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汽車節能有哪些主要的方法
節能就是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生產出與原來同樣數量、同樣質量的產品;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生產出比原來數量更多或數量相等質量更好的產品。主要方法:
1、採用保溫材料。全世界36%的能源消耗在房屋的取暖和降溫上。瑞士和德國建造的「零能源消耗住宅」樣板房顯示,採用新材料和新方法進行取暖和降溫,節能潛力難以估量。
2、更換燈泡。全世界20%的電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電力是老式白熾燈泡消耗掉的。在發光量相同的情況下,節能熒光燈不僅比白熾燈省電75%至80%,而且使用壽命也達到後者的10倍。
3、改進家用熱交換器。取暖器和空調等能效其實很差,這些熱交換器消耗的能源中只有一部分真正用來調節溫度。
4、改造工廠能耗設備。全世界的能源有約1/3被工業部門所消耗。
5、駕駛環保節能汽車。全世界1/4的能源用於交通運輸,包括每年生產的2/3石油在內。交通運輸領域的一些節能措施根本就不用花錢。
『貳』 京東物流「綠起來」:物流車轉向電動化,技術、園區多路徑減碳
「自從更換了電動物流車之後,最明顯的就是裝車時候再也沒有燃油車嗆鼻的尾氣味道了。我們在2017年就把北京的自營城配車輛全部更換為新能源車輛了。最近這批車已經到了年頭,剛完成了一批新車型的替換。」對於京東「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區第一傳站車隊負責人王帥而言,使用電動物流車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33歲的王帥剛好歷經京東的物流用車從燃油車時代走向低碳的電動化時代。對他而言,電動車並不難學,也沒了尾氣困擾,他對更方便、好用的電動工作用車仍有更多期待。
1月14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網路議政遠程協商會,圍繞「加快智慧物流發展」展開研討。此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先期組織了「加快智慧物流發展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專題調研。該調研就數據服務平台、制定標准體系建設、政府監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等問題提出建議。
隨著「雙碳」目標的不斷推進和我國快遞業的迅猛發展,如何在保持增長的同時「綠起來」,是物流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在2021年11.11超級戰報中,京東發布了減碳賬單:11.11期間,京東物流通過減量化包裝、新能源車運輸、分布式光伏發電以及智能設備應用等全鏈路減碳措施,累計減碳2.6萬噸,其中京東物流使用循環包裝1135萬次,新能源車減碳高達1.5萬噸。
從運輸結構進行調整優化是很多物流企業在現階段可以快速實現減排的主要措施之一。交通運輸排放約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10%,而公路運輸在交通全行業碳排放中的佔比達到80%以上。因此,在物流運輸方式上的調整,也是國家在政策層面的主要措施。《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鐵路、水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 汽車 運輸大宗貨物的比例力爭達到80%。
根據交通運輸部日前公布的2021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情況,46個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城市累計新增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車8.6萬余輛。
京東物流青流計劃項目負責人段艷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京東物流目前已經布局使用了約兩萬輛新能源車,每年可減少約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相當於2千萬棵樹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從干線物流貨車到終端的快遞車,規模化的新能源車隊覆蓋了京東物流多種業務場景。如今,京東物流已經將北京的自營城配車輛全部更換為新能源車輛。在服務2022年「相約北京」系列冬季 體育 賽事中,京東物流在賽區城市配送、場館內部物流服務中全部使用電動物流車,所有服務車輛100%符合國六b排放標准,並且在張家口賽區內試運行氫能物流車。
除此之外,更為多元的綠色運配模式,也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在2018年,京東物流聯合新能源產業鏈的主機廠、充電運營商、車輛運營商等20家龍頭企業共同啟動「京東物流新能源產業共生聯盟」, 推動新能源物流 汽車 的普及,輸出更好的產品、模式、標准,向行業和 社會 賦能。2021年10月,京東物流發起「青流計劃」新五年倡議,將攜手上下游合作夥伴合力推進全國重點城市清潔能源 汽車 上路。
去年10月,京東物流對外宣布,將繼續投入10億元用於加碼綠色低碳的一體化供應鏈生態建設,還計劃未來5年實現自身碳效率提升35%。
在綠色低碳的一體化供應鏈生態建設過程中,京東物流在技術層面的不斷投入已經初見成效。據段艷健介紹,京東物流不斷在新材料技術方面創新,將包裝瘦身技術應用於多個物流包裝上,瘦身膠帶、低克重高強度紙箱、輕薄塑料袋等。通過大數據和智能演算法優化箱型,推出智能包裝推薦系統「精衛」,根據內裝物品的尺寸體積匹配最合適的紙箱型號,可實現空箱率降低15%以上;在多個場景下應用自動化包裝技術,通過「量體裁衣」將平均每個包裹使用的材料減少20%以上。聯動供應鏈上下游在行業內首次提出原廠直發包裝理念,出台電商物流包裝標准協同品牌商家從源頭上實現減少物流環節二次包裝使用,自原發包裝行動實施以來已累計減少一次性包裝近百億個。
京東物流還聯合多家合作夥伴發起多個綠色聯盟,積極參與多項國家/行業綠色相關標准起草和修訂工作,積極發揮平台影響力助力行業綠色發展。
不論快遞包裝還是車輛電氣化,都是物流全鏈路減排中的一環。在京東物流智能供應鏈平台智能園區創新部負責人者文明看來,物流涉及到的鏈路比較長,從供應鏈端到端整個環節裡面,幾乎所有環節都會涉及到降碳,主要從三大方面來著手,即園區、技術創新和能源結構。
物流園區是物流減排過程中的關鍵單元。京東西安「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將率先建成我國物流行業首家碳中和示範園區。者文明介紹,在園區內,可以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車輛的智能調度以及園區內各作業環節的精細化管控和智能化決策。例如通過5G專網端邊雲協同技術,將倉儲機器人的大量演算法上移到邊緣側,一方面可以降低機器人成本和能耗,另一方面也能讓機器人反應更快、更靈敏。
另外,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化的物權交接,將大規模、冗雜的簽單過程簡化,既節省時間又節約紙張。通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物流包裝的耗材推薦,相比人工目測裝箱,同樣的商品可以使用更少的填充物更小的紙箱進行打包運輸。
者文明表示,更快、更准、更安全的購物、物流體驗,是消費者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而這背後都是依靠技術創新。而且用 科技 的手段去做能效的優化,不但能實現效率提升,企業的成本也會降低,配送費也就更便宜了。
京東物流的業務范圍在不斷拓展。據者文明介紹,國內外很多品牌商自身的成品倉內也需要倉儲機器人,以及倉配一體化的履約服務等,京東物流可以提供相應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隨著全球氣候行動不斷推進,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品牌商開始對綠色低碳提出專門的要求。
物流減排降碳的第三大方面是能源。者文明說,京東在能源板塊,首先是盡量改變能源的結構,用以風光為主的綠色能源取代傳統能源,具體來說就是更換物流車輛、在物流園區大面積安裝屋頂光伏等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新能源和能源智能管控的設備,實現能源的精細化管控,降低能源的損耗優化能效,從而做到節能減排。
佔地面積大、具備一定電能消耗的物流產業園區,其相對平整倉庫、廠房屋面本身就具備建設分布式能源的優質基礎條件。京東在國內擁有豐富且優質的物流園區屋頂資源,京東智能產業發展事業部新能源業務負責人沈劍透露,京東目前主要著手在做西安和宿遷兩個碳中和園區的屋頂光伏和儲能建設工作,其中宿遷有3.5兆瓦光伏發電,西安是9兆瓦,儲能設備都是300千瓦,690千瓦時的小型儲能設備。
「截至2021年底,京東建成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能力約100兆瓦,年發電量可供5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放眼未來,我們計劃在全國各地的「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都逐步建設屋頂光伏和充電設施,部分園區會做儲能。整體來看,我們計劃用3年的時間,搭建起1000兆瓦的光伏發電能力,能夠為85%的京東智能產業園提供綠色能源。與此同時,將通過我們的園區綜合能源建設與管理經驗的積累,未來將為更多行業夥伴,針對上下游鏈條上優質的屋頂分布式資源賦能建設與運營。」沈劍介紹。
分布式光伏不僅需要一定的設備投資,還對建築的屋頂角度、承重等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並且還需要園區具備一定的電能消化能力。一般來說,為實現用電側「削峰填谷」,最大程度上的應用綠色電力,還需要配備相應的儲能設施保障穩定持續供電。這對於企業來講是一筆不小的資金投入,但沈劍表示,投資分布式光伏既要算項目運營的「小賬」,更要算企業發展的「大帳」,既要保證項目投資的合理收益,又要著眼於行業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將綠色能源作為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擺脫傳統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必備的基礎設施。
沈劍也對於參與CCER、全國碳市場交易表示了期待。「如果未來隨著工商業一步步被納入全國碳市場,京東也需要進行碳配額履約,那麼現在大力發展的新能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減排任務,甚至在抵消後還有充裕的情況下,還能進行配額交易。」
據他介紹,目前京東在新能源方面主要是和新能源行業的頭部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分階段地推動綜合能源利用不同步驟、不同方案的實施。「我們目前很看好這個賽道,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向這些優秀的企業學習。」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叄』 一家貨運公司為何重視碳減排
汽車和物流,兩個產業關系緊密,然而在整個「雙碳」規劃中,卻一個是排頭兵,一個是老大難。
汽車產業作為目前雙碳的標志性產業,主要歸功於新能源車的迅速崛起。而作為交通運輸行業中碳排放佔比超過60%的公路貨運,物流卻沒有享受到這波紅利。公里貨運中的主力運力中、重型卡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解決方案仍不成熟。
事實上,在同一行業中,平均碳排放強度直接對應著整個行業的能耗水平和生產效率,進而可以衡量這個產業的發展水平,而碳排放也已然成為產業發展水平的一把「標尺」。
因此,如何實現公路貨運規模化的節能減排,是整個交通運輸雙碳規劃中的一個重點。不久前,滿幫集團發布「滿幫碳路計劃」,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運用大數據演算法提高車貨匹配效率,降低貨運碳排放強度,謀求「雙碳」未來。
碳減排是一把「標尺」
2021年,中國社會貨物運輸量為521億噸,其中公路貨運量超過391億噸,佔比達到75%。
規模巨大的同時,我國貨運的發展水平依然偏低。2020年,中國中重型貨車平均負載量是9.8噸,空駛率40%,作為對比,歐盟是11.5噸,空駛率20%。車輛配載效率低、行駛路線缺乏規劃等問題導致我國公路貨運實載率偏低,這意味著巨大的人力、物力、能源浪費,也意味著大量無謂的碳排放。提升運輸效率,既是雙碳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要求。
滿幫集團數據智能科學家陳朝暉認為,現階段的中國公路物流效率仍然較低,在司機端尤為突出。一方面,個體司機掌握的資源少,即使是在某一地點有固定客戶資源,但將貨物送達目的地後,貨車返程時很可能遇到接不到訂單的情況;另一方面,司機異地接單很難快速匹配到理想目的地和貨物,無法及時順利地找到運輸貨源時,司機的選擇往往只剩下長距離空駛或者長時間等待。
滿幫所做的,就是通過車貨匹配演算法來優化運輸,給貨車司機及時提供大量、准確的信息,讓司機和貨主能夠快速達成交易。平台的優化調度演算法,為司機解決了「有貨、有適合的貨可運」的問題,在冷線貨源不充分的情況下,還可以幫司機推薦合理的接駁、配貨方案。
舉例說,滿幫平台上有一名長期往返於上海到無錫的貨車司機張師傅,去年一年的時間里,他通過滿幫平台接單,往返時都能夠快速獲得貨源信息。張師傅的貨車在抵達目的地之後,可以直接通過滿幫接到返程訂單。
此前,根據實際調研測算,往返物流園的無效行駛距離平均下來,讓貨車司機每單多走50公里的路程。除此之外,找不到貨源的司機為了能夠及時返程拉貨,往往空車駛回到目的地,這中間空駛的路程可能會達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車上沒有貨的空駛行為沒有產生任何價值,浪費了大量燃油和人力,也對應著大量的無效碳排放。」
除了空駛之外,貨車在運營過程中還會出現滿載率偏低的問題。對此,滿幫也在推動貨物的零擔拼車業務,讓貨車通過共程拼單,提高單程的滿載率,進而提升整體實載率。
團隊在分析數據時發現,滿幫平台一位雲南的貨車司機李師傅,曾有一單從雲南昆明到成都的菠蘿蜜需要運輸,但是李師傅的貨車並沒有滿載。「這樣開走的話,只能收到不足整車的運費,整個訂單的實載率很低,同時單位周轉量的油耗成本高。」,他們嘗試聯繫到司機,與對方溝通否能夠到昆明周邊的楚雄再去拉一單葡萄送到成都周邊的眉山市。
「昆明到楚雄不遠,成都到眉山也很近,這樣一來,李師傅的車可以載滿貨物達到了最高效率,同時,他還可以提升這趟行程的整體收入。」這為李師傅的貨車業務打開了新思路。
滿幫團隊和交通部規劃院聯合做過一個課題,經詳細推斷,2021年,滿幫平台通過智能調度匹配,在提升貨車司機效率的前提下,平台碳減排量達到1400萬噸,相應的燃油費用節約高達400億元。
「雙碳」的未來
在這場提升運輸效率、致力於碳減排的行動中,滿幫平台的價值得以體現:在貨運這個極致追求效率與成本的行業里,碳排放並不只是公益和「花冤枉錢」。
根據測算,一個駕駛13米平板貨車的高活司機通過滿幫配貨,可以減少50%的找貨空駛距離,提升45%的實載率,月度節約柴油4400升,增加2.6萬元收入。這些都是給司機帶來的直觀的收入提升。對應的碳減排約12.6噸,以目前的碳價格30元/噸計算,僅碳資產的價值就達到了378元/月。這對於司機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收益。
與此同時,滿幫的解決方案通過貨源和運力的深度數字化、智能化,實現了碳排量的大幅下降,對應的是運輸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並且為產業進一步升級創造了有力的契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滿幫還將進一步改進車貨匹配演算法,深挖提升實載率的潛力、探索多式聯運數字化場景、推廣新能源汽車等措施,推進公路貨運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地。
從行業良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說,建立貨運碳排放計量標准、讓公路物流領域碳排放有一個明確有效的參照標准尤為重要。在此之前,傳統的邏輯是在每輛移動的貨車上安裝油料計量裝置,這樣投入大、成本高、推廣漫長。就在上個月,滿幫集團牽頭編制了中國公路貨運行業的首個碳減排核算體系,通過科學演算法依託貨運組織的優化來測算實載率及其碳排放量,把計算油耗和碳排放的問題,轉化為統計、核驗車輛的運輸周轉量,降低公里貨源碳排放追蹤的門檻,為公路貨運行業推動碳減排的落地起到了示範作用。
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公路貨源作為能耗和碳排放大戶,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家企業都肩負著責任。在碳減排資產化和交易化的未來,滿幫集團還將通過搭建碳排放管理平台,建立碳減排測算-碳資產核驗-賦能用戶的閉環體系,探索在國家「雙碳行動」的大背景之下,通過市場手段,將平台的碳資產轉化為司機、或者的商業價值,並賦能公路貨運行業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