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貴州十二五期間發展工業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十二五",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我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既為全省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領域發展迅速。二是國家組織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鼓勵民間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三是中央企業加速擴張,東部產業加快轉移,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和區域間合作不斷加強,新一輪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區域間產業梯次轉移步伐加快。四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基調,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產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二、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集聚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按照"擴區升位一批、綠色發展一批,開工建設一批"的思路,著力推進大企業、大項目向園區集聚發展,著力推進中小企業、非公經濟企業在園區形成產業集群,著力推進產業園區規范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著力提高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能力和承載能力,把產業園區建成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和主導力量,為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要素向產業園區集中,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高產業聚集度,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上下游產業配套、集群式發展的格局。
2、堅持特色發展。從各地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出發,合理確定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突出主導產業特色,加強綜合統籌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3、堅持創新發展。加強省內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工業園區的管理體制、發展模式和管理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政企共建、項目先行等有效的運行模式。支持工業園區建立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孵化器,形成技術創新強勢集聚區。
4、堅持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加強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政府服務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應用程度,把工業化和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
5、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功能,嚴格執行工業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建築密度、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推進土地、能源、資本等資源的集約節約使用,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強化污染防治,推進節能減排,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努力構建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主要目標
全省建成100個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優勢突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力爭建成8至1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省重點產業園區,建成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產業園區;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投資800億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5000億元以上,佔全省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50%。
三、主要任務
(一)發展壯大經濟規模
圍繞把我省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優質輕工產品基地的發展目標,按照資源共享、產業聚集、集約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各地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發揮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全力推進大企業、大項目聚集發展、集約發展,做大產業園區規模,形成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明顯的產業園區體系。同時,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擴區調位升級。
1、打造8-10個工業產值超200億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圍繞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以大企業、大項目入駐為抓手,促進一批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較好發展條件的產業園區率先發展,力爭創建8-10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即創建工業產值超200億元、達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標準的產業園區(見附表1:2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名單)。
2、打造20個工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圍繞產業基礎、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以"龍頭"企業帶動,推進延長產業鏈和拓寬產業面為抓手,促進一批體現相對比較優勢的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力爭建成20個以上工業產值達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見附表2:1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名單)。
3、創建一批體現地方特色的產業園區。圍繞增加就業、發展縣域經濟,根據資源、區位、環境等條件,以推進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集聚發展為抓手,"十二五"期間,布局建設和培育一批符合市場需求、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能夠帶動促進相關產業及經濟優勢發揮發展的特色產業園區,力爭每個園區工業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見附表3:各市(州、地)特色產業園區表)。 (二)優化空間布局
綜合考慮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圍繞十大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園區空間布局。
1、貴陽市。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化工、特色食品和民族醫葯等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貴陽麥架-沙文高新技術產業園、貴陽市小河-孟關裝備製造業生態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息烽磷煤化工生態工業基地、開陽磷煤化工生態工業基地、清鎮市鋁煤生態工業園區等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2、遵義市。規劃建設以高新技術、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名優白酒、特色食品等為主導產業的17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桐梓煤電化工業園區、仁懷名酒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遵義匯川機電製造工業園區、遵義市和平工業園區、遵義市湘江工業園區、遵義苟江冶金工業園區等4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3、六盤水市。規劃建設以冶金、煤化工、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的10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六盤水市紅橋產業新區,建設鍾山區水月園區、盤縣柏果(雞場坪)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產業園區。
4、安順市。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民族制葯、特色食品等為主導產業的15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安順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安順市西秀工業園區。
5、黔南州。規劃建設以化工、冶金、特色食品、民族制葯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福泉市磷化工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建設惠水長田中小企業示範基地、甕安磷煤化工工業聚集、長順威遠(鼠場)工業聚集區等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6、黔東南州。規劃建設以有色、特色食品、民族制葯為主導產業的9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產值200億元以上的黔東工業園區,建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凱里市爐山工業園區(凱里爐山、麻江碧波)。
7、黔西南州。規劃建設以建材、化工、特色食品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興義市清水河產業聚集區、興仁縣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8、畢節地區。規劃建設以裝備製造、建材、化工、特色食品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織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畢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2個產值2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畢節試驗區葯品食品工業園、黔西縣煤電化工工業園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9、銅仁地區。規劃建設以化工、建材、民族制葯、冶金為主導產業的12個產業園區,其中重點建設大龍經濟開發區(工業聚集區)、松桃工業園區等2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園區。
(三)推動產業聚集、集約發展和特色發展
1、加強規劃編制。按照資源共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的要求,除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之外,原則上有條件的市(州、地)和縣(市、區)都要規劃建設產業園區。要將產業園區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的原則,加快編制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1年以前要完成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工作,規劃覆蓋率要達100%。
2、推動產業集聚。推動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和要素保障向產業園區集中,今後除需獨立選址的能源、礦產等項目外,新上工業項目要求進入產業園區;已在產業園區外取得土地審批,尚未徵用土地和動工建設的工業項目,應將其用地調整到產業園區內進行建設。發揮產業園區內重點產業、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系,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對於依託政府支援形成的礦業經濟區(帶),切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
3、強化集約發展。重點產業園區工業建築容積率應大於0.6,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應達到100萬元/畝以上、平均產值應達到100萬元/畝以上,主導產業突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居省內同行業前列。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的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應達到80萬元/畝以上、平均產值應達到80萬元/畝以上。
4、突出特色發展。每個產業園區原則上確定1至3個主導產業,其主導產業的產值占產業園區總產值的比重應達到70%以上。加強對各類產業園區的分類指導,進一步強化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在我省工業集聚發展中的先導、龍頭作用,不斷提升在國內同類產業園區中的綜合競爭力。推進省重點產業園區、縣級特色工業集中發展區優化結構,提高產業集聚水平。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入縣級特色工業集中發展區集聚發展。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省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達到"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電力、道路、通信、供氣、雨污管網、場地平整),縣(市、區)特色產業園區要達到"五通一平"(給水、排水、電力、道路、通信、場地平整)的要求。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投資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或自主建設"區中園"、"園中園"。按照國家通用標准及行業要求,在產業園區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集中建設標准廠房,建成後用於出租或出讓給企業從事工業生產經營。
(五)強化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推進園區信息化建設,省重點產業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寬頻接入率達到100%。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產業園區的公共信息、公共試驗、公共檢測、技術創新、物流、原材料市場、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規范發展技術評估、檢測認證、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生產力促進中心等中介機構。鼓勵和支持產業園區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系和合作,建立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建立健全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市(州、地)、縣(市、區)加快建設園區職業培訓學校,為園區內的企業定向培訓技術工人。引入或創建第三方物流,有條件的市(州、地)、縣(市、區)還可以設立面向全國或區域性的專業市場,建立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勵和支持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鼓勵產業園區管委會、各類大中型企業在產業園區中以"園中園"形式設立小企業創業基地,為園區儲備發展企業,形成園區大、中、小企業協作、協調發展的格局,促進產業園區成為工業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承載體。
(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1、加強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監管。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產業園區選址必須符合環保要求,積極開展規劃環評工作。要認真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加大對現有產業園區的改造,不斷完善環保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要認真履行節能環保責任,落實國家節能環保政策,建立能耗、環境准入門檻,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確保園區項目和園區總排口各項污染物排放滿足當地環境功能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要求。重點產業園區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低於全省平均值,單位產品能耗要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要切實推進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染物排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指標要達到國家或行業標准,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並達到國家公布的相關行業清潔生產標准。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余熱(廢氣)余壓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七)建立統計調度體系
各級產業園區管理部門要建立包括產業園區企業數、固定資產投資、銷售收入、增加值、利稅、招商引資、就業人數、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和主導產品產量等主要指標的統計調度體系,切實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和經濟運行的動態監測和分析研究,及時了解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在省產業園區加快發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聯系全省產業園區的指導協調及管理日常工作,牽頭組織實施產業園區建設行動計劃,會同省有關部門協調解決產業園區建設發展中的產業布局、土地審批、項目服務等問題。省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強對產業園區的業務指導。凡涉及產業園區的審批審核事項,應簡化手續、減少環節。進一步優化園區管理體制,推行產業園區政務公開制、首問責任制和責任追究等制度。依法行政,廉潔執法,推進綜合執法試點,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改善投資和服務環境。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持
全面貫徹落實《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黔府發﹝2010﹞17號),省級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等財政專項資金要積極支持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以及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重點項目,安排項目補助或貸款貼息。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對一些發展快、帶動性和示範性強的園區,"以獎代補"方式給予獎勵扶持。
(三)保障用地供給
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每年在國家下達給我省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保障重點產業園區及重大項目用地。對已達到審核面積的現有產業園區,可依法按程序爭取擴大園區面積。支持產業園區按一定比例匹配綜合用地,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配套服務區,解決產業園區職工住房、醫療、教育、文化等生活配套設施。
五、規劃實施
(一)加強投融資體系建設
按照市場運作方式,推進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園區建設投融資公司,要通過經營公司的資產,進行土地前期開發和轉讓,建設標准廠房出讓出租,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內的企業進行融資擔保,直接參股經營企業,推動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推進金融機構與產業園區企業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建立產業園區擔保體系和機制。推進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對園區支持。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在工業園區設立為園區內工業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融資性擔保、小額貸款和典當等融資服務機構,健全產業園區以"小額貸款、信用擔保、典當"為主體的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服務體系,以融資促發展。
(二)加強產業園區招商引資
優選出一批可以進行東西合作建設的產業園區,主動與發達地區對接,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全面提升我省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各級產業園區管理機構要積極推進和招商引資部門的工作聯動,完善產業園區招商引資信息共享平台。主動吸引和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到產業園區投資興業。各地可結合實際,從土地出讓金、土地使用稅、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等給予切實有力的優惠政策引進大項目。
(三)推進區域互動合作
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鼓勵打破行政區劃聯合建設產業園區,支持通過"飛地工業"等多種途徑有序推進省內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實現資源整合、聯動發展。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妥善處理好產業轉出地和產業承接地的利益關系,對遷入企業所繳納稅收地方政府留成部分,從納稅年度起按兩地協商的比例分成。
除此之外,還要瞄準六大資源性產業,打造兩大重要基地
提高煤炭工業總體水平,鞏固壯大電力產業,大力發展化學工業,調整提升有色工業,做大做強冶金工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記者近日從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貴州代表團了解到,「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將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和重要資源深加工基地,力爭電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等五大產業產值分別超過1000億元。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貴州以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為目標,推進煤炭產業規模化、節約化和集團化發展,加大煤礦資源的整合和大礦建設力度,提高煤炭行業集中度,建成1個年產量5000萬噸和2個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團。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及關聯產業,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力爭「十二五」末煤炭產量達到2.5億噸,總產值1500億元。同時,發揮「水火互濟」優勢,深入實施「西電東送」和資源就地轉化,加快推進核電項目前期工程,力爭「十二五」末全省電力裝機達到4500萬千瓦,總產值1500億元。
「十二五」期間,貴州還將以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和冶金行業為重點,按照煤電化、煤電鋁、煤電磷、煤電冶一體化發展思路,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資源深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煤化工、磷化工和錳、鋇等其他精細化工,力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調整提升鋁加工、鈦及鈦合金、黃金、釩等有色工業,力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年產氧化鋁460萬噸、電解鋁260萬噸、鋁加工150萬噸的生產能力;做大做強鋼鐵、鈦合金、錳等冶金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大力發展以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礦沙等大宗工業廢棄物生產的新型建築材料,支持開發新型節能環保建材和綠色裝飾材料,積極發展玻璃深加工、天然石材和建築陶瓷,力爭建材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為充分加快新型工業建設,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將通過5年時間,以27個經濟強縣和快速通道沿線交通節點為重點,新建30個以上省級產業園區,申建4個國家級園區,建成1個綜合保稅區、2個出口加工區、2個加工貿易承接基地和2個"無水港"。
貴州省力爭到2015年,全省產業園區引進國際國內500強企業50家以上,貴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遵義和白雲經濟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分別超過500億元,安順、凱里、都勻、頂效、鍾山、大龍經濟開發區分別超過100億元,其他5個現有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超過50億元,新建省級產業園區分別超過20億元,同時積極培育一批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產業園區。
B. 貴州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
樓上說的很好,我補充幾點 貴州省處在中國內地,然而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卻決定了它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省份。畢竟,貴州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它處在雲貴高原的東部,是一個喀斯特地貌大省。這樣的地形地貌特點決定了他是一個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多樣的大省,然而這對他的經濟發展貢獻不大。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大展宏圖的進程中,貴州的地理條件為它拖了後腿。
而發展經濟又成了貴州崛起的唯一道路。但是貴州走什麼樣的道路才能較快較穩定發展經濟呢?
貴州如果想依靠農業來壯大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貴州人勤勞樸素,與天爭與地斗,最終改造了山地這樣的不利地形,發展了自己逐山而興的農業。當我們站在山頂遙望那成片的梯田是我們不禁會為人的力量而折服。可以說貴州在自己的農業發展上開辟了自己的道路,然而貴州省畢竟沒有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緊緊依靠梯田或者改造田發展農業還是相當艱難的事情。並且貴州正在遭受石漠化的侵蝕,其多滑坡和泥石流的現狀也為其農業發展增添很多不穩定因素。當然這只是其農業發展不利條件的一個方面,但是足以看出,貴州發展農業的現實狀況不足以讓貴州成為一個農業大省。或者說,盡管在氣候條件的方面貴州畢北方諸多省市要好得多,但是貴州難以把握這樣的條件。
工業呢?我個人認為貴州省發展工業的條件也很不利。其他的不說,暫且從交通方面來說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大凡一個工業區的形成,無論其或大或小,必然依賴於便利的交通。這樣工業原料的流入和工業產品的輸出才能得以保證,才有可能使工業區保持活力,進行源源不斷的生產活動。就這一點說,遍是山地的貴州給了工業很大的制約。交通不便使貴州發展處於劣勢。
況且,處於經濟不利地位的貴州即使發展了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其拼經濟的過高理想難免不會時期忘記了環境和人文保護的重要性,其工業布局的盲目與工業廢物的不合理排放也是其有可能要經歷的,這樣貴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面貌也將會受到污染。
可以說,在國家宏觀的大力調控下,一些工業或者產業鏈已逐步進入貴州,貴州的工業發展已經走上了一條正軌。也可以說,貴州工業發展的前景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其工業分布比較散亂,大型工業較少,工業產值也難以達到一個讓人十分滿意的水平,所以發展貴州的工業不一定不能有效解決貴州落後的問題。但是對於貴州工業,我們還是有所期望的,畢竟它也有其優越之處,比如豐富的勞動力等等。
C. 貴州的工業結構特點
貴州位於中國西南部。簡稱黔、貴。北鄰四川,西連雲南,南接廣西,東接湖南,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好、距沿海港口較近的內陸省區。東西長570 公里,南北寬510公里,面積17.61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87%,丘陵佔10%,盆地和河谷平原佔3%。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自然景觀奇特,風光秀麗,氣候宜人1990年人口3239.1066萬,其中少數民族約佔31.48%。轄4地區、3自治州、2地級市、7縣級市、59縣、11自治縣、3縣級特區。
礦產資源
貴州是中國自然資源富繞的省份。尤以能源、礦產、生物資源最具優勢,在全國佔有突出地位。豐富的水能和煤炭資源使貴州能源工業具有水煤並舉、水火互濟的特點,為其進一步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貴州是中國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已發現的礦產有110種以上,其中76種程度不同地探明了儲量。有42種礦產的保有儲量排名中國前十位,列第一至第三位的有22種。其中煤、 磷、 汞、 鋁土礦、 錳、銻、 金、 重晶石、 硫鐵礦、水泥與磚瓦原料以及各種用途的白雲岩、砂岩、石灰岩等優勢明顯,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
儲量豐富、組合良好的能源、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旅遊資源,構成了貴州獨特的資源優勢,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貴州水力、煤炭資源豐富。全省煤炭保有儲量507億噸,遠景儲量2419億噸,居全國第五位,為江南各省區之冠(煤炭儲量大於江南各省區儲量之和);煤質良好,煤種齊全,分布集中,有利於建設大中型礦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74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1635萬千瓦。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電站規模適中,距負荷中心近,開發條件優越。水、煤兼備的能源資源格局,加上緊靠經濟發達、能源短缺的華中華南地區的區位條件,使貴州成為中國南方適宜的能源供應基地。除煤炭外,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73種,其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27種。鋁土礦保有儲量3.96億噸,居全國第二位,礦石質量優良;磷礦石品位高,保有儲量26.3億噸,其中一級品富磷礦5億噸,居全國首位;汞礦、重晶石保有儲量均居全國首位;稀土和鎵保有儲 量居全國第二位,錳礦、銻礦、碘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三位;黃金、鉛鋅、硫鐵礦、冰洲石、礦泉水等均有較好的開發前景。礦產資源大多集中在能源豐富、開發條件好的烏 江流域,這種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理想配置,在全國是罕見的
D. 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優勢有哪些
最大的優勢是資源優勢,資源優勢又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方面。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毫無疑問,唯一的途徑就是推進工業化。貴州農業基礎是脆弱,農民生存條件有限。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實踐反復證明,就農業抓農業是沒有出路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仍是工業經濟,工業在貴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產業代替不了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經過貴州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貴州省工業持續增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在認真總結經驗、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的大格局中,我省工業發展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經濟總量嚴重不足。
從工業總量上看,工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發展質量上看,高端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產品少,創新能力極弱。從工業布局和結構看,區域之間缺少分工,同時支柱產業單一,多年來主要依賴能源原材料工業,缺少「四梁八柱」。
由此可見,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既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的緊迫任務,也是一場實現追趕和超越的攻堅戰。
E. 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的重點產業
依託黔東南州內及周邊優勢資源和原有工業基礎,充分發揮各園區和功能區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展能源、冶金、化工、新型建材、農林產品加工、白酒及飲料、生物制葯七大核心產業,輔助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和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工業區核心區主要由以下產業集群組成:羊坪龍塘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集群;青溪五里牌化工、冶金、熱電、建材產業集群;岑鞏大榕輕工、農產品加工、煙葉復烤加工等產業集群。
1.以林漿紙為主的造紙工業
黔東南州是我國的28個重點林區之一,其處於中亞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降水量大,適於各種林木生長,依託黔東南州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林業資源建設年產30萬噸商品木漿、30萬噸塗布白卡紙的林漿紙一體化項目。
2.化工產業
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需要大量的燒鹼(約2.3萬噸/年100%NaOH)及液氯(約6100噸/年),另外凱里氧化鋁項目需燒鹼約20萬噸(40%NaOH),為充分發揮當地石灰石資源優勢,建設30萬噸/年聚氯乙烯(燒鹼、氯鹼)化工項目。中遠期以開發PVC後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為重點發展化學建材工業、延伸產業鏈。依託黔東南州豐富的重晶石資源,生產鋇鹽產品,建設年產13萬噸的硫化鋇項目。中遠期進行氫氧化鋇、沉澱硫酸鋇等下游產品的開發,延伸產業鏈。
3.以鐵合金、電解鋁為主的冶金產業
對工業區內現有鐵合金、工業硅產能進行調整、升級改造,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對達不到准入條件要求及不符合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布局要求的企業,予以關停淘汰。規劃硅錳合金調整為35萬噸/年、工業硅調整為3萬噸/年,同時根據黔東南州工業布局調整,在工業區內異地改造建設年產10萬噸電解鋁項目。
中遠期鐵合金產業向復合鐵合金方向發展,增加鉻系、錳系的低碳、低硫、低磷等精煉產品,開發硅鋁鋇、硅鈣鋇、硅鈣鋁等復合鐵合金品種,發展壯大鐵合金產業;電解鋁進行深加工,生產鋁合金材、高精鋁板、箔材等。
4.能源產業
在發展造紙、化工、冶金產業等大中型項目時,工業區內企業用熱、用電需求較大,為保障基地供熱、供電,配套建設300MW熱電聯產項目。在黔東電廠現有建設規模2×600MW的基礎上,加快二期2×600MW機組建設,力爭獲取國家核准。
5.以水泥為主的建材產業
在發展化工、冶金、熱電等產業時,將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為充分體現循環經濟工業區「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將工業區內電石渣、冶金渣和粉煤灰等廢棄物作為原料,用於水泥及建材生產,建成年產新型干法水泥120萬噸的生產線和1億塊/年(折標磚)新型牆體材料免蒸免燒磚、彩色人行道滲水磚和路側緣石生產項目、發展建材裝飾石膏板材等項目。
6.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利用區內及州內的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烤煙種植力度,大力發展食品加工、香料加工、制葯加工、煙葉復烤等項目。
7.白酒產業
在現有青酒集團年產10000噸白酒的基礎上,加大技改力度,發展20000噸白酒生產加工基地。 1.天柱功能區:依據天柱縣重晶石資源優勢,整合現有重晶石開采和加工企業,優化產業結構,朝著可持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天柱辛集鋇鹽有限責任公司已形成年產碳酸鋇10萬噸,硫磺1.3萬噸,硫脲1萬噸,是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碳酸鋇生產企業。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新建1-2家重晶石開采和鋇鹽企業,每個企業的礦產資源基地合計生產能力(礦石量)不得小於20萬噸/年,重晶石產業總產值達10億元,全州形成年產鋇鹽50萬噸的生產規模。
做強做大農副產品加工業,扶持培育和壯大現有茶油(又稱綠色橄欖油,很有市場)加工、清香型烤煙加工企業,使之成為支撐天柱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三穗功能區:依據三穗縣黑色頁岩型釩礦資源優勢,整合現有的提釩企業,發展2-3家1000噸/年以上采-冶一體化提釩企業。著重進行采礦生態工業鏈、選礦生態工業鏈、冶煉及加工生態工業鏈、提釩企業與當地企業生態工業鏈的搭建和建設。並以此為骨架,伴隨生產的發展、產業及產品結構的調整,不斷延伸和豐富整個產業鏈。
依託該縣及黔東地區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釩產業和鴨產業及其配套飼料加工、羽絨製品生產等。通過幾年的滾動式開發和建設,將三穗功能區建設成為產業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雅的現代新型工業園區。
3.劍河功能區:依託該縣豐富的森林資源、生物、礦產和水利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加工、礦產加工和電力產業。著力加強屯州工業規劃區建設,主要吸納林業、現代中西制葯業、食品加工業、工藝品加工等,將其打造成現代化、園林式的新型工業功能區。
F. 貴州黔東南地區有多少個縣市人口有多少各個縣的經濟狀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於1956年7月23日,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本省黔南、銅仁毗鄰,境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全州轄16市縣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循環經濟工業區,有90個鎮,116個鄉(17個民族鄉),5 個街道辦事處,89個居民委員會,68個社區居委會,3226個村民委員會。首府凱里市,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黔桂鐵路,湘黔鐵路、公路320、321國道從境內經過,凱里與貴陽市高速路連接,至貴陽龍洞堡機場不到2小時行程。全州總人口446.91萬人,有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州人口總數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佔42.09%,侗族人口佔31.86%。
自然條件:黔東南州國土面積30337.1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 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其中,耕地379.13萬畝,佔8.3%;林地2232萬畝,佔49.1%;荒草坡地1286.83萬畝,佔28.27%。
黔東南州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迭峰,境內有雷公山、雲台山、佛頂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7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陽河和都柳江,平行貫穿中、北、南部。黔東南耕地面積較小,人均佔有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東部、東南部多為山地,土層肥厚,保水條件好,宜於樹木生長。
黔東南州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在14-19攝氏度之間,雨季明顯,降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約1200 小時,無霜期長,為260-220天,南部地區無霜期平均為310天,農作物三熟潛力較大,北部普遍輪作兩熟。
資源優勢:黔東南是自然資源富集的地區之一,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資源優勢突出。
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重晶石、汞、煤、鐵、錳、銻等47種,特別是重晶石冠甲中華,保有儲量佔全國的60%, 金礦和石灰岩等礦產也極具優勢。
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優越。水能蘊藏量332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萬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農村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6.32萬千瓦, 凱里火電廠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小時,2006年全州年發電量41.36億千瓦時; 國家電網覆蓋全州,已形成水火互濟的發、輸電力網路。
生物資源品種多,價值高,全州森林面積188.7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0959.7萬立方米,覆蓋率達62.78%,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野生植物資源150餘科,400多屬,1000餘種,在種子植物中,有中國特有屬24屬,佔全國特有屬的11.7%,有禿杉、籬子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等重點保護樹種37種,佔全國重點保護樹種的10.5%,占省保護樹種的90.2%;葯用野生植物400餘種,盛產太子參、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貴葯材馳名全國;有野生動物上千種,草鶚、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魚、中華鱘等10多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自然風光神奇秀麗,人文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濃郁迷人。以舞陽河和雲台山為代表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迤邐多姿;以凱里、台江、雷山為代表的苗族風情,文化底蘊濃郁;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的侗族風情,獨特的建築藝術令人賞心悅目;還有施秉杉木河、黃平野洞河、劍河溫泉、岑鞏龍鱉河等景點,構成黔東南多姿多彩的旅遊景觀,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橋和述洞侗族獨柱鼓樓、榕江車江三寶侗寨古樓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記錄。遮天避日的亞熱帶森林,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又使其成為理想的避暑勝地。早在1992年的國際旅遊年會就巳將黔東南列入世界「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遊景區之一,隨後又被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黎平肇興堂安侗寨和錦屏隆里古城為中國與挪威國際合作項目生態博物館,境內有「舞陽河」和「黎平侗鄉」兩個國家風景名勝區。
民族風情:美麗富饒的黔東南州居住著苗、侗、漢、水、瑤、壯、布衣、土家等民族。這里民風質朴,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高原豪放之氣。各民族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創造美好家園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積淀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慶典和娛樂活動,美不勝收的民族民間工藝和民居建築,編織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苗嶺高原風情畫,成為黔東南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這些節日集會是展現黔東南民族風情和燦爛文化的百花園。
「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歷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
黔東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譽,各民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也有委婉動聽、抒情優美的「遊方歌」,還有質朴無華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調式不一,各具韻味,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旋律優美,曲調多樣,猶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獨唱歌曲,特別是無伴奏、無指揮的多聲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樸優美的曲調、獨特的演唱方式享譽海內外。
民族舞蹈多姿多彩,動作剛勁有力、豪放瀟灑,被稱為「東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莊重的踩鼓舞,有純朴活潑的蘆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這些舞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民族習俗緊密聯系,與各民族的歷史和生產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主要有苗族的「劃龍船」和武術,侗族的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等等。
民族工藝美不勝收,有早在宋代就作為貢品的苗族蠟染和侗族的侗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綉、具有鮮明特點的民族服飾和首飾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民族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苗、侗、水、瑤、畲等民族的干欄式吊腳樓,土家族的衙院庄園,侗族的鼓樓、花橋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建州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黔東南州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苗鄉侗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勃勃生機,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2008年,是黔東南州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先後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考驗和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面對困難和挑戰,全州各族幹部群眾,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和不利因素的影響,保持了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全州生產總值達22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112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各業均保持了持續發展,以從江椪柑、榕江西瓜、臍橙、台江、雷山金秋梨、從江、榕江、劍河香豬、香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特色產業正在逐步形成。工業規模逐步擴大,擁有凱里電廠、施秉恆盛冶煉廠、鎮遠青酒集團、全江化工公司、凱里鐵路鉛鋅廠、凱晟鋁業公司、岑鞏國恆錳業公司、凱里中密度纖維板廠、凱里瑞安水泥廠和陽光鋁廠等一批骨幹企業。
旅遊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秀美的山水、眾多的名勝古跡,充滿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風情,讓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留連忘返。2008年全州接待國內旅遊人數138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5億元,刺激第三產業經濟的連帶發展,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2.8億元,增長12.8%。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幾年,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機遇,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以優化黔東南的區域位置。繼貴陽—新寨高等級公路黔東南段、凱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後,玉—凱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車,貴廣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昆明經貴陽過黔東南至長沙快速鐵路專線擬於10月份動工新建。目前全州公路通車里程7184.1公里,實現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8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鐵路建設快速發展,湘黔鐵路、黔桂鐵路過境232.5公里,湘黔鐵路復線建設已全線竣工通車;民用航空建設載入史冊,黎平機場已正式通航;能源、郵電通訊等事業近年得到迅猛發展,全州16個縣市拉通了國家電網,全部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鄉鄉通電話,行動電話網路覆蓋全州,暢通八方的交通通訊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對外開放投資環境日趨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健康發展。2008年黔東南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616元和2450元。城鄉居民家庭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5平方米;年末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1.38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擁有的耐有消費品不斷增加,不少家庭生活開始邁向小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G. 貴州工業強勁增長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工業強省就是要充分發揮貴州的比較優勢,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加快工業產品從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轉變,加快工業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轉變,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成業基地和優質輕工產品基地,以工業經濟的加速發展引領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城鎮化發展就要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加快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鎮,形成體系完備、分工合理、特色鮮明、組合有序的城鎮體系,走具有貴州特色的山區城鎮化道路。
沒有工業化,,就談不上實現現代化。工業發展決定綜合經濟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城鎮化、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等,一旦遭受制約,現代化進程必然滯緩。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支撐,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兩化」之間,既相互促進,又互為動力。貴州作為欠發達省份,面臨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雙重壓力,只有兩大戰略的緊密配合,相互促進,才能在新時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