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農業發展了,城市化進程就會得到刺激和加速這樣對於工業發展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總之,農業,現代化農業是一個現代化工業化強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系統,只有保證這個系統持續、穩定、協調地與現代工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工業化強國的預期目標。
⑶ 建國至今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哪四次重大變化它們對生產力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 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影響: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二. 農業合作化。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選,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農業合作化的步伐,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
三. 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黨輕率地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級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
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全國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⑷ 舉例說明農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哪些原料
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和發展動力,如農業種植棉花,可以為紡織工業提供原料;種植甘蔗可以為製糖工業提供原材料;種植花生可以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材料等等。
農業生產作為一個經濟過程,既要追求高產,還必須強調效率,要計量產出產品數量與消耗資源數量,以及二者之間的產投比。
包括農業系統輸出產品的總量與輸入資源總量之間的比值,也包括初級生產與次級生產的每一子系統的生產產品與其消費資源量之比,實質上是一系列的生態效率與功能問題。
(4)農村為中國的工業化提供了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
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⑸ 新中國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做了哪些准備
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使解放區的三億多農民獲得土地,從而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經濟的發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鞏固了新中國政權,為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安定的國內國際環境;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工業化建設經濟基礎
⑹ 為什麼土地改革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開辟了道路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三次之間的區別:第一次是民族主義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國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階級斗爭時期,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實行有階級區分的土地政策,聯合貧下中農對抗資產階級.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農經濟,減少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阻力,為經濟恢復建設提供穩定的保障.
第三次與前兩次的區別:1.范圍更廣(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進行,這次是在全國包括少數民族地區推行);2.目的有了新變化(以往是為了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為解放農村的生產力和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3.對富農實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擊或限制,這次採取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4.影響更深遠(這次土改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