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車發動機齒輪類型
曲軸,油泵,凸輪軸齒輪。這三個齒輪需要對正時使用所以稱三大齒輪。
Ⅱ 汽車齒輪的分類
齒輪的組成結構一般有輪齒、齒槽、端面、法面、齒頂圓、齒根圓、基圓、分度圓。
輪齒簡稱齒,是齒輪上
每一個用於嚙合的凸起部分,這些凸起部分一般呈輻射狀排列,配對齒輪上的輪齒互相接觸,可使齒輪持續嚙合運轉;齒槽是齒輪上兩相鄰輪齒之間的空間;端面是圓柱齒輪或圓柱蝸桿上
,垂直於齒輪或蝸桿軸線的平面;法面指的是垂直於輪齒齒線的平面;齒頂圓是指齒頂端所在的圓;齒根圓是指槽底所在的圓;基圓是形成漸開線的發生線作純滾動的圓;分度圓
是在端面內計算齒輪幾何尺寸的基準圓。
齒輪可按齒形、齒輪外形、齒線形狀、輪齒所在的表面和製造方法等分類。
齒輪的齒形包括齒廓曲線、壓力角、齒高和變位。漸開線齒輪比較容易製造,因此現代使用的齒輪中
,漸開線齒輪占絕對多數,而擺線齒輪和圓弧齒輪應用較少。
在壓力角方面,小壓力角齒輪的承載能力較小;而大壓力角齒輪,雖然承載能力較高,但在傳遞轉矩相同的情況下軸承的負荷增大,因此僅用於特殊情況。而齒輪的齒高已標准化,一般均採用標准齒高。變位齒輪的優點較多,已遍及各類機械設備中。
另外,齒輪還可按其外形分為圓柱齒輪、錐齒輪、非圓齒輪、齒條、蝸桿蝸輪
;按齒線形狀分為直齒輪、斜齒輪、人字齒輪、曲線齒輪;按輪齒所在的表面分為外齒輪、內齒輪;按製造方法可分為鑄造齒輪、切制齒輪、軋制齒輪、燒結齒輪等。
齒輪的製造材料和熱處理過程對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前,齒輪多用碳鋼,60年代改用合金鋼,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鋼。按硬度
,齒面可區分為軟齒面和硬齒面兩種。
軟齒面的齒輪承載能力較低,但製造比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於傳動尺寸和重量無嚴格限制,以及小量生產的一般機械中。因為配對的齒輪中,小輪負擔較重,因此為使大小齒輪工作壽命大致相等,小輪齒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輪的高
。
硬齒面齒輪的承載能力高,它是在齒輪精切之後
,再進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滲碳淬火處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熱處理中,齒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變形,因此在熱處理之後須進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變形產生的誤差,提高齒輪的精度。
製造齒輪常用的鋼有調質鋼、淬火鋼、滲碳淬火鋼和滲氮鋼。鑄鋼的強度比鍛鋼稍低,常用於尺寸較大的齒輪;灰鑄鐵的機械性能較差,可用於輕載的開式齒輪傳動中;球墨鑄鐵可部分地代替鋼製造齒輪
;塑料齒輪多用於輕載和要求雜訊低的地方,與其配對的齒輪一般用導熱性好的鋼齒輪。
未來齒輪正向重載、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等方向發展,並力求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和經濟可靠。
而齒輪理論和製造工藝的發展將是進一步研究輪齒損傷的機理,這是建立可靠的強度計算方法的依據,是提高齒輪承載能力,延長齒輪壽命的理論基礎;發展以圓弧齒廓為代表的新齒形;研究新型的齒輪材料和製造齒輪的新工藝;
研究齒輪的彈性變形、製造和安裝誤差以及溫度場的分布,進行輪齒修形,以改善齒輪運轉的平穩性,並在滿載時增大輪齒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
摩擦、潤滑理論和潤滑技術是
齒輪研究中的基礎性工作,研究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理論,推廣採用合成潤滑油和在油中適當地加入極壓添加劑,不僅可提高齒面的承載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傳動效率。
Ⅲ 汽車上都用哪些齒輪
如圖:
直齒輪在嚙合時沿整個齒寬同時進入嚙合、退出嚙合、,它的傳動效率很高,缺點是平穩性差、沖擊、噪音大。
而斜齒輪的輪齒嚙合過程比直齒輪長,同時參與嚙合的輪齒對數也比直齒輪多。斜齒輪傳動平穩、承載能力強、雜訊和沖擊小。斜齒輪的主要缺點是斜齒齒面受法向力時會產生軸向分力,需要安裝推力軸承,從而使結構復雜化。
齒輪傳動是汽車上應用最廣泛的傳動之一,它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變速:通過兩個不同大小的齒輪嚙合,就可以改變齒輪的轉速。比如變速箱齒輪,可以將發動機傳來的轉速降低或增大,以滿足汽車行駛的需求。
2、變矩:兩個不同大小的齒輪嚙合,在改變齒輪的速的同時,也在改變所傳遞的扭矩。比如汽車變速箱,驅動橋中的主減速器,都可以改變汽車的扭矩。
3、變向:有些車發動機的動力作用方向與汽車行駛方向垂直,必須轉變動力的傳遞方向才能驅動汽車。這個裝置通常是汽車的主減速器和差速器。
Ⅳ 汽車中各類齒輪分別運用了那些場合舉例說明
齒輪驅動型式有一兩種:一是蝸桿同蝸輪的組合傳動,二是錐形齒輪組合傳動。 蝸桿與蝸輪的傳動可獲得很大的減速比,這種型式通常用於載重汽車上。蝸桿頭數具有一根、兩根、三根或四根螺旋線,傳動方向由蝸桿的軸向驅動變為蝸輪的旋轉。這種傳動方式能轉換傳動方向和傳送較大的扭矩,但可逆傳動性很差,近代高速車就不再採用。 錐形齒輪組合的傳動既可轉換傳動方向,又能獲得較大的減速比,普通車輛均採用這種型式。用於小客車和輕型貨車的雙曲線齒輪,驅動齒輪軸線可以置於從動齒輪軸線之下,車輛的車身及重心均可降低,適用於高速行駛的車輛。東風牌載重汽車也採用了這種結構。
Ⅳ 手動變速器齒輪類型有哪些
按前進擋數分為三檔、四檔、五檔、多檔變速器;按軸的形式分為固定軸式(齒輪的旋轉軸線固定不動)和旋轉軸式(齒輪的旋轉軸線也是轉動的,如行星齒輪變速器),其中固定軸式手動變速器可以根據軸數的不同,分為兩軸式、中間軸式、雙中間軸式、多中間軸式。
手動變速器是一種變速裝置,用來改變發動機傳到驅動輪上的轉速和轉矩,在原地起步、爬坡、轉彎、加速等各種工況下,使汽車獲得不同的牽引力和速度,同時使發動機工作在較為有利的工況范圍內。
兩軸式手動變速器其特點是輸出軸與輸入軸平行,沒有中間軸,發動機的動力經過離合器傳入變速器一軸(輸入軸),再經過齒輪變速後由二軸(輸出軸)輸出給主減速器。兩軸式變速器從輸入軸到輸出軸只通過一對齒輪傳動,倒擋傳動路線中也只有一個中間齒輪,因而機械效率高,雜訊小。但由於它不可能有直接擋,因而最高擋的機械效率比直接檔低。這種結構形式適合於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或發動機後置、後輪驅動的轎車和微、輕型貨車上。
中間軸式手動變速器其特點是具有第一軸(輸入軸),第二軸(輸出軸)和中間軸,輸入軸與輸出軸置於同一條水平線上,中間軸則與它們平行布置。發動機的動力經過離合器傳入變速器第一軸,再經過中間軸,最後經變速後的動力從第二軸輸出給驅動橋。在許多變速器中,輸入軸和輸出軸能接合在一起,因此動力不必經過中間軸,這時的檔位稱為直接檔。直接檔通過單軸傳動,傳動比為1:1,具有最高的傳動效率。這種結構形式適合於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的汽車。
Ⅵ 汽車上的正時齒輪分幾種
正時齒輪的三種傳動方式:鏈條傳動、齒帶傳動、齒輪傳動。
轎車發動機的正、負齒輪均採用齒形皮帶傳動,這種傳動方式具有結構簡單、雜訊小,運轉平穩、傳動精度高、同步性好等優點,但其強度較低,經長期使用後易老化、拉伸變形或斷裂,該齒形皮帶在外罩內,呈封閉狀態,不便觀察其工作狀況。有一輛三菱轎車,無發動徵候,經油、電路排查,故障依然存在,後來打開氣門室罩,發現氣門搖臂不工作,斷定為正時齒形皮帶折斷。更換新品後,發動機仍無法啟動。
因為,在運行中一旦齒形皮帶折斷,凸輪軸即停止運轉,曲軸在飛輪的轉動慣性或傳動裝置慣性的作用下將繼續轉動一定的角度或圈數。此時發動機不能工作,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配氣相位,活塞將頂彎正在開啟位置的氣門桿,致使被頂彎的氣門關閉不嚴。所以,有些折斷齒形皮帶的發動機,即使重新較正了正時齒輪標記,更換新的正時齒形皮帶後,發動機仍不易發動,或勉強能啟動,但工作不正常,出現「回火」、消聲器「放炮」、動力不足、雜訊增大的現象。
在此情況下只有拆下氣缸蓋,更換氣門,才能徹底恢復發動機技術狀況。氣門的動作的時刻和狀態必須是和活塞運動的狀態和時刻是一致的,而曲軸與凸輪軸並不是在一個軸線上,他們之間必須得有傳動系統來連接,這個傳動系統是由兩個齒輪和一條鏈條或者是皮帶來完成的,那麼這兩個齒輪就叫做正時齒輪,這兩個齒輪上面有標記,按標記對好後裝上鏈條或者是皮帶之後就能保證氣門動作的時刻和動作是准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