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包括哪些行業
中國的製造業分為三類:
一類是輕紡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煙草加工、服裝、紡織、皮革、木材加工、傢具、印刷等,占我國製造業比重為30.2%。
一類為資源加工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學纖維、醫葯製造業、橡膠、塑料、黑色金屬等,佔33%。
還有一類為機械、電子製造業,其中包括機床、專用設備、交通運輸工具、機械設備、電子通訊設備、儀器等,約佔35.5%。
(1)岩前鎮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2. 岩前的經濟發展
岩前鎮是省府批準的18個工業衛星鎮之一。全鎮轄16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185平方公里,1994年末總人口36621人,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鎮級財政收入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元。擁有各種成份的企業4600餘家。岩前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水、電、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進;其中鎂合金集中區(即為岩前工業集中區西區),已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入園企業福建鑫利華年產5000噸鎂合金屑粒生產線項目等已建成試產。
岩前鎮依託資源、交通區位和工業基礎優勢,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文優勢,出台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打造有利於招商引資的行政環境、信用環境、投資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實行領導掛鉤服務制,積極幫助項目業主解決征地拆遷、土地供應、施工材料組織等問題,營造良好的項目建設環境,促進項目生成落地。該鎮建材、煤炭、機械、鑄造、化工、水電、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傢俱、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發展優勢。 該鎮還積極拓展新的項目源,建立健全項目儲備庫,為企業提供更加有效的項目推介、咨詢和跟蹤服務。進一步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健全獎懲措施,認真落實質量、進度、投資、安全、廉政「五同步」,重抓已簽約項目的履約工作,健全跟蹤推進和協調服務機制,在全鎮形成了「敢抓項目是膽識,善抓項目是能力,能抓項目是本事」的氛圍,把項目推進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握緊拳頭攻產業,集中精力抓項目,堅持定位招商與定點招商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主體招商與以商招商相結合、產業招商與園區招商相結合,做到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批企業,形成一個產業,發展一個基地。
據統計,2006年該鎮引進項目22項(含技改、擴建項目),其中投資在500萬元的項目有香江礦粉製品有限公司、恆鑫礦業有限公司、武平縣強友建材廠等12項,完成投資8532萬元,引進縣外資金6439萬元。
3. 武平岩前工業區哪裡有招工
投資環境
近年來,武平不斷加強軟、硬環境建設,積極為廣大投資者提供良好的創業天地。近4年來,龍岩市的投資環境連續居於福建省第2位,我縣投資環境連續幾年位居龍岩市前列。今年5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支持、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協會、江蘇省經濟貿易委員會、江蘇省中小企業局、蘇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組織舉辦的「2009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系列評選活動中,我縣榮獲「最具投資潛力城市」榮譽大獎,是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武平的投資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平台廣闊。
近幾來,我縣積極打造項目落戶平台,分別在武平縣城、岩前鎮、十方鎮規劃建設了三大工業園區,建有標准廠房45棟28.4萬平方米,預留已批工業用地2000多畝。目前,已有60多家企業落戶三個園區。
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製造、輕紡等產業,現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
十方工業集中區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產業,現有中恆通機械製造、澳森高檔傢俱、希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
岩前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岩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現有20多家電子企業落戶園區。
(二)政策優惠。
2009年5月1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全力支持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區域之後中國區域經濟又一重要增長極。《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福建獨特的對台優勢和工作基礎,把福建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築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福建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使福建成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把福建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目前,國家有關部委正在研究、出台具體的有關支持海西建設,支持原中央蘇區縣、革命老區縣發展的扶持政策,在土地利用、產業發展、財稅補助等方面將給予優惠。
武平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原中央蘇區縣之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抓住機遇,加快武平發展,我縣出台了《促進工業園區企業投資與發展若干規定》、《促進工業園區機械、電子企業投資與發展的若干規定》、《工業園區標准廠房出租、出售辦法》、《招商項目「一事一議」辦法》、《對外來投資者發放客商證的暫行辦法》、《工業園區企業招工用工若干規定》等一系列促進企業投資、扶持企業發展的優惠措施。在工業用地、財稅優惠、用電用水、招用工方面等方面給予最大優惠。
(三)服務優質。
我縣堅持以建設「低成本、快回報、高誠信、優服務、零障礙」的投資創業環境為目標,高度重視抓好項目服務環境建設,目前已建立起以招商局、園區管委會、行政服務中心、企業用工辦、各招商引資單位為主的項目服務體系。健全了項目服務各項工作機制,出台了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對重大投資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領導、一套班子、一筆經費、一套管理辦法」的「五個一」服務,全力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打造項目建設「綠色通道」,營造「政策讓投資者動心,承諾讓投資者放心,手續讓投資者省心,服務讓投資者舒心」的投資環境。
4. 武平縣有幾個工業園區各是哪個鄉鎮的
三個 武平縣城(平川鎮) 十方鎮 岩前鎮
5. 福建省三明市有哪些鎮
截至2019年10月,福建省三明市有69個鎮,具體如下:
1、梅列區:陳大鎮、洋溪鎮。
2、三元區:莘口鎮、岩前鎮。
3、永安市: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槐南鎮。
4、沙縣:夏茂鎮、青州鎮、大洛鎮、富口鎮、高橋鎮、高砂鎮。
5、尤溪縣: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新陽鎮、洋中鎮、管前鎮、西城鎮、坂面鎮、尤溪口鎮、聯合鎮。
6、大田縣: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鎮、吳山鎮、梅山鎮。
7、明溪縣:雪峰鎮、蓋洋鎮、胡坊鎮、瀚仙鎮。
8、清流縣: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靈地鎮、長校鎮、林畲鎮。
9、寧化縣: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城郊鎮、城南鎮。
10、將樂縣: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
11、泰寧縣:杉城鎮、朱口鎮。
12、建寧縣:濉溪鎮、里心鎮、溪口鎮、均口鎮。
(5)岩前鎮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三明市的建置沿革:
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岩、永安、南平專署。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專(市)級建制的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2縣合並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1958年4月,三明辟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並,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1970年12月,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
6. 武平縣的經濟
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4.67 億元,增長12.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4.32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1億元,增長7.8 %。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調整為23.0:42.3:34.7。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 點。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4%。八大類價格呈現「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4.9 %、2.2%、0.1%、1.5%、4.4%、1.1%;「一降」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持平。 武平以農業為主,農業資源豐富。建國前,受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後,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0.38萬元,糧食總產46850噸,播種面積畝產93公斤,人均佔有糧食309公斤。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並多次發放水利、耕牛貸款,支持貧苦農民發展生產。1952年,召開第一次全縣勞動模範大會,推廣豐產經驗。接著,全縣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興修水利熱潮,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和人均佔有糧食分別比1949年增長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中,由於違背客觀實際改變生產關系,以及生產分配上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左」的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生產受到嚴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糧食連年減產,糧食總產1962年比1957年減少42.2%。1963年至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農業生產又連續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後期,又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合理的調整,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1975年農業產值在全縣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仍高達6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結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涌現出一大批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多種經營得以較快發展。農業技術部門適應新形勢,面對千家萬戶,採取農業咨詢服務,技術承包,巡迴指導,印發技術資料,舉辦廣播講座,出版牆報,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戶和縣、鄉、村科技推廣網路等各種形式取代原來的「四級農科網」(縣農科所、公社農科站、大隊農科隊、生產隊農科小組),進一步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1983年,縣成立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359人的區劃隊深入農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出《武平縣農業區劃報告匯編》,並經縣人大常委會審定通過,為今後發展農業提供科學依據。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282萬元,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3.46倍和49.66%,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糧食總產129502噸,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1.76倍和20.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畝產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佔有糧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長31.1%,高於龍岩地區的平均數。
但是,全縣農村生產責任制仍然需要繼續完善,農業生產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糧食生產時起時落的狀況需要改變。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各為18.46億元、5.76億元、14.38億 元、1.46億元、0.8億元,分別增長3.4%、1.2%、6.0%、7.2%和4.3%。全縣糧食麵積56.3萬畝,增長0.6%,糧食總產21.3 萬噸,增長2.0%;油料產量0.3萬噸,增長2.7%;種植烤煙4.6萬畝,烤煙產量0.64萬噸,增長8.5%;水果產量3.52萬噸;增長4.8%;食用菌總產0.52萬噸,增長12.5%;茶葉產量 0.29萬噸,增長17.6%。 歷史概況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燒制石灰。明清時期,武平已出現造紙、采礦、冶煉、陶瓷、制磚瓦等手工業。清末民國初,鑄鍋、榨油、釀酒、熬樟油、織草席、編棕衣、木器等手工業也陸續興起。尤其是土紙業發展較快,鼎盛時期年產值70餘萬銀元,產品遠銷潮汕、香港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民國18年(1929年)出現有1台印刷機、4個工人的近代印刷工業——民文印務社。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阻擊日軍奉命毀路,運輸困難,加上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摧殘,手工業逐漸衰落。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96萬元(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9%。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5月創辦武平松香廠,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起武平電廠、武平第一碾米廠、卦坑伐木場、武平酒廠,並在十方、附城、岩前等鄉鎮組織鐵木器生產合作社。至1957年,全縣有縣、鄉(鎮)辦的工業企業55家,職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6家,年產值641.45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9%。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辦工業高潮,有工業企業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4家),縣辦企業職工2463人,年工業產值1756.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但因操之過急,脫離實際,不少企業或缺乏生產原料,或產品銷不出去,生產難以維持,不久即相繼停產。接著進入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61年全縣工業企業減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年產值577萬元。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家)縣辦工業企業,職工1018人,年產值769.72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業遭到沖擊,生產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業產值下降了15.75%。盡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相繼建起磜豐嶺水電站、制材廠、水泥廠、造紙廠、汽車修配廠等縣辦企業。至197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62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縣屬工業企業職工2687人。年產值1744.88萬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武平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圍繞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創辦了農墾水泥廠、石黃峰水電站、纖維板廠、自來水廠等一批骨幹企業,並對一批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方式也由原來的單純生產型逐步改變為生產經營型。1987年,全縣已有采礦、鑄造、機械、化工、造紙、印刷、飲料、食品、傢俱、汽車修配、縫紉、工藝美術、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企業11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列入縣財政預算內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97家(含鄉鎮辦企業81家),共有職工5309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802萬元(其中集體所有制1405萬元,佔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實現利潤1002萬元。有固定資產2813萬元。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業上交國家稅利5818.19萬元,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倍。產品質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獲國家銀質獎、平川牌汽車缸套獲省優產品,均行銷國內外。
201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4 億元,增長24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91億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3億元,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新增福建鑫宏峰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銹鋼有限公司、龍岩東岳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武平縣三卓紙業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億元企業,累計達16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累計達96家。礦產品加工、機械製造、農林產品加工、光伏和電子等重點產業實現產值 61.08億元,增長19%,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9.9%;資質建築企業在地總產值13.8億元,增長25.2%。
工業園區
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項目帶動的重要抓手,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在交通便利的國省道沿線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區和岩前、十方工業集中區(簡稱「一園二區」),著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製造、輕紡等產業,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
十方工業集中區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產業,有中恆通機械製造、澳森高檔傢俱、希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
岩前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岩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有20多家電子企業落戶園區。
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資運營實力,提高國資經營效益,武平縣對國有資產運營體系進行改革,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一園二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理、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強化資本運作、資產經營和資源開發,扎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改制重組及優勢礦產資源勘查收儲開發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2008年融資2.55億元,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和重點建設。
2008年,武平縣新開發項目116個,總投資7.9億美元。新簽約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69個,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9個,新竣工投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新開工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列入龍岩市「三個一百」項目計劃中的12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35億元,19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8.72億元,分別超計劃26.3和27.6個百分點;21個重大儲備項目有7個轉化實施。利用國內資金7.1億元,增長65.1%;新批外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1133萬美元,增長332%;外貿出口661.1萬美元,增長12.9%。
7. 岩前鎮的所獲榮譽
2013年,岩前鎮被確定為「工業強鎮」創建活動鄉鎮,縣域次中心城市。
8. 岩前鎮的經濟概況
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鎮級財政收入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元。擁有各種成份的企業4600餘家。
1985年,建鎮財政所。1988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213萬元。此後,隨著鄉(鎮)企業、多種經濟實體及各種經營的迅速發展,鎮村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943萬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147萬元比1988年增長3.48%。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0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762萬元,農業總產值1029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長313.94倍和5.76倍。
2014年,岩前鎮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
全村共有耕地1667畝,人均耕地0.34畝,全村山林面積6567畝。2013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182.7萬元,村財年收入約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80元。主要農產品:馬鈴薯、烤煙、大豆、李子等;
糧食生產
岩前是武平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大豆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雜糧。205國道沿線大部分農田實行煙—稻、煙—菜連作,1988年後,全面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8.67公頃,糧食總產量15442噸,平均每公頃產4965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27.46%和12.59%。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有花生、烤煙、玉米、蕉芋、生薑、木薯等,果樹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開始,發展山地綜合開發,大面積栽種果茶,相繼建立3個果茶基地。1995年,發展商品蔬菜,岩前鎮蔬菜發展公司成立。2000年,種植花生527.67公頃,產花生1013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縣的33.53%和32.09%;烤煙種植面積700公頃,產煙1344噸。全鎮共建成水果基地4個。茶園34.73公頃,產茶12噸。果樹種植面積287.66公頃,產果1068噸,其中柑橘種植面積18.53公頃,產量244噸,枇杷種植面積17.86公頃,產量96噸,柚子種植面積8公頃,產柚65噸,甘蔗種植面積12.53公頃,產蔗478噸,玉米種植面積181公頃,產玉米845噸,蔬菜種植面積521公頃,產菜12220噸。林業生產
1988年,採取封、管、造相結合等形式,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鎮林業技術推廣站成立。1995年為保護森木資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區剩餘段木等培育香菇,僅將軍村當年就種植300萬袋。實現社會產值700多萬元,純收入400萬元。1998年,把寧洋、將軍2個行政村劃為鎮雙千畝毛竹生產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頃封山育林257.33公頃,跡地更新47.26公頃,生產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萬根、油桐子35噸、松指279噸、棕片33噸、筍干70噸、山蒼子18噸、香菇181噸。畜牧水產
1987年,鎮內群眾自發興起飼養美國皇鴿熱,迅速遍及全縣。大布村村民王賀龍引進香港皇鴿,南京鸚桃鴨等種苗創辦養鴿為主的養殖場,產品銷往香港、深圳、廣州、廈門、河南等地,年產值29萬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長王兆國等領導專程前往參觀。後因飼料價格上漲,肉鴿滯銷,養鴿熱急驟降溫。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35512頭,養牛3019頭,家禽31.30萬只,蜜蜂560箱;肉類總產量2258噸,禽蛋583噸,蜂蜜5噸;養魚水面131.13公頃,水產品501噸。與1988年比生豬存欄數增長10.2倍,牛存欄數增長12.51倍,家禽飼養數增長18.21倍,養魚水面增長11.37倍。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業基地之一。
1988年後,縣辦水泥廠、岩前機械廠,農村手工造紙和石灰石生產、膠合板廠等一批鎮村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相繼改制為承包、租賃、聯營、股份等形式。岩前機械廠生產的人造金剛石切割片,產品馳名中外,除銷往廣州、深圳、廈門等地,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1996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工貿小區13.33公頃,第一期工程征地15萬平方米。岩前鎮企業管理站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先進企管站稱號。
1997年後,農村個體企業迅速發展,金山煤礦、麻油鴨加工廠、楊梅畲水庫電站、木製品加工廠、重鈣廠、錫箔廠、新光明農場、飼料廠、稻穀加工廠、善聯花生製品廠、大布膠合板廠、龍武挖掘機廠、群藝傢具廠、大富豪傢具廠、錦添傢具廠等干企業相繼建成。
2000年,全鎮有各類企業1869家,從業人員5878人,創產值55457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33762萬元,實現利潤3366萬元,上繳稅金870萬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機械、建築、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為主體的企業體系。
岩前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水、電、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進;其中鎂合金集中區(即為岩前工業集中區西區),已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入園企業福建鑫利華年產5000噸鎂合金屑粒生產線項目等已建成試產。
岩前鎮建材、煤炭、機械、鑄造、化工、水電、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傢俱、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發展優勢。
2006年岩前鎮引進項目22項(含技改、擴建項目),其中投資在500萬元的項目有香江礦粉製品有限公司、恆鑫礦業有限公司、武平縣強友建材廠等12項,完成投資8532萬元,引進縣外資金6439萬元。
2014年,岩前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擁有4家億元企業、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988年,鎮內校舍多為土木、磚木結構。為1層—2層,全鎮學校佔地面積12.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674人教職工145人;小學17所,在校學生4048人,教職工219人,其中民辦、代課教師55人。此後,新建校舍逐年增加。
1992年,掀起集資辦學熱,多方籌措資金,新建、擴建一批校舍,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社會集資100多萬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維修校舍3883平方米。
1994年,經省、地教育和財政主管部門驗收,岩前鎮農村小學通過「六項督導」教育評估。次年,青壯年非文盲為99.3%,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掃盲標准。經地、省人民政府驗收,岩前鎮實現基本無文盲鎮。
1996年,鎮文化技術學校被省教委授予「先進文技校」稱號。
1997年岩前學區被國家教委授予「中華掃盲獎」。
1998年,岩前鎮被福建省教委評為「幼教先進鄉(鎮)」。
2000年,全鎮中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5.59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小學佔地面積10.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萬平方米。學校購置教學設備費用總計27.863萬元。其中購置電腦22台,全鎮學校藏書9.48萬冊。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學生4917人;幼兒園1所,幼兒班34個,在園幼兒1020人。教職工501人,其中中學教職工225人,幼兒教職工37人。
1988年,岩前鎮建有農技站。
1989年,岩前鎮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重點抓實用技術培訓與推廣。
1990年,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貴村建辦武平縣科技綜合開發示範場,作為縣內的重要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承擔省、地科委的「優高」綜合開發項目。確定為科技示範鎮。
1996年岩前鎮通過省、地驗收,達到省定科技示範鎮各項指標。
1999年,武平獅岩有限公司開發研製的低溫電鍍金剛石薄壁工程鑽頭,在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000年,鎮內有煙草專業技術協會、茶果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85%中青年農民掌握1門—3門實用技術。全鎮有各類技術人員350人,其中中級技術人員142人,初級技術人員208人。
1988年,鎮設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7人。16個行政村有醫療站,有村醫務人員35人。
1996年,岩前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准。
2000年,岩前鎮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5名,設中西醫門診、手術、化驗、X光、超聲波、心電圖、防疫、婦幼保健等室和葯房、病房,有病床35張,衛生院佔地面積2999.3平方米,院房建築面積5438.48平方米,醫療診斷器械設備總值約36.32萬元。有村衛生所39個,街道門診部1個,個體醫療所4個,廠礦企業醫療室4個,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全鎮98%人口飲用安全水。
1988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住房建設投資隨之增多。
1994年開始實施《岩前鎮總體規劃》,鎮所在地規模面積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先後開辟2條新街,2個新村和1個邊貿市場。
2000年,鎮駐地建成東自烤煙場、南接大崗湖,北臨伏虎村,西抵峰貴村、縣水泥廠,總面積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擴大3倍鎮內主要街道3條,總長3.2公里,巷道10條,總長4公里,主街長800米,寬24米。街巷鋪水泥路面6萬平方米,鋪設給排水管8750米。新建鎮政府辦公樓、郵電支局、衛生院、煙草站、建設銀行營業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農行營業所等,公共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4000平方米,設立街道路燈及高架燈。90%行政村道鋪設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學校等公共設施。伏虎村、寧洋村、躍進烤煙場、東峰新村按規劃逐漸擴大。造福工程139戶,人口7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