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著名的人他們做了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來的轟轟烈烈,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工人等等,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英國發明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人物。1776年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簡稱「瓦」,符號W)。
還有很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❷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對社會主義做過哪些貢獻其落後原因對其又採取了什麼措施實施振興戰略
20年代中期,張氏父子實行「整軍精武,勵精圖治」的政策,開礦山、修鐵路、建銀行、辦學校,在北滿(黑龍江)積極屯軍墾(東北軍墾的經驗被毛澤東全盤吸收了),只用了10年時間,東北的經濟在中國舉足輕重,鐵路85%國有化,電信設備98%國有化,而此時中國大江南北從北京到南京,從上海到廣州鐵路和電信設備95%都控制在洋人手裡,象樣的民族工業極其有限。東北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北大的六倍,約3000現大洋,超過總統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產馬達(引進當時最先進的北歐的設備),1930年亞洲第一部帶空調的火車在大連誕生。所有這些成就令國人羨慕,國父孫中山曾深刻地檢討過:「搞三民主義這么些年,民生竟還不如東北的張氏父子」。很多人說東北的繁榮是日本人的功勞,其實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認,不用半年,滿鐵的股份就會全部落入中國人手裡,而當時蘇聯經營的中東鐵路,更是苟延殘喘,也正是因此才引發了30年的「中東路事件」,張學良急於收回中東鐵路而釀成軍事沖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東北的投資很少,唯一的「投資」是軍事上的,但後來又發現被張作霖欺騙而反目成仇。日本佔領東北以後,確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戰養戰,東北百姓沒享受到什麼好處。出於政治原因,20年代的東北開發史某種程度一直被隱瞞,致使不少中國人甚至東北人也並不了解東北當時的成就,竟把東北經濟的光環兒錯誤地套給了日本人,張大帥九泉之下豈能瞑目。幸好現在有些資料也逐步公開,我們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實真相。 ①勞動力素質較低 ②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礦產資源接近枯竭 5污染嚴重,環境變差 6技術力量較弱,鋼鐵等產品質量不高 7政府的經濟中心已經放到東南沿海 8產業布局不科學,第三產業(服務業)不發達9國有企業多,現代股份制改革不完善,市場適應性較弱從政治上說是這樣的: 1)、東北老工業基地目前存在的問題 市場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落後,機制不靈活。 2)、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意義 ①、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發展接續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②、振興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等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③、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增強國民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後勁; ④、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⑤、有利於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實現共同富裕。 從地理上講是這樣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原因: 1、工業技術裝備老化 2、不利的經濟結構 3、市場經濟的沖擊 4、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 具體: 1東北大中型骨幹企業工業技術裝備老化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目前吉林省工業企業工藝裝備屬於20世紀90年代初水平的只有15%左右,60%以上的還處於70-80年代水平,另外還有15%的工藝裝備仍停留在50-60年代。由於技術裝備水平上不去,直接導致了產品檔次低、產業升級慢,產品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 2能忽視老工業基地衰落的「結構效應」。它不僅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還包括所有制結構和空間布局結構。從東北工業製造業結構來看,在29個行業中,1998-2001年相對增長速度高於全國相應行業的只有10個,而相對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同行業的達19個。 從產品結構來看,產品類型單一,東北主要工業品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多數在下降。1998-2001年14種主要工業品只有3種市場佔有率上升, 企業組織結構方面,企業平均規模大,大型企業數量多,而中小企業數量少,企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配套水平較低,以致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難以發揮出來。 所有制結構方面:所有制結構單一,國有經濟比重過高。僅以吉林為例,國有經濟佔82.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6個百分點。黑龍江省現在國有企業佔有的固定資產比重達88%。 3三大原因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問題產生 一是產業發展的自然結果。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時間比較早,一些產業進入衰退期,市場競爭力下降,而替代產業又沒有發展起來,特別是一些資源型城市,面臨巨大的困難。二是市場失靈的產物。三是體制轉換的遲滯與轉換成本的制約。中國老工業基地問題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產生的。 4老工業基地產業競爭力持續下降。有分析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跟上發達國家廣泛應用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全面升級的潮流。 區位條件-東北三省擁有的明顯優勢: 一是工業基礎雄厚;二是自然資源豐富;三是生態環境優良;四是地緣特色明顯;五是人才隊伍精良;六是發展環境良好。
❸ 我國還有哪些為國家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州閩侯縣。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並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先後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於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於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代中國電信網路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路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後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於1977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字化方向發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
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代石油石化的創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地球物理教育事業,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並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始人,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利用,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雲(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後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於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雲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後批准以該所為依託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雲創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雲是國際上最早採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鬆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製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科研成果獎勵截至2012年,在黃培雲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餘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代射電天文學開創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代中國化學會創立者之一,開創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❹ 為了祖國的振興而努力哪些科學家的努力
王國鈞——為中國特殊鋼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2-09 05:45)
·傅元慶——為我國新型冶金材料的開發做出重大貢獻 (12-09 05:45)
·鄒元燨——我國冶金物理化學活度理論研究的先驅 (09-01 09:43)
·王勛——新中國鋼鐵工業設計工作的先驅者之一 (08-31 14:33)
·張卯均——我國現代金屬礦選礦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08-18 09:38)
·陳岱——中國氧化鋁廠工程設計的奠基人 (08-31 14:33)
·陸達——我國冶金科技領域的帶頭人之一 (08-31 14:33)
·李薰——我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08-24 09:02)
·沈華生——我國稀有金屬提取和工業化生產的開拓者 (04-10 07:03)
·康永孚——中國鎢礦地質勘探工作的開拓者 (04-10 07:03)
·邵象華——為中國鋼鐵科技和生產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04-10 07:03)
·陳新民——冶金物理化學的學術帶頭人 (04-10 07:03)
·陳國達——創建大地構造新理論 (04-05 06:02)
·徐寶升——我國連續鑄鋼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04-05 06:02)
·我國鐵合金工業的先驅者之一——張桂耕 (12-02 07:12)
·我國鋼中氫氣行為規律研究的先驅者——孫德和 (12-01 05:03)
·我國第一座氧氣轉爐煉鋼廠的組織創建人——安朝俊 (12-01 05:03)
·我國特殊鋼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丘玉池 (11-28 04:28)
·金屬材料多次沖擊抗力理論的創立人——周惠久 (11-30 03:57)
·為創建我國合金鋼系統作出重要貢獻的孫珍寶 (11-30 03:57)
·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魏壽昆 (09-20 05:09)
·我國現代銻冶金事業的開拓者——趙天從 (09-19 05:23)
·我國金屬磁性材料研究的開拓者——戴禮智 (09-16 10:20)
·我國鋼鐵脫硫研究的先驅——李公達 (09-14 11:34)
·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試驗的組織者——王之璽 (09-12 07:14)
·我國化工冶金學科的奠基人——葉渚沛 (07-14 05:16)
·中國重力選礦設備和理論的開拓者——倪桐材 (07-14 05:16)
·靳樹梁——被公認為最有成就的煉鐵專家 (07-14 05:16)
·我國合金鋼與鐵合金發展的奠基人之一——周志宏 (07-14 05:16)
·我國球墨鑄鐵技術的開發者——周行健 (07-14 05:16)
·我國最早進行特殊鋼與合金鑄鐵研究的學者——周仁 (06-07 16:26)
·嚴恩棫——我國鋼鐵冶金界的先驅者 (06-07 16:09)
·我國第一位鋼鐵冶金工程師——吳健 (06-07 15:49)
·我國現代煉銻技術的開拓者——王寵佑 (06-07 15:49)
·我國鋼鐵冶金界的先驅——李維格 (06-07 15:49)
機械卷
·史紹熙——柴油機復合式燃燒系統的發明者 (12-10 06:52)
·把一切獻給黨的人——吳運鐸 (12-10 06:52)
·我國電機電器工業卓越的領導者——曹維廉 (12-10 06:52)
·孟少農——新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的主要奠基人 (08-21 09:17)
·羅士瑜——為發展我國的拖拉機工業做出重要貢獻 (09-01 09:43)
·楊錦山——組織建造新中國第一套火力發電設備 (08-18 09:38)
·李近仁——我國第一套雙130mm岸炮的總設計師 (04-21 10:28)
·馮子佩——為我國重型機械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04-19 07:40)
·陶亨咸——為我國機械工業的科技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04-19 07:40)
·"球墨王"王遵明——中國球墨鑄鐵的開拓者和播種者 (04-19 07:40)
·雷天覺——開創我國機床工業的先驅 (04-19 07:40)
·丁舜年——為促進我國電機工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04-19 07:40)
·中國應用光學的先驅者之一——李文東 (12-02 07:12)
·我國現代國防工業的開拓者之一——錢志道 (12-02 07:12)
·為我國機電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褚應璜 (12-02 07:12)
·為發展我國電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章名濤 (09-21 06:56)
·中國機械工業的卓越領導人之一——沈鴻 (09-20 05:09)
·我國火炮專業的奠基人——高慶春 (09-19 05:23)
·我國兵器工業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劉鼎 (09-12 07:14)
·為中國機械與航空工程的發展出重要貢獻的庄前鼎 (09-14 09:11)
·中國機電工業的先驅——惲震 (07-15 06:47)
·我國第一台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研製者——鍾兆琳 (07-15 06:47)
·中國汽車技術奠基人之一——張德慶 (07-15 06:47)
·中國內燃機和汽車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潘承孝 (07-15 06:47)
·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奠基人之一——支秉淵 (07-15 06:47)
·為我國柴油機製造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吳梅生 (06-08 13:17)
·中國機械發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劉仙洲 (06-08 13:07)
·傳播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先驅——徐建寅 (06-08 12:04)
·中國早期掌握和傳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華蘅芳 (06-08 11:48)
·為創建中國近代機械工程做出了貢獻的丁拱辰 (06-08 11:43)
自動化卷
·屠善澄——我國人造衛星工程的開拓者之一 (12-11 06:19)
·劉豹——我國自動化儀表專業和系統工程學的開創者 (12-11 06:19)
·鄭維敏——開拓「作物遺傳過程建模與控制」新領域 (12-11 06:19)
·吳欽煒——我國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09-01 09:43)
·朱培基——為發展我國數控技術做出重要貢獻 (09-01 09:43)
·童世璜——為我國石化工業的現代化作出突出貢獻 (04-21 10:28)
·嚴筱鈞——為我國機械工業自動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04-21 10:28)
·朱良漪——分析儀器行業的主要創始人和學術帶頭人 (04-21 10:28)
·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陸元九 (12-12 05:07)
·我國「過程式控制制」學科的創始者——方崇智 (12-13 06:06)
·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楊嘉墀 (06-24 07:09)
·我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的主要創建人之一——許國志 (12-07 06:19)
·在決策分析領域獲得創造性成果的陳珽 (12-12 05:07)
·我國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建者——關肇直 (12-05 01:14)
·中國飛行器制導與模擬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文傳源 (09-26 05:09)
·為我國計量測試技術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唐統一 (09-27 05:45)
·中國計量測試技術的開拓者——王守融 (09-26 05:09)
·我國電化學儀器的開拓者——榮仁本 (09-21 06:56)
·我國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的學科帶頭人之一——薛葆鼎 (09-19 05:23)
·我國自動控制、系統工程教育和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張鍾俊 (07-18 03:38)
·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王大珩 (07-18 03:38)
·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郎世俊 (07-18 03:38)
·我國自動控制學科和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鍾士模 (07-18 03:38)
·我國自動電力拖動學科的創始人之一——疏鬆桂 (07-18 03:38)
·工程熱物理和自動化專家——錢鍾韓 (06-08 14:52)
·我國光學教育的開創者——沈壽春 (06-08 14:38)
·我國應用光學的開拓者——龔祖同 (06-08 14:08)
·中國精密儀器工程教育的開拓者——蔡其恕 (06-08 13:59)
·我國現代儀器儀表業的先驅——丁佐成 (06-08 13:21)
電子卷
·張直中——我國雷達技術的主要先驅者與學術帶頭人 (09-06 14:08)
·郭文昭——為我軍通信技術的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09-01 09:43)
·張恩虯——對我國陰極電子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04-24 08:17)
·蔡長年——我國資訊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04-24 08:17)
·何昂——中國鹼性蓄電池工業的開拓者 (04-24 08:17)
·孫俊人——中國軍事電子科研事業的創建人與開拓者 (04-24 08:17)
·葉培大——中國微波通信與光纖通信的開拓者之一 (04-21 10:28)
·中國半導體事業的開拓者之一——高鼎三 (12-16 07:34)
·我國電子束管產業的開拓者——吳祖塏 (12-16 07:34)
·為中國電子事業作出奠基性和開拓性貢獻的羅沛霖 (12-19 04:13)
·我國電真空器件專業的創始人——陸鍾祚 (12-16 07:34)
·我國通信科教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張煦 (12-13 06:06)
·我國電信網路科教的開拓者——劉宜倫 (12-13 06:06)
·開創我國瞬態電磁場與對流層電磁波研究的黃席椿 (09-27 05:45)
·中國電子元件工業開拓者之一——陳克恭 (09-26 05:09)
·中國電池工業的主要開拓者——潘福瑩 (09-21 06:56)
·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王正 (09-27 05:45)
·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者之一——閻沛霖 (09-19 05:23)
·為中國無線電科學技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馮秉銓 (07-19 03:40)
·我國電子管工業的奠基人——單宗肅 (07-19 03:40)
·中國無線電導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溫啟祥 (07-19 03:40)
·中國雷達工程專業的主要創始人——畢德顯 (07-19 03:40)
·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吳朔平 (07-19 03:40)
·謝立惠——我國雷達研製的先行者 (06-09 17:41)
·中國無線電電子學事業奠基人——孟昭英 (06-09 17:41)
·中國國際無線電通信事業的開拓者——盧宗澄 (06-09 17:41)
·我國電子學科與水聲學科的奠基人——朱物華 (06-09 17:41)
·一代電學宗師——陳章 (06-09 17:41)
❺ 對祖國工業發展有貢獻的人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❻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什麼意義
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市場化程序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
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存量資產、良好的產業基地、明顯的科教優勢、眾多的技術人才和較為完備的基礎條件,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潛力大的特點,是極富後發優勢的地區。目前,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支持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有利於實現十六大提出的翻兩番目標;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防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革和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結構調整的措施。東北地區等工業基地在調整改造中探索了經驗,打下了工作基礎。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挑戰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中央認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要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使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當前重點是要做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區的一些老工業城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條件成熟時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給予適當支持。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政策,實現振興。東部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繼續發揮地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
❼ 回族在礦冶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穆斯林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其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還兼營手工業,礦冶業和商業。據《元史》有關記載,元代的回族,除士兵和為官者外,還有許多工匠,工匠中有民匠和軍匠,軍匠專門製造武器,工匠主要從事礦冶業。又據《元史.百官志》載,諸色目人匠總管府,秩正三品,掌管百工之技藝。《無史.刑法志》也記載,諸匠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針綉,其輒敢拘刷者禁之。這些史實說明,元代時,回族匠戶的後裔很多從事家祖傳的手工行業,其中從事礦冶業的加族匠戶數量眾多。據碑記、家譜和實地考查,許多回族的祖輩就從事開礦和冶金業。
明代,回族礦冶技術已有很大的改時,礦冶業也發展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眾多的回族匠人在雲南開采冶煉金銀,還出現了珠寶石開采業,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寶石珠玉多出自雲南,回族人多役使其地。所產寶石,《漢書誤用牢傳》稱為「光榮」,《通典》稱為「紅珠」,在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被稱為「回回石」。
由於回族匠人在采礦業方面的成就,在當時社會上有「無礦不回」之美譽。回族工匠在采礦、選礦、冶煉以及鑄造、鍛造方面,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藝過程。
清朝時期,回族礦冶業在技術、規模文獻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特別在銀、銅、錫業方面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居領先地位,還形成了一些回回冶煉村寨。雲南回族的冶礦業更是蓬勃 發展,成為雲南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支柱產業。回族冶礦業在這個時期不僅生產量大,而且在商業投資、經營管理和礦冶技術方面都有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大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辦礦、冶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還形成了一些有冶礦特色的工廠。
回族工匠在冶礦方面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❽ 化學對國家工業發展層有哪些突出貢獻
李喬蘋,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
.《有機化學工業》。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化學工業專著。該書分上、下兩冊,80餘萬字,內容十分豐富,實用性強,深受高等學校師生歡迎。當時國內學術界曾給予高度評價,例如蔡元培在該書序中說:「有機化學工業專書尤難編纂,……李君喬蘋深知此種困難,毅然當之,成此巨帙,且於緊要關鍵,能深入顯出,不為所困,是誠治有機化學工業可貴之書也。至其取材精審,劃類詳明,尤其末焉者。」此書的編著具有開拓性,對發展大學教育、傳播化工生產知識,尤其是對指導抗日戰爭時期的化工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2.《無機化學通論》。這是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撰著的無機化學專著。全書分上、下兩冊,計77萬字。吳承洛認為該書「不特綱領明爽,分量合宜,而且內容豐富,材料新穎,誠為吾國無機化學書中不可多得之善本,……於我國之科學進步,國家富庶,實大有裨益焉。」它是當時的一部優秀教科書,屬《大學叢書》之一,被廣泛採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化工生產上勇於探索,提煉樟腦的研究成果獲得專利
為振興中國工業,李喬蘋曾長期工作在化工生產崗位上,他是化工事業上的實踐者和革新家。前文已述,早在20年代他就對釀酒、製革等多種化工生產有所研究。30年代初,他對化妝品生產很感興趣,常利用業余時間在實驗室里研究各種化妝品的製造。並指導妻子設立「新醒化學工業社,」從事施面蜜、美膚霜等化妝品家庭手工業生產數年。40年代初,又與劉伯含在北京合辦「中國化學工業社制鹼廠」,擬電解食鹽水,製造燒鹼和漂白粉。他們白手起家,歷盡坎坷耗時數年,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才試車生產,後因外貨大量進口,無法競爭而放棄。此後他對釀酒、賽璐珞及軟片製造、尼古丁提煉、樟腦煉制和提腦後樟木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成績。50年代中期,他同台灣樟腦廠的邵基慶合作從事樟腦提煉的革新研究,獲得了台灣標准局化學專利。他們將樟木刨成長薄片,用水蒸氣蒸餾或溶劑萃取,製得樟腦和樟腦油,其剩餘木片仍可利用。這一研究成果使當時處於危機的台灣樟腦事業得以轉機。此間,他們還合著有《台灣樟腦》、《革新制樟腦法》等專著。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化學方面,我國古代有著十分重要的發明創造和影響深遠的成就。
夏末商初(公元前16世紀)我國進入青銅器時代。重達875kg的司母戊鼎堪稱世界之最。其中青銅的采礦、冶煉、制模、熔鑄四個主要工序都有文字記載。春秋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冶鐵業興起,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進步,而西歐一些國家直到13世紀末才出現生鐵的冶煉。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鋼鐵冶煉的許多工藝技術。除此之外,冶煉黃銅、白銅、鋅及「水法煉銅」等都早於世界其它國家。這些都是對化學冶金技術發展的重要貢獻。
造紙術是世界公認的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從化學角度看,主要是從麻、樹皮、竹子等天然植物纖維中,用化學的方法除去雜質,得到較純的纖維素,再製成紙漿,最後製成紙。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於公元2世紀初發明了造紙術,並投入生產。後向東傳至朝鮮、日本;向西傳至中亞、阿拉伯、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紙的發明和傳播,大大改善了文字記載、保存、傳播的條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火葯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對炭、硫磺、硝石這三種物質逐步認識的基礎上,經過實踐特別是在煉丹的實踐中發明的。到公元十世紀,我國已將火葯用於軍事,推動了火葯武器的發展。直到1225~1248年間,火葯經印度傳入阿拉伯,14世紀中葉才傳入歐洲。
「China」一詞指中國,也指瓷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我國就有原始瓷器的製造。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溫度高達1000℃以上的高溫燒結技術,這是制瓷的關鍵。玲瓏剔透、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瓷器是世界少有的文化藝術珍品。
此外,我國古代有釀造、染色、油漆、製革等工藝,都與化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英國學者所著《中國的一百個世界第一》一書中,就有14項第一是化學方面的。我國古代化學方面的輝煌成就,從一個側面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
郭豐文,化學制葯專家和情報專家。他致力於化學制葯研究和醫葯科技情報工作,開創性地完成了多種磺胺類葯物、維生素及多種制葯中間體的研究,為促進我國化學制葯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醫葯科技情報工作中,最突出的成績是建立「中國葯學文獻資料庫」和編輯出版《中國葯學文摘》。
❾ 為祖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有哪些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的問題。
2、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4、毛澤東: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領導中國人民建造新中國。
5、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