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武漢軍事工業有哪些

武漢軍事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2 02:12:48

A. 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事工業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

1.安慶內軍械所

1860年由曾國藩創設於安徽懷寧黃石磯、安慶大觀亭。1864年遷南京,改建為金陵內軍械所。科學家華蘅芳曾在此主持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它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是中國近代第一家官辦軍用企業,標志著近代工業的起步。

2.江南製造總局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成立於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國藩規劃,後由李鴻章實際負責,是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規模最大的洋務企業。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是清政府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也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早期廠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3.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馬尾船政局(今福州馬尾造船廠),清末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這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用以製造和修理水師武器裝備。,李鴻章贊其為「開山之祖」。後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船政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

  1. 李鴻章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

中國晚清時創建的第一家官督商辦的近代企業,1872年北洋大臣李鴻章招致辦理海運多年的朱其昂商議試辦新式航業,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規定官督商辦,招商集股。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在天津、牛庄、煙台、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處為招商局集團前身。

2.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

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1890年誕生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百餘年後,中國鋼產量已居全世界第一,漢陽鋼廠在全國鋼鐵企業中已不佔重要地位了。漢陽鐵廠遺址在現今武漢市漢陽區琴台大道,現為武漢鋼鐵集團漢陽鋼廠。

3.湖北織布局

1888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籌設官辦織布局,從英國購置機器。

B.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C.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是哪些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分別是: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運行方式運 行,由中央管理。

公司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由246個工業企業、公司、科研設計院所和事業單位組成,主要承擔核動力、核材料、核電、核燃料、乏燃料 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與處置、軸礦勘察采冶、核儀器設備、同位素、核技術應用等核能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與生產經營。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科研設計、工程建設、金融貿易為一體的特大 型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 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中央管理。

公司主要研製、生產、經營航天運載器、航天器、各類戰略戰術導彈以及衛星地 面應用系統等各類航天產品;專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環保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按國家 控股公司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主營各類導彈武器系統及其他航天產品,兼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計算機及其應用、衛星應用、交通運輸設計、醫療器 械及建築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通常簡稱中航工業) 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又稱中央企業),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實行母子公司和事業部管理體制,設有防務、飛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 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工程規劃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約40萬 人。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船舶工 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61家成員單位。為我國海軍提供現代化裝備是中船集團公司 的神聖使命,為我國航運提供船舶和船舶出口是中船集團公司的主要業務。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99家企事業成員單位。中船重工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 地和雄厚的科技開發力量,可承擔包括30萬噸大型船舶在內的各種民有船舶和大型水面、水下戰斗艦艇、各種軍輔船舶、水中兵器及相關配套設備的研究、設計、 建造和修理任務。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 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

公司擁有成員單位133家,承擔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導彈、炮彈等軍品的研製、生產任 務,同時開發民品,在機械、化工、光電特別是重型汽車、工程機械、動務傳動、精細化工等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開發、製造能力。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對外名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 業、是國家授權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集團公司擁有包括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嘉陵集團有限責任集團公司在內76個成員單位。

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軍民 結合,以車為主,全面發展」的格局,以火炮系統、輕武器及其他單兵武器系統、彈葯等產品為主的軍品科研生產體系,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軍轉民上已 形成了以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為代表的支柱民品體系。

(3)武漢軍事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的形成:

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幾個部門:核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兵器工業部等,也曾經叫過五機部、七機部等,這就是中國現在十大軍工集團公司的前身。

後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把這些部門改為公司,即: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這就是原來的五大軍工集團。

1997年為了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這五大軍工集團均一分為二,形成了軍工十大集團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軍工集團

D. 洋務運動時期的漢陽鐵廠是軍用的還是民用的

洋務運動時期的漢陽鐵廠是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

漢陽鐵廠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在湖北龜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9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余兩,1892年清政府增撥42萬兩,到建成時,實際支出500萬兩左右。

(4)武漢軍事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陽鐵廠入選國家第一批工業遺產

2017年12月,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擬認定名單結束公示,湖北省兩處入選,分別是漢冶萍公司——大冶鐵廠和漢陽鐵廠。

漢陽鐵廠建成於1894年,後亦為漢冶萍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曾出口日本、美國、東南亞和南美等地。1952年,在其原址建起漢陽鋼廠,並設有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遺產項目位於武漢市漢陽區。

核心物項包括:漢陽鐵廠造鋼軌(民國三年)、漢陽鐵廠鑄鐵紀念碑(1894年)、漢陽鐵廠造磚瓦、盧森堡贈送相關資料、轉爐車間、電爐分廠冶煉車間、電爐分廠維修、備品間、水塔、鋼梁桁架、鐵路和機車、煙囪3處及管道設施。

E. 軍事工業有哪些

軍事工業有很多,比如多 造船,飛機軍艦汽車的。也有造導彈。現在國內有很多都是在和平時期用於商業 戰爭時期轉如生產軍工產品。比如說長虹就是

F. 洋務運動中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位於現在的哪個城市

漢陽兵工廠的地點在武漢市漢陽區琴台大道中段,與武漢鋼鐵集團漢陽鋼廠相鄰,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對面。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製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於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雖然創建時間晚於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軍工企業,但由於不惜巨資從德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製造連珠毛瑟槍和克虜伯山炮等成套設備,所生產的漢陽式79步槍(漢陽造)、陸路快炮、過山快炮,均是當時較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成為晚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
漢陽鐵廠遺址在現今武漢市漢陽區琴台大道,現為武漢鋼鐵集團漢陽鋼廠。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在湖北龜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9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余兩 ,1892年清政府增撥42萬兩,到建成時,實際支出500萬兩左右。

G. 武漢的工業有哪些

有鋼鐵,汽車,食品,紡織,光電子信息科技等,望採納,謝謝

H. 中國軍工城市排行榜

如果換一個角度,是軍工公司相對排行的話,以下這個排行可以借鑒一下。 NO.1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以導彈武器為基業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是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團公司內設4個事業部,擁有6個大型研究院,共計180多個企事業成員單位,近l0萬名職工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40%。NO.2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軍品裝備中國所有武裝力量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家重要戰略性威懾力量,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我國最具活力的軍民結合特大型軍工集團。NO.3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最大的武器裝備製造集團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家應對挑戰和危機的戰略性團隊, 集中了中國兵器工業的骨幹研製和生產能力,代表著中國兵器工業的發展方向和水平。集團公司擁有研發、流通和生產企業140餘家, 並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百家海外分支機構。至2006年底,資產總額近14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逾千億元,員工30萬人。NO.4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曾建造中國海軍最先進艦艇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英文簡稱CSSC,簡稱中船集團公司)組建於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CSSC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幹造修船企業、船舶研究設計院所、船舶配套企業及船舶外貿公司,共有約60家獨資和持股企事業單位NO.5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擁有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船廠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由中央管理。 NO.6 中國二航:造出新中國第一架飛機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主力軍之一,是在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於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由中央直接管理。公司注冊資本126億元,總資產660億元。NO.7 中國一航:著名戰機的搖籃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公司,屬大中型工業企業53家,科研院所31個及從事航空外貿、物資供應、科技與產品開發的直專業公司與事業單位20個

I. 中國重要軍事城市有哪些

中國重要軍事城市有很多,北京、石家莊、保定、張家口、大同、天津、太原、洛陽、武漢、西安、寶雞、沈陽、大連、錦州、葫蘆島、長春、四平、通化、哈爾濱、濟南、青島、濰坊、煙台、南京、上海、徐州、寧波、舟山、福州、廈門、漳州、泉州、汕頭、廣州、惠州、湛江、三亞、南寧、桂林、懷化、昆明、蒙自、成都、蘭州、西寧、銀川、青銅峽、酒嘉、烏魯木齊、拉薩、林芝等。

J. 洋務運動時期,在武昌建立了哪些軍工廠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關繫到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關繫到舊的階級分化和新的階級出現,而且對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變化,對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怎樣看待洋務運動呢?洋務運動究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因而是進步運動,還是逆潮流而動,阻礙中國歷史的發展,因而是反動運動呢?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呢?依照馬列主義的標准:「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列寧全集》第2卷,第154頁。)。那麼,洋務運動是否為近代中國提供了新的東西呢?把它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其主要方面作些論析。
一、洋務運動為近代中國提供了哪些新東西
(一)創辦近代工業
近代工業包括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兩個方面,洋務派是從創辦軍事工業起家的。他們懂得:「今國家講求武備,凡所有船械不自行製造,皆仰給於人,若一旦失和,各國謹守公法,不肯出售,悔之莫及」(《洋務運動》(一),第566頁。)。1861年到1894年,洋務派在各地先後創辦了大約20個製造槍炮、*和船艦的工廠。洋務派所辦的近代工業是「原來封建社會中沒有的現代機器工業,這不可能不促進社會經濟的變化」(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帶動生產技術的發展。為了促進軍工生產,洋務派在70年代繼而籌辦其他新式企業,在台灣、安徽、湖北、直隸等地開採煤鐵等礦產。1877年創辦的開平礦務局。規模較大,經營十餘年後,該局煤產量不僅滿足了天津市場的需要,且有剩餘可供牛庄、上海,減少了日本煤的進口量,「從此,中國兵商輪船及機器製造各局,用煤不致遠購於外國,一旦有事,庶不為敵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20卷,第33頁。)。洋務派創辦的新式紡織工業與冶煉工業,是全盤購買成套機器設備興辦起來的。如蘭州織呢局,購買了德國機器4000箱,包括梳毛、漂染等全套設備。在機械製造方面,江南製造局於1865年從美國引進的機器,不僅包括鍋爐、蒸汽車等原動機,還有大量的工作機械。另外,印刷、機制紙、火柴、自來水、煤氣、電燈、電報、榨油、釀酒、機製糖、機制卷煙等各種技術也在這一時期被一些工廠、企業先後採用。到中日甲午戰爭以前,洋務派通過引進,共興辦了19個軍工廠,11個大煤礦,2個鋼鐵廠,12個金屬礦,4個紡織廠,這些都是用近代機器設備裝備起來的;同時,還修了364里的鐵路,創辦了近代電信事業。截至1895年,一個總和為46000里以上的電訊網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東北則達吉林、黑龍江俄界,西北則達甘肅、新疆,東南則達閩、粵、台灣,西南則達廣西、雲南,遍布二十二行省,……殊方萬里,呼吸可通,洵稱便捷」(《洋務運動》(六),第446頁。)。
在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刺激與推動下,1863年到1894年民間出現的商辦工廠達74個以上。由此可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裝備了我國的第一批近代軍工、航運、采冶、電訊、紡織等生產部門,中國從此開始有了自己的近代輕、重工業。從古老的作坊手工業到採用近代機器大生產的輕、重工業的出現,不能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生產工具的變革上,洋務運動具有開創歷史紀錄的一面。
(二)引進人才
由於中國近代科學和工業都不是在國內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引進的水平與國內的基礎有很大距離,這樣,僅有先進設備還不能形成生產能力,只有技術與設備結合才能發揮效益。因此,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在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還引進僱傭一批外國科技人才,「所望內地員匠學其器而精通其意,久之自能運用,轉相傳習,乃為經久之道」(《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6頁。)。江南製造局「僱傭洋匠,進退由我」(《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17頁。),合我要求的,就僱傭;不合要求的,隨時解聘。福州船政局從1867年動工到1907年,先後招聘了三批「洋員」、「洋匠」共81人。這些人都受「安分守法」、「不得懶惰滋事」等合同條款的約束,純為受雇身份。他們除了承擔從外國采購機器設備和負責安裝、調試到設計製造外,還負責培訓人員,傳授技藝。這些引進的人才的確為我國帶出了一批專業人員。如福州船政局,到1874年初,中國學生即有27名可以成為執掌一方技藝的工程師,8名可充當設計部門的技術領導,14名擔任了輪機長,2名擔任了教師(日意格:《福州船政局》庚24。)。1886年,該局試造的雙機鋼甲兵船,最終達到了「不用一洋員、洋匠,脫手自造」的地步。
(三)發展了工人隊伍
中國早期的產業工人,雖然在19世紀40年代就產生於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工業企業里,但直到洋務運動興起前,它的人數還是很少。據統計,1860年以前,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辦的企業大約15個,其中規模較大的廈門船廠,也不過有200個工人(《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第498頁。)。洋務派以師夷自強為動力,開辦近代企業,造成了中國資產階級產生的土壤。「而資產階級即資本愈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跟著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7頁。)。在洋務運動35年中,中國工業無產者由「微量元素」發展壯大為約具有近10萬人的產業無產階級隊伍。當然,70年代中國商辦企業的興起也產生了一部分工人,但這些企業大都為輕工業,在造成產業大軍上是不及洋務派所創辦的重工業的。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誕生和發展的時間可能會拖得更晚。
(四)創辦新式學校學堂
中國舊時代的教育場所主要是私塾和書院。直到洋務運動興起以前,在中國還沒有近代新式學校出現。舊的學堂不能適應洋務事業的需要。在洋務運動興起的同時,洋務派就設立了近似近代學校的同文館和上海廣方言館、粵同文館。隨後又有江南機器製造局附設的上海機器學堂(1861),福建馬尾造船廠附設的福建船政學堂(1866),天津的電報學堂(1879),上海的電報學堂(1866)等。同文館於1866年又增設天算館,培養天文、算學、化學、測繪等專門人才。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還辦了兩個書院,即以後的「兩湖總師范」,開設學科除中國經史外,還設有理化、財政、軍事學等課程;聘外國教習。其它,如武昌普通中學堂、方言學堂、農業學堂、女子師范學堂等林立於武昌。此外,洋務派又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新式學堂。1880年建立的北洋水師學堂、1885年建立的天津武備學堂、1886年建立的廣州陸師學堂、1890年建立的南京水師學堂、1893年建立的湖北自強學堂就是其中的代表。據統計,從1862年設京師同文館到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創辦中西學堂,洋務派共創辦近代學堂22所。這些近代學堂的出現,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們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若干窗口。
(五)派遣留學生
中國近代留學並非從洋務運動開始,此前已有容閎等人赴美留學,但人數極少,而且僅是民間自發的個人行動,清政府既不過問,更不支持。洋務運動興起以後,與在國內興辦學堂的同時,還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1870年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派留學生出國,得到清廷批准,並於1872年派出首批留學幼童30名。此後又於1873年、1874年、1875年相繼派出三批留學幼童。另外,還派遣一批青年學生赴歐洲學習科學技術和接受軍事訓練。據統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直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在以後的*、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徐建寅等。
(六)翻譯西書
洋務運動興起之前,林則徐、魏源等人已有「睜開眼睛向外看」的嘗試,但對外界的了解微乎其微。洋務運動興起後,了解西方國家情況成為迫切需要,而翻譯西書,則是適應這種需要的重要途徑。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以及江南製造局的譯書館,都先後翻譯了一批西書。據統計,從1868年到1880年,共翻譯西書(主要是自然科學)162種,出版76種。以後,西方傳教士和教會,也先後翻譯出版了一些有關西方法律、*、地理、歷史方面的著作。許多具有維新思想的開明士大夫和後來成為維新變法骨乾的人物,都從這些西書中受到過啟發和影響。這對於近代中國文化演變所發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七)創辦報刊
中國最早的近代報刊是由外國人創辦的。而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近代報刊有了比較顯著的發展。1872年在廣州創辦了《羊城采新實錄》,1873年在漢口創辦了《昭文新報》,1874年在上海創辦了《匯報》,1876年在上海創辦了《新報》。這些早期的報紙,雖然還不可能與外國人辦的《申報》、《新聞報》等相抗衡,但他們畢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紙。從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近代文化和社會信息傳播工具。隨著歷史發展,近代報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後來的維新志士和革命志士,都把辦報紙、辦雜志作為宣傳維新和革命主張的有力工具。可以說近代報刊的出現,也是洋務運動帶來的新鮮事物。
二、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的結局是令人沮喪的。盡管如此,洋務派改良活動的內容及其影響卻不能忽視或抹煞,因為它畢竟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以上列舉的許多新東西,在很多方面使中國社會前進了一步,雖然這種前進是緩慢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
近代化的資本主義大生產開始在中國確立,是由洋務運動發其端的,有些企業甚至是很有氣魄的。左宗棠主持的福州馬尾船政局規模宏大,技術先進,曾經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煤礦、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廠、第一個近代化織呢廠、第一個近代化紡紗廠和織布廠都是洋務派創辦的。洋務派所興辦的各種輕、重工業,在客觀上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准備了一定的條件。同時,洋務運動引進了許多新的技術設備,傳播了近代的科學文化和企業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從洋商手中收回一部分航運權。從1886年至1911年招商局從航運中獲得的收入每年平均為二至三百萬兩。這些都是有利於中國社會向資本主義發展的。
洋務派造炮製船,進行軍事上的革新,具有兩重性,既有鎮壓農民革命的一面,也有抵禦外侮的一面。軍隊作為國家機器,在任何國家都有對內對外的兩種職能。說洋務派的軍事活動完全沒有防備外國侵略的一面,並不符合歷史事實。首先,洋務派對清朝軍隊進行武器和訓練的更新,比起頑固派的「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執梃可敵堅甲利兵」的愚昧守舊態度,無論如何是個進步,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間,洋務派在各地創辦了大約20個製造槍炮、*和船艦的工廠,「凡一切槍炮、輪船、*均能自造」(鄭觀應:《盛世危言》第3卷。)。洋務派的海軍建設也是有成效的。甲午戰前,傾全國之力建立起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特別是北洋水師,其規模居世界第四,其中定遠、鎮遠二艦的購置,給日本以很大的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事實上,如果沒有洋務運動,就不會有左宗棠的揮戈出塞,收復新疆;就不會有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迫使法國議和;就不會有甲午戰爭期間給日海軍以重創的黃海海戰,日本侵略軍就可能長驅直入。因此,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禦侮」的作用。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變更,也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1862年,總理衙門奏設同文館,中國從此出現了第二種教育形式,教學內容也開始改為以傳授外國語言文字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為主,爾後各種工藝學堂、軍事學校的設立,以及留學生的派遣,動搖了傳統的科舉制度,為新學制開創了門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堂以及70年代以後大量出現的教會學校,清政府1898年明令廢書院及1903年廢科舉的措施,是難以想像的。由洋務派組織的翻譯西方書籍的工作,使大量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思想認識上的變化。這對於後來一些有識之士在中國進行社會變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教訓。
有些同志認為,洋務運動是反動的。這需要作具體分析。先從反帝來說,反帝需要一定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正是為了增強這兩種實力,雖然這兩種實力不為人民所有,但為中國所有,有利於中華國力的增強,事實上在日後的抵禦外侮的民族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況且在洋務派的動機中也有「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一面,不單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在洋務派的頭面人物中,既有遺臭萬年的賣國賊李鴻章,也有值得稱道的愛國將領左宗棠。在已被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門戶的情況下,19世紀下半葉中國如果不搞洋務運動,又怎能設想腐敗顢頇的清政府在對外斗爭中不會進一步投降賣國呢?再看反對封建主義。反封,要有新的生產力作基礎,作前提。沒有新的生產力,單有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個變革是短暫的、不徹底的、不能鞏固的,最後還得回到舊的生產關系中去。有了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才不可逆轉,水到渠成,才有立足的根基。雖然洋務派想通過洋務運動維護封建制度,但其帶來的先進生產力,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而走向了他們願望的反面。從這個意義上講,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為中國走向近代化所需要,它肩負了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准備條件的歷史使命,做了不自覺的歷史工具。
甲午戰爭失敗後,洋務運動作為特定的歷史階段結束了,但中國人民為謀求經濟近代化和國防近代化的奮斗並沒有結束。所以在1895年以後,不但原有的洋務工礦企業繼續保留,而且得到進一步的擴充,有些還辦得很有成效。如湖北槍炮廠在20世紀初擴充以後,「製造日多」(《端忠敏公奏稿》第3卷,第52頁。),「制度宏闊,成效昭」(《庸庵尚書奏議》第9卷,第18頁。)。福建機器局在1900年擴建後,「所制小口徑五響無煙快槍、水力機、墊快炮,與購諸外國與無殊」,而且「該局皆華人,工精費省,為各省所僅見」(《番禺縣續志》第20卷,第7頁。)。此外,又辦了好多家新的軍事工廠,如新疆機器局、江西子彈廠、山西製造局、河南機器局、北洋機器局等等。至於民用企業和民辦工礦企業那就更多。1895—1913年間,全國新辦的工礦企業,資本在一萬元以上的共549家,資本總額達12028.8萬元。其中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台辦的軍、民用企業有85家,資本總額達3947.6萬元

閱讀全文

與武漢軍事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汽大眾汽車app積分如何獲得 瀏覽:81
天津工業設計公司哪個最好 瀏覽:988
汽車機油管子在哪裡 瀏覽:285
寶馬壓縮機有電不工作是什麼原因 瀏覽:833
紡織工業有哪些特徵 瀏覽:679
汽車管理崗前景如何 瀏覽:489
賓士汽車新款上市多久才有優惠 瀏覽:475
如何清理汽車底盤上的污漬 瀏覽:421
如何讓汽車適應駕駛習慣 瀏覽:698
新賓士c上市後銷量怎麼樣 瀏覽:40
賓士GL350水溫多少度 瀏覽:5
遷安哪裡有水性工業漆 瀏覽:961
奧迪加速為什麼能抬頭 瀏覽:139
深圳高速工業相機多少錢 瀏覽:360
奧迪a6和gl8哪個舒服 瀏覽:31
賓士g為什麼不用大輪胎 瀏覽:663
汽車空調的自動開關在哪裡 瀏覽:697
長安工業與重慶望江哪個好 瀏覽:116
文安縣工業園區有多少行政村 瀏覽:771
什麼是汽車隱形蓋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