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品的含稅和不含稅價錢怎麼算
不含稅價格=含稅價格/(1+適用稅率)
注意:稅率有17%,3%,13%,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選用稅率
按一般常用的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計算:不含稅價格=300/(1+17%)256.56元,銷項稅額=256.56*17%=43.589744元
② 含稅價和不含稅價格怎麼算
含稅價就是價稅合一,價格中含稅;不含稅價是價稅分離,也就是價格中不含稅金;
舉個例子你看一下吧!
例如購買貨物共用了2000元,這個是含稅的價錢.即價稅合一的價錢,通常叫做流水賬的價錢.
你購買貨物時別人給你開票時(假設稅率為17%)會把價錢和增值稅給單分的,增值稅=總價2000/1.17*0.17=290.60元,不含稅的價錢=2000-290.60=1709.40元.
③ 商品的含稅和不含稅價錢怎麼算
不含稅價格=含稅價格/(1+適用稅率) 注意:稅率有17%,3%,13%,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選用稅率
按一般常用的一般納稅人稅率為17%計算:不含稅價格=300/(1+17%)256.56元,銷項稅額=256.56*17%=43.589744元
④ 含稅價格和未稅的價格區別
含稅價格和未稅的價格區別如下:
1、不含稅價格=含稅價格/(1+增值稅率),稅收另外計算,由賣方負擔;
2、含稅價格=不含稅價格*(1+增值稅率),稅收已經包含,由買方負擔。
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當前,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有,16%、10%、6%、0%。發票開含稅價格還是開不含稅價格需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一般納稅人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和增值稅普通發票是價稅分開的,發票會顯示不含稅價格,稅額和含稅合計數;
2、小規模納稅人企業開具國家機打普通發票,是含稅價格。
契稅的計稅依據為不動產的價格,各類土地、房屋權屬轉移,方式各不相同,契稅定價方法,也各有差異。計稅依據,歸結起來有,按成交價格計算。主要適用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出售、房屋買賣。土地使用權贈與、房屋贈與,由徵收機關參照土地使用權出售、房屋買賣的市場價格核定。依據土地、房屋交換差價定稅。交換價格相等時,免徵契稅;交換價格不等時,由多交付的貨幣、實物、無形資產或者其他經濟利益的一方繳納契稅。按照土地收益定價。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經批准轉讓房地產時,由房地產轉讓者補交契稅。計稅依據為補交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費用或者土地收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第一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承受的單位和個人為契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契稅。
第二條 本法所稱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是指下列行為:
(一)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土地使用權轉讓,包括出售、贈與、互換;
(三)房屋買賣、贈與、互換。
前款第二項土地使用權轉讓,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的轉移。
以作價投資(入股)、償還債務、劃轉、獎勵等方式轉移土地、房屋權屬的,應當依照本法規定徵收契稅。
⑤ 鋼鐵含稅和不含稅每噸差多少錢
鋼鐵含稅和不含稅每噸差17%,例如。你在鋼廠購買的熱軋鋼卷,每噸不含稅價格為3600元,你實際交款時每噸3600x(1+17%)=4212元。
⑥ 含稅價和不含稅價怎麼計算
含稅價=不含稅價×(1+稅率),不含稅價=含稅價÷(1+稅率)。在日常生活中,報價就是含稅的價,這個含稅通常也是指增值稅和國稅,增值稅可用來抵扣,國稅可充當穩定資產。至於一件商品或產品是否含稅價,也是要看買賣方簽訂的合同上的規定,然後再根據含稅價稅率對具體產品進行具體的稅費計算。
含稅價:含稅價就是把不含稅的價格乘以適用稅率(通常是1+稅率),該計算出來的價格就是將稅收額也包含內的價格。含稅價是成本、利潤和稅金三個部分組成的。含稅價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叫做零售價,商家在經營商品時,所報出的價格一般是把稅收金含在內的。消費者在購物消費的時候,要求商家開具發票的,就是含稅價,其大部分都是增值稅,適用的最頻繁的稅率也是16%。假若買一件衣服,如果600元賣出不含稅,那含稅價格就是600*1.16=696元。
食品公司張經理購買萬事達貨架公司一套貨架。以400元一組單價購買購買。並要求開具增值稅發票。(增值稅稅率為17%)。其中400元為不含稅價格。公式為: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含稅銷售額/(1+稅率)=不含稅銷售額不含稅銷售額×稅率=應納銷項稅額那麼含稅單價=400*(1+17%)增值稅稅率分為四檔:基本稅率17%、低稅率13%,徵收率和零稅率根據不同的稅收稅率不同,但公式不會變化。2018五月以後增值稅調整為16%
實務中,雖然各市場主體的購銷業務及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構成遠比上述案例復雜得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增值稅稅率降低後,國家最終徵收的稅款必然是相應減少了,至於各市場主體如何分配因降低稅率帶來的減稅紅利,則受市場地位等諸多因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降低16%、10%兩檔稅率,可能導致適用6%稅率的企業進項稅額減少。為抵消這種影響,預計相關部門還將出台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採取加計扣除等增加稅收抵扣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這都將帶來一定程度的減稅效應。可以根據具體相關情況計算。
⑦ 含稅價格和不含稅價格如何計算
含稅價格和不含稅價格公式如下:含稅價格=不含稅價格*(1+稅率)。
根據題意,進貨價格是1400元,稅率是14%,如果賣2000元不含稅,含稅價格是2000*1.14=2280元;如果賣2000元含稅,不含稅價格是2000/1.14=1754.39元。
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報價多為含稅價,含的稅一般是增值稅和國稅。增值稅可以抵扣,國稅可以做固定資產。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要不要開發票,要開發票的,就是含稅價,一般的稅率有16%,10%,4%,6%,25%,最常見的是16%的增值稅。
(7)工業產品含不含稅價格差多少擴展閱讀
各種增值稅的計算公式:
第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稅率)
第二,進口貨物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第三,小規模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售額×徵收率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徵收率)
⑧ 含稅價比不含稅價高多少個點怎麼算
含稅價=不含稅價*(1+稅率)。增值稅稅率是增值額的17%(上述公式僅適用於出廠產品,二手產品不適用,轉手的產品:含稅價=不含稅價+增值部分*17%),零售業的稅率是5%。
⑨ 含稅和不含稅 的價格怎麼計算啊
含稅的單價=不含稅的單價*適用稅率(1+17%或13%)。
單價是不是含稅,要看雙方簽訂的合同,如果雙方訂立的合同是不含稅價,那麼含稅價的單價=不含稅的單價*適用稅率(1+17%或13%)。
如果雙方訂立的是含稅價,那麼不含稅單價=含稅價/適用稅率(1+17%或13%)。
(9)工業產品含不含稅價格差多少擴展閱讀:
含稅價是包括稅金在內的價。含稅價包含的是增值稅即零售價,部分徵收消費稅的貨物除了增值稅也包含了消費稅,但不包括價外費用,如包裝,裝卸費等,銷售商開具的普通發票上的金額即為含稅價而增值稅專用發票上的為不含稅價。
因為增值稅額單獨列出一般情況下,零售、銷售給小規模、個體納稅人、一並收入的價外款、貨物包裝押金都是含稅價格。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沒有開具發票,但是視同銷售應該計算增值稅的時候就應該是不開發票但是同樣計算到含稅銷售額中。
含的稅一般是增值稅和國稅.增值稅可以抵扣,國稅可以做固定資產.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要不要開發票.要開發票的,就是含稅價可通過公式將含稅價折算成不含稅價,即含稅價=不含稅價*(1+稅率),一般的稅率有16%,10%,4%,6%,25%,最常見的是16%的增值稅。
比如,含16%增值稅價為100,不含稅價即是100/1.16=86.21,稅金是86.21*0.16=13.7936,企業就可以抵扣13.80的稅。
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報價一般多為含稅價,因為這就好像是默認的潛規則一樣。至於把含稅價再分離為不含稅價和稅金,多半為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和企業會計在對收入入賬時應該處理的事情。過程也比較簡單。三者的關系如下所示:
含稅價=不含稅價*(1+適用稅率)
銷項稅額=不含稅價*適用稅率
含稅價=不含稅價+銷項稅額
增值稅是價外稅,所以報價時會出現含稅價與不含稅價。比如:報含稅價11700元,支付金額也是11700元,其實價格是10000元[11700/(1+17%)],稅款是1700元。報不含稅價11700元,那在支付款項時,還需要支付17%的增值稅1989元,合計支付金額為13689元。
⑩ 鋼材價格中的含稅價與實際價差多少怎麼算
鋼材交的稅是流轉稅,稅率是17%.
鋼材價格要看你當時說是的什麼價,如果說是含稅價,那麼含稅價與不含稅價差14.5299%,即17%/1.17=14.5299%,也就是說,含稅價格除以1.17就是不含稅價格,或在不含稅的價格基礎上乘以(1+17%)就是含稅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