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
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