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寶馬收購華晨了嗎
寶馬沒有被收購,網上上傳的都是假的。
寶馬是世界上最好的跑車和豪華車製造商之一。
一直致力於塑造汽車的豪華外觀和性能,2020年在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中排名第75位。
華晨寶馬被寶馬收購。
華晨寶馬是寶馬集團在中國的合資企業。
華晨寶馬和寶馬各佔50%股份。
為了更好的發展利益,寶馬集團以36億歐元收購了華晨寶馬的部分股份,寶馬股份達到75%。
你買寶馬勞斯萊斯了嗎?是的,勞斯萊斯也是世界頂級豪華車製造商之一。
但由於其價格高,經營范圍窄,且只注重車身的舒適性而忽視了發動機的技術改進,市場被其他許多同級別汽車廠商瓜分,最終因經營不善於1998年被寶馬以5.71億美元收購。
是賓士吉利買的嗎?賓士沒有被吉利收購。
吉利斥資90億美元收購戴姆勒-賓士,持有賓士9.69%的股份,因此成為賓士第一大股東,而不是收購賓士。
這些只是媒體歪曲造成的誤解。
⑵ 華晨「中華」汽車品牌16.33億元被寶馬收購,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整體破產重整已不可能,集團剩餘資產也將被拆分出售,無法發揮整體重整的價值。
中華汽車品牌上述資產將用來生產寶馬相關產品,此後中華汽車品牌將不復存在。寶馬中國回復記者:「我們希望以實際行動支持華晨集團的重組,並致力於進一步拓展我們在遼寧省的業務。我們希望使用華晨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現有的生產能力。不過,該項目仍在有關部門的審批過程中。更多信息將在稍後時間發布。」
華晨和寶馬:
一位接近華晨寶馬的人士透露,華晨集團旗下有不少零部件企業,負責給華晨寶馬供貨,恰逢華晨寶馬產品上新和銷量大年。為此,華晨寶馬也曾多方努力,以求確保上述供應鏈企業運轉正常。
華晨和寶馬的盈利能力冰火兩重天,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顯現。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查閱了華晨寶馬入局以來華晨中國的財報,發現2004至2019年間,除去華晨寶馬貢獻的利潤後,華晨中國其他板塊僅有3年處於盈利狀態,分別為2007年的0.7億元,2010年的5.69億元,2011年的2.3億元。
今年6月,沈鐵冬接任任華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閻秉哲不再擔任華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有華晨集團員工告訴財經汽車(ID:caijingqiche),沈鐵冬到任後,召開過幹部會,但沒有全員大會。目前,職工們都在照常地每日上班,同時也非常希望了解到公司的後續發展計劃。
8月25日,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由於公司進入重整程序,正在進行審計工作,無法於8月31日前披露半年財報。次日,評級機構東方金誠也延遲披露華晨主體和相關債項2021年度跟蹤評級報告。
⑶ 寶馬收購華晨寶馬25%股份,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寶馬將要控制華晨寶馬。
寶馬(BMW),中文全稱為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德國汽車品牌,寶馬的車系有i、X、Z、純數字4個車型,1、2、3、4、5、6、7、8等幾個系列,還有在各系基礎上進行改進的M系(寶馬官方的高性能改裝部門),寶馬公司創建於1916年,總部設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慕尼黑,BMW的藍白標志寶馬總部所在地巴伐利亞州州旗的顏色。
百年來,寶馬汽車由最初的一家飛機引擎生產廠發展成為以高級轎車為主導,並生產享譽全球的飛機引擎、越野車和摩托車的企業集團,名列世界汽車公司前列,其全稱為die Bayerischen Motorenwerke (Bavarian Motor Works)。
2018年7月10日,長城公司與寶馬公司簽署合資協議,合資成立光束汽車有限公司,2018年10月11日,寶馬集團舉行了中國戰略協議簽字儀式和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開工儀式,寶馬對華晨寶馬投資新增30億歐元,合資協議延至2040年。
⑷ 你如何看待寶馬16.33億購下華晨中華這件事
買華晨寶馬,有很多人把華晨兩個字摳下去,之所以會有如此舉動,自然是因為內心非常介意華晨兩個字。畢竟寶馬和華晨寶馬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畢竟大多數人想買的是寶馬而非華晨寶馬,他們的內心深處自然認為華晨寶馬和寶馬可不是一個層次。
相信以後那些買華晨寶馬的人,不用費盡心思去摳華晨兩個字了,華晨中華被寶馬收購之後,相信華晨寶馬以後生產也不會帶華晨兩個字了。不得不說,這是國產車的悲哀,要知道帶上華晨兩個字充其量是個合資品牌,但是若是華晨兩個字徹底沒了,那麼,就不是合資而是獨資了。
寶馬收購華晨中華,其實是意料之中,不是寶馬收購也會是其他的車企收購。
⑸ 力保的華晨寶馬沒了,一汽馬自達也退了,合資企業該醒醒了
在去年的11月,遼寧最大的國企,華晨 汽車 集團因為10億債務暴雷,申請破產重組。
當時,我們就專門講了這家真正意義上美國上市的第一家中國企業的經歷。
現在9個月過去了。
破產重組也有了最後的消息。
根據《 財經 》雜志的消息,8月31日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通過了3項議案,其中有一條重要議案:
寶馬中國以16.33億收購「中華」 汽車 品牌。
換句話來理解,華晨 汽車 集團的核心品牌,中華被賣給了寶馬,不復存在,另一個核心華晨寶馬,75%的股權屬於寶馬集團控股。
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而不確定的是,華晨有可能在重組後成為寶馬的生產工廠。
這也就意味著,華晨已死,以市場換技術換了幾十年,技術沒換著,最終還死在了舒適圈裡,只有寶馬笑到了最後。
無獨有偶,另一家合資車企,兜兜轉轉的馬自達也完成了合並。
在8月30日,一汽馬自達突然發表推送:正式告別中國 汽車 的舞台。
馬自達結束了紛紛擾擾的品牌之爭,最終只留下了長安馬自達和馬自達日本本部。
在馬自達合資的這幾年裡,真的是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
這兩家企業的故事,是擺在眾多合資企業面前的教訓,也是我們很多企業未來跟別人合資當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先看華晨 汽車 集團,別看它現在很凄慘,當初的華晨 汽車 那是非常輝煌。
它的成功要從一個特別的人物說起。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仰融。
人如其名,仰融仰融,仰慕金融。
他並不是一個實業家,而是一個精通資本運作的資本家。
仰融創造了中國國有企業海外融資上市的先例,借用華爾街的力量,在1992年10月,帶領「華晨 汽車 」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敲鍾,融資7200萬美元,成為中國企業在美上市第一股。
到了1997年6月,他又主導華晨出資6200萬美元聯合義大利、英國以及美國的知名車企開發出了第一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華」轎車。
在2000年,華晨的銷售收入高達63個億,利潤18個億,是遼寧省的典範國企,納稅大戶,背靠著東北工業基地,在 汽車 行業里僅次於合資車企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
而且,華晨當時和寶馬悄悄連上了線,你有大眾,我騎寶馬。
只不過,後面的故事就變了。
2002年6月18日,華晨與寶馬盼到了同意合資建廠的國家批復文件。
仰融還沒來得及高興,6月19日,他迎來了解職公告。
10月,仰融因為經濟問題被遼寧省檢察院起訴,逃亡海外。
可以說,仰融為華晨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華晨屬於國企,仰融幹得再好也只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想跟創始人對著干,甚至想取代創始人,結局自然不言而喻。
仰融之後,華晨的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每年基本上都要換個班子。
但不管是仰融時代的遺老,還是直接由政府任命的管理者,都沒能讓華晨的局面好起來,2000年18個億的利潤,到了2004年的4年之後,竟然變成了4860萬。
一直到有一個人出現,才堪堪挽回了華晨。
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是祁玉民。
有人說祁玉民是華晨的救世主,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的出現讓華晨擺脫了虧損倒閉的困境。
但實質上,我們必須要看到華晨背後的各方努力和付出的代價。
在祁玉民上台之時,華晨集團實際上已經虧損了32億,工廠差不多停產。
地方國資委為了保住華晨,甚至說出了當掉底褲,砸鍋賣鐵都要湊出錢來,華晨的救命錢也是銀行給出的無息貸款。
祁玉民用低價策略讓中華 汽車 在2006年突破了20萬的銷量,但低價競爭本質上是價格戰,效果難以持續,並且,自貶身價的中華 汽車 以後再難以登上高端品牌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合資建廠的寶馬終於發揮了作用,2005年推出的寶馬3系和5系讓華晨寶馬的銷量節節攀高,逐步成為了華晨最重要的「現金牛」。
從危機好轉的華晨就此躺平了,嘴上喊著「合資建廠,以市場換技術」,實際上完全依賴於寶馬。
祁玉民有一句名言叫做「 今年轉動,明年賺錢,後年發財 」。
他對於造車過度的追求發展速度,對技術的研發反而已經不是那麼上心,認為一個理想中的好車,底盤是保時捷的;造型是義大利的;發動機是寶馬的。
凡是技術上的難題,只要合資方有解決方案就行了,自己只管賣就行。
而那個時候的吉利、長城、比亞迪雖然都沒有華晨的實力和資本,他們都寧願吃著蘿卜鹹菜也要搞自己的技術。
一飲一啄,皆是因果。
今年6月,祁玉民涉嫌9項重罪被遼寧紀委立案調查,而華晨也走向了破產重組的道路。
真正的贏家是誰呢?
與華晨合資了近20年後,寶馬不僅成為第一家對合資公司控股的外資品牌,還成為了第一個參與中方合資企業重整計劃的跨國車企。
中華品牌沒了,華晨也極有可能成為寶馬日後的生產線, 合資夥伴干成了代工廠,代工最後還代成了別人家的。
再說說另外一家馬自達,是走了一條未曾有人設想過的道路。
馬自達是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一批外資車企,屬於比較小眾的車企,1992年就在海南省成立了海南馬自達。
結果呢,同期看上海南的還有賓士,想半道截胡,馬自達的合資計劃就被擱置下來了。
但是,賓士還在猶豫當中,光說不練,就是玩,最後也沒有選擇海南,搞得海南馬自達連生產資質都沒獲得許可。
好在北方 汽車 工業的龍頭,一汽伸出了橄欖枝,提出了合作。
但這也埋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馬自達分成了海南馬自達和一汽馬自達。
照理說,分成南北兩條線也不是什麼壞事,大眾就分成了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豐田也有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
但問題在於,大眾和豐田有統一的銷售路徑和細分產品,馬自達是個小眾車企,沒有足夠的細分品類和產品,一心只想搞發動機和產量。
馬自達想賣車,要破天荒的負擔一汽和海南兩條經銷商線路的投入,還要應付兩邊的經銷商的互相競爭。
合資於是合成了三國殺,甚至還在向多人運動發展。
2006年,持有馬自達20%股份的福特,在長安福特上架了馬自達,長安福特馬自達也來了。
馬自達本部就傻了,在中國一時間竟然有海南馬自達、一汽馬自達、長安福特馬自達三個經銷商在搶著賣同一個品牌的相同產品。
福特是股東不能動,一汽是有合資資質的大哥惹不起,馬自達不得不讓處境尷尬的海南馬自達出了局。
但是,細分品類和產品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福特又和一汽爭起了銷售權,這直接導致馬自達錯失了中國市場的黃金發展期。
直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馬自達才從福特手中買回了原來的股份,開始著手合並長安馬自達,還有意無意的暗示一汽,把銷售權也交給長安。
而一汽馬自達也在銷量下滑的時候,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最終也交還了長安。
但是,長安馬自達這家合資企業,早已經錯過了整個中國 汽車 市場發展的紅利期。
華晨的破產、馬自達的經歷,給所有合資企業都敲響了一記警鍾。
在合作中,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對於這段合作關系的價值,才能保證合作關系的長久。
假如只是把合資當作用別人的技術來賺錢,那就只會像華晨一樣,最終被合作夥伴踢開,甚至合並掉。
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是合作的根本。
同樣,馬自達過於追求發動機的完美技術和產量,忽略了市場時刻變化的需求,缺乏細分的品類和產品,在經營上被牽制,錯失良機。
當然,透過這些變化,我們還需要看到這個時代的變遷。
與外企合資就可以輕松擴張的時代基本結束了,國產品牌正在崛起。
吉利、長城、比亞迪這些當初吃著蘿卜鹹菜也要發展自己技術的企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他們證明了,靠自己,同樣可以走得好,走得穩。
而消費者不光選擇了國產品牌,也投入了新能源車的懷抱,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都在爭相鬥艷,傳統品牌BBA也宣布會在5-10年內停產燃油車,大勢已成定局。
未來,即使是要想合資,可能連機會都沒有了。
2018年,國家發改委重新修改了合資車企的政策,逐步放開外資車企的限制,在5年過渡期之後,外資進入 汽車 行業將沒有任何限制。
我們之前說過,在該開放的地方,中國政府會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開放,更公平。
中國作為不斷崛起的世界經濟中心,在通往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想要把財富的蛋糕做大,就需要有更多的外資企業進入,甚至到中國上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一定會直面外企的競爭。
所以,不必替華晨寶馬和一汽馬自達而悲傷,而是汲取他們的教訓,負重前行。
不要讓下一個喪鍾為自己而鳴,做正確而艱難的事情。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⑹ 寶馬擬16.33億元收購華晨中華,你如何看待此事
表單
2021年9月1日,據可靠消息,德國寶馬集團擬以16.33億元收購我國華晨中華集團。曾幾何時相信大家都在大街小巷中看到過各種品牌的的家用轎車及SUV,而華晨系列也曾在我國中高端家用轎車打出一片天地,可為何現在卻淪落至此?
⑺ 寶馬16.33億購下華晨中華,寶馬收購華晨的原因是什麼
德國寶馬汽車以16.33億元全資收購華晨中華,這一次的收購可以說在整個汽車行業內引起了轟動。主要就是因為在此前寶馬公司其實是跟華晨中華進行合作,雙方各佔50%的股份,但是到現在寶馬公司竟然可以撐下華晨中華,相當於完成了一個利潤,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次的收購如此的傷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他為什麼能夠收購華晨。
第三,如何評價這一次的收購?
這一次的收購對於國內的汽車行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但同時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那就是國外的大廠在實力方面還是非常強勁的,雖然我們在新能源方面做的不錯。但是想要真正超越他們,還是沒有那麼容易。華晨汽車目前已經走上了自己的窮途末路,而目前國內的比亞迪以及未來汽車正處於起步階段,希望他們能夠繼續努力。
⑻ 怎麼看待寶馬16.33億購下華晨中華
從整體市場的角度來看,寶馬收購中華汽車實際上也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畢竟在整個市場上,整個華晨汽車中,中華品牌還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品牌,中華品牌汽車相關部分資產的審計評估市場價值大概在12.33億左右。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寶馬用16億多的價格來收購中華汽車,也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價格了,是作為整車生產資質支付的價格角度來看也還算是可以了。
分析
對於寶馬來說收購中華汽車的核心考慮點應該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華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畢竟能夠叫中華這個名字的品牌,無疑在中國具有極強的市場影響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寶馬收購中華汽車無疑擁有著非常強的象徵性意義,而且擁有中華這個品牌整體的品牌溢價,實際上應該還是比較高的。
⑼ 怎麼看待寶馬16.33億購下華晨中華
寶馬之所以出手一方面正如其在聲明中指出一樣,寶馬已經紮根在沈陽,其在中國的製造基地全部位於沈陽,而對於合作了18年的華晨汽車,寶馬人士希望其能夠走出走出破產陰影,這對於寶馬來說並不是壞事。這是寶馬要參與華晨重組的首要原因。而從另一些層面來看,寶馬參與重組還有更多的考慮。一方面,一汽此前已經展露過對華晨集團私有化的興趣,如果成功相應的華晨寶馬的25%股份一汽不會就此放過,但這是寶馬不會樂意看到復雜局面。
一汽旗下有一汽-大眾奧迪,但中方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而華晨寶馬則是外方全面負責的模式,如果一汽重整華晨成功,局面會變得相當復雜。
此外,大眾在中國也通過入股江淮汽車來展開對新能源汽車的的爭奪,對於寶馬來說他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大眾和戴姆勒都已經在中國入股了相應的電池和整車公司,戴姆勒雖然沒有入股整車公司,但和比亞迪有專門的電動車合資品牌。但是寶馬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動作,寶馬此前曾在中國打造過之諾汽車,但該品牌目前已經宣告失敗。如果從中華汽車入手,是否會是一個更好的途徑?
⑽ 寶馬擬收購華晨汽車製造公司,華晨集團破產重組提速,公司為何會淪落至此
寶馬汽車已經現在確定了整個收購的計劃,他們將會出資16.33億元,將華晨汽車變成他們的一個全資子公司。而且從目前的談判情況來看的話,華晨汽車已經同意了他們的提議,目前華晨集團已經完成了破產重組。其實華晨汽車之所以能夠淪落到今天這個局面,跟他們當初的選擇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華晨汽車為什麼如此慘。
第三,如何評價這一次的交易?
對於一個國產汽車品牌來說,這一次的交易是極為失敗的,16.33億元就可以買走一個實力強勁的汽車品牌,華晨汽車雖然沒有生產線,但是在國內的口碑其實一直沒有下降。而寶馬汽車利用華晨汽車作為一個跳台,成功的再次進入國內市場,在這之後,我想寶馬汽車將會將自己的一些旗艦產品陸續的推出,用來跟國內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進行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