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BBA三家只有奧迪用的是前驅
首先要明白後驅和前驅的區別。
一般我們理解的後驅就是前置發動機,動力通過傳動軸向後輪傳遞動力的形式,這樣的布局雖然復雜且成本高,而且發動機還要縱置排列,會侵佔不少機艙的空間,但是能夠得到更好的操控性,車身動態比例更加均衡,前輪只負責轉向,高速過彎不會有推頭的跡象,而且高速的駕駛性也更穩定,加速更有推背感,相當於有人在推著你走,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只要遇到雨雪天氣濕滑的路面,後驅的布局會更容易打滑,因為後輪沒有發動機重量的壓制,起步抓地力更薄弱一些,而且更容易失控,比較危險,不過只要起步慢給油,跑起來一般就不會有問題。
而前驅就非常簡單了,造價也沒後驅高,發動機也不用縱置,可以節省不少機艙空間,從而讓車廂空間更大更合理化,動力從發動機輸出傳遞到變速箱,然後直接就到了前輪上,動力損耗也更少,所以有不少緊湊車型和MPV採用這種布局形式,更好的動能形式以及更大的空間都是前驅的優勢,但是缺點是轉向和驅動都壓在了前輪上,尤其是高速過彎的時候,動力銜接不當轉向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沖出彎道,釀成事故,所以開前驅車在過彎時候還是要盡量慢一些。
最後,賓士寶馬之所以採用後驅更多的是因為品牌調性以及更優質的駕乘感,而奧迪的前驅形式則來自於市場以及機械結構上的妥協,所以,各有所長,都是現在工業水準上的上成之作。
② 奧迪為什麼都是前驅(四驅)沒大有後驅
前驅+四驅 奧迪為什麼沒有後驅車?
在世界頂級豪華轎車領域中,無論是英國的捷豹,美國的林肯、凱迪拉克,還是德國的賓士及寶馬,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為了達到更好的乘坐舒適性及操控品質,其底盤結構無一例外都採用了後輪驅動型式。不過與之同級別的奧迪卻沒有後輪驅動車型,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只有奧迪在特立獨行?這要從奧迪的前身「汽車聯盟」說起。1932年成立的「汽車聯盟」由四個公司組成:霍希、奧迪、DKW和漫遊者。這四個公司中,以奧迪的技術最前衛,德國首個前輪驅動轎車的技術就是出自於奧迪工程師的設計。在得到了奧迪的技術支持後,集團的另一個公司DKW因此在技術上受益匪淺。在市場上大紅大紫的DKW F1小型轎車就是由奧迪公司的技術人員開發成功的。作為德國前輪驅動轎車的創始者和發起者,奧迪銳意進取的形象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就已經深入人心了,「前輪驅動」成為了奧迪的另一個別稱。
在上個世紀30年代時,「汽車聯盟」把旗下四個品牌定位在相互不沖突的四個市場:DKW負責摩托車和前輪驅動小型轎車,漫遊者生產中型轎車,奧迪生產高檔前輪驅動轎車,霍希生產頂級後輪驅動豪華轎車。前輪驅動車型已經成為「汽車聯盟」的主力產品。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經濟蕭條,豪華汽車的市場已經消失,作為德國頂級豪華轎車的代表之一的霍希豪華轎車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它的停產也代表著「汽車聯盟」後輪驅動底盤型式豪華轎車時代的結束。
當上個世紀60年代"汽車聯盟"被大眾集團收購後,大眾汽車公司要簡化「汽車聯盟」產品名稱時,技術上銳意進取的「奧迪」就脫穎而出了,成了最佳的選擇,奧迪成為「汽車聯盟」的唯一傳人,在前輪驅動轎車風起雲涌的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這也符合當時轎車發展的潮流。也正是藉助於奧迪的技術,大眾成功地進行了產品轉型,由後輪驅動和風冷發動機轉變成前輪驅動和水冷發動機底盤結構,繼續稱雄家庭轎車市場。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奧迪在前輪驅動底盤設計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這也是它能在後輪驅動頂級豪華轎車世界中立足的根本。當然奧迪也很清楚把前輪驅動型式用於豪華轎車的不足,不過因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涉及後輪驅動設計和製造,造成了這方面的技術空白。因而在上世紀80年代開發了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技術作為補充,當然頂級的F1方程式賽車比賽奧迪是不能參加了。
③ 奧迪為什麼沒有後驅車
奧迪不造後驅車,並不是造不出來,而是因為奧迪的Quattro四驅實在是太「耀眼」了。
④ 奧迪為什麼都是前驅沒有後驅
奧迪最早是和另外2家汽車企業在一起形成一個聯盟的,其中後驅技術在另一家手中。然後因為二戰等種咱原因,那家掛掉了,所以奧迪的後驅就一直趕不上這項技術。
⑤ 為什麼奧迪和大眾大部分是前驅車
前驅車更節省空間
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在舒適性上對內部空間有一定的要求,前驅車在這方面比較有利。因為引擎及動傳組件都可放在前軸之前,那麼從前軸開始一直到車尾的空間都可以盡量利用,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布局,更有利於節省車內空間。首先是縱向尺寸,前驅結構可以盡量壓縮發動機艙大小,將更多的縱向空間騰出來分給車內空間,另外,前驅車沒有傳動軸所以不需要像後驅車那樣在地板上給後驅設備留出空間,所以在空間的利用上有更多的餘地,同時前驅車沒有後差速器,後座乘客的腿部空間更寬松,行李箱也更加平整。
操控性,前驅車穩定性更高,後驅車更有操控樂趣
前驅、後驅在性能上最大的差異表現在汽車的操縱穩定性上,前驅車較容易發生轉向不足,而後驅車則容易產生轉向過度而導致甩尾。前輪驅動是用「牽引」的方式使車輛行進,這種驅動方式有著穩定性較高的優點,碰到驅動輪發生打滑的情況,前驅車轉向不足導致車頭向外偏離預定的路線,此時對於普通駕駛者來說,只須適度收油門並修正方向盤,就能恢復掌控,避免出現危險。而這種情況下,後驅轉向過度往往更加危險,一旦出現失控會愈演愈烈,必須立即收油並反打方向,但普通的駕駛者很難將轉向時機和動作掌握得非常好,這樣就很難避免事故的發生。
所以從轉向特性來看,前驅車還是比後驅車更安全也更容易控制,但是它的轉向不足也存在一些弊端。不過,現在也有汽車廠商在這方面作出了改進。如瑞典的豪華運動型汽車SAAB薩博,雖然它是一款前驅車,但它對於前驅車的改進卻是比較成功的,它獨創的ReAxs後輪隨轉系統恰到好處的彌補了前驅車存在轉向不足的缺點。SAAB薩博後輪ReAxs隨轉系統是車輛在轉彎時,車輛後軸按照運動學原理使後輪發生微小的偏轉,其偏轉與轉向方向相反。它能夠極大地幫助了駕駛員更加便捷、精準轉彎操控。另外它配置的ESP、TCS等電子穩定系統,在物理極限范圍內能夠盡力幫助駕駛者對抗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增加駕駛的穩定性和主動安全性。
綜合評述:前驅車更適合廣大消費者
雖然前驅結構緊湊,驅動軸短,動力輸出損耗低、容易駕駛等方面比較有優勢,但也存在轉向不足、起步時輪胎附著力低,動力輸出緩慢等缺點。另外,前輪要負責驅動、轉向和大部分的制動力,所以磨損也比較嚴重。後驅車雖然在以上幾個方面沒有優勢,但起步加速能力強,四輪負荷平均,而且大多數的賽車還是使用後輪驅動,就操控性來說卻比前驅車稍高一籌。其實,只要習慣了驅動方式一些技術上細微的不同,前驅與後驅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不過是因為它們不同的特點決定了不同的需求罷了。說到底,只有市場是檢驗真理的一切標准,實際的市場需求才是真正的驅動力。就目前市場來看,佔取80%市場份額的前驅車在實用性和經濟效益上表現比較明顯,更適合當今廣大的消費者的胃口。而後驅車側更適合想擁有出色操控感受的駕駛者了。
⑥ 為什麼奧迪是前驅車,要用縱置發動機
奧迪幾乎全系都有quattro全時四驅版本,縱置發動機就是為了四驅設計的。只是國內兩驅賣的多。
⑦ 為什麼奧迪採用縱置前驅的結構
內容如下:
奧迪很多系列車型,都是前置前驅(除了Quattro四驅車),很少見到後驅的車型,按照常理,前置前驅車不論從傳動效率和節約發動機艙空間來講前橫置發動機是最為方便的,但為何我們看到的奧迪車型比如A4,A4L,A6L的車型,仍然堅持前縱置發動機布局。:office:
我們先說說奧迪的前驅車,為什麼堅持使用前縱置發動機布局:
很多高端車,都採用前置後驅布置方式比如寶馬、賓士等,原因是只有縱置發動機方式,才能有效的將動力通過傳動軸傳遞至後驅動輪,所以在這些車型上看到縱置發動機不足為奇。
說到這里,我們還是要返回頭來,看看前橫置發動機布局有什麼特點:
採用前橫置式發動機的布置方式,發動機曲軸、變速箱的輸出和輸入軸與車前軸都是平行的,在動力傳遞過程中,曲軸通過齒輪組將動力傳遞到變速箱的輸入軸,變速箱的輸出軸就可以依靠錐齒輪直接將曲軸輸出的動力傳遞給車輪,在動力傳遞過程中,動力傳遞的方向沒有改變,有效地控制了動力傳遞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了動力傳遞的效率。而採用縱置式發動機設計,發動機曲軸與前軸是垂直布置,曲軸的轉動平面和車軸的轉動平面式垂直的,使得曲軸輸出的動力不能像橫置式發動機那樣經過變速箱直接傳遞給車輪,縱置發動機在傳遞動力的過程中需要採用傘齒輪改變動力輸出的方向,才能驅動車輪運動,這樣就造成了動力在傳遞過程中的損失,使得縱置發動機動力傳遞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