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被稱為「工業文明的搖籃」的是下列哪個地區() A.歐洲西部 B.中東 C.東南亞 D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被稱為「工業文明的搖籃」,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歐洲西部集中有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工業大國,它們的生產規模大,工業部門較為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其餘國家則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工業部門. 故選:A. |
2. 19世紀中葉,美國成為了世界石油工業搖籃的歷史必然性有哪些要點
汽車的發明及亨利福特發明的大量生產方式,使得汽車產量大增,價錢下降,擁有汽車達到平民化。市場開始需要大量的汽油。 在以前石油的開采主要是提煉柴油,多半用來點燈。石油的開采及應用不大。 自從大量汽車導致汽油需要量激增後,石油工業開始快速成長,這都是在美國市場發生的,所以他們成了世界石油工業搖籃。所謂的 供應與需要 的相互影響。
3. 英國成為工業革命搖籃的啟迪
參考以下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十四至十五世紀,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英國會成為首先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盡管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英國開始逐漸在西歐國家的角逐中嶄露頭角,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在商業、金融、農業甚至政治領域內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被我們以「工業革命」這個詞所熟知。然而,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呢?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還是一種偶然的結果呢?本文擬以混沌理論為基礎,對工業革命的起因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分析。
一、工業革命成因的傳統解釋
除去理論界對於工業革命開始時間的爭論,傳統觀點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在英國發生並進而擴散到歐洲、美洲,是因為一系列自然社會經濟因素使得那個時代的英國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社會條件,進而在一些關鍵因素的作用下,英國最終成為工業革命孕育的搖籃。
下面筆者將對一些「決定因素」進行簡要的分析:
1、航海貿易:新航路開辟是航海貿易的開端。1501年之後,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先驅,使得歐洲與外界的聯系由地中海地區轉向了大西洋沿岸,而隨之16世紀中期的安特衛普、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1]。直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贏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霸權。當時的世界貿易分為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貿易圈。太平洋的貿易主要集中於歐亞,歐洲明顯偏愛進口,而且進口商品的種類不斷大眾化。而與美洲殖民地的廣袤市場則更大程度上為英國工場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大西洋貿易圈則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主導下發展成為「非洲——歐亞」貿易和世界經濟分工的一個重要附屬部分,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2、農業革命:市場的發展、14世紀黑死病導致的人口急劇下降和貨幣地租的盛行,使得14世紀末期農奴制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農經濟的發展,即份地由佃冊持有農持有,但是其租佃權和份地所有權在持有農和領主之間界定不清;自由持有農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公有地,歸屬也一直存在爭議。因此15世紀末羊毛產業的發展直接推動宗教改革和圈地運動的過程中,公有地和份地成為最先被侵蝕的對象,大租佃制經營在英國農村中也逐漸居於統治地位。農業勞動力的釋放、農業技術的改良和應用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消費品和原料,同時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國內市場。
3、自由寬松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首先是產權制度的建設。混亂的經濟狀態使得富者和貧者聯合起來爭取明晰的產權界定,於是在17、18世紀,英國政府相繼在層保護財產和合同、保護消費者的商品檢驗制度和價格控制制度、保護發明者的專利制度、保護投資者的制度、保護勞動者的評定工資制度、工廠法和濟貧法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次是自由貿易制度的建設。這與當時的政權和盛行的經濟思想相關。1455-1485年的紅白玫瑰戰爭中,「中央及君主專制的都鐸王朝在舊封建貴族的地位強烈動搖、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還未強大到成為統治階級的時期出現了」[2]。由此,17至18世紀由於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政策出現了很大的波動性,議會民主制與對經濟活動的王室壟斷並存。直到1642年下議院擁有徵稅權和廢除了王室壟斷之後,由於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政府對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干預。從19世紀20年代起,對輸出品的限制、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壟斷、穀物條例、航海條例的逐步廢除,才使得英國真正實現了自由市場制度。然而不容否認的是,與西班牙的專制統治相比,英國已經為資產階級提供了足夠寬松的政治和經濟舞台。
4、金融證券市場的繁榮:英國保險公司操縱著對外貿易,對國際市場信息量的壟斷使得其在政治上的力量不容忽視。而隨著英國銀行業和外匯市場的發展,倫敦成為吸引歐洲人的金融市場[3],而阿姆斯特丹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地位在18世紀也逐漸由英格蘭銀行所替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中心,利率市場化、證券市場和中央銀行制度都在這個階段取得了重要的發展。金融資本也逐漸成為工業革命的一個強有力的支柱。
5、人口:在工業化早期,人口在18世紀40年代在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停滯後開始增長,並在18世紀40年代加速,1811-1820年達到最大值,到1850年開始緩慢下降(表1)。而英國完全參與甚至代表著整個歐洲的第三次人口增長,人口的持續增長為工業化提供了可能。而且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由於在工業部門就業人員的大量增加和低廉的勞動力供給,使得圍繞工業區的城市化得以快速發展,英國接受的大量移民也極大的改變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從而產生了兩個變化:從東南到西北的人口密度轉變和加速的城市化[4]。潛在就業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和就業結構的轉變所帶來的國內消費品市場結構的調整,都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要素儲備。
6、自然資源:煤炭早在羅馬不列顛時代就已經用作燃料,但是到17世紀才成為主要能源,釀酒、漂洗、制鹽、煮皂等大量以煤炭代替木炭作為燃料。據J.U.納夫的統計,1551-1560年英國主要礦區煤產量約為21萬噸,1681-1691年已達296萬噸[5]。至18世紀20年代,英國煤的開采量大約佔世界硬煤總開采量的87%,60年代佔50%。毫無疑問,在家庭和工業用煤量方面,英國居歐洲國家首位[6]。而且,英國煤炭的豐富儲備,也為提高鐵的產量開拓了廣闊的前景,並進而帶動工業部門整體的大踏步地前進。另外,英國作為大西洋上的島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口,且境內任何地方離海岸線都不會超過90公里,河流眾多,加上新開鑿的幾條運河連接內陸城市,全國的水利條件和交通運輸相當方便。而且,眾多的殖民地也為英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支持。
7、對外貿易促進了英國的出口:18世紀前,英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依靠羊毛和轉口貿易,18世紀中期,英國發展成為向美洲、非洲和亞洲這些新市場出口各種製造品的工業國家。在1780年,英國出口的工業品是1770年出口的8倍。
8、技術的進步:集中表現在紡織業、冶金業,也是推動工業革命的最直接的動力,如煤和焦炭在熔煉過程中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種金屬製成品的成本,化學的運用產生了一大批人工合成的新材料。筆者不再贅述。
對於工業革命的決定因素,學者們莫衷一是,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歸並方式將上述因素加以分類,但總體而言多數集中在資本和勞動力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寬松的政治環境這幾個方面。但是,隨著計量統計方法的改進和資料的不斷豐富,傳統觀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挑戰。
二、傳統觀點的反駁
對於傳統觀點的反駁可以用以下問題來支撐:為什麼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等歐洲其他國家?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後半期,而不是更早?有的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不是與國家相聯系,而是地區,我們之所以看到的是英國的崛起,無非是因為英國有更多更適合工業革命發生的地區而已;還有的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應該是一個隨機的事件,種種看似可以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充分也不是必要的條件;當然還有的學者表示,種種爭論更多的說明了對工業革命進行系統觀察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的匱乏。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總結學者們對傳統觀點的批駁。
1、資源因素:毋庸置疑,煤礦和鐵礦對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不可或缺,但是從熱力和動力能源的角度來講,當時的木材、炭和水力都是煤的替代品,而且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鐵就已經在各國之間普遍流通了,而在1794-1796年,英國的鐵礦主要從瑞士進口,之後又大量依賴於西班牙的赤鐵礦。至於英國的棉紡織業,其原料則是完全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與之相比,瑞士和法國藉助其豐富的礦藏,似乎更有理由推進本國的工業化進程。
2、科學和技術因素: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認同英國在技術創造性和教育上的匱乏。首先,很多的發明源於其他國家,比如提花機、漂白法、蘇打製作法、食品罐頭、機械亞麻織布機、煤氣燈、不間斷紙張的生產等等。確切的說,英國應該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進口國和技術改進的出口國。其次,英國的公共教育體制是以僵化的學徒制度和有限的大學教育為依託的,與西班牙的精英和學院教育相比,科學知識的創新和傳播在英國變得艱難。因此,更多的技術革新不是由於自然知識的累積,而更多的是實用知識和技術嫻熟工種內部進行改進所帶來的勞動力的節約。在英國,科學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要緊密的多。那麼,如果說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技術的開發是當時英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法國和德國卻與技術革新的普及失之交臂,則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科學和技術因素的「決定」作用。
3、社會和制度因素:Perkin認為,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更加有利於發生工業革命,取決於財富和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英國正是給了這個問題一個最好的答案:在英國,財富的多少和社會地位被緊緊聯系在一起而不是截然分離,對財富或者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是相伴而生的,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儉改變原有的社會地位。但是,較之英國,荷蘭的尼德蘭革命發生的更早,可以說,荷蘭同樣是一個市民的、資產階級的或者中產階級的社會,同樣給予了資產階級寬松的社會環境,卻在英國同時代逐漸衰落。而法國,貴族的頭銜可以被買賣,而且很多所謂的貴族不過是「中產階級」的出身,只不過法國的「貴族」傳統使得這些新貴族們不得不適應一些更加奢華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觀點的背離。另外,按照諾斯對產權的界定,明晰的產權有利於對經濟主體進行創新激勵和回報,從而有利於社會的技術進步。而英國的專利制度在1624年就已經建立,其他的歐洲大陸國家最早的也是在1791年之後了。但是,法國政府是通過皇家學院和由國家指派的長官來認定技術創新的,而且英國的專利制度也需要打一個折扣,因為在專利侵權案件中發明者並沒有給予足夠的平等,而且對專利的認定更多依靠的是微不足道的技術問題,而不是對發明本身的認定[7]。而且,即使沒有專利制度的保護,如Richard Arkwright(法院宣布他的發明不屬於專利保護的范圍),也不會對其「專利權」的使用帶來很大的困惑;有的時候,議會也會超越法院來對一些發明進行專利的認定;由於法律界定的模糊和執行上的不徹底,使得要麼有大量的訴訟案件難以很快裁決,要麼發明更多的以商業秘密的方式加以應用,而不再求助於專利制度的保護[8]。盡管這些例舉並不能夠反映當時的全部社會現實,而且專利制度畢竟只是處於起步階段,難免不盡完善,但是卻是對英國「想當然的」「卓越」的專利保護制度的一個有力反駁
但是,從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以下紕漏:
首先,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個關鍵因素決定著的,那麼我們在第二部分所總結的觀點就是一個有力的反駁,即幾乎沒有一個原因使得英國顯示出明顯、突出、獨一無二的優勢,而其他國家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其次,如果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那麼隨著討論的深入,可能的決定因素會越來越多,但是,在沒有對工業革命深層次運行機制進行更多的探究時,我們能夠找到的只能是相關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很難想像由這些因素就一定會導致一場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況且經濟現象是不可模擬的,那麼如何判斷某一個因素究竟是決定作用還是香港作用呢?答案尚未可知。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的確可以找到所謂的決定因素嗎?從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個或者幾個因素可以使得英國遠遠優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也許並不存在著任何能夠對工業革命的發生起到決定作用的因素。
最後,第三部分中,隨著新的數據不斷得到修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工業革命似乎並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起飛」階段,而是一個平緩增長的長期過程。在這樣一個長期過程中,如果沒有任何因素能夠起到決定的作用,或者對其他因素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工業革命在什麼地方發生、在什麼時間發生就具有了一定的隨機性。
對這個問題的解釋,N.F.R. Crafts試圖依賴另外一個角度——混沌理論。所謂混沌,是指某種確定的隨機性,「確定」是因為它由內在的原因而不是外來的雜訊或干擾產生;而「隨機性」是指不規則的、不能預測的行為。在經濟活動中,非均衡是更經常的現實,其中規則的周期起伏和不規則的隨機變化造成了經濟現象中的各種梯度和漲落。混沌吸引子在伸長與折迭操作中,將微觀尺度很小一點漲落很快的就提高到宏觀的尺度上表現出來,亦即宏觀經濟不規則的漲落時經濟系統內在的機制而非外界的沖擊。
藉助於混沌理論和雜訊現象,我們不妨對工業革命進行另一個角度的審視:在長期緩慢的積累過程中,工業革命所代表的時間段無疑應當被拉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一些產業或者局部的改善得以積累,並且連同其他因素一起,最終帶來了經濟和技術的全面革新。整個過程中並不意味著英國要比其他的國家(最常用來作比較的是法國)更有優勢或者更先進,也不意味著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因素決定了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恰好在英國。我們甚至可以假設推動工業革命進程的一些因素並不發生在英國,而是因為有其他因素的傳導和激勵作用,才導致正效應不斷的放大,改良最終輻射到英國本土並且進一步加強。也許較「工業革命為什麼最先發生在英國」更有意義的,應當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或者「工業革命究竟是漸變或者突變」,因為後兩者意味著也許混沌理論所提及的自然觀更加適合對工業革命進程的研究。
4. 世界工業搖籃是哪
歐洲西部
5. 歐洲西部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發源地有什麼之稱
歐洲西部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發源地有"世界工業搖籃"之稱。
6. 為什麼說德國是世界汽車工業的搖籃
汽車誕生於德國,成長於法國,成熟於美國,興旺於歐洲,挑戰於日本。 1886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發明了汽車,接著歐洲出現了生產汽車的公司。最早成立的汽車公司有德國的賓士公司、戴姆勒公司、法國的標志公司、雷諾公司、英國的奧斯汀公司、羅浮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歐洲是世界汽車工業的搖籃。德國人發明了汽車,而促進汽車最初發展的是法國人。1891年,法國人阿爾芒.標志首次採用前置發動機後驅動形式,奠定了汽車傳動系的基本構造。1898年,法國人路易斯.雷諾將萬向節首先應用汽車傳動系中,並發明了錐齒輪式主減速器。
不過盡管以法國為主的歐洲汽車公司占據了當時世界汽車工業的統治地位,但都是以手工方式生產汽車,講究豪華,價格昂貴,限制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在隨後的汽車歷史發展中,世界汽車工業經歷了三次巨大變革。第一次變革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T形車,發明了汽車裝配流水線,使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變革是歐洲通過多品種的生產方式,打破了美國汽車公司在世界車壇上的長期壟斷地位,使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從美國又轉回歐洲。第三次變革是日本通過完善生產管理體系形成精益的生產方式,全力發展物美價廉的經濟型轎車,日本成了繼美國、歐洲之後世界第三個汽車工業發展中心,使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從歐洲轉到日本。
7. 為什麼說東北三省是我國工業的搖籃
東北三省被譽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裝備製造業特別是重大裝備製造業,曾經為我國做出很大貢獻,現在仍具有產業優勢、科研優勢和產業技術工人等「基礎性技術群體」的優勢和產業實力,而這些優勢和巨大潛力,是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所不具備的。如遼寧省的機床佔全國的11%,吉林省的汽車佔全國的11.5%,黑龍江省的大型火電和水電裝備分別佔全國市場的33%和50%,東北三省的輸變電設備佔全國的40%,對國家的經濟安全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2001年,東北三省的工業增加值4682.6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1.0%。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10955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4908家。
8. 「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是______
故被稱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能源、飛機,本題選a、化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重型機械、造船、汽車a
試題分析,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
9. 中國近代工業搖籃是哪個城市
哈爾濱。。有「東方莫斯科」之稱,近代中國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10. 有關歐洲西部工業的敘述,錯誤的是()A.歐洲西部有「世界工業搖籃」之稱B.自英國向東到波蘭,自斯
(1)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世界工業搖籃」之稱;故A正確;
(2)歐洲西部的工業中心,由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向南至義大利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密集地帶;故B錯誤;
(3)英國、德國都是早期的工業中心,主要靠近原材料產地;故C正確;
(4)歐洲西部的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都是世界工業大國;故D正確;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