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人均工業總產值最低的省份是西藏,甘肅,雲南,貴州還是海南
貴州
⑵ 中國十大工業省份分別是
根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各省份工業增加值數據梳理統計發現,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福建、湖北、四川、湖南和河北是工業增加值最大的10個省份。其中,江蘇與廣東差距在縮小,浙江有望超越山東,福建一省則超越了東三省之和。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增加值前五的省份,與GDP前五的省份剛好一致。可見工業是決定經濟大省地位的壓艙石。其中,前四名的省份工業增加值都超過了2萬億元。
(2)中國哪個省沒工業擴展閱讀
西藏貴州福建增速位居前三:
從2010年以來工業增加值的增幅來看,增速最快的10個省份分別是西藏、貴州、福建、湖北、安徽、陝西、江西、雲南、寧夏和江蘇。總體上以中西部省份為主,南方省份居多,且前八名的省份增幅都超過了100%。
貴州的工業增加值自2010年來增長了199.69%,位居第二,同時貴州也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這也與工業化快速推進有關。
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26日,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
與此同時,貴州的特色工業也快速發展。根據遵義市統計局的分析,近年來,中國白酒經過深度調整,逐步走出低谷,迎來上升期,遵義市白酒產業也因此獲得了快速發展,對全省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全省工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遵義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工業總量的七成都是以茅台為代表的醬香酒的貢獻。
⑶ 中國27個最窮的省排行榜
答:中國十大最窮省會城市排名:
第一名:貴陽貴陽的自然風光不錯,礦產資源豐富。但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實在是招商引資的大忌;外加上貴州還是貪官頻出的高危區。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落後,在省會中經濟GDP總是墊底的省會城市。
第二名:銀川這里被譽為」塞上江南」,水草豐美,是沙漠中的明珠。但是資源頻貧乏,經濟優勢不明顯,多以簡單粗放的產業為主。經濟水平位居省會城市倒數第二。
第三名:拉薩多少人心中的聖地,一個無污染的靈魂之地。這里沒有轟鳴的現代工業,質朴得讓人感動。山川遍布,景色優美,但交通也不方便。世界屋脊可真不是好征服的。雖然經濟不發達,但是中央一直再大力援藏,相信未來經濟水平會有提高。
第四名:西寧這里有氂牛、青海湖、寺廟,但是經濟發展缺乏推動力。擁擠的西寧,缺乏一點規范。但是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會讓人驚艷。如果旅遊市場再規范一下,可大搞旅遊業的。經濟水平暫時還處於落後狀態。
第五名:蘭州母親河穿城而過,哺育了兩岸兒女。但是地處內地,而且交通很是擁堵,現在蘭州在轟轟烈烈的開山造城,規劃地鐵。都說西部之行,從蘭州出發,其實蘭州並沒有聞名遐邇的景點。雖然石油產業還行,但經濟發展受局限。
第六名:太原這是號稱2千多年歷史的龍城,卻是一座被煤炭工業包圍的城市,靠煤炭換來的帶血GDP不會長久。目前太原正在考慮轉型,城市大修大建,據說是10條路7條堵。未來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不過太原的環境確實改善了不少。
第七名:合肥很多人眼中,合肥似乎沒有什麼特色,在中部城市中經濟靠後,雖然靠著江浙,卻也沒有沾到半點光。這種尷尬的地位,讓合肥的經濟沒能迅速騰飛,未來拭目以待吧。
第八名:長沙有個大名鼎鼎的湖南衛視,但是其他的表現很一般。娛樂產業還是拉動不了整個長沙經濟的發展勢頭。目前城市還是很古樸,要加強招商引資,需加強城市建設。
第九名:西安這個古都也上榜了,很好奇。但是西安的經濟很有潛力,是西部的窗口城市,交通位置和歷史文化都很不錯,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第十名:長春一座老工業城市,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鼻祖,紅旗轎車就是在這里製造的,都說長春一汽工人待遇不錯。但是除了這個之外,長春經濟真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了。
⑷ 中國最窮的省份排行榜。
貴州省(人均GDP最低),西藏自治區(GDP總量最低),甘肅省,青海省,雲南省。
1、西藏
雖然這幾年西藏發展得也是不錯,但是相對廣東、浙江這些大省來說就不是很夠看了。西藏2018年GDP重量是在1400億,增量是在89.1億,相對於2017年上升了不少,但是卻成為了中國最窮的一個地方。不過這幾年關於西藏的政策越來越多了,相信未來會慢慢好起來。
2、青海
青海是一個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去青海旅遊的人並不是特別的多,所以旅遊業發展並不算特別的話。2019年,青海省生產總值2965.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不過幅度卻不算十分的大。
3、雲南省
雲南人口不少,但是GDP總量上竟然都排到人口小省吉林省後面了,不過雲南軟實力方面還是可以的,旅遊資源基本上無敵了,教育上也還過得去。和廣西一樣,未來東南亞經濟熱騰起來,雲南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4、貴州省
貴州情況和江西應該差不多,就是屬於落戶山區什麼的,GDP總量上,省會貴陽也算不上一城獨大,可以說發展得比較平均。人口上和山西體量差不多,總之沒什麼太突出的地方,各方面都不是太發達,中國最窮的省份排名倒數第四很正常。
5、山西省
山西人均GDP竟然在中國最窮的省份排名中排第五,山西古代有晉商、當代有煤老闆,竟然沒能拉動江西整體的經濟。同時江西高等教育等軟實力也是一般。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全中國17個省級行政區內,其中以西藏自治區為最多,其後為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國家級貧困縣,又稱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或貧困縣,是國家為幫助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准。
全國共有5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
2014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一個扶貧日。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
(4)中國哪個省沒工業擴展閱讀:
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道路交通。經過多年發展,全國交通主網干線已經基本健全,但是貧困地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村組內道路還欠賬很多。
二是生產用電。現在生活用電基本解決了,但是西部貧困地區還有20%的行政村缺少加工生產所需的三相電,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三是農村住房。目前國家對農村危房改造有補貼,但是農民自己還是要出大頭,越窮的人越享受不到補貼、越蓋不起房子,住房不安全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四是教育問題。山裡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嶺去上學,有的父母不得不搬到學校附近陪讀。還有的貧困家庭孩子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出現因學致貧現象。
五是醫療衛生。貧困地區缺乏醫療資源,小病扛、大病拖,最後全勞動力弄成半勞動力、半勞動力弄成沒勞動力。一人得大病,全家跟著窮。
參考資料:新華網-國務院扶貧辦主任:中國貧困地區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⑸ 中國工業分布情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
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
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5)中國哪個省沒工業擴展閱讀:
一、中國工業發展歷程: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
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
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
二、工業地位
工業是唯一生產現代化勞動手段的部門,它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當代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工業還為自身和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為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供工業消費品。
它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除此以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業的發展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是逐步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推動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
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資源以及原材料進行加工或裝配的過程。這是一個工資相對較高,但工作也比較艱苦的行業。對從事此行業的人要求有一定的體能和技能。
⑹ 現在我們國家哪個省缺少勞動力
今年以來,由於經濟迅速回暖,一些沿海地區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春節剛過,東部沿海地區就出現大規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萬。有網友指出「民工荒」實際上是「民工權利荒」,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和制度的短缺。也有人認為珠三角「缺工」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本質上講,珠三角並不「缺工」,缺的是企業「遠見」 今年以來,由於經濟迅速回暖,一些沿海地區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停工狀態。企業紛紛上調工資,調低學歷、年齡等限制,希望緩解用工荒。而在號稱「世界工廠」的擁有500多萬外來打工者的東莞,缺工過百萬。(2月21日《武漢晚報》)雖然這種報道不算新聞,但我依然覺得這種報道是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因為只有這種警醒式報道的密度變大,才能引起我們社會的高度與寬度反思。當前,缺工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提薪腳步緩慢,但根本原因還是我們社會的工種歧視意識的長期發酵所釀制。給工人加薪,鑄就勞動公平,歸還一線工人的尊嚴,是一個方面,但尚無抵達解決缺工現象的內核。一份資料顯示,2006年,美國三大汽車工人的平均年薪超14萬美元,同年的美國教授平均年薪為9.29萬美元。雖有人批駁這是「腦體倒掛」,但這說明,在美國製造業,工人是受到社會價值的廣泛肯定。我國產業工人2008年的平均工資僅為日本工人的五十分之一,日本經濟在1950~1980年的30年增長中,工人收入的增速很快,從不到美國人的10%一下子與美國人相當。而我國經濟在近30年增長中,GDP與財政收入打了幾個滾,但工人的年薪增長至今不足美國工人收入的10%。究其原因,便是我們社會缺乏對待一線工人的敬重意識。一些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停留在粗線條型、直線型。以壓低勞工成本為本能管理意識。在世界分工中,這些看起來較之內陸經濟發達的地方,製造業長期處於低級加工鏈。完整而有靈魂的企業形態並不具備,更像是世界工廠里的一個只聞榔頭聲響的生產車間。在這個車間里,鮮有技術革新、品牌推廣、知識產權、銷售終端。更讓人憂慮的是,不僅是上億外來工生存與勞動價值的國家意識迷惘,一大批中小企業甚至包括壟斷國企里,一線工人的命運也漸次跌入低谷。所以,沿海地區普遍存在的缺工現象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國家意識問題,是允許少部分人無限制地切分大部分人的勞動蛋糕的習慣性漠視,更是需要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合理的社會問題。 相關新聞:企業追著農民工司令要人 多省限制勞動力輸出 來源:中國經濟網春節剛過,東部沿海地區就出現大規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萬。南方企業紛紛到河南「搶人」,給本土企業用工也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一些本土企業,為留住熟練工人,早在年前已為員工漲了工資。據了解,不僅是河南企業,外省一些政府部門專門出台文件,限制勞動力外流,以滿足本地企業的用工需求。現象:企業排隊向「農民工司令」要人春節過後,一些農民工還在為工作發愁的時候,殊不知,沿海地區正在遭遇用工荒。據《武漢晚報》報道,目前,深圳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製造業需要大量普工。由於工人難招,很多企業將招工年齡放寬到45歲。即便如此,很多企業還是招不到人。廣州預計缺工量達15萬人。特別是餐飲業的前台和樓面服務員,平均1名求職者,有近5個對應崗位可供選擇。東莞缺工更為嚴重。今年東莞最大的人才市場――智通人才,舉行節後首場招聘會,200餘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4000多個崗位,只吸引了2000餘人進場。滬蘇浙閩和廣西北部灣等地,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缺人。這些消息,讓「農民工司令」張全收感觸很深。昨日,張全收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不僅是沿海地區,現在就連中西部很多城市,也開始缺人了。張全收自豪地說,現在,很多用人單位招不到人,排隊到他門口要人。對策:外省已開始限制勞動力輸出由於用工缺口較大,沿海很多城市開始提高最低工資標准,試圖吸引農民工的光顧。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人士表示,今年深圳將上調最低工資標准。有調查數據顯示,70%的人認為,深圳市的最低工資標准應該定在1500元到2000元。河南省人力資源市場一位負責人稱,由於經濟發展,很多中西部省份也開始出現用工荒,有些省份已出台政策,限制勞動力外流。他說,盡管河南省勞動力比較充足,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向外輸出勞動力的增幅也不再是高速增長了。針對南方出現的用工荒,河南本地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採取措施應對。河南一生緣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麗娜稱,為留住員工,他們年前已為員工漲了工資,平均漲幅在10%左右。鄭州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的張經理稱,現在,他們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尤其是熟練工人。張經理稱,春節剛過完,他們就忙著與人力資源市場和人才中心聯系招人,並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貼廣告招工。張經理坦言,在目前招工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他們也考慮適當提高工人工資的辦法,留住熟練工人,避免出現用工困難局面。 原因探究:「用工荒」背後實際是「民工權利荒」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伊歌千萬不可將「用工荒」的警號誤解為政府可以放棄積極的就業政策,恰恰相反,勞動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約束,還不能完全自由流動。「民工荒」實際上是「民工權利荒」,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和制度的短缺。經濟學中有「劉易斯拐點」之說,意指勞動力從無限供給到短缺的臨界點。半個世紀前,美國的經濟學家劉易斯創立了「二元經濟發展模型」,指出發展中經濟體工業化的初始條件是資本稀缺、勞動力過剩,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部門會不斷吸收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工資水平並非取決於勞動力的供求關系,而是取決於農民的收入水平。當工業化將剩餘勞動力都吸納干凈,工資水平就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如果不提高工資福利,不改善勞動條件,就雇請不到所需的勞動力。簡而言之,在「劉易斯拐點」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漲工資也會有源源不絕的勞動力;在「劉易斯拐點」之後,是工作求人,不漲工資就找不到合適的員工。春節後,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東珠三角地區用工缺口達200萬。常年約有1200萬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現了「用工荒」。「有專家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為內地普遍現象,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加速喪失優勢」。這是否說明中國已經出現「劉易斯拐點」?(2月21日《武漢晚報》、《新快報》)早在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就曾提醒:我國的勞動力正由過剩向短缺轉變,拐點將在「十一五」期間出現,確切的時間可能是在2009年。當時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出現的「招工難」,也為這種觀點提供了部分驗證。沒料到隨後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外部需求萎縮,出口加工業收縮,大批農民工被迫返鄉,有機構預測就業崗位缺口達千萬個之多。一時間,「劉易斯拐點」之說似乎不攻自破。可是,隨著經濟強勁反彈,「保增長」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從沿海地區向內陸省份蔓延之勢。其實,如果不是將「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機械地設定在某個時間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過程,經濟危機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後「拐點」的出現;那麼,判斷中國正在或即將出現「劉易斯拐點」是基本符合實情的。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勞動力市場為「劉易斯拐點」拉響的警號。對於這一警號,在勞動力市場中交易的企業和農民工的反應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處安徽的廣德開發區,「我們這里的工資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樣,待遇並不差」;開發區內企業給工作中的年輕工人播放流行音樂;新一代農民工選擇在家鄉打工;等等。倒是身處市場之外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千萬不要誤解了這一警號。「用工荒」並非意味著傳統勞動力密集產業加速喪失優勢。且不說中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勞動力的相對價格優勢不會立刻喪失;更不用說中國的勞動人口總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億,比現在的總量還要大,屆時勞動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67%,仍高於現在的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因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雖然斷言「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卻仍認為「我國在勞動力供給方面的優勢會長期保持」。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就業群體,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千萬不可將「用工荒」的警號誤解為政府可以放棄積極的就業政策,恰恰相反,勞動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約束,還不能完全自由流動。「民工荒」實際上是「民工權利荒」,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應將「用工荒」作為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契機和動力,改革稅收制度、戶籍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提供農民工子女就學、職業技能教育等公共產品;而不是通過修改法律等手段將政府責任轉嫁給企業。 網友熱議:珠三角民工荒給企業家上了一堂警示課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楊金溪今年以來,由於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於停工狀態。企業紛紛上調工資,調低學歷、年齡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緩解。2月21日武漢晚報有資料顯示,全國農民工有2.3億人。我國農村有大量富餘勞動力,許多農民亟待離開土地,向城市轉移,尋找就業崗位。為何今年以來,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出現嚴重「缺工」的局面?筆者認為,珠三角「缺工」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本質上講,珠三角並不「缺工」,缺的是企業「遠見」。農民工離鄉背井,外出打工,圖的是賺錢。因此,哪裡賺錢多,他們就會湧向哪裡。如果外出打工收入低於種地收入,他們自然會選擇回家種地。到珠三角打工的農民工,倘若收入過低,自然會選擇離開。早在今年春節前,東莞「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進言,東莞最低工資標准應由770元調至900~1000元。理由是:一味維持最低工資不變,外來人員會逐步流向其他城市。其實,既使東莞將現在的最低工資標准770元調至900~1000元,也難以留住打工者。扣去房租、吃飯和日常用品,打工者早已所剩無幾。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哪個打工者還願來東莞打工?眼前的「缺工」,是對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的懲罰!有遠見的企業,應堅持待遇留人的原則。珠三角「缺工」還呈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這就是由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東莞不少企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型,使得技術工人的需求猛增。現實情況是,不少企業只顧上班時間讓員工拚命付出,而對員工下班後的技術培訓卻很少問津。有遠見的企業,應該看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在技術人才儲備上加大投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那些「臨時抱佛腳」的企業,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珠三角「缺工」,還讓我們看到一些企業缺少對員工的關愛之心,缺少對員工的以誠相待。由於缺工嚴重,東莞許多企業為留住老員工,將工資拖後一個月發放已成慣例。甚至在春節前,一些企業將兩個月工資拖到春節後發放。這樣做也許暫時留住了員工,但卻難以留住員工的心。一旦有機會,員工就會炒老闆的「魷魚」。珠三角「缺工」,給一些企業上了一堂警示課。解決之道:解決節日用工荒需用「政策留人」 來源:中國廣播網中廣網北京2月22日消息隨著經濟的回升,深圳的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深圳的製造業需要大量普工,月工資基本在人民幣1700到1800元(含加班費),而且企業都放寬了用人標准,45歲以內的農民工也能在深圳找到工作。對此,中國之聲特約評論員王健做如下點評。王健:珠三角在節後又出現了用工荒,其實每年春節之後,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去年的情況是稍微有點特殊,去年是金融危機影響最深的時候,很多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對用工的需求沒有那麼大,當然去年我們回頭看看,也沒有出現洶涌的進城大軍的情況。有幾個原因,每年為什麼會出現用工荒,最主要還是季節性的因素,回家過年這幾個字,在我們中國人心裡是有很重要的感情因素的,尤其是農村,很多地方正月十五之後才能開始幹活,有的整個正月都很少出去打工,所以用工荒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還會繼續下去。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同時提到了三個很重要的字:城鎮化。有人說城鎮化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格局影響很大,我想說中國城鎮化對於整個世界的經濟走勢和格局都會有很重大的影響。怎麼解決我們部分地方一年又一年的周而復始出現的用工荒,我覺得本質上是一個怎麼解決好城鎮化的問題。剛才有一個特寫,說是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這只說對一方面,你用感情留人,感情再好能比得上農民工對於家鄉,對於故土的感情嗎?能比得上農民工對於家人的思念嗎?你待遇再好能讓農民工今年不回家過年,你能讓他明年、後年都不回家過年嗎?我覺得不可能。所以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後面我想加上一個政策留人,怎麼樣讓農民工進城之後呆得住,把城裡當成家,產生對家的感情,這就必須通過政策層面來解決,也關涉到城鎮化整體的進程是否順利。剛才有篇報導說,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去年我們出台,這就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我們怎麼解決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孩子的戶口、上學等等問題。我們知道中國的農民對於家鄉的故土是有依戀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本身就已經割斷與土地的聯系,其實本身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的政策要讓農民工感到希望,感到他們的勇氣獲得了獎勵和支持,城鎮化的進程才會更加的順利。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破解「用工荒」來源:新快報今年以來,由於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於停工狀態。企業紛紛上調工資,調低學歷、年齡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緩解。面對來勢洶洶的「用工荒」,企業採取提高待遇、降低門檻的辦法來應對,這或許能取得一時之效,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我們看來,破解「用工荒」的根本途徑在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用工荒」說白了就是農民工荒。人數達到1.5億左右的農民工,為我國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然而,許多城市仍把農民工當成過客,實行「經濟接納、社會拒入」。在身份上,多數企業都還沒有把農民當作穩定的產業工人,城市也並沒有敞開胸懷,把他們當成真正的市民。在權益上,他們與城市產業工人相比,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待遇,處於城市裡的社會底層。他們承擔著城市最累、最苦、最臟、最險的工作,卻拿著最低、最少的工資。農民工的各項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例,雖然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企業要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職工繳納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險,但是現實中多數的農民工游離在社會保障之外。對於城市而言,農民工只是無根的浮萍。權益的匱乏、身份的迷惘、生活的壓力、「候鳥式」的生活,讓部分身心俱疲的農民工選擇了逃離。「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正在於,農民工對城市缺乏歸屬感,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他們用自己的腳步做出了「逃離城市」的選擇。「用工荒」的出現,沖擊著舊有的農民工管理方式,它說明以損害農民工利益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也是行不通的。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出現,他們具有更強烈的權利訴求和較強的法律意識,他們不能容忍拿著極低的工資,在惡劣的勞動環境里,沒日沒夜地工作和加班。要想讓「用工荒」不再出現,我們唯有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成為城市的真正主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詞,傳遞出中央對第二代農民工的關切。而毫無疑問,「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要求,已經不再限於初級的生活條件,更多是對自身權利的追求。這就有待於我國城鎮管理政策盡快作出調整,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工融入城鎮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要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政治、經濟、社會待遇,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讓農民工像市民那樣在城市「體面地生活」。
⑺ 中國十大最窮省會,你知道是哪裡嗎
第十名:長春
一座老工業城市,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鼻祖。
第一名:貴陽
貴陽的自然風光不錯,礦產資源豐富。但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實在是招商引資的大忌;外加上貴州還是貪官頻出的高危區。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落後,在省會中經濟GDP總是墊底的省會城市。
⑻ 廣東是不是中國工業體系最完整的省份
工業體系指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實力及技術的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小至一個工業聯合企業,大至一個國家甚至國家集團的工業,都可視為某種工業體系。
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①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②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③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廣東是中國工業第一省,不論是產值、效益還是國際化,廣東工業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世界工廠三分在中國,而中國工廠三分在廣東。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⑼ 中國十大工業省份中,為何大多數都在南方
中國十大工業生產省區前不久數據信息由中國統計局發布,除開數據信息以外針對11月份產業發展還幹了發展趨勢的剖析,現階段總體是發展趨勢不錯而且是穩中帶升。針對高新技術加工製造業增長速度還出現了新紀錄,此外加便是高端裝備製造、日用品加工製造業也是曾都較為快。接下去大家看一下這一十個省區全是這些省區。依據此前中國統計局發布的今年各省區工業總產值數據信息整理統計分析發覺,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河南省、福建省、湖北省、四川、湖南省和河北省是工業總產值較大 的10個省區。
第二經濟發展強省江蘇省以37825.32億人民幣的工業總產值穩居第二。與廣東省類似,江蘇省的工業生產加工製造業也是深層朝向全世界銷售市場的。改革開放後,挨近上海市的蘇南地區出口導向型產業鏈迅速發展趨勢,相鄰上海市的蘇州市根據與上海市分工協作,工業發展得到髙速發展趨勢,並發展趨勢變成全國各地工業總產值最大的城市。從發展趨勢趨勢看來,近些年江蘇省與廣東省的工業總產值差別在縮小。數據信息顯示信息,二零一四年廣東省工業總產值領跑江蘇省2181億人民幣,到今年這一差別變小到1546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