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小礦發展歷史回顧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小礦的發展歷程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息息相關,和礦業體制改革同步。研究小礦的歷史背景、成長過程對今後小礦的健康發展有著現實的意義,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5個發展階段:
1.2.1 第一階段——初步發展階段(1949~1978年)
1950年,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暫行條例》,從條例的頒布到1952年已收到巨大成效,全國近10個有影響的煤、鐵礦山及其聯合企業迅速恢復了生產。大部分中、小型的民(私)營礦山也步入了正常生產軌道。國內礦業的生產水平達到或超過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如粗鋼和生鐵的產量達135萬噸和193萬噸,煤炭產量為6353萬噸。但是,民(私)營礦山企業發展到1956年,經過社會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後,我國非國營經濟成分的民(私)營礦山企業就此消失。1966~1978年,礦業總體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作,無論礦山數量和產品品種均由國有礦業所控制甚至壟斷。這個階段,小型礦山只是鳳毛麟角,而且是以社隊企業或五小工業的面貌出現的。這個時期是小礦發展的初級階段。
1.2.2 第二階段——有水快流階段(1979~1985年)
改革開放以來,給小礦帶來了發展的春天。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經濟建設對礦產品需求迅速增長,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矛盾尖銳,而我國當時農村大量文化素質不高的富餘勞動力又急需就業。在國有礦山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大背景下,小礦(當時稱鄉鎮企業)依靠農村原始積累,以土法上馬和粗放經營為特點而迅速崛起。它的發展,大大緩解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和礦物原料的需求,同時解決了上千萬個農村富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就業問題。小礦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所佔比例,由1978年的不足2.0%提高到1985年的大於30.0%。打破了國營礦山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呈現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態勢。這個時期充分體現了政策放開後,農村急欲脫貧致富、大搞群眾辦礦的特點。但是伴隨著鄉鎮、個體礦迅猛膨脹的同時,也暴露出發展的盲目、無序、分散、粗放等先天不足和政府管理滯後產生的各種弊端。
1.2.3 第三階段——依法辦礦階段(1986~1995年)
隨著《礦產資源法》和國務院3個暫行管理辦法以及各省(區、市)鄉鎮礦業管理辦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對鄉鎮礦山企業明確規定了「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從而使小礦山企業從無序發展狀態逐步納入法制軌道。此階段,小型礦山企業因受市場需求的拉動,基本上與國有礦山企業並駕齊驅。據原地礦部礦管局統計,1986年全國小礦已達12.00萬個,生產礦石5.50億噸(磚瓦粘土礦石除外),佔全國礦石產量的32.0%。以後的10年由於政府宏觀調控不力,片面強調放開、搞活,忽視管好,致使小礦出現了過度發展、惡性膨脹,到1995年年底,全國小礦(含個體采礦)總數已達27.43萬個,開發礦種154個,年產礦石量37.72億噸,礦業現價產值750.49億元,從業人員863.25萬人。礦石產量已佔全國礦石總產量51.20億噸的73.7%(其中包括磚瓦粘土9.17億噸,建築用砂5.73億噸),如果不包括砂石、磚瓦粘土等產量,也佔到43.9%。增產最快的除非金屬建材礦產外,就是小煤礦,從「六五」到「八五」期間(即1980~1996年),17年來全國煤炭增產7.50億噸,其中小煤礦就增產了5.00億噸。特別指出的是1993年小煤礦產量為4.89億噸,第一次超過國有重點煤礦產量,而且以後這個勢頭繼續挺堅。
1.2.4 第四階段——整頓治理階段(1996~2004年)
這個階段針對小礦發展過多、過濫、無序、分散、粗放的局面,通過集中整頓已逐步好轉。此階段初期,小礦已經成為我國礦業和農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據統計,1996年,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上海市)小礦在該省(區、市)礦山數量的比重均超過95.0%,不同礦種產量的比重約為30.0%~80.0%。然而在小礦蓬勃發展過程中各種負面影響和缺陷也凸現出來,諸如:經濟增長方式落後,資源消耗過快,後勁不足,采選技術落後,資源回收利用水平過低,傷亡事故頻繁,破壞生態環境等。因此,隨著1995年《國務院關於整頓礦業秩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通知》(國發[1995]33號)的發布,1996年修改後的《礦產資源法》頒布實施,圍繞小礦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治理整頓。通過幾年努力,國家總體礦業結構進一步得到了優化,各地依據規劃、產業政策和企業准入條件,嚴格限制規模小、資源利用率低、不具備起碼安全生產條件以及嚴重破壞環境的小礦發展。從1996~2004年包括對小煤礦的關井壓產整頓工作,使小礦總數由1996年的21.42萬個減至2004年的11.62萬個。
1.2.5 第五階段——整頓規范階段(2005年至今)
這個階段初期,小型礦山企業所佔比例已下降,大中型礦山企業所佔比例明顯上升,礦山開采規模結構逐步趨於合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對礦產資源需求劇增,刺激了各類投資發展小礦,無證、非法采礦現象反彈,管理部門重出讓礦業權輕監管,采礦秩序再次混亂。2005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國發[2005]28號),經過整頓和整合,2007年全國礦山企業124930個,其中小型礦山及小礦為115160個,大、中、小礦山企業比例由2005年的2.59∶3.42∶93.99調整到3.21∶4.61∶92.18(表1.4)。
表1.4 1999~2007年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礦山企業數變化情況
續表
煤炭資源開發是這次整頓的重點,通過資源整合、逐步實現資源開發的規模化、集約化。2005年全國煤炭礦山企業總數23570個,其中大型礦山企業314個,中型礦山企業491個,小型和小礦22765個。大、中、小礦山企業所佔比例為1.33∶2.08∶96.59。小煤礦與上年相比減少2905個。至2007年底,全國煤炭礦山企業總數23324個,其中大型礦山企業369個,中型礦山企業696個,小型和小礦山企業22259個,大、中、小礦山企業所佔比例為1.58∶2.98∶95.44。從產量統計看:2007年全國原煤產量20.43億噸,大型、中型、小型和小礦的煤礦產量分別為:10.33億噸、3.32億噸、6.78億噸,其礦產量比例為50.54∶16.26∶33.20。與2005年相比,礦山總數壓縮而產量相對提高了。從構成上看,大中型煤礦占行業主體地位,小煤礦山數量及產量所佔比例均呈下降趨勢,產量由約佔一半降到占總產量的1/3。
② 文革時期的「三線建設」和發展地方「五小工業」指的是什麼
1、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其規模可與抗戰時期的沿海工業內遷相提並論。由於建設地點都太過偏僻,這種建設方式為後來的企業經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和不便,但是三線建設也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2、地方「五小」工業主要指地、縣辦的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工業。
③ 怎樣認識和理解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一個平均海拔高度相對較高的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5%,而且陸地平均海拔高度(約1525米)比全球陸地平均海拔高度(約800米)幾乎高出1倍,其中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土地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高達58%。山地面積大、海拔高,對農業生產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日本、西歐各國農業用地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超過80%,美國高達77%,印度達75%,原蘇聯也達到68%,而中國不足60%;中國農業總體經營水平較高,但耕地中的高產田卻只佔1/3,中低產田中有的單產僅100-200公斤,同該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中國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全國水資源的81%集中分布在佔全國耕地面積36%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佔耕地面積64%的淮河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9%。由於供水不足,北方的許多地區不得不縮小灌溉面積和減少有效灌溉次數,造成減產。南方紅黃壤地區年降水量較高,約15001700毫米,但降水分布不勻,尤其是正值作物需水最多時的78月,降水量只佔全年的30%,此時的蒸騰量顯著高於降水量,這種季節性乾旱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嚴重。
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災害國家。目前,因地震、台風、風暴潮、旱、澇、蟲等多種災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0億元左右。 如果把這些災害分為人類無法抗拒的災害和人類自身行為引起並有能力消除的災害兩大類,則前者的影響更大。然而,災害損失同受災區域的財富存量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在災害危害程度相同的狀態下,受災區域財富存量越大,經濟損失越大。 這種正相關性表明,一個地區的環境質量和穩定性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
一、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改革前的農村生態環境
中國農村的環境問題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過去。如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現象,早在數千年前就出現了。考證這類變化的文獻汗牛充棟,自不待言。從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農業生產中片面推行「以糧為綱」的方針,迫使各地不顧自然生態條件的差異,為擴大糧食播種面積而濫伐森林、開墾草原和圍湖造田等,自然生態系統因資源利用方式超出其可承載能力而趨於惡化,由此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據不完全統計,在改革前的30年裡,中國至少有25%的森林被砍伐了。例如,貴州省在40年代時森林覆蓋率大於30%,到了50年代卻陡降至不足10%。 雲南省1950年的森林覆蓋率為50%,至1980年已下降到24.9%。1950年以前該省平均每9年1次大災,而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間竟發生了11次大災,遭受大災危害的頻率提高了2倍。四川省的情形也是如此。在50年代至70年代,四川省森林覆蓋率由20%左右驟減到12.5%,減少了30%多。森林減少導致災害加劇。該省50年代平均2-3年發生一次春旱,到70年代增加到十年九旱。擁有大面積熱帶雨林的西雙版納和海南島也遭到劫難。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0%,同期,海南島森林覆蓋率由35%下降到7.2%。在20多年的時間里,這兩個地區共有200多萬畝熱帶雨林被毀,許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遭到滅頂之災,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損失。
為增加糧食總產量而進行的圍湖造田,使全國湖面減少了2000萬畝。 湖北省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區,解放初期有1066個湖泊,中水位時,水域面積1255萬畝。由於「圍湖造田」,湖泊數量和水域面積大幅度減少,到1977年末,只剩下326個湖泊,水域面積350萬畝。 湖南省的洞庭湖,1949年有湖面4350平方公里,因陸續圍墾,至1977年僅剩2740平方公里,湖面縮小37%,調洪容積減少115億立方米。 圍湖造田甚至波及到乾旱、半乾旱地區。據統計,在50年代初期,內蒙古自治區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總面積為789萬畝,到70年代後期,湖泊總面積只剩下594萬畝,減少了25%。
牧區共開墾草原4.5億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3.35%,引起沙化、退化和鹽鹼化的面積約10億畝,占該時期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鹼化總面積(15-20億畝)的1/2-2/3,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9.7%。草原自然生產力下降30-40%。 黑龍江省是我國草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在1960-1980年期間,毀草開荒64.65萬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 9.5%,其中松嫩平原西部毀草開荒面積高達37.73萬公頃。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內蒙古共開墾草原362.8萬公頃,相當於牧區草原的1/10。河北省壩上地區的張北、沽源、康保和尚義4個牧業縣,原有草地80萬公頃,由於濫墾,只剩下13萬公頃,減少了近84%。新疆開墾草原340多萬公頃,其中,伊犁州許多牧業縣被開墾的春秋牧場占牧場總面積的40-60%。中國草原大多分布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如果沒有灌溉,草原開墾後,不僅農作物長不好,而且會引起大面積的沙化。例如,內蒙古伊克昭盟累計開墾70萬公頃草原,沙化面積由150萬公頃擴大到450萬公頃,土地沙化又使產草量下降了30-50%。
在1957-1977年期間,我國以森林、草原、湖泊、灘塗為代價開墾農地2100萬公頃。新開墾農地的質量很差,單位土地的農產品產量最高也只能達到單位土地平均農產品產量的1/3,對糧食總供給增長的貢獻率十分有限,未能真正扭轉糧食總供給不足的局面,卻造成森林生態群落逆向演替,水土流失加劇和土地沙漠化、鹽鹼化區域擴展,以及生物資源的生境逐漸縮小、種群數量減少等一系列問題。此外,一些耕作方法也引起土壤退化。如不適當的灌溉使河北平原的鹽鹼化程度增加,使湖南、江蘇、廣東等地區的耕地趨於沼澤化;過度提高復種指數,減少綠肥及固氮作物種植面積等,也加劇了土壤退化。
同期,沙漠也在不斷擴大,從1.1億公頃增加到1.3億公頃。據50年代與70年代航片對比的分析,我國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其中,農牧交錯地帶是沙化最嚴重的地區,沙化面積占沙漠化總面積的73%。因沙漠化喪失的土地資源390萬公頃。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調查結論是∶85%的沙化是濫墾、濫牧和濫伐造成的,12%是因水利資源利用不當和工礦建設中破壞了植被造成的,屬於沙丘移動僅佔3%。
水土流失面積由50年代初的116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53萬平方公里,增加了近1/3。全國每年從陸地經河流輸入近海的土壤達17.8億噸,佔全球陸地入海土壤總量的10%,加上滯留在河、湖、水庫的泥沙,總侵蝕量達50多億噸。 黃土高原和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別占該地區總面積的80%和20%,水土流失造成的淤積使全國水庫總容量(4000多億立方米)減少了將近1/4。侵蝕模數最高竟達27000噸/平方公里·年,低的也有1000噸/平方公里·年。
各種負面影響最終造成農業自然災害加劇。據統計,從1950年到1958年,全國平均受災面積不到3億畝,而從1972年到70年代末,全國每年平均受災面積達5億畝,增長了67%。
(二)改革以來的農村環境變化
改革以來,中國在控制森林採伐量、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建立自然保護區,搶救和保護瀕危物種方面做了極大的努力。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狀況的最大變化,是森林這一陸地上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開始趨於好轉,扭轉了自然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的局面。有關生態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的計量研究結果顯示(參見表1和表2):1993年同1985年相比,由於森林生態系統出現明顯好轉,中國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下降了7.5個百分點,其中典型生態區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下降了6.2個百分點,非典型生態區的這一指標下降了8.1個百分點。耕地生態系統尚未出現好轉的跡象,但它的經濟損失基本上沒有上升,草地和水域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仍在繼續增大,令人擔憂。
近些年來,全國共開展了49個草地牧業綜合示範工程建設,截至1994年,全國累計完成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地面積2億畝,綜合治理鹽鹼地733.3萬畝,草場圍欄封育1.2億畝,其中1994年完成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面積3000多萬畝,在北方11個省區,綜合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6800萬畝。從1994年推廣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有償使用草場的經驗至今,已有25個省區,約7200公頃草地范圍落實了不同形式的草地有償承包責任制。落實草地分戶有償承包責任制,對於實行以草定畜,恢復和改良草場,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剎住亂墾和破壞草原行為,以及採用人工種草、飛播種草、改良天然草場、圍欄封育、建設草庫侖等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努力,新建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7.5億畝,使我國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達到9億畝,占草地總面積的比重提高到15%,有效地遏制了草地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能源建設採取了「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積極開發沼氣、風能、太陽能、地熱等資源,普及農村改灶節柴技術,努力解決農牧區和山區農民燒柴問題。到目前為止,全國有1.7億個農戶使用省柴節煤爐灶,580個萬農戶使用沼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利用也形成了規模。一口新式灶一年可節省薪材0.5噸,每年減少薪材消耗8500萬噸,並保護了植被,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此外,經過積極參加「國際飲水供給與衛生十年」等活動,受益人口占農村人口的87.04%,自來水普及率達到43.68%,其中普及率超過80%以上的縣(區)達422個,上海郊區550萬農戶全部吃上了自來水。
生態農業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傳進來的概念。但是,由於農業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我國生態農業明顯地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它追求的是農業生產的持續性和土地生產率最大化的統一,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規模已從戶、村、鄉發展到縣域水平。一批成績極其顯著的生態農業典型,如北京大興縣留民營,安徽省穎上縣小張庄、浙江省奉化市滕頭村、蕭山市的山一村、遼寧省大窪縣的西安生態養殖場,均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的榮譽稱號。目前,包括50個國家級省級生態農業縣在內,全國縣級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縣已達150多個,覆蓋面積600萬公頃,實現了由小規模試點向縣域規模產業化發展的轉變。到2000年,我國將會出現200個生態農業縣,覆蓋1.52億畝耕地。
1985年以來,鄉鎮工業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和占我國污染總量的份額增長得都非常快。為了遏制這種趨勢,政府在研製和推廣可供鄉鎮工業企業採用的清潔生產技術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許多調查表明,清潔生產技術已應用到食品工業、印染工業、電鍍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和土法煉磺、煉焦等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行業上,但應用面非常小。出現這種情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使用清潔生產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二是鄉鎮企業尚不了解和掌握這些清潔生產技術。
近幾年,中國農村環境管理工作進展較快,也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同已經確立的目標相比, 所做的工作還是微不足道的,一些重大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為了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我國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規劃。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制訂國家級《二十一世紀議程》(以下簡稱《議程》)的國家。《議程》是制訂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文件,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認真履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文件的原則立場和實際行動。《議程》中有許多同農村環境治理相關的內容,包括法律、政策、教育、能源、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團體和公眾參與等。
在法律法規方面,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納入環境和資源保護、經濟發展、人口、產業、社會保障等法律法規中,並通過財稅制度的實施體系和保障支持機制,使這些法律法規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在經濟政策方面,培育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強政府對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宏觀調控作用;重點推廣風險少、見效快、效益高、持續性強的生產工藝和產品,嚴格限制和鼓勵替代能耗高、物耗大、污染重的生產工藝和產品,降低生產和生活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將資源環境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以支持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的發展,並將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對環境負面影響大的企業淘汰出局。實行「以工代賑」政策,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通過教育、培訓等措施,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在農村,強化農業資源與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從發展節水農業,建設穩產、高產農田,促進土地墾復,防止土地退化等環節入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開發和推廣節約資源、提高產量和品質、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培育誘致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在能源生產方面,優先開發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通過電網建設、熱電聯產、鍋爐節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藉助於法律、政策和技術創新與推廣,減輕能源開采、加工和利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建立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依靠法治建設、科學管理和科技進步,提高淡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礦產資源和草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化配置水平和保護水平,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建立適宜荒漠化地區的產業體系,擴大造林種草面積,加強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和管理工作,使農牧交錯帶和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基本得到控制,使水土流失加劇的勢頭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污染防治方面,逐步從濃度控制轉變為總量控制,從末端治理轉變到全過程治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主要依靠中國政府和有關單位及個人的投入,同時,廣泛爭取國際社會在資金、技術等方面能夠提供的支持。
在防災減災的軟體建設上,健全災害防治管理的制度建設和協調、監督機制,減少人為誘發的自然災害危害;在硬體建設上,建立與中國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災害綜合防禦體系,提高社會防災抗災總體能力,減輕自然災害損失。
為了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我國政府制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該計劃是中國政府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總目標是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盡快減輕或扭轉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嚴峻局面。主要內容是建立類型齊全、布局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網路、農作物野生親緣種就地保護網路、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網路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測網路。後3個網路在2000年建成,自然保護區網路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19952000)自然保護區總數達1000個(其中國家級12013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份額為9%左右;第二階段(20012010)自然保護區總數達1200個(其中國家級140145個),其占國土面積的份額為10%;第三階段(20112050)自然保護區總數達1500個(其中國家級180200個),其占國土面積的份額將進一步提高到13%。主要措施是就地保護,並把遷地保護作為補充手段。該計劃中的每項任務都分解為目標、行動和優先項目3 個層次,具體的措施包括立法和政策、組織措施、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宣傳教育、資金扶持和國際合作等。
鄉鎮企業的前身是社隊企業。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限定農村發展的「五小工業」,都是污染型產業,使鄉鎮企業具有先天不足。實行改革政策之初,農戶有了經營非農產業的權利,但價格扭曲尚未消除,由此形成的誰擁有資源加工權,誰便獲得政策性利潤的局面,造成鄉鎮企業一哄而起、遍地開花。這種後天失調,又使鄉鎮企業具有數量多、平均規模小,零星分布在地域廣袤的農村中的特徵。鄉鎮企業的環境管理又有滯後的問題。為此,政府有關部門專門制訂了《關於加強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其主要內容是:
1以縣為單位,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把鄉鎮企業的排污量納入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目標。到2000年,所有鄉鎮企業必須穩定地達標排放污染物。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的鄉鎮企業,應逐年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要嚴禁引進和新建污染嚴重的生產項目,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2取締或關閉15類小企業。
3禁止鄉鎮企業新建國家法律、法規和本規定第二條規定的必須取締或關閉的生產項目。在國家規定的三河(淮河、海河、遼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等水污染重點控制地區,禁止鄉鎮企業新建化學制漿造紙和小型製革、印染、釀造、電鍍和重污染化工項目;符合國家規定的生產項目的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必須符合區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要求,污染物排放不得突破當地排污總量控制指標。
4中央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公布鄉鎮企業污染控制的重點行業和地區。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強對重點行業的鄉鎮企業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和重點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對超標排放污染物的鄉鎮企業,必須依法責令限期治理;經濟或技術上不具備治理條件的要關停或轉產。
5發展鄉鎮工業小區,提高鄉鎮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度。村、鎮居民區內不得建設嚴重污染環境的鄉鎮企業,已建成的,必須採取關、停、禁、改、轉措施。
6鄉鎮企業建設項目必須要有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合格後方能開始建設,否則,各相關的管理部門不辦理有關的手續,不提供任何的支持;環境保護設施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準投產,有關部門不得准予投產使用。
7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建立鄉鎮企業排污申報登記和環境統計制度,加強對鄉鎮企業重點污染源的環境監測和監理,做好鄉鎮企業排污費的徵收、管理和使用工作。
8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應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為鄉鎮企業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創造條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技術服務機構要幫助鄉鎮企業解決污染防治中的技術難題。
9鄉鎮企業要從完善環境管理制度、制定環境保護計劃、建立環境保護崗位責任制、推行清潔生產和建設環境保護設施等入手,把環境保護貫徹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除「15小」外,造紙、製革、印染、電鍍、化工、農葯、釀造、金屬冶煉等8個行業被列為限制支持的行業。限制支持的具體政策是:對新建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到國家或地方標準的項目,不予貸款。(2)項目本身合乎國家規定,但不合乎區域污染防治規劃要求,污染物排放突破當地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準的,不予貸款。
同時,為了扶持鄉鎮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還劃定了優先支持類∶(1)企業為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和防治污染、治理「三廢」的綜合利用項目;(2)農業、農副產品加工中的推廣適用科學技術的項目,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退化生態區域、開展生態建設的項目;(3)企業治理現有污染源,改變目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藝、產品及企業的轉產。
④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及階段
建國以來,我國企業發展戰略可分為明顯的二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以前,在
選擇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道路的背景下,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實際上實行
的是大企業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後,在「輕紡工業六優先」的政策指導下,我國
工業化開始走向正軌,相應的實行的是中小企業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又面臨著未來大中小型
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的一個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決策,關繫到今後我國經濟長
期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大局。
雖然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工業化實行的大企業發展戰略,但這並不排除歷史上
的曾經有過的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歷。加上改革開放後,以「鄉鎮企業」異軍
突起為代表的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我國一共經歷了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這其
中雖然也有一些好的經驗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訓,特別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們認真地總結。
1
.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大躍進」時期,我國出現了第一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
是在激進的「趕超』戰略(超「英」趕「美」
)的指導下,為進一步加速我國以重工
業為主的工業化進程,在大企業發展戰略仍然不能滿足「趕超」要求的情況下,不
顧一切地讓不適合重工業發展的中小企業也參與到重工業化進程中來而發生的,它
給我國剛剛走上建設之路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中
小企業發展的事例,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首先,重工業一般都是規模效益明顯的產業,不易採取中小企業的形式,而「大
躍進」時期先後出現的所謂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鋼鐵、小煤礦、小機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嚴重違反了基本的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規律。其次,中小企業
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穩定經濟、活躍市場、保障就業、促進技術進步
等,而當時人們完全忽視或根本就沒有這種認識和概念,中小企業成了實現某種政
治目的的工具。第三,這次失敗給中小企業造成了所謂「分散化」的壞名聲,破壞
了中小企業應有的聲譽,使人們對中小企業產生了誤解,影響了其正常的發展。
2
.第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
文革」期間,在農業機械化和為國防服務的思想指導下,中國再次興起了大力
發展重工業型的地方「五小」工業的浪潮。並在各地經濟「自成體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為戰,重復建設,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結構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閉式的國民經濟體系。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造成的影響雖然沒有上次大,
但教訓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與第一次中小企業大發展時期相同的經驗教訓之外,還帶有如下幾個
新的不容忽視的問題: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獨立的工業生產體系中,各地中小企業
不僅具有重化工工業的特點,而且還具有重復建設、結構雷同、
「小而全」等特徵,
從而引起了地區間的資源爭奪戰,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②沒有解決當時日益嚴
重的就業問題。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工作上的失誤,當時城市就業形勢已非常嚴峻。
然而,重工業型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於其資本有機構成高,吸收的就業量有限,
因此沒有起到其應有的解決就業的作用。從而導致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的解決就
業問題的方式
--"
上山下鄉」
。③中小企業成為復制古董,重復舊技術的典型,完全有
背於中小企業應在技術創新上起中堅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業大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開始由「重」向「輕」的戰略轉變,走上了正確的道
路。在「輕工業六優先」的政策引導下,在農業實行承包制和允許農民經商辦企業
過程中,壓抑已久的中國農民的創造精神迅速以興辦「鄉鎮企業」的形式迸發出來,
城市則出現了大批的個體戶,迎來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第三次大發展。
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與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帶著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經濟發
展階段要求的農副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為主的正確的產業選擇,給長期處於徘徊中
的國民經濟帶來了活力,人民生活開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業問題得到極大的緩
解,農民進城辦工商企業的願望也得到大的滿足。之後,中小企業一直在我國國民
經濟中發揮著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總結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應該說是經驗多
於教訓。
從經驗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業大發展以重工業產業為主的違反經濟規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業走向了以輕工業(特別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
的正確的發展道路。由於產業選擇正確,這次中小企業的興起保持了長久發展的勢
頭,道路也是越走越寬,徹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現象。
②極大地緩解了城鎮就業的壓力,避免了「上山下鄉」的作法;同時還為農村
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找到了一個好的出路,促進了城市化的加速發展。
③作為中小企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體制「外圍優先」改革戰
略的重大成果,給我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戰略的重大成果,給我
國今後經濟體系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
作用。
這次中小企業發展的教訓主要有:①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後,各地中小企業
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復建設,這一方面引發了嚴重的資源大戰,
另一方面還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
的影響。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導下,有些不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資源型產業領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開采、煉焦、煉油等領域出現了過多的中小企業(煤炭和石油開采
業中有些零星礦點讓中小企業去開采是可以的,但這些小的資源開采企業實際上在
開採的後期都嚴重地違反了開采范圍的限制,對只有大企業才能有效開採的富礦、
大礦進行違法開采)
,它們的過度發展既破壞了環境,又浪費了國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寶貴資源,給今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威脅。
以上就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簡單歷程。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又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戰略又面臨新的抉
擇。一方面,由於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重化工化的任務又重新擺在了我們
的面前,大企業及企業集團已顯示出明顯的發展優勢;另一方面,隨著國有企業改
革的深入,下崗分流力度加大,就業壓力不斷增加,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獨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現。
因此,如何選擇下一步企業發展的戰略就顯得尤其事關重大。
從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來看,它們兩者在國民經濟中有許多密切的關
系,又都有彼此無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一個形象的說法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企業
體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顆樹:大企業是樹的主幹,中小企業是樹的枝葉。
目前我國整個企業體系的現狀是:主幹不強、枝葉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發展。只發展主幹(所謂關鍵的「少數」
)
,讓枝葉枯萎不行;只發展枝葉,沒有主
乾的強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問題就在於如何兼顧,讓他們都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
優勢,這樣才能使國民經濟企業體系這顆「樹」繁榮昌盛。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確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經過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放小」如何做,還有待我們認真的
思考。通過以上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在借鑒國外中小企業發
展好的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我們將提出如下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
展的對策建議。
⑤ 當年中國和蘇聯鬧翻了,然後發生珍寶島戰,蘇聯為啥沒有大打出手,當時中國還沒有原子彈,想打中國
當時蘇聯真的入侵中國中國確實很難抵擋,當時中國的五小工業計劃就是假象蘇聯入侵中國後以縣城為單位的工業設計保證在城市被佔領情況下地方的工業能力保證生活和抵抗。
不過當時由於蘇聯的國際與美國為首兩大霸主以及歐洲戰略方面的壓力,蘇聯始終將戰略重心放在歐洲區,所以珍寶島事件沒有深化下去,而且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此次事件中大無畏的頑強拼搏精神使得蘇聯方面沒有佔到便宜,蘇聯方面推理即使發動戰爭也得不償失所以沒有繼續深化下去,不過珍寶島戰役的同時新疆方面也發生一起小規模的斗爭,當時我們吃了虧,當時的軍區司令員因此卸甲了。總之中國的每一步都是非常艱難,我們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
⑥ 我國工業化的現狀
工業化程度可以改善gdp分配,但工業化並不就是發達的同義詞。工業技術革命其實是無奈而被動的,個人價值被擠兌的一無是處。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會不自覺的向某些先驅國家學習並走類似於他們的道路,實際上,個人對此事的看法比較悲觀。我國如果整體全面進入工業化進程,是一種極為冒險的群體社會行為,我國特殊的生產效率體制會讓一切都變得非常快速。工業化進程越快,對其他經濟體產生的沖擊越大,這是不好的方面。工業化進程提升gdp分配,但是任何以犧牲為代價的社會革命本身具有的殘暴性,是需要足夠重視的。但是要實現共產主義,工業化似乎是必經之路。因此,如何穩固工業化在轉型後的社會中所佔比例,是很關鍵的事情。不可控因素很多。經驗主義在這種社會集群活動中起到的誤導作用,讓一切都充滿了變數。聽天由命是極不負責任但又是人們大多數時候的選擇。
⑦ 濟源的城市精神是什麼
愚公移山,一則寓言,一種精神,傳承千年。愚公故里,靈秀濟源,精神發軔,薪火相傳。
發端於濟源的愚公移山精神作為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濟源的城市精神。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愚公移山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是開啟新時代濟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不竭源泉。
愚公移山,一則寓言,一種精神,傳承千年,歷久彌堅。「濟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愚公移山精神更是濟源的城市精神。」濟源人談起這個話題充滿自豪和驕傲。
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河防堡壘」杜八聯,到留庄「英雄民兵營」;從修建引沁濟蟒渠,到水洪池村十年修一路;從創辦聞名全國的「五小工業」,大力興辦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到在市場洗禮中做大做強;
從實現由縣到縣級市再到省轄市的體制跨越,到全面深化改革在全國、全省的試點先行,深刻體現了篳路藍縷、畢力平險的愚公移山精神,體現著濟源人民披荊斬棘、挖山不止的韌勁和品格。
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一系列國家級榮譽稱號;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獲批,迎來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勵下,濟源逐漸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經濟更加強盛,環境更加優美,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
以上內容參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濟源:愚公移山精神 濟源城市之魂
⑧ 遵化市是縣級市還是地級市
縣級市,92年撤縣建市。
遵化於五代後唐始設縣治,「遵化」之說來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清康熙年間因建清東陵升縣為州,稱古右北平,1913年改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縣境一度被分屬於豐遵玉、遷遵興、薊遵興等聯合縣,抗戰勝利後恢復縣制。新中國成立後,遵化人民譜寫了改造山河的壯麗詩篇,五十年代西鋪的「窮棒子社」,被毛主席稱為「整個國家的形象」;六十年代沙石峪人「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產」被周總理譽為「當代愚公」和「中國北方農業的一面紅旗」;七十年代,「五小工業」聞名全國。1992年遵化撤縣建市,是唐山市第一個縣級市。從2002年開始,連續五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並且位次不斷前移,2006年位居第48位。在第三屆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評比中名列第64位。200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擴權的22個縣(市)之一。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52億元,人均達到36063元,財政收入20.0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68萬美元,出口創匯8751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15元。
⑨ 我可以當吧主嗎
(聯合論壇·北京)一、當前的就業形勢和需要解決的特殊困難
中國的改革開放,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軌道。如果說中國的商品或產品市場的發展已經較快地適應新的市場化的發展模式,那麼,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管理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在整體上,仍然處於艱難的如何適應新的發展軌道的轉型時期。在這個復雜的背景下,中國的就業體制和就業機制也是處於變革的困難然而卻是關鍵的時期。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程度上中國的就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基本上擺脫了過去的城鄉就業完全分割、城市就業統包統配、鄉村就業自然經濟狀態的局面,出現了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時期所共同具有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不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勞動力要素的使用效率日益提高、各個類型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在各個層次上逐步趨於全國統一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中國的就業受制於各種因素而尚未能夠順利轉軌,出現了一般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時期不常見的高水平失業和就業不足並存的現象。
這些制約就業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同步擴展的因素,包括觀念因素,如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政府過多干預觀念、官本位和正規編制觀念、就業身份貴賤分層而非相互尊重的觀念、依賴國家和社會分派工作的觀念等等(反觀那些沒有或者很少有這些觀念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的解決就相對容易得多);還有體制因素,如計劃經濟色彩的工商行政審批制、只顧安全不顧效益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設項目的層層申報制和名不副實的項目招投標制、政府行政執法部門以權力創收和靠權力收入維持的體制、由於受到過度的政府控制使得企業直接和間接融資體制難以正常發育和起作用、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重城市輕農村和重高等輕基礎的教育體制、國際勞務輸出和工程承包中的低效率行政管理體制等等;還有外部不利因素,如當年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的總需求上所主要依靠的世界經濟的高增長和好出口形勢的缺乏、世界恐怖主義的興起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發達國家越來越嚴格地控制人口和勞動力流動以及控制國際移民的政策、中國加入WTO的非市場經濟國家身份的15年過渡期及其造成的中國在世界貿易反傾銷過程中的不利地位等等;還需要指出的,是源於新型工業化的另一類不利因素。其中例如,強調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就不能像搞舊的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那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而環保影響不好的「五小工業」;面對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競爭,就不能在工業化過程中像原來的工業化那樣大規模地利用具有傳統和簡單技能的勞動力;為了降低資源消耗和提高經濟效益,就不能像原來那樣大規模發展經濟效益不太高而耗費資源量大的小型企業。
當然,正如我們說到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那樣,在觀念、體制、國際和新型工業化方面,並不完全是不利因素。例如中國人傳統的家庭創業觀念、外出經商和闖事業觀念、爭取社會公平和正義觀念、以及認同中華民族復興的觀念等等,還有新興的政府實行行政透明化、公正執法和公開司法、收支兩條線和一站式政府服務等等體制,還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製造業的加快發展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大量增長,以及新型工業化中的社會注重人性化發展和企業注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等等因素,都是有利於促進中國就業轉型的積極因素。不過,從總體上看,這些方面中的不利因素或消極因素在目前仍然太強,不僅限制了有利因素充分發揮其積極促進作用,來造就一種新的就業體制和機制,而且造成中國整體上的就業局面仍然維持在未轉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