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產品能出口敘利亞嗎
中國產品能出口敘利亞。
敘利亞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中心位置,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石油、加工業和旅遊業,石油正面臨枯竭的境況,人口增長過快,失業率在逐步增高。
氣候特徵
敘利亞氣候比較乾燥,全國有五分之三的地區全年降雨量少於25毫米,這主要歸因於高山的阻擋。
敘利亞沿海和北部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乾旱,降水量稀少;草原和荒漠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
② 為了促進敘利亞的工業發展 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
油氣資源豐富,可以發展石油開采或石油化工工業;利用棉花原料和勞動力資源發展紡織工業;盛產糧食、水果,可以發展食品(或水果)加工業;利用港口,可以發展臨港出口加工業。(答對其中三點給6分
③ 敘利亞有什麼資源
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岩鹽、瀝青等。工業基礎薄弱,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現代工業只有幾十年歷史。現有工業分為採掘工業、加工工業和水電工業。開掘工業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大理石等。加工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皮革、化工、水泥、煙草等。敘利亞又是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出海油管的過境地。敘利亞擁有著名的考古遺址,避暑勝地。這些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大批旅遊者。敘利亞是中東一些國家出入地中海的走廊,陸、海、空運輸比較發達。在大馬士革東北245公里處,有一個被譽為「沙漠中的新娘」的台德木爾城遺址。它是公元2—3世紀聯結中國與西亞、歐洲商道和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
④ 中國在敘利亞的投資(追加分數)
要問與利亞駐華大使了
附敘利亞石油情況:
敘利亞地處阿拉伯地區北端的產油區,位於伊拉克大油田的邊緣,有800多個油氣構造,已開採的油田集中在敘東部幼發拉底河盆地和東北部土耳其、伊拉克邊境地區。目前已探明儲量為25億桶,占阿拉伯國家石油總儲量(7,188億桶)的3.47%和世界總儲量的0.2%。
敘石油工業起步較晚,始於80年代初期,在此之前敘一直從伊拉克進口石油。第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石油開發項目是東北部的卡拉丘克油田(1956年開發),1968年開始產油,主要生產重質油。在以後的10年中基本保持在日產15萬—17萬桶。1984年,美國殼牌石油公司派克頓子公司在幼河流域發現輕質油,自此,敘石油工業進入了新時期。1988年敘實現了石油自給,1989年開始出口石油,由一個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當年為敘外貿獲利10億敘鎊。石油已成為敘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是敘主要外匯來源。一直以來,敘石油出口收入占敘出口總收入基本都在50%以上,2000年和2001年分別為68.2%和69.5%。敘未加入石油輸出國組織,但是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與前幾年相比,近年來敘石油產量呈下降趨勢。最高日產量為1996年曾達到588,000桶,1999和2000年原油日產量分別為579,472和545,677桶,2001年下滑到505,601桶,2002年約為51萬桶。
敘政府直接參與制定敘石油的有關政策、規劃、法規等。政府規定:外國石油公司從勘探到鑽井的全過程均要有敘技術人員參加,敘地質專家參與地質分析和評估,外國公司所獲得的所有資料必須放在敘石油公司和有關政府部門;擁有租讓地的外國公司不得將其區塊產出的原油擅自出售和煉制,而要以協議價格售給敘利亞石油公司,但與敘達成產品分成合同者在原油銷售上可享有一定的自由。
敘近年原油產量對比:
產品分成合同是敘同外國石油公司合作的主要方式,即外國石油公司根據合同對在敘進行石油勘探和開采予以全部投資,並以分階段方式獲取石油補償其投資,勘探的投資從發現石油後開始回收,用於生產和發展規模的投資按合同分為5-10年逐步回收。產油後的分成比例原則為:如日產量不足20萬桶,敘獲此收益的75%,外國石油公司獲25%;如日產量超過20萬桶,則各按85%和15%分成,對此比例敘在合同談判中也有一定的靈活性。這種分成方式是仿照埃及所定。
●敘主要石油機構
敘石油部負責執行政府有關法規,下屬四個部門分管有關業務:敘利亞(國家)石油公司(SPC);敘利亞石油運輸公司(SCOT);敘利亞油品儲存與銷售公司(SYROL)以及兩個煉油公司。
(一)敘利亞石油公司 (SYRIAN PETROLEUM COMPANY--SPC)
敘石油公司的前身是於1958年成立的「石油事務總委員會」。而後改名為「石油總公司」,隨後又幾次易名,到1974年定名為「敘利亞石油公司」。當年頒布的第18號法令明確規定,該公司是國家石油公司,直屬於石油部,全權負責國家的全部油氣勘探和開采等活動,鼓勵外國石油公司對敘石油勘探開采進行投資。SPC還負責主管這些項目的招標工作;管理全國各大油田的運作;代表敘政府與國際石油公司組成合資公司勘探開採油氣項目。
SPC所屬油田的產油量為1000萬噸,占敘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這些油田有:卡拉丘克油田(KARATCHUK),朱貝薩油田(JIBEISSAH),魯邁蘭油田(RUMAILAN),瑪利赫油田(MALEH),希占油田(SIJAN),卡納爾油田(QAHAR),阿斯拉克油田(ASRAQ),塔納克油田(TANAK)等等。
為吸引投資,加快石油工業發展,2000年敘石油部對外公布了5個區塊供國內外公司投標,2002年又公布了11個尚未開採的區塊,所有這些區塊的招標、評標工作均由敘利亞石油公司負責。
(二)敘石油運輸公司
石油部下屬有兩家運輸公司:總部設在巴尼亞斯省的敘利亞石油運輸公司(SCOT),將敘東部幼發拉底河盆地油田所產輕油經中部霍姆斯省運往地中海沿岸港口巴尼亞斯出口,這是敘進口和出口輕油的運輸渠道。
另一家石油運輸公司是敘利亞原油運輸公司(SCOTRACO),總部設在霍姆斯,負責將敘東北部蘇維迪亞地區所產重油經霍姆斯運往地中海港塔爾圖斯,是敘出口重油的輸油管線。
敘石油出口終點站共有三個,分別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尼亞斯、塔爾圖斯和拉塔基亞港口。巴尼亞斯可容納油船噸位21萬噸,儲油能力為19個油罐的43.7萬噸;塔爾圖斯可容納油船噸位10萬噸,並通過油管與巴尼亞斯終點站相連接。拉塔基亞終點站可容納油船噸位5萬噸。此三個終點站均由敘石油運輸公司管理操作。
敘石油運輸公司除負責石油和石化產品的內外輸送,還管理敘的輸油管道,其中主要有:1、敘石油公司的東北油田至塔爾圖斯終點站的輸油管道,日輸送能力為25萬桶。2、霍姆斯煉油廠至大馬士革、阿勒頗和拉塔基亞的石化產品輸送管道,年輸送能力為50萬噸。3、由泰姆油田和其他油田至原伊拉克輸油管道上的T-2泵送站的分管道,日輸送能力為10萬桶。4、由阿沙拉油田和沃德油田至T-2泵送站的分管道。5、敘境內的另一條輸油管道是從伊拉克的基爾庫克油田至敘的巴尼亞斯港,1982年關閉至今。
1998年7、8月伊敘外長互訪期間簽署了石油合作諒解備忘錄和有關協議,雙方同意新建一條經敘通往地中海的輸油管道,日輸油能力為140萬桶;盡快修復兩國間原有的舊輸油管道,使其先期恢復到日輸油能力30萬桶,最終達到140萬桶;並共同投資在巴尼亞斯港建造一座煉油能力為14萬桶的煉油廠。由於薩達姆政權的倒台,以上項目的前景不容樂觀。
殼牌、TotalFinaElf等公司在內向敘石油部提交了參與開發的申請。
⑤ 敘利亞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敘利亞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農業、石油、加工業和旅遊業。
1、農業:敘利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是阿拉伯世界的五個糧食出口國之一。
農業耕種面積為473.6萬公頃,農業人口440萬人。耕地大都憑借灌溉,出產小麥、大麥、棉花、葡萄、油橄欖、無花果以及梨、李等水果。出口棉花與小麥、大麥。
2、石油:敘利亞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中心位置。
3、加工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皮革、化工、水泥、煙草等。
4、旅遊業:敘利亞擁有較好的旅遊發展基礎和潛力,政府對旅遊業發展也十分重視,尤其是21世紀初,在敘利亞經濟改革進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業得到了政府的認同和支持,使旅遊獲得迅速的發展。
(5)中國在敘利亞的工業產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敘旅遊部發布的數字,2004年敘的旅遊收入達到22億美元,比2003年的14億美元增長了57%,訪敘的遊客人數達615.3萬人,比2003年的430萬人增長了40%。
其中周邊阿拉伯國家遊客人數由2003年的154萬增至2004年的235萬,增長迅速,歐洲及美國遊客的數量由2003年的22萬人增至2004年的30萬人,增幅也較為顯著。
另外,遊客的大幅增加,敘利亞各個飯店的入住人次也比2002年增加了43%,飯店整體入住率達到了66%。
⑥ 王晉:中國如何應對敘利亞重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晉】
雖然敘利亞的戰火尚未完全平息,但是中國已經開始逐步涉足當地的戰後重建工作。近日,中國阿拉伯交流協會副會長秦勇在首屆敘利亞重建項目洽談會上發言時透露,中國准備在敘利亞投資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5億元)建立產業園,首期將吸引150家企業入駐。而在中國企業和組織參與敘利亞重建的進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敘利亞國內的經濟和社會現實。
在內戰爆發前,敘利亞的經濟發展就困難重重。盡管長期受到美國的封鎖,以及國內政治經濟體制逐漸僵化,敘利亞經濟仍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至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2570美元,位列全球122位。與此同時,作為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敘利亞人口增長率很快,2011年之前人口年均增長率大約為2.5%。快速的人口增長和相對落後的經濟條件,使敘利亞有著較高的失業率,2009年其失業率大約為10%。
2011年之前的敘利亞經濟形勢,主要是2000年之後尤其是巴沙爾·阿薩德擔任敘利亞總統之後,推動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所帶來的結果。一方面巴沙爾所推行的放寬市場、鼓勵競爭的經濟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敘利亞經濟活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2000年後相對較快。
但是另一方面,快速的經濟增長也帶來了社會貧富鴻溝拉大、城市鄉村收入差距顯現,以及環境污染和腐敗增長等現象。比如從2006年到2011年,敘利亞經歷了多年的極端乾旱天氣,造成物價升高、糧食減產以及大量農村人口流離失所。從2006年到2009年,大約有13萬敘利亞東部地區的農民遭受旱災影響,其中80萬農民因農業減產和絕收導致生活困頓甚至陷入飢荒。而在2011年,旱災再次來襲,導致大量農業人口失去生活來源,在2011年內戰爆發前,大約有150萬敘利亞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遷徙到中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周邊謀求生活。
敘利亞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變化
敘利亞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目前美元匯率。(單位:10億美元)
2011年內戰爆發之後,敘利亞經濟形勢幾乎陷入崩潰邊緣。受戰爭影響,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3%正增長,開始滑向負增長,2011年為-3%,到2012年的-25%,2013年的-36%,2014年的-15%,2015年的-5%。
敘利亞國內石油產業也受到戰火影響而陷入生產停滯,石油產值在2011年較2010年減少2%,2012年較上一年減少22%,2013年較上一年減少32%,2014年較少一年減少44%。與此同時,受到戰爭影響,敘利亞政府的財政開銷越來越大,2011年較上一年增長29%,2012年較上一年增長27%,2013年較上一年增長23%,2014年較上一年增長23%,2015年則較上一年增長17%。
在內戰的持續影響下,敘利亞國內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摧殘,2015年敘利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2010年的38%,其中非石油行業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10年的42%,而2015年敘利亞石油行業國內生產總值僅有2010年石油行業國內生產總值的5%。有智庫估計,截止2015年末,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損失高達1630億美元,外匯儲備損失670億美元。
經歷了多年的戰火,敘利亞國內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大幅下降,當前大約維系在1000美元左右的水平。而這一數值,甚至要低於加沙地區1700美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知道,加沙從2006年開始就長期受到以色列和埃及的封鎖。
從經濟結構上來看,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僅有2%來自於礦產資源類,這意味著敘利亞國內石油工業已經幾乎徹底陷入停滯狀態。石油工業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在2010年敘利亞出口產品中,將近一半都是石油出口。但是隨著內戰的持續,尤其是敘利亞政府在中部和東部地區丟失控制區,敘利亞國內油田也落入反政府武裝手中,從2012年開始,敘利亞已經從一個「石油出口國」變成了一個「石油進口國」。
農業在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17%上升到了29%,考慮到戰火持續以及全球極端天氣的影響,這顯示出敘利亞國內經濟衰退的劇烈程度。與此同時,盡管第三產業占據敘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攀升,但其總量僅僅相當於2010年的45%。2011年敘利亞內戰剛剛爆發之時,敘利亞的失業率大約為15%,而到了2015年末,敘利亞的失業率激增至53%。根據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ESCWA)的估計,在2015年末大約83%的敘利亞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戰後敘利亞
相較而言,敘利亞的貨幣通脹率相對較低,從2010年到2015年通脹率僅僅大約35%,貨幣顯示出了較強的堅挺性。但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則激增,2015年末較2010年上升了5倍,顯示出敘利亞國內物價飛漲。在2010年戰前,敘利亞里拉與美元的兌換比率為45:1,但是2015年末,官方途徑匯率為250敘利亞里拉兌換1美元,而在黑市上這一比率為350:1。
敘利亞經濟重建的最大難題在於缺少資金,同時國內的相關安全、社會條件都存在巨大的風險。在資金缺口方面,內戰給敘利亞國內造成了至少2000多億美元的直接損失,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敘利亞基礎設施重建需要至少1000億到2000億美金。這對於當前的敘利亞政府來說,十分難以籌措。而海灣國家尤其是沙特等國,一方面郁於低油價時代的自身財力限制,無法投入過多資金;另一方面,敘利亞與伊朗關系緊密,因此也不可能迎來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資金支持。與此同時,伊朗國內也恐怕受制於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制裁,能夠在經濟重建上幫助敘利亞的范圍有限。
2016年敘利亞的失業率高達53%,考慮到敘利亞國內未來難民返回,以及社會經濟重建仍然受到敘利亞內戰延續的影響,敘利亞未來的失業率將會進一步攀升。而盡管敘利亞北部和南部的「沖突降級區」已經設立,但是在絕大多數政府軍控制區尤其是南部地區,仍然是敘利亞政府軍-反政府武裝維系脆弱和平的局面,而且多年內戰,使得大量武器散落在民間,這對於一個人口年輕化且失業率極高的國家來說,意味著未來治安狀況的惡化,也意味著外來直接投資項目可能會出現重要的安全隱患。
此外,敘利亞國內多年的戰亂,意味著敘利亞國家機器尤其是教育機構在絕大多數地區基層的破裂,很多敘利亞兒童無法受到正規的學校教育,由於飢餓和貧困可能會在未來面臨教育和生存危機,這進一步為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在敘利亞的擴張和滋生埋下了隱患,而對很多伊斯蘭極端分子來說,在穆斯林世界的外國投資人和外國項目是首當其沖的仇恨目標,這可能會極大地威脅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外國投資者在敘利亞的項目。
伊斯蘭國石油通道
而敘利亞國內的石油資源,大多集中在敘利亞中部和東部地區,在過去數年的內戰中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所佔領。在2011年以前,敘利亞國內的石油產量就已經開始下降,尤其是敘利亞國內石油資源,事實上已經接近枯竭狀態。在內戰爆發前,敘利亞的原油大多是在東部和中部開采,隨後通過運輸管道運到西部的沿海港口如霍姆斯和拉塔基亞,再由此出口到歐洲和亞洲。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佔領期間,敘利亞中部和北部的石油被極端分子低價銷售給周邊鄰國如伊拉克和南部約旦的阿拉伯黑市,由此轉入國際原油市場。這意味著敘利亞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原油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黑市網路。如果外部投資者貿然進入當地原油市場,將很可能會受到地方勢力的侵擾,在原油生產和運輸過程中蒙受損失。
總的來說,敘利亞國內當前的安全狀況仍然很脆弱,適合大規模投資的領域如石油資源,在敘利亞國內已經陷入枯竭;土地經營權、開發區等領域,僅僅適合設置在敘利亞西部地區和首都大馬士革城區內,且容易受到不穩定的社會治安的困擾;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又面臨著高安全風險和敘利亞政府缺少資金的尷尬局面。敘利亞當前特殊的國情,尤其是各個反對派武裝仍然盤踞不同地區形成地區內部割裂的政治現實下,貿然的、大規模的介入敘利亞經濟社會重建,以「政治任務」代替「經濟效益」,很可能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⑦ 敘利亞中國城的情況
利亞中國城(物資調撥中心),經敘利亞經濟部批准,獲得敘利亞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支持,並得到中國駐敘利亞大使館的認可審核,在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的阿德拉自由貿易區投資興建的中國商貿城(簡稱:中國城)。日前敘利亞中國城一期佔地一萬平方米,設有百家獨立鋪面及配套的倉庫、輔助設施等。敘利亞產業結構以農業、輕工產品為主,市場缺乏家用電器產品、五金製品、機械產品、電力電器、機電等系列產品。敘利亞與中國數為友好邦國,由於敘中兩國的大力支持,在敘國設立中國城(物資調撥中心),以此為銷售平台,同時將中國產品將輻射到20多個國家的大型產品集散中心,敘利亞中國城在地理位置及政策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⑧ 敘利亞的地理知識有那些 如 氣候 自然帶 年降水量 工業農業的特點 城市化的進程
敘利亞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該氣候特點是終年炎熱乾燥。北部是地中海氣候,該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熱帶沙漠氣候由副高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水汽不易致雨。信風帶控制時吹來的是離岸風,帶來的是內陸乾熱的空氣。地中海氣候則由副高和西風帶交替控制,西風帶來了海洋上的豐沛水汽,所以在冬季時降水較多。領土大部分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高原。主要分為四個地帶:西部山地和山間縱谷;地中海沿岸平原;內陸平原;東南敘利亞沙漠。西南部的謝赫山為全國最高峰。幼發拉底河流經東部經伊拉克注入波斯灣,阿西河縱貫西部經土耳其注入地中海。沿海和北部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四季分明,沙漠地區冬季雨量較少,夏季乾燥炎熱。
哈馬
位於大馬士革東北方向,敘利亞西部城市,啥馬省省會。人口19.4萬(1985),為全國第四大城。位於阿西河畔,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工業有鋼鐵、麵粉、紡織、製革、水泥與衛生陶瓷等廠。
伊德利卜
敘利亞西北部城市,伊德利卜省省會。人口5.1萬(1981)。位於連接阿勒頗平原與阿西河河谷的肥沃谷地中,為阿勒頗-拉塔基亞交通線上的農產品市場。有紡紗廠與橄欖油廠。
阿勒頗
敘利亞共和國西北部的阿勒頗,是中東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過去它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通向地中海的交通要站,16世紀時又成為東西貿易往來的必經要地。傳說古時候,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始祖亞伯拉罕曾來到阿勒頗,他把自己奶牛上擠出的牛奶,分發給當地的窮人。直至現在阿勒頗的阿拉伯語稱呼仍為Habab,就是「牛奶」的意思。
由於坐落在重要商路的交匯點而成為重要戰略要地的阿勒頗,自公元前2000年到今天,始終與世界發展史緊密相連。在古代,它先後受到赫梯文明、亞述文明、阿契美尼德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及阿拉伯和拜占廷文明的影響。公元637年阿勒頗被阿拉伯人征服,公元962年又落入尼切福羅之手,公元11世紀被埃及的法蒂瑪佔領,公元1260年它又被成吉思汗的軍隊掠劫一空。到了近代,這座古城更是歷盡滄桑。正由於這樣的歷史,阿勒頗是一座沒有防禦設施的城市,城內現存1260年劫難後修復的城堡和保留著3座中世紀城門的城牆。屹立在市中央的阿勒頗古堡是這座古都最重要的歷史古跡,從遠處即可望到它威嚴的輪廓。城市內有著名的阿勒頗大學。
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岩鹽、瀝青等。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是阿拉伯世界的五個糧食出口國之一。耕地大都憑借灌溉,出產小麥、大麥、棉花、葡萄、油橄欖、無花果以及梨、李等水果。出口棉花與小麥、大麥。
敘利亞工業基礎薄弱,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現代工業只有幾十年歷史。現有工業分為採掘工業、加工工業和水電工業。開掘工業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大理石等。加工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皮革、化工、水泥、煙草等。敘利亞又是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出海油管的過境地。
敘利亞擁有較好的旅遊發展基礎和潛力,政府對旅遊業發展也十分重視,尤其是近年來,在敘利亞經濟改革進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業得到了政府的認同和支持,使旅遊獲得迅速的發展
⑨ 敘利亞根據本國經濟狀況,分析說明可以發展那些工業部門
答案 (1) 西部降水較多,氣溫年較差較小 ) 。 (2) 自然優勢條件:夏季高溫,熱量充足;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原地形為主,地勢平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環境問題:水資源緊張;產生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產生土壤鹽鹼化。 (3) 油氣資源豐富,可以發展石油開采或石油化工工業;利用棉花原料和勞動力資源發展紡織工業;盛產糧食、水果,可以發展食品 ( 或水果 ) 加工業;利用港口,可以發展臨港出口加工業。 解析第 (1) 題,根據河流流向判斷地勢起伏,結合水溫資料比較氣候特徵差異。第 (2) 題,從熱量、光照、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棉花生產的自然優勢,從乾旱的氣候特徵出發推斷過度種植棉花帶來的環境問題。第 (3) 題,從農、礦資源入手分析敘利亞適宜發展的工業部門,注意從文字和圖例中提取有用信息,防止信息遺漏。
⑩ 敘利亞有哪些國防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
敘利亞有很多國家國防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