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社會的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
.(1)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2分,具體寫出污染和生態問題,酌情給分)
(2)環境質量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變化(1分);開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環境質量呈現下降的趨勢;(1分)後來環境質量又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分)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人們保護環境意識的高低;高新技術的發展程度;國家的政策措施等。(3分,每點1分)
2. 有哪些工業活動
工業生產活動
工業生產主要在工廠里進行。在工廠里,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利用動力(燃料、電能)和機械設備,將原料製成產品。一種原料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而一種產品又可能由多種原料加工、組裝或化合而成。工廠生產的正常進行,除需要勞動力、動力、廠房設備等基本條件外,還會受到科學技術、政府政策、資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工業產品最終要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因而無數大小規模的工廠都在市場上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從銷售產品中獲得利潤。
工業的投入—產出
投入要素
土地: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供建廠定址,就地形而言,一般的工業企業要選在較平坦處,既方便工業生產的安排,又方便人們的生活及交通。 勞動力:工業的生產活動,自然離不開工人,即勞動力,其中包括科技人員。 工業的投入—產出
水源:一般工業生產都離不開水源供應,這就要求有比較近便的,豐富而優質的水源作保證。 資金:這是工業企業建廠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且要有一定流動資金以維持工業的正常運行,包括購買原材料和機械設備。 能源:能源是工業的動力,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 原料:工業生產就是將原料加工、改造而製成新的產品的過程,沒有原料,就成了無米之炊。 此外,對工業企業的生產投入的要素還有技術、管理制度、政府政策等多種要素。
工業產出
工業產出指經工業過程所生產出的各種產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如食品、服裝、電視機、電冰箱等,另一部分是用來滿足生產的需要,如鋼鐵、機械、化肥、農葯等。 不同的工業,其投入因素在總投入中所佔的比重有很大的差別。工業如果加大某一種因素的投入量,則會相對降低其他因素的投入量。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工業部門,由於工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差異,以及工業生產的性質不同,對工業生產投入的主要因素也不同。
工業的分類
根據各投入要素在總投入中所佔比重的差別,可將工業進行如下的分類:資源密集型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資金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等。 具體判斷某種工業屬於哪一種發展類型,我們應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生產、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例如:在工業投入的各要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我們說這種工業是資源密集型工業。這類工業有:採掘工業(包括煤炭生產、開採石油、採伐林木等)、製糖工業、水產品加工工業等。 投入勞動力較多的屬勞動密集型工業,如:紡織工業、服裝業、收音機和電視機等的裝配業等,其主要分布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 投入資金較多的屬資金密集型工業,如:鋼鐵工業、化工工業等。這類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對原材料的依賴仍很嚴重。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業不斷提高。使這類工業的布局已變得靈活多了。所以,我們把這類工業歸入資金密集型工業。通常它與資源密集型工業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規模的工業區。 投入科學技術因素較多的屬於技術密集型工業。如電子工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生物工程工業等。這類工業要求有高技術水平,因而多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 對於以上四種工業類型的劃分,嚴格來說,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限,就多數工業部門而言,很難確定它們屬於何種發展類型。例如紡織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也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鋼鐵工業既屬於資金密集型,也兼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瑞士的鍾表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特點,也有技術密集型特點等。因此,對於一個工業部門來說,我們應掌握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此外,我們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資源、勞動力、經濟、技術條件等,確定優先發展的工業類型。一般地,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多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可重點發展資金密集型工業;科技發達地區可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工業的發展
1.工業的分布(板書)
工業的分布
近代工業自從18世紀中期在英國起源以來,已經擴散到了世界各國。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生產的一場變革,對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巨大革新,機器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工業產品的產量,改變了生產面貌,而且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思想意識也帶來了根本性變化。如今,發達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社會,有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港澳台地區)也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推進自己的工業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世界工業分布一直存在著從少數地區擴散到多數地區,從少數國家擴散到多數國家直至全球的發展趨勢。從現狀看,世界工業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數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在新技術革命以後,世界工業分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世界工業分布的突出特點仍然是集中。
工業的發展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采、利用的廣度和加工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和對原材料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工業產品也越來越豐富。下面請同學們列表,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了解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以至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工業生產對於原料、勞動力投入的要求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原料和勞動力對工業的投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生產所採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礦產的品位要求越來越低,綜合利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對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斷提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紡織工業單純依靠棉、毛、麻、絲等純天然纖維,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纖維的比重持續上升,現在約佔50%,過去紡織工業以紡紗、織布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纖維生產、印染、針織以及成衣等都得到迅速發展。還有鋼鐵工業每冶煉1噸鋼所需的煤、鐵礦石量一直在不斷降低。
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作了新的調整,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把以前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重點,及時調整為目前的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重點,尤其是我國目前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就要求我們的工業生產也得由原來的「計劃生產」(以前工業所進行的大批量、標准化產品的生產)轉變為「市場生產」,即由於受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工業生產逐漸向中小批量定製的生產方式發展。工廠要根據不同顧客在定單中要求的標准和數量來生產產品,而不是按一種標准生產大批量的產品賣給所有的顧客。
3. 工業文明中的社會問題有哪些
過度的開發資源,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大,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等各種污染;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差距"剪刀差";人情味兒淡了,比如,信息時代,人們缺少面對面的交流,漸漸就生疏了;科技發展造成國家間的矛盾加大,生產更多的武器適應戰爭的需要,不僅對和平造成威脅,同時也使東西方差距拉大;造成了人類倫理層面的負面影響,比如克隆技術;人們過度地追求物質享受,造成了精神層面的逐漸缺失…有待完善…
4.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就是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
第二次科技革命:①產生了壟斷.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並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③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奪世界斗爭日趨激烈.④資本主義各國政黨政治日趨完善.⑤資本輸出.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完成.
1、生產力方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為標志,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社會關系方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生產關系的調整: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也發生變化.
5. 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有什麼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帶來了工業污染。環境問題在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成了嚴重的問題。
(5)工業社會的事情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6. 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影響了哪些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
1、科學技術迅速應用於生產、推動了工業的迅速發展.
2、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3、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美德兩國取代英法登上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新崛起的列強與老牌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財富資源勞動力競爭加劇,導致激烈的爭奪和戰爭.
4、壟斷資本對外擴張,世界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志民體系在全球建立.總之,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這是人類歷史上社會轉型的巨變,它促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
7. 工業社會有哪些主要特徵
工業社會的主要標志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的專業化,以及相應產生的教育、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機構與制度,因此也稱之為現代社會;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理論和科技 占據了社會的中心地位。
---------------------
很准確。
8.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哪些代表事件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②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③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