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化國家有哪些社會問題

工業化國家有哪些社會問題

發布時間:2022-07-23 07:01:28

Ⅰ 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產生哪些問題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史上,20世紀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國家在取得一定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犧牲了一定的社會發展,如環境惡化、溫室氣體排放超標、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等,這些都使那些華麗的增長數字顯得暗淡無光。尤其是「貧民窟」,這個被初到某些剛剛探索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的遊客稱之為「景緻」的字眼,在從事社會經濟研究的學者眼中卻顯得那樣的刺眼。因為它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矛盾,從而形成與經濟增長格格不入的沖突。本文試圖從農村勞動力流動這個角度闡述「農民的城市」所揭示的拉美國家城市化問題,來影射中國大陸目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存在的不足。

一、現象:城市化與逆向城市化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拉美國家普遍走上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拉美地區的城市化也進入一個高潮期。1950年,拉美地區的城市人口(2萬人口以上的市鎮居民屬於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1.6%,1980年達到65.6%,已接近於歐洲的城市化水平。(蘇振興:《發展模式與社會沖突:拉美國家社會問題透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頁)根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統計年鑒2002》各國的最新數據顯示,2000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阿根廷為89.6%,巴西為79.9%,墨西哥為75.4%,最高的烏拉圭為92.6%。到2010年,預計上述四個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將分別為阿根廷91.4%、巴西83.1%、墨西哥78.8%、烏拉圭93.7%。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墨西哥城(1640萬人)、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1387萬人)、巴西聖保羅(1300萬人)、里約熱內盧(1000萬人)都已躋身於世界最大城市的行列。一般來說,城市化是以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中為特徵的一種歷史過程,不僅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活方式、消費行為的演變,而且此過程還伴隨著精神、文化、觀念的無形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發展史和城市化進程史。然而,城市化在讓人類享受工業文明的同時又受到「城市病」的困擾,生活貧困、住房緊張、供水不足、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正威脅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全球迅速城市化的示範效應更加速了這種「城市病」的流行。實際上,在拉美國家還存在著一種逆向城市化,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失控的城市化過程。許多研究拉美城市化的學者指出,城市在空間上的擴張比人口膨脹更快。主要原因是,由於移民數量不斷增加和城市地價及生活費用的上漲,數量越來越多的低收入階層(絕。大多數是由農村轉移出來的剩餘勞動力組成)開始遷移,從原來相對靠近市中心的簡陋住所向城市周邊地帶轉移,逐漸形成環繞城市的大片貧民區。這與西方發達國家近些年出現的講究生態模式的逆向城市化大不相同。在發達國家,一些中、高收入階層逐漸放棄市中心地區而向人口密度低的郊區轉移。如在日本,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鄉差別幾近消除,農村的居住生活條件不亞於城市,且在住房面積、空氣質量上農村更有優勢,所以日本出現了白天到東京上班,晚上回到千葉縣、琦玉縣和神奈川縣居住的「遠距離上班族」。因此,這是兩種意義迥然的逆向城市化,發達國家的是一種追求生活質量的選擇,而拉美國家的是一種低收入階層被社會邊緣化的無奈。

二、原因:一個模型與一種合力

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理論,不可能迴避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他在其著作《二元經濟論》中首先假設了一種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即維持生存的傳統的、自給農業部門及一個現代化的資本主義部門。資本主義部門由於把剩餘再投資於新資本的形成,從而擴大並吸收了更多的人從自給農業部門到資本主義部門就業。剩餘越來越多,資本形成也越來越大,而這個過程要一直繼續到剩餘勞動消失為止。盡管劉易斯模型的主要任務在於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但他卻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兩條思路。第一種是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劉易斯認為,在二元經濟模型中,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資本家將剩餘價值再投資於生產過程,而不是消費。能夠忠實地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工業家階級。這樣,伴隨著經濟發展過程的不斷進行,整個社會勞動力大部分從傳統的、自給性的農業部門流向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從這個意義上講,劉易斯模型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歸結為工業化的過程。第二種是勞動力的地域轉移。按照劉易斯的理解,傳統的、自給性的農業部門都分布在農村地區,而先進的、現代化的資本主義部門都建立在城市。伴隨著資本形成的不斷擴張,農業剩餘勞動力被不斷地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也就同時實現了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劉易斯把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主要是看成一個鄉村人口的城市化問題。當農村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全部被城市部門吸收時,農業部門的工資上漲,勞動力無限供給狀態隨之消失,勞動力在農業及工業、農村與城市形成合理的配置,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工業化及城市化達到了一個合理的、較高水平的基礎上,開始一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拉美國家的二元經濟特徵也十分明顯,不僅體現在農村與城市之間,而且還反映在農業內部,同時由於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偏高,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於是,剩餘勞動力先是在農村由傳統農業部門向商品農業部門流動,繼而由農村向城市流動,最終完成了與經濟發展階段不相適應的急劇城市化過程,我們稱之為「農民的城市」。而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一種合力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發揮著作用。

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偏差形成「離心力」。早在戰後初期,拉美國家就形成了有關農業現代化模式的兩種意見。一派觀點認為,農業的核心問題是分配問題,必須通過深刻的社會變革來實現農業資源由一些社會集團向另一些社會集團的大量轉移,才能使問題獲得解決。也就是說,這一派主張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另一派認為,農業的現代化過程不能傷害任何人,而是應當走技術變革的道路。(同上,第112頁)觀點的對立反映了拉美國家不同階級利益集團之間的對立。其深刻的根源是拉美國家在歷史上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土地佔有制度。這種不合理的土地佔有結構的特徵是一極為種植園、庄園和牧場的大地產,一極為為數眾多的小地產,中間是一部分中等規模的地產主和佃農。而大地產主集團是拉美各國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力,能夠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影響。這就決定了拉美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是偏向於第二種模式,即在基本保持原有土地佔有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緩慢的技術變革來進行。盡管在20世紀50-70年代,部分拉美國家進行過程度不同的土地改革,但是,除了古巴於1959年5月和1963年10月先後進行的兩次土改消滅了農村的大庄園制度和富農經濟外,其他改革都是局部性的,成果有限。這樣,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推動下,以大中型為主的農牧業經營單位由傳統的經營方式逐步向現代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轉變,同時在持續實行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過程中,原料與初級產品出口創匯的地位不斷強化,更加刺激了企業規模化經營的熱情。這些大中型企業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原來的大地產主,而另一部分則是投資於農牧業的本國或外國資本家。他們在國內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壓力集團,攫取了大量有關農產品價格、農業信貸、技術援助等政策優惠。他們的崛起加速了中小農業企業的分化,使農業部門逐漸形成現代企業與從事自給自足生產的傳統農民企業長期並存的局面。在這種農業現代化模式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便呈現以下兩個特點:其一,相當數量靠打短工維持生存的無地勞動者形成現代農業企業僱傭勞動力的儲備軍。但是,拉美的現代農業企業不具有中國80年代鄉鎮企業就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由於它季節性、臨時性用工的特點,使得這支儲備軍常年在農村流動,甚至跨國流動,他們無法獲得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其二,引發農村向城市的自發移民潮。據統計,1950-1960年期間,拉美農村人口的增長部分中,42%流入了城市;1960-1970年期間,這一比例提高到58%。50年代初,每年流入城市的農村人口不到100萬,70年代每年超過200萬。(轉引自蘇振興主編:《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城市工業化水平形成「向心力」。拉美地區的主要城市形成於殖民地時期,除了墨西哥城是在原來印第安人農業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都是歐洲各宗主國、特別是西班牙出於強化政治統治需要而「超前供給」出來的,待殖民地的政治、軍事、宗教等統治機構及其相應的統治集團和被統治集團被集中到這些城市後,經濟功能的需求才「追隨而至」,因此,拉美國家城市的布局結構存在歷史上的先天缺陷一一地區發展不平衡,這一點在後來的工業化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城市人口集中於首都則成為拉美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據世界銀行統計,1980年,海地56%的城市居民集中於首都太子港;智利44%的城市居民集中於聖地亞哥;阿根廷、烏拉圭兩國首都的人口分別占本國城市人口的45%和52%。(同上,第89頁)城市化人口之所以出現爆炸性增長,主要原因是:其一,早期工業化的迅速擴張創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無論是1929年以前由初級產品生產部門帶動的國內工業品市場的形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在遭遇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大危機後,由出口部門的衰退或增長不足而引起的進口替代工業化,勞動力向城市集中都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其二,人口增長過快。一項統計資料表明,歐洲在1920-1970年期間城市人口由占總人口的40%提高到60%,即經過了50年;拉丁美洲則在1955-1980年的25年之內城市人口由占總人口的40%提高到60%。但是,拉丁美洲在這25年中的人口增長率要比歐洲在上述50年中的人口增長率高出1倍。(轉引自蘇振興:《發展模式與社會沖突:拉美國家社會問題透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頁)其三,城市的就業機會、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健全的社會化服務形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美好的「心理預期」。因為勞動者也是理性人,只要進城的預期收益大於從事農業生產的收益和遷移成本之和時,他們就會做出流向城市的決定。他們認為,即使生活在城市貧民窟中,生活水平和質量也要高於農村。

綜上所述,在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合力作用下,農村剩餘勞動力必將大規模、無序地入城市,而在拉美國家這個過程無疑是過快、過猛了。

Ⅱ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什麼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是: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1、人口

(1)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人口迅速增長

(2)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多。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勞動者

2、大眾教育

(1)背景:適應工業化發展需要

(2)國家:英、法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德國建立初等、中等、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業革命後,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統一規劃。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紀中期,衛生條件改善。排水設施、街頭照明、有軌電車等公共交通設施。

3、影響:生活方式發生著變化。

三、社會問題

1、社會矛盾激化

資本家獲得極大的財富,工人高強度勞動卻難以生存。工人反抗斗爭日趨激烈。(破壞機器的盧德運動)。

2、環境污染:廢氣、廢水污染大氣、河流。

Ⅲ 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環境問題 ,人們在工業化最開始的時候忽略了工業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導致許多工業災難的發生。
2 底層工人待遇問題

Ⅳ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利: 工業化、城市化的好處:生活條件改善;物質更豐富;生活更方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加快經濟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發展,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利於城鄉交流 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增加就業率。
弊: 出現「城市病」;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脹;住房緊張;失業人口增加;治安問題等等 總之,我們要理性科學地對待,順應其發展,要愛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合理進行產業布局等。1 環境質量下降 2 交通擁擠 居住條件差 3 增加就業困難 失業人數增多。城市化問題加重:環境污染、就業壓力、交通狀況、住房緊張、社會問題的加劇。
拓展資料
1、通俗來說,工業化是指工廠擴張,城市化指小城鎮向大城鎮發展。 具體區別如下: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城市化進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聯合國碳熵行動綱領是人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指導綱領,讓佔地球2%面積卻消耗地球80%資源的城市可持續科學發展。
3、1782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標志著世界工業化的開始。 世界工業化始於18世紀的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革命是指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的過程。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4、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 中國的工業化始於解放後,新中國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議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三改造就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Ⅳ 社會主義工業化主要是包括哪些方面有什麼作用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逐步對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要能夠開展規模比較大的,經濟建設,能夠對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就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做出更大的經濟建設,這一改善的作用是能夠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落後的農業國家的轉變,對先進工業國家的進取跨出更大的台階。

總之,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對工業化的實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就要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要能夠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要能夠為人民的發展作出貢獻,更要為人民的生活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工業化的發展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道路,也是不可能磨滅的,堅持工業化道路是正確的發展道路。

Ⅵ 指出英國工業化帶來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首先:英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國內資源消耗嚴重,而其曾經自豪的殖民地也失去,英國缺少工業化的原材料。其次,英國象大多數的發達國家一樣,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力資源不是十分充足,企業的用人成本高昂,且英國長期形成的散漫的生活氛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再次,英國曾經商品主要傾銷到殖民地,無須為產品銷路憂慮,但是現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互相競爭,英國因勞動力的原因造成的高成本導致其產品價格高昂,無法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還有一點就是,英國與美國的關系密切,致使美國的各種負面影響極其容易在英國形成巨大影響,這影響英國工業化的發展

Ⅶ 概括工業革命後,英國出現了哪些社會問題

1、生產力的飛躍:1860年,佔世界總人口2%的英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法、德、美等歐美國家也開始邁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2、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變化
工業革命促使英國從農業社會嬗變為工業社會,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①產業結構: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斷縮小,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則不斷擴大。
②階級關系:工業革命造成了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隨著大機器生產的發展,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逐漸形成,並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③社會生活: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帶動了社會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④負面效應:同時城市的發展又帶來了與農業時代不同的貧困、環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Ⅷ 列舉歐美工業化國家社會巨變的主要表現

本國囯家的安全性壓倒經濟效益的觀點。
因疫情影響,導致口罩、呼吸機等物資的奇貨可居,驚醒了美、日、歐等國早已工業「空心化」的民意!為此,醫療及其他關鍵性、戰略性的物資生產,必將在這些國家重啟,並且優先得到政策性的扶持和發展。貿易壁壘不可避免!

閱讀全文

與工業化國家有哪些社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沂賓士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528
法國以什麼工業 瀏覽:663
大興汽車美容中心在哪裡 瀏覽:615
賓士ccoupe18款二手多少 瀏覽:793
儀征工業區怎麼樣 瀏覽:666
汽車購置稅有多少錢 瀏覽:677
賓士e320的有哪些功能 瀏覽:167
紹興工業廢氣治理哪個好 瀏覽:792
西電與西北工業大學哪個好考 瀏覽:820
汽車出廠重量准確性是多少 瀏覽:153
工業蜂蜜怎麼製成的 瀏覽:635
天津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02
低配寶馬x5有什麼配置 瀏覽:820
賓士模型一天多少錢 瀏覽:766
汽車排期到生產要多久 瀏覽:523
雙座跑車賓士多少錢 瀏覽:407
潼南周邊哪裡有工業區 瀏覽:110
丹東康鈴汽車哪裡賣 瀏覽:993
老款寶馬儀表怎麼設置中文 瀏覽:285
奧迪a2l頭枕怎麼拆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