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在哪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的太平洋上,處於北緯30°~45°,東經123°~150°之間,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日本海岸線長3萬多公里,多海灣和良港。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日本的國名含義為「日出之國」,又有「櫻花之國」(有300多個櫻花品種)、「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約佔1/3)的稱號。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島嶼和南部的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和北方四島等300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377800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的1/26,與我國雲南省面積相近。人口12560萬,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居民多為大和族,唯一的少數民族是阿伊努族(蝦夷人)。日本通用日語,信奉神道和佛教。 日本的首都東京,人口1256萬零764人(截止2006年1月1日),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日本的海岸線漫長曲折,多港灣,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佔全國面積近80%。全國最高海拔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濃川長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積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瀉湖,琵琶湖面積最大。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風襲擊。礦種多,儲量小。森林占總面積66%。地熱和漁業資源豐富。
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均居世界前列。工業體系完整,工業結構為知識、技術密集型。農業實行機械化商品性生產,產品主要為稻米、小麥。漁業發達,捕魚量位世界前茅。海運、航空、鐵路、公路均極發達,鐵路長47000千米,公路長117千米。
日本的重要城市有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東京由關東地區的西南部和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小笠原諸島這些島嶼部組成,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生活著1100 多萬人的日本首都。17 世紀初葉,德川家康將軍在這里建立幕府,從那以後以「居城」江戶城為中心,外圍的市民城不斷擴大,逐漸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受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的影響,市區許多地方曾經化為一片廢墟,然而不久又都重新修復起來。東京不僅是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還是世界經濟、文化、產業的中心地。
B. 經常聽說日本人買了中國的煤炭去填海,這是真的嗎
在網上有一種說法至少流傳了近10年,而且經久不衰,那就是——「日本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購買中國的煤炭,填在海里儲備起來」。看到這種說法的人,幾乎無不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憤怒,也為中國的「養虎為患」感到痛心。
除了煤炭填海,還有不少將日本神化的其它說法,如日本的自來水管/下水管/煤氣管都是標准尺寸口徑且有膛線,打起仗來可以直接當槍管和炮管;高速公路的護欄都是高等級鋁合金,可以直接做飛機機身…
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准確?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在推動其流傳呢?
01、日本完全沒必要煤炭填海
煤已不是戰略能源
現在的戰略能源是指石油,天然氣、稀土,核能等新能源,煤作為主要能源是上世紀的事。而且隨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不斷提高,煤在能源戰略中的重要性還將下降。
煤炭占日本一次能源總供給率的18%
日本買的煤主要是用來發電和煉鋼,之前在一次能源當中占的比例是18%。隨著2011年大地震之後棄核電,比例才略有上升,但更多提升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
02、日本很難把中國的煤炭藏海里
即便日本真要往海里藏煤炭,主要來源也不會是中國
中國「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各種資源都缺乏的島國。兩個國家之間離得又這么近,那麼人們想當然的會認為,中國在資源方面「供養」著日本。但數據不支持這一說法。
以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為例,即便是最高峰時期,中國向日本出口的石油也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6%。中國的煤炭資源比石油資源豐富,儲量排到世界第三位,按說更有條件出口給日本,但是在過去的22年裡,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煤炭數量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9.2%,具體數據見下圖。
中國歷年對日煤炭出口統計
從上圖可知,中國對日煤炭出口,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趨勢。90年代初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的煤炭工業不發達;而後來之所以又變低,是因為當時中國自身的煤炭需求量越來越大。
總的來說,中國沒有成為日本的主要能源提供國,核心問題還在一個「錢」字。對於中國來說,自身能源消耗巨大,做出口還不如搞內銷賺錢;對於日本來說,與同是工業大國的中國搶資源代價也高,還不如多花點運費向中東和澳洲購買來得劃算。
所以長期以來,日本的石油90%以上來自中東,煤炭5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除了澳大利亞,印尼、加拿大、美國也是日本進口煤炭的主要來源。如果日本海里真的藏著煤炭,那麼這些煤炭也是「姓澳」、「姓美」的多,「姓中」的少。
目前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把煤炭藏在海里
日本歷年國產煤炭產量及國產與進口價格差
其一,如上圖,直到2002年日本最後一座煤礦關閉,日本都是自產煤炭的。即便是日本煤炭工業已經衰落的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時間里日本自產煤炭的數量也高於從中國進口的量。
你很難想像,日本為什麼要一邊把來自中國的煤炭埋起來,一邊又要從自己的土地里挖出更多的煤。當然日本的自產煤炭數量一直在降低是事實,其原因正如上圖所示——自產煤炭成本太高。
以成本計,日本早就該關閉所有本土煤礦,之所以拖了很久,是因為煤炭工業轉型要有個過程,包括解決幾十萬煤炭工人安置的問題。
其二,把煤炭藏在海里要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防滲漏、防污染。即便這兩個技術問題可以解決,那高昂的花費又如何解決?
03、發達國家都愛「窖藏」資源?
美國捂住自己的資源不開發?
中美前些年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中國和美國的石油儲量分別排在世界第12和11位,美國儲量是中國的1.72倍(根據BP2006年統計數據)。而如上圖,美國近年的石油開采量一直高於中國,而且最近三年增幅很大。
考慮到美國已經以每年2-5億噸的開采量挖了70多年,而中國的年開采量在前年才首次突破2億噸,那麼相比中國,美國實在「太捨得」挖了。如果美國這樣也叫「捂著不開發」,那麼中國大概只能叫「守財奴」了。
發達國家儲備資源,但沒有「儲備癖」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對資源都有戰略儲備,包括石油儲備、糧食儲備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當然是儲備得越多越好,但是從效益的角度考慮,那就是儲備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積資源,還是捂著不開發,都會造成效益損失——即保管費用和資源利用成本的上升。
因此,資源儲備不可能是無限度的,而是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量。至於多少是合理,因不同國家的國情而論。
至少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認為把國內資源全捂起來、然後大量囤積資源是必要的。以日本為例,他們沒有把自家的煤炭當寶貝疙瘩,石油儲備也是三個月的量而不是三年的量,他們儲備,但不是「儲備癖」。
04、我們為何有「資源癖好」?
我們錯估了資源的重要性
「西方靠殖民掠奪起家」是傳統說法
中國人早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西方是靠掠奪資源起家的,西方包括發動戰爭在內的國際行為都是為爭奪資源。
其實舉幾個例子就能擊破這種觀念。比如長期占據世界第二、三位的經濟強國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幾乎都成了一片廢墟,沒有任何資源優勢可言,但是之後它們迅速發展,成為比戰前到處掠奪時更強大的國家。
而目前世界上富裕程度和國民幸福程度居於最前列的北歐國家,如瑞典,在18世紀初就衰落成小國,根本就沒有參與過近代的掠奪。
西方的國際行為都是奔著資源而去的說法,在中石油拿下伊拉克油田的開采權後,更是不攻自破了。
中了「陰謀論文學」的毒
中國圖書市場上流行的一類書,就是各種「戰爭」,什麼「石油戰爭」、「貨幣戰爭」之類。這類「陰謀論文學」把生硬的政經知識做藝術化處理,好看但謬之千里。
媒體也愛渲染各種「危機」,突出各種「不同視角」。比如把中東戰爭的實質說成是水危機,還塑造了「未來世紀是石油世紀」之類的概念。
在這兩種信息的「夾擊」下,中國人「中毒」很深,看什麼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的拐到資源這個「根子」上。什麼「馬島戰爭的核心也是石油戰爭」之類的說法很多,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是圍著石油轉似的。
資源濫采讓國人反感資源開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騰飛,對資源的需求也猛增。於是資源大開採在神州大地興起,而這種開采走了粗放式的路子,導致環境破壞、民眾受害。長此以往,國人就形成了對資源開發的「天然」反感。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對資源過於癖好,也深受資源濫采之害。於是以己度人,便生成了日本「煤炭填海」的說法。但一定要深究起來,這謠言的來源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日本的填海造地,另一種便是日本的海島採煤。
日本地少,多年來一直填海造地。而日本用於填海的原料是石頭,建築廢料和煤渣而非煤炭。
上世紀,日本曾經拍過一部電影,說「填海船」經營者的艱辛,他們用小船將石塊從遠處運到填海作業場,然後讓船側翻呈幾乎傾覆狀態,才能將船上的石頭倒進海里,因此作業危險性非常高。
大約80年代,這部電影在中國播放,很多哈日民眾想不通日本為何這么做(當年誰也沒想到,資本主義的地價會漲成天價,導致圍海造地都是營利買賣),圍在一起瞎琢磨。所謂「日本把煤炭填在海底以備不時之需」的鬼故事,可能就這樣誕生了!
不過小編覺得謠言源於海島採煤更可信點。上世紀80年代中國記者采訪偽滿時期礦工時,老礦工就說自己挖出來的煤炭被運往日本填海了,應該是根據日本海島採煤的臆想。
整個長崎外海整片都是海底煤礦,只不過只有幾個島可以開口子往下挖。煤礦的採掘面很早以前就已經在海底了,這幾個島等於就是幾個巨型出入口通風豎井,海底挖煤就演變成煤放到海底了。
端島(はしま, Hashima)是日本長崎縣長崎市附屬的島嶼,面積0.063平方公里。島嶼外觀形似戰艦,因此還被稱為軍艦島(ぐんかんじま, Gunkan-jima)。
由於所有的住民於1974年離開端島,所以島上任何設施已無人管理,島上的建築物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因此,這個島曾是禁止進入的(現在部分開放旅遊)。
1890年,當地豐富的礦藏被發現後,三菱公司便從當地居民手中買下了端島。
剛開發煤礦時的端島
在將近一個世紀內,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礦產區之一。三菱公司在島上修建房舍,電影院、診所、商場、餐館以及酒吧等設施逐漸增加,整個建築群通過地下通道相連。1916年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高層大廈(30號棟,7層)於端島落成;在端島上高層大廈設於中心,各棟大廈的底層就作商業用途。
由於該島距長崎將近30千米,對於三菱公司來說,與其每天接送員工上下班,還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樓一棟棟建起。
由於空間有限,建築物紛紛向上發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戶們擠在狹小不堪的樓房內,只能共用廁所和廚房。之後島上居民也逐漸增多,但並非所有端島居民都是自願上島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強迫中國及韓國勞工在端島采礦。
當年的強制勞工
二戰以後,員工們發現島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諸如電視、收音機和影劇院之類的現代化奢侈品在戰後得以引進。原本寸草不生的島上開始湧出生機,員工和居民們紛紛建起了樓頂花園。
當年島上的生活場景
1959年,島上人口激增,在這個小小的岩島上生活著5,259名居民 。全島平均每公頃的人口密度為835人(居住區的人口密度為1,391人每公頃)——成為世界歷史上有記錄的高人口密度區之一。
當年島上學校里媽媽和孩子做游戲
但端島的黃金時代非常短暫。1974年1月,隨著石油取代煤成為全世界首選能源,三菱公司一次性解僱了在島上的所有員工。當年4月,島上最後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端島被永久關閉。
這座一度人煙稠密的城市,最終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殼。這座城市依然靜靜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遺棄的鬼島,只有一些原來居民遺棄的野貓出沒。
隨便日本政府部分開放端島,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里;同時日本方面已將端島作為世界遺產地進行申報,這也引起了韓國的極大憤慨!
揭秘日本滅絕人性的地獄島
「當時我都想跳到海中將自己淹死!」
強制勞工在端島上忍受難以置信的折磨並被奴役。日本打算為這個充滿苦難的工業廢墟之島申遺。對於曾經在那裡被迫接受奴役的韓國人來說,日本的做法令人無法忍受。
▲圖為當年長崎的干船塢,一艘正在興建的戰艦。戰爭期間共有4,700名韓國強制勞工在這奴役,149人喪命。
當Suh Jung-Woo在1942年第一次看到端島的時候,這個14歲的少年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整個島被高聳的水泥牆包圍。站在島上觸目所及全是汪洋大海。'整個島嶼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監獄,然而事實上它就是個巨大的監獄。
Suh Jung-Woo經過長途漂泊,從長崎被遣送到端島。1910年,日本佔領朝鮮,之後日本政府便開始奴役朝鮮強制勞工。當時日本工業突飛猛進,急需大量勞動力。
Suh Jung-Woo到達端島之後被分配到了一個極小的房間,與另外7個同胞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他就開始了在煤礦的苦力活。他回憶道,'我們被日本監工監管,那些監工有的帶著日本刀'。
不久之後Suh Jung-Woo徹底明白了,他可能永遠不可能活著離開這座島了。'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考慮過跳海自盡'。
今天遊客代替了強制勞工
還有另一個島——高島,時年15歲的Yong-Am Son在好天氣能夠從高島看到端島,後來許多強制勞工稱之為'地獄島'。
已經87歲的他回憶道,那的建築都是黑灰色的,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他當時在高島上的煤礦上被奴役,情況一樣糟糕。'如果我們不能完成每天的指標 ,我們就會立刻被痛打。我們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如同奴隸一樣被對待。'
而日本政府現在打算為高島和端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以此紀念日本是第一個發展為工業化的非西方國家。自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決定學習西方技術,發展日本工業。這一舉措鋪平了日本從封建經濟體制到先進東亞工業強國的道路。
東京打算利用愛國主義讓這一歷史篇章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除了高島和端島兩座煤炭島嶼之外,東京還提名了21座其他設施:包括干船塢,港口,煉鋼廠等等。
所有的一切作為'日本明治時期工業革命的場所'要求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以便吸引遊客。
今天完全被遺棄的端島,以其獨特的頹廢廠房景象曾作為007系列電影《天幕危機》和日本電影《進擊的巨人》的取景地,現在已經吸引了許多遊客。
然而韓國政府批評日本提名的設施裡面有七座曾奴役上萬朝鮮人強制勞動,日本的申遺行為'傷害了倖存者'。
當年強制勞工作業時的情景
'平民勞動力'而不是'強制勞工'
然而日本聲稱,它申請的目的只在於紀念日本早期1850到1910年的工業化,而強制勞工完全是在1910年以後才被徵用。
爭吵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歷史地點是否可以按照時間段來進行區分,對單獨的一個時間段進行評估。
韓國方面認為:評判一個人得著眼於這個人的一生。同樣,評判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不能僅評價其歷史中的一段時間。而日本方面解釋道,一個地點的特殊價值不應因'動員平民勞動力'而受到影響,始終迴避使用'強制勞工'這一說法。
C. 成都三日游——和愛馳U5體驗繁華與悠閑的不謀而合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得及此間無。」到了成都,串串要擼、火鍋要涮、熊貓要逗、潮流要跟......,小i同學成都三日游,旅遊大片現在放送。【「文旅成華」之北湖公園】都說看熊貓前先逛公園,來這一極具熊貓元素的網紅公園,提前和各種姿態的熊貓造型先熟悉熟悉,找找感覺也是好的。
燈火輝煌的夜色中,與成都火鍋的邂逅。當地的小夥伴,能否推薦下周邊其他好吃、好玩的地方?在線等。
D. 奇跡暖暖的場景地圖
奇跡大陸奇跡大陸中包含了七大國家,統稱為七大國紀。七大國紀不管是領土分布、復制搭配風格都有很大的差別,他們分別是蘋果聯邦、莉莉斯王國、雲端帝國、信鴿王國、北地王國、荒原共和國還有廢墟孤島。 蘋果聯邦
大陸上最大的國家是蘋果聯邦,建築風格和現實世界的都市城鎮無異,人們擅長日常時尚為主的搭配,和現實世界很接近。可以說是「建立在有限科技基礎上的現代時尚的國度」。 莉莉斯王國
莉莉斯王國是蘋果聯邦與雲端帝國的鄰國,建築風格類似童話王國,人們擅長獨特又可愛的搭配風格,建築風格是充滿趣味的可愛童話城鎮,被稱為「可以治癒一切的可愛奇妙的幻想鄉」。 雲端帝國
在大陸的東方另有一個強大的國度雲端帝國,和蘋果聯邦有著密切的合作的同時也有激烈的競爭,建築風格類似中國古代唐朝,有繁華的古代都城,也有舒適的精緻小鎮。人們擅長中國古風,華美的東方風格為主的搭配。可以說是「古文明與新時代交相輝映的華美清雅的國度」。 信鴿王國
建築風格類似古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擅長繁復奇幻的搭配風格,被稱為「精靈矮人人類地精和諧相處的神聖奇幻的王國」。 北地王國
大陸北方崇尚軍事和戰斗的國家。建築風格類似庄嚴肅穆的軍事要塞,人們擅長極寒和男裝的搭配風格,被稱為「暴風與烈火洗禮下的中性帥氣的國度」。 荒原共和國
建立在南方荒原上的國家。建築風格類似古埃及和瑪雅的遺跡,以及非洲部落帳篷。人們擅長部落和原住民特色服飾。被稱為「遠古荒原文明籠罩下的原始野性的國度」。 廢墟孤島 建立在工業廢墟上的近未來國度。人們擅長科幻簡約的搭配風格,被稱為「尖端科技驅動下的未來科幻之國」。 場景地圖資料來源
E. 另一個伊甸精靈樹寶箱在哪
工業都市廢墟。另一個伊甸精靈樹寶箱從地圖的區域B進入右上方電梯,下到底層進入工業都市廢墟打到BOOS就可以獲得。
F. 蘇州郭巷廢墟在哪
郭巷街道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位於吳中區南部,處於經濟繁榮的長江三角洲核心地帶,南接吳江區、北連蘇州工業園區、東臨獨墅湖、西銜京杭大運河,素有「姑蘇南大門」的美譽
G. 重慶哪座景區曾是亞洲規模最大鋼鐵廠,如今已成網紅打卡地
90後旅行,只為遇見:#90後旅行#重慶又一景點走紅,曾是亞洲規模最大鋼鐵廠,如今已成網紅打卡地
重慶是一座被山水圍繞的城市,通常也是遊客們最喜歡打卡的旅遊勝地,不論是洪崖洞,還是李子壩在樓間穿行的輕軌,酷炫十足的黃埆坪塗鴉一條街,都給遊客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外地遊客來到此地之後,也能被重慶的美好景緻所吸引。甚至到了閑暇時刻,還會煞有介事地前往重慶一游,網紅打卡地僅是重慶旅遊景點中的一部分,除了遊客們最喜歡前往的景點以外,還有一些創建時間較長的工廠也在吸引著遊客們的注意力。
這些遺留下來的舊設備,被加以利用之後,重新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雖然現代氣息跟沒有任何生命力的老設備放在一起時,竟然感覺是哪樣的合拍。換做是你,你是否會前往這里一游呢?
遇見別樣重慶:從網紅打卡地——廢棄工廠開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90後旅行、南嘉文化、浪在杭州
H. 另一個伊甸園,穿越時空的貓工業廢墟怎麼過
的確不怎麼樣,要求寫的挺多,工資確很低。人事素質也不高,昨天剛通了電話第二天就裝作不記得了,因為當時她打的時候在班車上說話不方便,所以她留了分機有意再聯系。第二天一談自己的薪水比她們提供的高,立馬就掛電話了,也不知道談一談什麼的,只能說無語。
I. 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廢棄的城市有哪些
你若問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廢墟在哪兒?
答: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
它的面積有多大?
答:1200萬平方公里。
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廢墟不同,俄羅斯的廢墟不是一個廢車庫、一棟廢農舍,一座廢工廠,而是整座整座的城市,整片整片的村莊。由於人口銳減和剩餘人口向歐洲回遷,在這里,一座座工廠、城市和村鎮在廢棄。這片廢墟的分布范圍可用壯觀和浩瀚來形容,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1200多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到處都有它的蹤影和「雄姿」!這里正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廢墟和民用廢墟。
——你若問世界上最大的焚化場在哪兒?
答: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
它的范圍有多大?
答:從南到北跨越了20個緯度,從東到西跨越9個時區。
在這里不需要焚化爐,城市建築、街道、港口的硅酸水泥被風化成了沙土,鋼材、型材被銹蝕變成了金屬碎渣。村舍變成了木屑和泥土。西伯利亞和遠東那一座座城市和村莊正被歲月無情的焚化。如果城市也有生命,這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墓群!
——你若問世界上最大的填埋場在哪裡?
答: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
它的長度有多長?
答:從烏拉爾山向東一直到楚科奇半島綿延上萬公里。
這里原本就是核廢料、化工廢料,有毒物質的填埋場和傾倒場地,現在又多了一大批填埋物——城市和村莊。2004年的數據顯示,在俄羅斯15.5萬個村莊中,有1.3萬個已經廢棄,3.5萬個村莊居民人數不到10人。據此諾夫哥羅德州的數據推算,近幾年消失的村莊數估計有2.5萬個,這些村莊分布在森林中、草原上、小河旁,大自然正將廢棄的村莊默默的填埋。
讓我們近距離的看一看這些已經或即將在地圖上消失的城市和村莊。
這是位於俄遠東馬加丹州的小城謝姆昌(Сеймча),表面看他還是一座城市,掩映於青山碧水之中,實際上已經是空無一人、雜草叢生的荒廢的空城。
卡德昌(Кадыкчан),建於1943年,曾經作為流放政治犯的的古拉格集中營,這是一座工礦城市,該城於2003年4月4日被正式廢棄,城市中還有個別老人抱守殘年。
位於俄羅斯遠東極東地區楚科奇州的小城共青城(Комсомольский),盡管他的房屋還很「完整」,街道還很齊整,但街道上空無一人,房屋裡也人去樓空,整座城市死一般沉寂。已如同鬼城。該城於1998年廢棄。
位於俄羅斯北極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的小城奴姆基(Нумги),該城距鄂畢灣約200公里,曾是極地探險基地,該城於2001年廢棄。
位於西西伯利亞彼爾姆州的小城上古巴哈(Верхняя Губаха),這里房屋已老舊和破敗,整個城市如同遭遇了瘟疫,如今也已是一座廢城。
位於西伯利亞南部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州的阿雷克里(Алыкель)以及梅德韋日-盧切伊(Медвежий ручей),同樣是兩座死城。兩城均於上世紀末廢棄。
梅德韋日-盧切伊漢語直譯曰「熊掌」,如今黑漆漆的廢城「熊」風不再,「熊樣」更濃!
除了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歐洲部分同樣也無法倖免,從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聖彼得堡到黑海沿岸的克拉斯諾達爾,到處都有廢棄的城市和鄉村,甚至連莫斯科周邊都不能倖免。
這是摩爾曼斯克州的海港城市格列米哈(Гремиха),這里曾經是俄羅斯的核潛艇基地,戰略位置決定了俄羅斯會力保這座城市,不會遭輕易廢棄。但這個昔日3萬多人口的城市如今已是風雨飄搖,衛星城已經廢棄,主城區也處於廢棄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