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GDP为什么是按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计算
GDP不是三大产业的总值,而是一定时期内的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其本身是个增量,等于三大产业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是价值增量的概念,也就是最终成果要减去中间消耗的成本。生产法是用总产值减去全部物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收入法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公式: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税金+利润。
拓展资料: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
三、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2、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3、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4、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② GDP怎么计算
GD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即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GDP。总产出包括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收入、商业附加费、工程价值、营业收入、虚拟服务收入、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之差加其他营业收入等。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增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GDP。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项之和。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福利、实物性收入等。固定资产折旧是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生产税净额是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营业盈余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及其使用去向。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净出口是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额。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我省在核算年度GDP时三种方法都采用,核算季度GDP时通常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或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运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二者的关系为:名义GNP或GDP=实际GNP或GDP×通货膨胀率,实际GNP或GDP=名义GNP或GDP / 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名义GNP或GDP/实际GNP或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