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東臨紅海,西界利比亞,南鄰努比亞(衣索比亞和蘇丹),北瀕地中海,全境處於一片黃色沙漠之中,惟有一條長達6648公里的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其間,形成河谷綠洲。
古埃及的莎草紙書
❷ 埃及和俄羅斯最主要工業是什麼
埃及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以石油化工業、機械製造業及汽車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埃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業上百家
俄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
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俄重工業發達。
主要工業區
莫斯科工業區: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以汽車、飛機、火箭、鋼鐵、電子為主。
聖彼得堡工業區:以石油化工、造紙造船、航空航天、電子為主,是俄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烏拉爾工業區:以石油、鋼鐵、機械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電力為主。
俄IT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軟體開發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涌現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軟體製造商。
❸ 古埃及的資料
奧塞里斯和伊西斯
傳說奧塞里斯和伊西斯是古埃及太陽神拉的孩子,也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兩人統治著埃及,奧塞里斯教會人們耕種和崇拜神靈,伊西斯將魔法傳授給人們. 天有不測風雲,邪惡之神塞斯貪戀皇權,他殺害了奧塞里斯並企圖霸佔伊西斯為妻.伊西斯沒有接受惡魔的金錢利誘,強忍悲痛踏遍天涯海角,經歷重重災難,終於尋到丈夫的遺體並使之復生,兩人過著隱居的生活,有了孩子何露斯.然而惡魔並不罷休,他再次殺害了奧塞里斯並把他的屍體切成許多塊拋向世界各地.並勸伊西斯回心轉意和他一起統治埃及,因為奧塞里斯已經沒有復生的機會,可伊西斯依舊沒有被悲傷與惡魔的折磨擊倒,她在次上路尋找丈夫的屍塊,這次的旅程比上次更為艱險,就連孩子何露斯也經歷了重重苦難,最後終於把奧塞里斯的屍塊全部找到並組合到一起.何露斯最終擊敗了塞斯,成為埃及的國王,奧塞里斯復活後成了陰間之王,忠貞的伊西斯一直陪伴其左右,成為魔術女神.
不死鳥與鳳凰
Phoenix(不死鳥)
在古希臘和古埃及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傳說中的鳥,它與埃及神話中的太陽神和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有 著密切的聯系。根據希臘的傳說,鳳凰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口枯井附近。
鳥兒就在清 晨的陽光下沐浴,並唱著美妙動聽的歌,而太陽神就停下他的戰車靜靜的聆聽這動聽的歌聲。這時世界上好像就只有鳳凰的存在了。每當鳳凰知道自己要接近死亡的時候(每500年或1461年),它都會用芬芳的樹枝來築巢,然後在火焰中燃燒。當它快燃盡的時候,會有一隻新生的鳳凰從火焰中飛出。它會用沒葯樹的汁液塗在死去鳳凰的屍體上並和它一起飛向太陽之城——Heliopolis。它會將卵放在太陽神的祭壇之前。而在埃及,它卻被描述成為蒼鷺的巢,但在古書上它被說成是孔雀,或者是鷹。而在中國,鳳凰卻被認為是龍的絕配,鳳凰象徵著不朽,復甦和重生。那個時候它常被放在石棺里,他和埃及的Benu,印度的迦樓羅,中國的鳳有著某種聯系 。
這是羅馬詩人奧維德對不死鳥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來的,只有一種例外,它們可以再生,亞述人稱之為不死鳥(Phoenix)。不死鳥並非靠花草果實維生,而是以乳香為食,在降生五百年後它會落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一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沒葯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當它呼出最後一口氣後會悄然死去,此時從它的身體里將飛出一隻新的不死鳥,同樣擁有五百年的生命。等這只不死鳥長大到有足夠的力量時,就會把父母的巢從樹上升起,銜往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城,放在太陽廟里。這個巢是它的搖籃,同時也是它父母的墳墓。」
正如奧維德所說,不死鳥的記載源自亞述人,不過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神話,例如中國的鳳凰、日本的 Ho-oo、俄羅斯的火鳥(Firebird)、埃及的太陽鳥(Benu)、美洲的葉爾(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這些鳥都有死而復生的特點(壽命分別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最早提到不死鳥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神譜》的作者赫西奧德,最早詳細描述不死鳥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底特斯,他說:「我並沒有親眼見過它,只是在繪畫中見過,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黃色的,一部分是鮮紅色的,外形像一隻巨鷹」,而且還擁有美麗的歌喉。
到了公元四世紀以後,不死鳥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傳說壽限將至的成年不死鳥會在巢里自焚,三天後將重新升起,像基督一樣復活,此時的「不死鳥」已經擁有了「永生」和「死而復生」的象徵含義。羅馬科學家普林尼在寫給羅馬參議員馬尼利亞斯的一份材料中曾經提到不死鳥的再生,他說死去的不死鳥的骨頭里會生出一 只小蠕蟲,這只蟲最終成長為新的不死鳥。
有人認為不死鳥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愛干凈的鳥類,它們為了殺死身上的寄生蟲,將翅膀放在火堆的煙上 熏,見者誤以為它們是從火里誕生的。
古埃及神話中的太陽鳥(Benu)與不死鳥有許多相似之處,許多學者認為關於不死鳥的種種神話傳說實際上是對埃及太陽鳥神話的改編,古埃及人將太陽鳥視為太陽神拉(Ra)的象徵,埃及語中的「Benu」意思是「 紫鷺」和「棕櫚樹」,在赫利奧波利斯的太陽神廟中有這種太陽鳥的標志。由於會死而復生,因此它們也常常被視為埃及之王、冥神奧西里斯的象徵(見Ammut)。
阿拉伯傳說中的安卡(Anka)也和不死鳥一樣會在壽限將至時自焚並獲得新生,它們的壽命約為1700年。安卡的體型巨大,足以載動一頭大象,最初被認為是神的完美的創造物,但在後來的傳說中卻成為一種邪惡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時甚至會掠走兒童,於是猶太教徒們大肆獵殺安卡,使這種巨鳥最終滅絕。
古埃及人與貓:
古埃及人制干屍、修墳墓之風盛行。是因為古埃及人認為「肉體死亡為靈魂開啟通往永生的大門」,他們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繼續。古埃及人用鹽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將屍體泡製成「木乃伊」。他們把生前所鍾愛的寵物也做成木乃伊,並跟主人埋葬在一起,希望這些寵物在「來世」也會陪伴著他們。 2001年,考古學家曾在埃及薩卡拉附近發現過貓木乃伊。
公元前525年,埃及和波斯發生戰爭。一次兩國軍隊在尼羅河三角洲上的古城佩魯斯發生激戰,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後來,波斯人想出了一個致敵方於死地的辦法,他們找來好多家貓。當雙方士兵交戰時,波斯士兵突然把貓扔到埃及士兵的身上。埃及人一見到貓,個個驚慌失措,無心戀戰,波斯軍隊乘機一擁而上,殺敗了埃及人,攻下了佩魯斯城。古埃及人與貓之間,有什麼特殊的關系呢?
原來,我們現在家庭里訓養的家貓,最早時是全部生長在野外的野貓。大約至今5000年以前,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發現野外生活的貓抓吃老鼠,於是,古埃及人便捉一些貓放在家裡馴養起來。時間久了,野貓變成了十分溫順的貓,而且抓捕老鼠的本領相當高強。家貓便在埃及人的家裡,廣泛、普遍地繁殖起來。
貓在古埃及是聖獸,傳說夜晚時,太陽所發出的生命之光被藏在貓眼裡保管。每晚太陽神乘坐的船由死者幽魂相伴,行經陰間,毒蛇Apep阻止太陽神飲用船下的水,但貓會現身並斬下Apep蛇首,死者幽魂便發出「喵」聲為貓喝采。埃及人因此能再得見天日,在此傳說中,貓象徵拯救者,蛇則代表死亡與疾病。埃及婦女甚至企圖將貓眼散發出的神秘氣質移用到她們的雙眸上,因而發展出她們特有的眼線描劃法。
古代埃及人把貓奉為月亮女神Bast的化身和象徵,這是因為月亮女神Bast強大無比,是專門掌管月亮、生育和果實豐收之神。貓的某些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如夜行性、毫不隱蔽的性愛生活和多產以及捕鼠以保證糧食豐收,正好和月亮女神Bast的職責相符合,也就很自然地和月亮女神聯繫到一起了。並且,月亮女神的形象也被描繪成人身貓頭,甚至女神的兄弟太陽神,也被描繪成公貓的形象。在埃及月亮女神Bast是貓首,有貓群相伴,因此貓在埃及為聖獸,許多廟宇飼養貓,並按儀式餵食它們。在古埃及,流浪貓會受到善待,家貓則能分享家庭食物。
古代埃及人要為死去的貓舉行隆重的葬禮後進行厚葬。養貓人家的貓死後,全家都要佩戴長紗,剃眉削發,以示哀悼。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在飼養的貓死後,都要給貓塗上香料和防腐劑,放進銅或木製的棺材,裡面放上金制的葉片。然後,把這些棺材送到建有Bast女神廟的布巴斯蒂城,在該廟附近下葬。這些棺材中有的特意用金銀鑄造並鑲嵌有名貴的寶石。陪葬品除了塗有防腐香料的老鼠外,還有許多金銀鑄造的貓形雕像,千姿百態,造型迥異。在崇拜女神Bast 的中心布巴斯蒂地區,就出現了一個龐大的貓墓地。人們把死去貓咪的頭部用石膏定型,再飾以彩繪。製作師將它們的前腿折疊於胸前,再將後腿向上折疊於腹前。製作出的貓木乃伊形象可愛至極。
埃及貓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家貓。早在公元1400年前,尼羅河畔古埃及寺廟的壁畫上,就畫有一種帶斑點的貓的形象。由於古埃及的衰落導致了埃及貓的地位也隨之動搖,直至康士坦丁統治時期,埃及貓才開始作為普通的小生物而存在。1953年第一隻埃及貓傳入義大利,爾後傳入美國,1957年,埃及貓首次在英國倫敦皇家貓展上亮相,15年後得到貓協承認。
埃及貓聰明溫順,膽小脆弱,記億力好,對小孩很有耐心,叫聲輕細、優美,怕陌生人。它的被毛柔軟、光滑而富有光澤。最大特徵是全身各部有各式各樣的斑紋。典型的埃及貓額頭有"M"形花紋,臉頰亦有花紋。頸部花紋呈細線狀,肩部條紋較寬,肩部以後呈斑點狀,喉部有斷成兩半的項鏈花紋,軀體色斑無規則分布,尾毛顏色較深,四肢有橫條形花紋。毛色有三種代表色。銀色:底色為淡銀色,在不規則的銀色條紋上有黑斑,鼻、唇;眼邊緣均由黑線包圍,鼻鏡磚紅色,足趾間黑色。古銅色:底色為淡棕色,在不規則的古銅色條紋上有巧克力色斑點,鼻、唇、眼邊緣均由棕褐色線包圍,鼻鏡磚紅色,足趾間為黑色或棕褐色。煙色:底色為深灰色,灰色中帶有黑斑,絨毛為銀色,鼻、唇、眼邊緣由黑線包圍,鼻鏡為黑色,足趾間黑色。眼睛大,杏仁形,眼梢稍上吊,眼色淡綠色、玻璃綠或粟綠色。小貓高興時眼睛顯得越來越綠,如果生氣,則轉為琥珀色。
人們贊賞貓的敏捷和睿智,贊賞貓的嬌媚身姿和月光般動人目光,贊賞貓的內斂、優雅、自負、忠於自己的感覺。它獨立但又很深情。它很酷,卻不殘酷。
木乃伊的千年傳說
20多年前,中國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一具西漢時期的女屍,在地下保存2000多年,仍然完好無損。那時候,中國人使用的防腐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與中國同為世界文明搖籃的古埃及,在很早的時候,喜歡把國王或大臣的屍體製成干屍即木乃伊保存下來,沒有很高的醫學水平,做不到這一點。與古代中國不同,制干屍在古代埃及甚至形成一種風氣,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埃及,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神話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地神塞布的兒子奧西里斯很有本事,曾一度為埃及國王(法老)。他教會了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如種地、做麵包、釀酒、開礦,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因此,人們很崇拜他,把他視作尼羅河神,人們的生命就是奧西里斯給予的。他有一個弟弟叫塞特,存心不善,陰謀殺害哥哥,奪取王位。
有一天,塞特請哥哥共進晚餐,還找了許多人作陪。進餐時,塞特指著一隻美麗的大箱子對大家說:「誰能躺進這個箱子,就把它送給誰。」奧西里斯在眾人的慫恿下,當著大家的面試了一試。但他一躺進去,塞特就關閉了箱子,上上鎖,把他扔到尼羅河裡去了。
奧西里斯被害以後,他的妻子雨神伊西斯到處尋找,終於找回了屍體。不料,這件事被塞特知道了。他半夜裡又偷走了屍體,把它剖成14塊,扔在不同的地方。伊西斯又從各個不同的地方找到奧西里斯屍體的碎塊,就地埋葬了。
後來,奧西里斯的遺腹子荷拉斯出生了,他從小就很勇敢。長大成人後,打敗了塞特,替父親報了仇,並繼承了人間的王位。他把父親屍體的碎塊從各地挖出來,拼湊在一起,做成了干屍「木乃伊」。又在神的幫助下,使他的父親復活了。
奧西里斯的復活不是在人世間的復活,而是在陰間的復活。在另一個世界,他做了主宰,專門負責對死人的審判,並保護人間的法老。
這個神話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後來,埃及法老聽到了,便利用它來欺騙人民,說法老有神的幫助,因此活著是統治者,死後還是統治者。誰要是反對法老,那麼,他活著時會受到懲罰,死後也不能順利通過奧西里斯的陰間審判。
此後,每一個埃及法老死後,都要把奧西里斯的神話表演一番。第一步是舉行尋屍儀式。第二點是舉行潔身儀式,即把屍體解剖,取出內臟和骨髓,製成干屍「木乃伊」。具體方法是,先把屍體浸在一種防腐液里,溶去油脂,洗掉表皮。70天後,把屍體取出晾乾。在腔內填入香料,外面塗上樹膠,以免屍體接觸空氣和細菌,然後用布把屍體嚴密包裹起來。這樣,經久不腐的「木乃伊」就製成了。第三步是誦念咒法,為「木乃伊」開眼、開鼻、開耳、開口,把食物塞進它的嘴裡。據說,這樣就能像活人一樣呼吸、說話、吃飯了。最後是埋葬儀式,把「木乃伊」裝入石棺,送進他們生前為自己經營的「永恆住所」——墳墓里去。
古埃及人在很早時,就有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的繼續,因而熱衷於制干屍、修墳墓。他們用鹽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將屍體泡製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風的墓中,就可經久不壞。深藏墓中不會腐爛的屍體,靜靜等待著死的靈魂重新回來依附於肉體。
古埃及人又意識到,人的復活只能在陰間,而不是在人間。因而,屍體同靈魂的重新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宮。作為統治者的奴隸主為了滿足自己死後生活的需要,不惜動用國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建造墳墓,金字塔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墳墓里還必須擺放各式各樣生前的生活用品,便於死者享用。
「木乃伊」的製作,夾雜著一些神秘和迷信的東西,就「木乃伊」製作本身來說,它反映了古埃及醫學水平所達到的成就。在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埃及人積累了不少解剖學的知識,初步了解到人體血液循環和心臟功能的關系,以及大腦對人體的重要作用。今天能看到的《愛德溫·史密斯紙草》是古埃及最重要的醫學文獻。這部醫學著作是19世紀60年代一個名叫愛德溫·史密斯的人發現的,大約是公元前1600年的抄本,其中最古的部分可以上溯到中王國時期。紙草上半部系統地敘述了人體的構造,很有一點像今天的人體解剖學,並列舉了48種病例,分為可治、難治、不可治三種類型,還對病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可惜的是,下半部已經失傳。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醫生施行外科手術的圖像。這些都說明古埃及醫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古埃及的醫學成就直接與他們解剖屍體、製作「木乃伊」有關。
古埃及法老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稱。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在古王國時代僅指王宮,從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作為頌詞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以後,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將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是國家政權的最高代表,掌握軍、政、神權。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另外,古埃及年表如下
1 Egypt年事表
前王朝時期(前3500-前3050)
蠍王(King Scorpion)
偌
卡
納爾邁(King Narmer)
一、埃及文明的發生
自然環境和居民 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也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 「黑土地」)。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為狹窄的河谷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埃及的河谷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乾燥,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徵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文明的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系的萌芽。在屬於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里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志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志)。在屬於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 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徵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志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里•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里兩地,發現了與普通人的十分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劃槳,還有一人端坐於其上,此人顯系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以鷹為其標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為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
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元號為,表示一塊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干個。在這些小國家裡,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元號為。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牆圍護起來,成為一個要塞。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並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於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
附:前王朝埃及考古文化表
按:學者們對前王朝時期埃及各文化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此表根據霍夫曼《法老前的埃及》一書繪制。見該書第16頁。
早王朝時期據曼涅托(生活於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歷史劃分為若干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為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里、阿卑多斯等地進行的發掘,本世紀30—50年代初在開羅附近尼羅河西岸的薩卡拉進行的發掘,為研究早王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反映了埃及的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里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反映了納爾邁國王對北方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帶回了大批戰俘和其他虜獲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刻著他從北方俘獲了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和142萬頭小牲畜。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了納爾邁對利比亞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在納爾邁調色板的正面,這位國王頭戴象徵上埃及王權的白冠,在調色板背面,他又戴著象徵下埃及王權的紅冠,也表示了他對南部和北部的統治權力。但是,納爾邁實際上並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統一整個國家。
在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其餘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與他們進行過統一戰爭有關的。例如,阿哈國王的一件文物上刻著俘虜的場面,並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銘文;阿哈還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個為舍易斯諾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廟。又如,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登統治時期的雕刻中,國王登的頭上同時戴著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白冠和紅冠,還第一次採用了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雙重王銜,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謝海姆的國王雕像的基座上,還刻著他殺死「北方的敵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對北方戰爭的巨大規模和殘酷性。大概他通過這些戰爭,才最後征服了北方,統一了全國。因此,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國王是一個人)才採用了「荷魯斯和塞特」雙重王銜,他的較完整的名字後都附加有「在其中的兩個神和睦相處」,這顯然意味著埃及傳說中的兩個部分(以塞特為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魯斯為代表的下埃及)的統一。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統一使尼羅河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也有利於在更大的規模上利用尼羅河、發展灌溉農業,從而大大促進埃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帕勒摩石碑》中對尼羅河水每年漲水情況的記載就是一個證據。
隨著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於薄弱,已遠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這些新設立的國家機關明顯地是以國王為中心的,這表明了王權的逐步加強。君主專制在逐漸形成:王位世襲制出現了,王權神化明顯加強了,國王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在國王阿哈的墓中,發現有一個王室地產模型可以為證),組成了王室經濟。現代學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後的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不過,有的學者認為,嚴格地說,可能要到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國王才稱為法老),即把他們視為專制君主。
❹ 介紹一下古埃及的手工業
銅石並用—古埃及的手工業奠基古埃及文明的生產力基礎是古埃及人對銅器和石器這些基本的物質資料。
早王朝時代的埃及開始有一些銅器製品,但真正開始廣泛使用銅器製品是從古王國時代開始,但是銅石並用的局面依然被保持。古埃及人的基本生產工具主要是銅製作刀、斧子、鑿子、錛、鋸等。他們就是用這些生產工具建造出了包括金字塔在內的許多堪稱奇跡的建築,雕鑿的痕跡依舊保留在這些建築身上。從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的壁畫中可以看到,古埃及人掌握了對銅器的熔煉和鍛造的手工工藝。
除了銅器,古埃及人加工的金屬還有鉛、金、銀和鐵。從胡夫王的母親海泰斐麗絲墓中出土的文物證明,在古埃及當時銀子是比金子更為稀少和貴重。對於金屬的大量需求,必然引發古埃及帝國對周圍礦山的開采,甚至不惜採取戰爭手段來掠奪。古埃及的石材主要採用的是大理石、石灰石、雪花石膏板岩、玄武岩等石材。僅胡夫王的大金字塔就採用了2.5噸重的石塊,共計230萬快。
熟悉埃及的人都知道,今天的埃及在信仰伊斯蘭教後是普遍禁酒的,酒在埃及除了像霍爾戈達這樣的旅遊城市比較好買一些在其他小城市都是非常稀少的。我們逢有節慶想喝一杯,搞到的一點酒著實是不容易,而且價格都不菲。但是誰能想到,五千年前,這個過去確實世界上最早發明啤酒的國度。
在古埃及第2王朝時期,埃及就出現了「啤酒」和「甜啤酒」,而且酒已經為廣大平民百姓所普遍引用。其實在阿拉伯民族的早期也是不禁酒的,賈希利葉時期的文學就有許多贊美酒的詩篇流傳下來。
最早發明啤酒的國度----古埃及
熟悉埃及的人都知道,今天的埃及在信仰伊斯蘭教後是普遍禁酒的,酒在埃及除了像霍爾戈達這樣的旅遊城市比較好買一些在其他小城市都是非常稀少的。我們逢有節慶想喝一杯,搞到的一點酒著實是不容易,而且價格都不菲。但是誰能想到,五千年前,這個過去確實世界上最早發明啤酒的國度。
在古埃及第2王朝時期,埃及就出現了「啤酒」和「甜啤酒」,而且酒已經為廣大平民百姓所普遍引用。其實在阿拉伯民族的早期也是不禁酒的,賈希利葉時期的文學就有許多贊美酒的詩篇流傳下來。
比啤酒更早一點,古埃及人已經製造出了葡萄酒,不過當時葡萄只是在王家貴族的領地上栽培,葡萄酒產量不高,因此通常被用做獻祭給神的「神酒」。宴會上葡萄酒也是貴族們的貴重飲料。
用農作物能大量釀酒也可以讓我們想像出當時古埃及農業的發達。埃及的食品加工業興盛,第四王朝的獻祭名單中就發現了幾種類型的麵包,如:「堅定地(麵包)」、「圓形的」、「大麥麵包」、「小麥麵包「等等。
以下為網路資料
❺ 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活躍區域主要在哪裡
公元前3000年左右,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兩岸和下游的三角洲地帶,出現了初期奴隸制國家。此後3000年間,古代埃及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古埃及成為世界著名文明古國之一。
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
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 。
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發現羅塞塔石碑,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解讀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學才誕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見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6)古埃及工業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社會
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君主為法老,這個詞語解作宮殿。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君主擁有如神一樣的權力,因此他們不會直稱君主的名字,只稱他為法老。君主之下有貴族、祭司和官員,他們是古埃及的特權階級,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及擁有田地和奴隸,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
而農民、工匠和商人則屬於古埃及的平民階級,生活平穩,卻不艱苦。奴隸(即戰俘或罪犯)屬於古埃及的最底層階級,沒有任何權利,生活極之困苦。
國家和政府
古埃及一直是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都歸屬於法老,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的王權還被神化,稱為神王。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於宰相,其權力僅位的,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徵兵、祭祀等等。
維西爾職位重要,古王國時期一般由王子擔任,老國王去世後則可以由王子繼位。古王國衰敗後,維西爾職務開始被非王族控制,並開始威脅法老的王位。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阿蒙涅姆赫特取代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埃及第十二王朝。後來一些法老曾試圖削弱和分散維西爾的權力,如設置兩個維西爾等,但維西爾成為法老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經濟
大部分古埃及人是農民。埃及位處沙漠地帶,而尼羅河每年7月都會泛濫,但古埃及人懂得修築水庫儲起泛濫的河水,並在曾受河水泛濫的土地上耕種,讓水患變成為水利。他們又懂得挖掘水渠引水灌溉農作物,並發明用牛拉動的犁耙,翻鬆泥土來種植農作物。此外,他們還發明抽河水灌溉農田的汲水器(shaf)。
部分古埃及人是商人。雖然埃及大部分的地區都是沙漠,但尼羅河沿岸卻盛產一種稱為蘆葦的植物。蘆葦浮力大且能防水,所以是造船的好材料。古埃及人就以蘆葦作材料造船,並乘坐這些蘆葦船在尼羅河、地中海及紅海一帶航行,與當地居民進行以物換物的貿易。通過這些貿易往來,古埃及人把他們的文明及生活方式傳播至其他地方。
古埃及地理位置是亞洲和非洲的樞紐,另外其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對其他手工業產品有很大需求,因此古埃及是古代重要的貿易中轉和加工國家。古王國時期,古埃及經濟發達,出現很多剩餘的產品,以物易物的商業模式產生。當時埃及對外的貿易對象主要有努比亞、黎巴嫩、蓬特等地,也不時伴隨有軍事掠奪,不完全是平等交易。
❼ 古埃及的經濟市場是什麼樣
古埃及經濟是一種古老的「計劃經濟」,由國家絕對控制經濟生活是埃及文明的顯著特徵之一。它不僅控制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大部分生產,而且還負責產品的分配。其居民分為六個等級:王室;僧侶;貴族;書吏、商人、工匠、農民;農奴;奴隸。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極為懸殊。埃及人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婦女地位較高,允許其擁有財產和繼承財產,並可繼承王位。其經濟基礎是農業,也已高度發達。手工業也在公元前3000年已頗具規模。公元前2000年以後,埃及商業也得到迅猛發展。
❽ 埃及在哪個洲埃及的首都在哪裡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首都是開羅。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首都是渥太華。是英聯邦國家之一。
英國位於歐洲,首都是倫敦。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首都是莫斯科。
日本位於亞洲,首都是東京。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巴西位於南美洲,首都是里約。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
(8)古埃及工業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埃及位於地中海和紅海中間,領土包括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國家地跨亞、非兩洲。面積為100.2萬平方公里,其中96%為沙漠,埃及海岸線長2700公里。世界最長的尼羅河南北縱貫全境。埃及人口為6598萬,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除有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等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跡外,還有美麗的紅海海濱和雄偉的阿斯旺大壩。今日埃及是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代交會的十字路口,這塊神秘的土地像一塊磁石一樣,每年吸引著280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於非洲領先態勢。也是非洲大陸第三大經濟體。其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北非、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