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辛集工业垃圾怎么处理

辛集工业垃圾怎么处理

发布时间:2025-05-14 13:37:15

①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稿日期] 2005-12-19
[基金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1BA610A-02)
[作者简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安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秦大庸(1959-),男,河
北唐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研究;张占庞(1958-),男,河北辛集人,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靖 娟(1981-),女,河南鹤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李 莉1,2,秦大庸2,张占庞1,靖 娟1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 45000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 要]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
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 循环经济;“3R”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06-0359-03
A New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Recycling Economy
LI Li1,2, QIN Da-yong2, ZHANG Zhan-pang1, JING Juan1
(1.North ChinaUniversity ofWater Conservancy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08,China;2.China
Insi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ng 100044,China)
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s. The water crisi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 fast develop-
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trend.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achiev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is developing recy-
cling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effectively resources used and environment protected. And discussing how to construct a
new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the core idea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s recycling economy. We
should adopt variously feasible measur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at all.
Key words:recycling economy; 3R principles;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model
0 引 言
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
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
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
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
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
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
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
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
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
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
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
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
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
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
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
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359—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1.1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起源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
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
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
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理
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该理论主要指在人、
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
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
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的经济[1]。
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
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
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既而产生了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
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
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之后,
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
势。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
思想。
1.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即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
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循环经济以“3R”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原则(即减
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的
“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
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
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
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
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
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2]。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
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
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
续利用。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它要
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
济系统,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过程中[3]。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
济,“点绿成金”的经济[4]。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
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
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地利用。
1.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
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
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
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
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2 中国水资源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2.1 水资源概况
全国水资源总量约有2.8×1012m3,但是人均占有水
资源量不足2 20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世界第
121位,北方地区只有99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全国有
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
1 700 m3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 m3
严重缺水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其中1/6严重
缺水,并且大部分属于因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中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水少成灾,降雨时空分
布不均,干旱仍然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②水多为患,洪
灾频繁,损失重大,成为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的大患;③水脏、水浑为害,水环境日益恶化,水体、水
环境的污染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而我国每年
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全年GNP的1.5%~3%。
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用水总量迅速增
长,从1949年的约1 000×108m3增长到2004年的
5 548×108m3。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
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
占18.5%,其它水源供水量占0.3%。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
5 548×108m3,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
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
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5]。
2.2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25 a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
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
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预计
中国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今后城市发
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必然将进一步加剧水危机。预计2050
年全国需水量可能达到7 000×108~8 000×108m3,届时
我国将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
482.4×108t,其中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108t,生活
污水排放量为261.3×108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 339.2×104t[6]。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
入江河湖库,严重污染了水体。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
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
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水作为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需的基本要素,在21世纪,
正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人
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通过实施水的健康循环,推
动各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环境友好化发展,已成为循
—360—
第12卷第6期
2006年6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2 No·6Jun·,2006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已成为制
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行水资源循环经济策
略应对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将是保证我国水资源长期
稳定供给,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2.3 如何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手段。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为了达到水资源开
发利用中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必须改进以往的水资源
开发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到水资源开发利
用中来,积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开发
利用新模式。
2.3.1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
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
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
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
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
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2.3.2 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
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
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
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
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
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
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
2.3.3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
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
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
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
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
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
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2.3.4 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
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
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
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
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
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
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2.3.5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
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
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
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
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
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
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
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
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
后盾[8]。
2.3.6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
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
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
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
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
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
各方面的应用。
3 结 语
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
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
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
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
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
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
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
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
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
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
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
[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
2005,(2):60-62.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
-8.
[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
水利部,2004.
[6]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
国家环保总局,2004.
[7]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J].水问
题论坛,2005,47(2):22-36.
[8]唐谷修,高 峰,等.循环经济构筑我国矿业发展新模
式[J].中国科技论文,2005,(12):25-28.
[9]胡国强.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危机的主要途径[J].水
问题论坛,2005,46(1):33-36.

② 滨州这个城市怎么样

我就是滨州的,相当垃圾!

城市名片
[编辑本段]

★ 面积:9600平方公里
★ 人口:373万人
★ 海岸线:240公里
★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 国家卫生城市
★ 全国十佳卫生城市
★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城市
★ 国家水利风景区 ★ 中国棉纺织之都
★ 中国家纺之都
★ 中国油盐化工基地
★ 中国粮棉果蔬基地
★ 中国畜牧养殖基地

基本概况
[编辑本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1950年建惠民专区,几经沿革,1992年改称滨州地区,2001年撤地设市。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69万人。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商朝时建有蒲姑国,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博兴的吕剧、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惠民县是古代着名军事家中国武圣孙武的故里。邹平县是宋代着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滨州还是中国吕剧的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央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津汕高速大高至鲁冀界段、威乌高速辛庄子至邓王段、滨德高速、黄大铁路滨州段、黄河公铁两用桥、中国滨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滨州万吨级港口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自2003年底开始的以防潮堤为屏障的“北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增土地61万亩。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农业基础良好。农、林、牧、渔各业发达,现已建成棉花、蔬菜、冬枣、水产、牧草“五个百万亩”基地。无棣金丝小枣、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阳信鸭梨等各具风味,驰名中外。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和“冬枣原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
滨州工业发展迅猛。纺织家纺服装、油盐化工、汽车和发动机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机械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十大产业(链)集群初具规模。“汽车上路、轮船下海、飞机上天”目标基本实现,陆、海、空立体化高科技产业框架正在形成。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盟威制造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9年夺得国内同行业之冠。鲁北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第一家无“三废”绿色化工企业。全市已有上市公司6家,累计募集资金59.2亿元,其中境外上市2家,募集资金4.89亿美元,列山东省第1位。
滨州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南北城市带”组团式、连带型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规划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四环五海”工程(即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带、环城风景带和东、西、南、北、中五座平原水库)顺利完工,集园林与湖水于一色,融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初现“四环相连”、“五海”呼应、72湖点缀的生态城市特色。滨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步入快车道,道路、广场、绿地等公用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为项目建设、产业配套提供了良好载体。
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滨州现代物流中心初具规模、国际会展中心竣工使用,奥林匹克公园动工建设。家纺文化节、中美明星水上对抗赛、沾化冬枣节、博兴国际小戏节等节赛活动相继举办,会展经济方兴未艾。诚信滨州建设逐步深化,连续四届银企合作恳谈会成果丰硕,共签约资金1067亿元。同时,以“四环五海”、武圣孙子为品牌,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两山(鹤伴山、碣石山)两带(沿黄、沿海)一圣人(孙子)”的旅游格局。
近年来,滨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坚持‘五个统筹’,打造系统‘九州’”(小康滨州、开放滨州、生态滨州、诚信滨州、科教滨州、人才滨州、文明滨州、民本滨州、平安滨州)的战略部署,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科学实干,经济社会持续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变化大的良好态势。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实现665亿元,同比增长17.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45.9%,增幅居全省第1位,总量列全省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同比增长12.5%。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滨州由“追赶战略”向“赶超战略”的转折年、关键年。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滨州市委、市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继续执行“30字”工作方针,突出超越发展“一个主题”,冲刺2006,锁定到2007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中游、人均指标进入上中游从而彻底改变欠发达面貌“两个目标”,抓住班子实干、招商投入、环境整治“三个关键”,狠抓强势工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四个发展”,扎实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南北一体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五个加快”,加速形成十大产业(链)集群,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建设民富市强、碧水绿荫的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

建制沿革
[编辑本段]

滨州市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朝建有蒲城国。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清朝升州为府,民国初曾一度置道,国民党政府先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着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建国后,滨州行政区域不断调整、变更:
惠民专区、淄博专区、惠民地区、滨州地区 (出处1) (出处2)
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设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博兴、齐东、高青、广饶、利津、垦利共12县、108个区、973个乡、6967个村。7月,蒲台县黄河以北部分包括蒲台城和北镇30个村划归滨县。
1953年,邹平、长山、桓台三县由淄博专区划归惠民专区。惠民专区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博兴、邹平、长山、齐东、高青、桓台、广饶、利津、垦利共15个县。
1955年,章丘县的炭张、芽庄等八个村庄划入邹平县,淄川县第六区胶济铁路以北的35个村庄划入长山县。
1956年,长山县并入邹平县;高青县并入齐东县,原高青县所辖黄河北岸的惠济乡划归济阳县;撤销蒲台县,并入博兴县、齐东县;由德州专区划入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四县。惠民专区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博兴、邹平、齐东、桓台、广饶、利津(垦利县已析入广饶、利津)、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共15个县。
1958年9月,各县改区乡为人民公社,全区15个县共建人民公社211处。1958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
1958年11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驻张店。同时,撤销齐东县,齐东县原辖位桥、九户、码头、黑里寨、青城、花沟六处人民公社划归邹平县,田镇、高城、唐坊、旧镇四处人民公社划归博兴县;桓台县并入博兴县,博兴县乔庄、龙居、史口、纯化四处人民公社划归广饶县;邹平县的南阎、张坊、马尚、房镇四处人民公社划归淄博市;滨县并入惠民县,并将滨县阎家人民公社共66村划归沾化县;利津县并入沾化县;阳信县并入无棣县;垦利县改建为孤岛人民公社,并将广饶县溢洪河以北地区划归孤岛人民公社;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四县划归聊城专区。是年底,淄博专区辖淄博市和惠民、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广饶六县和专区直属孤岛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商河(乐陵县并入)、临邑(济阳县并入)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60年,商河县更名为乐陵县,孤岛人民公社改置为垦利县,博兴县陈庄人民公社(今属桓台县)的辛庄、冯马、胡马、齐马、坊子五个自然村划归邹平县焦桥人民公社。
196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淄博专区,恢复惠民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回滨县北镇。各县开始建区,改大公社为小社。10月,析邹平县黑里寨、青城、花沟和博兴县田镇、高城、唐坊、旧镇共七个区复置高青县;广饶县龙居、乔庄、纯化三个区复归博兴县,同时,恢复1958年撤并的滨县、阳信县、桓台县、利津县,沾化县阎家人民公社复归滨县;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复制后划回德州专区。惠民专区辖惠民、滨县、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桓台、广饶、利津、垦利共12县。其中,邹平县置15个区,辖86处人民公社;高青县置7个区,辖53处人民公社;滨县置9个区,辖57处人民公社;惠民县置13个区,辖85处人民公社;博兴县置11个区,辖60处人民公社;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仍为大公社。
1962年3月,邹平县炭张、芽庄等八个村庄复归章丘县,辛庄、坊子等五个村庄复归桓台县。
1964年,阳信县改为9个区,辖46处人民公社;无棣县改为10个区,辖55处人民公社;沾化县改为9个区,辖58处人民公社。至此,各县改社建区全部完成。
1964年10月,四女寺减河(今漳卫新河)左侧无棣县辛集区的辛集、良户、宋王、朱王、傅赵、山后六处人民公社和埕口区杨埕人民公社划归河北省。
1966年,各县开始撤区改社。是年,滨县改为11处人民公社;1968年,惠民县改为13处人民公社,无棣县改为17处人民公社,沾化县改为19处人民公社,博兴县改为14处人民公社,邹平县改为18处人民公社;1970年,高青改为7处人民公社,阳信县改为13处人民公社,至此,各县撤区改社全面完成,境内八县共置112处人民公社。
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与惠民专署被地区革命委员会代替。1971年6月5日,重建中共滨州地委。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滨县北镇人民公社改为镇。1981年12月,各县城驻地人民公社全部撤社建镇。
1982年,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建立滨州市,置1镇3乡3个办事处。惠民地区辖滨州市和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桓台、广饶、利津、垦利共1市12县。
1982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准,析利津、垦利两县及广饶县六户、牛庄、辛集、油郭四处人民公社,沾化县义和、四扣、太平、新户四处人民公社,博兴县龙居公社和乔庄公社的老于、刘家、王家三个生产大队建立东营市。1983年10月东营市正式建立。
1983年10月,广饶县划归东营市,桓台县划归淄博市。惠民地区辖滨州市和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共1市8县。
1984年,各县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全区划为27镇93乡,另有滨县8个区28乡(含七个管理区)和滨州市3个市区办事处。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
1985年,滨县、无棣、沾化、博兴等县对乡镇又进行调整,全区建乡工作结束,惠民地区滨州市和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共一市八县,148个乡镇(含33个镇)、6135个自然村、6093个行政村。
1987年2月,撤销滨县入滨州市。
1989年12月,高青县划归淄博市。1990年1月1日,高青县的旧镇划归滨州市管辖。(原高青县旧镇及其所辖田楼、窑洼、旧镇三个管理区、65个自然村、74个行政村划归滨州市。)
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
1994年,滨州地区辖滨州市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六县,113个乡镇(含44个镇和4个街道、一个沾化海防办事处),5365个村委会,351.78万人。

滨州市
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0]59号),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滨城区。滨州市设立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河六路。滨州市辖原滨州地区的邹平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阳信县、无棣县和新设立的滨城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滨州市总人口3563921人;滨城区 600883 惠民县 604751 阳信县 419591 无棣县 423113 沾化县 366178 博兴县 462815 邹平县 686590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自然资源
[编辑本段]

【 矿产资源 】
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9种,已开发利用的19种,尚未开发的10种。邹平南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铜矿储量约56.9万吨,同时伴生有金、银、钼等贵重稀有金属;已探明可开采利用的建筑石料储量约1.3亿立方米,麦饭石储量约1.1亿立方米左右。除邹平南部山区外,市内整个平原及北部海滩、浅海地下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总储量约6亿吨,天然气总储量约164亿立方米。无棣、沾化两县海岸带有两条宽数百米、绵延数十公里的贝壳梁,可开采利用储量约1600万吨,是生产水泥、饲料添加剂、化工添加剂、贝瓷等理想原料。沾化县东北部地下蕴藏煤层,埋深约2000米,储量约25亿吨。全市已发现矿泉水3处,邹平县2处已开发利用,博兴1处,尚未开发;发现热水出露点18处,已开发利用7处。无棣、沾化海岸地带盛产原盐,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地下卤水储量丰富,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经测定,在全区海岸带年大潮线和多年大潮线之间的6.74万公顷的海涂内,地下45米的卤水浓度为7°波美度,地下30米卤水浓度为8°波美度,日单孔出卤量达500立方米以上;整个海涂C+D级卤水矿资源储量达2.5亿立方米,可采量为1.7亿立方米,折产原盐1000万吨。据地质资料显示,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沾化县东北部地下蕴藏煤层,埋深约2000米,储量约25亿吨。
全市已发现矿泉水4处,邹平县2处已开发利用,博兴、惠民各1处,尚未开发;发现热水出露点18处,已开发利用7处。
无棣、沾化海岸地带盛产原盐,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地下卤水储量丰富,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滨州市矿产潜在总值1400亿元,居全省第六位。

【 土地资源 】
至2005年底,全市各类土地总计94.4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2.51万公顷(包括耕地43.78万公顷、园地4.00万公顷、林地1.66万公顷、牧草地6902.66公顷、其他农用地12.38万公顷),建设用地14.64万公顷(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33万公顷、交通用地7742.4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53万公顷),未利用地17.29万公顷。

【 海洋资源 】
滨州海岸线长23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公顷,约占山东省的31%;负十五米浅海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 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沿海滩涂、浅水海域发展水产养殖和制盐业潜力巨大。

【 淡水资源 】
境内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黄河水。全市多年平均(1956~2000年)当地水资源量11.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55亿立方米、地下水5.9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0立方米, 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93%,属于资源性缺水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48亿立方米。受地理条件影响,全市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地下淡水资源短缺,仅为5.93亿立方米(矿化度小于2克/升),且埋藏深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5.4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客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国家分配的取水许可量为9.2亿立方米。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28毫米,比上年偏少17%,比多年平均偏多10%,属平水年份,形成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全市可用水资源总量20.93亿立方米;总供水量16.3亿立方米(地表水2.5亿立方米、黄河水9.8亿立方米、地下水4.0亿立方米);总用水量1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1.1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2.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83亿立方米,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0.67亿立方米)。

【 生物资源 】
全市有高等植物111科608种。
家畜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猪、羊、犬、兔等。地方良种有渤海黑牛、德州驴、洼地绵羊、鲁北白山羊等。家禽类动物主要有鸡、鸭、鹅、鸽等。
据1997年生物资源调查,全市近海水域浮游植物16科116种,浮游动物45科79种,底栖动物115科222种;近海潮间带植物10科24种,动物101科207种;近海鱼类53科112种。淡水浮游植物41科291种,浮游动物47科144种,底栖动物41科75种;淡水鱼类17科102种。陆地节肢动物151科850种,土壤动物17科37种,鸟类47科272种。
1998年4月至1999年10月,地区林业局组织进行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查得属于国家和省重点调查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4种中的41种,其中鸟类36种,兽类2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1种;非重点调查的鸟类138种,兽类22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9种,共计174种鸟,24种兽,7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
受危物种资源 依据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的濒危物种新标准,经1997年全市调查核实,市内濒危物种有单叶蔓荆、草麻黄;易危植物有野生甘草、杠柳、野大豆、杞柳;低危物种有繁穗苋。市内濒危动物有狗獾、豹猫;易危动物有黄鼬、艾鼬、艾虎;低危物种有赤狐。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滨州市辖滨城区、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惠民县、博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开发区两区六县。全市18个乡,57个镇,9个办事处,各县区所辖镇、乡、街道办事处如下 :

滨城区:6 街道办事处、5 镇、3 乡。
市东街道办事处、彭李街道办事处、市西街道办事处、市中街道办事处、北镇街道办事处、蒲城街道办事处。滨北镇、里则镇、堡集镇、小营镇、旧镇镇。尚集乡、单寺乡、梁才乡 。
惠民县:10 镇、4乡。
孙武镇、石庙镇、桑落墅镇、淄角镇、李庄镇、胡集镇、麻店镇、姜楼镇、清河镇、魏集镇。何坊乡、皂户李乡、辛店乡、大年陈乡。
阳信县:6 镇、3乡。
阳信镇、温店镇、商店镇、流坡坞镇、翟王镇、河流镇。劳店乡、水落坡乡、洋湖乡。
无棣县:6 镇、 5乡。
无棣镇、小泊头镇、水湾镇、大山镇、马山子镇、埕口镇。信阳乡、佘家巷乡、西小王乡、柳堡乡、车镇乡。
沾化县:5 镇、5 乡、1 街道办事处。
富国镇、下洼镇、古城镇、冯家镇、泊头镇。
下河乡、利国乡、大高乡、黄升乡、滨海乡。
海防办事处。
博兴县:9 镇、3 街道办事处。
曹王镇、陈户镇、兴福镇、庞家镇、湖滨镇、店子镇、纯化镇、乔庄镇、吕艺镇。城东街道办事处、锦秋街道办事处、博晶街道办事处。
邹平县:13 镇、3 街道办事处。
长山镇、魏桥镇、西董镇、好生镇、临池镇、焦桥镇、韩店镇、孙镇、九户镇、青阳镇、明集镇、台子镇、码头镇。黄山街道办事处、黛溪街道办事处、高新街道办事处。
滨州经济开发区:1 镇。
杜店镇。

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在现代史上,滨州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着名的渤海根据地。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着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基础设施
[编辑本段]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加大投入年”、“三农工作年”、“民营经济年”和“平安和谐稳定年”活动,国民经济保持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市政府“6688”工程、“八大民心”工程基本圆满完成。预计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5亿元,增长17.8%。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滨州是首批国家级卫生城市。西区行政文化中心建设已搭起初步框架,今年5月8日,新市政大楼开始启用。滨州经济开发区建设步入快车道,部分进区项目已投产达产,道路、广场、绿地等公用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四环五海”工程(即: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带、环城风景区和东、西、南、北、中五座平原水库),集园林与湖水于一色,融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规划设计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一个生态园林型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崛起。今年以来,交通、公路、铁路、港口、场站等重点工程完成投入40亿元。滨大高速、220国道北外环建成通车,津汕、威乌高速滨州段、滨州铁路滨港线及黄河公铁大桥等建设进度加快。“四环五海”主体工程胜利竣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截止11月中旬,全市预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2.8亿元。新增城市道路15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0余公顷;完成城镇建设投资8.8亿元,新增各类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得到了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③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针对我省城镇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若干意见。

一、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万人,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市主要设施水平指标进 入全国先进行列,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3座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7座,城区人口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1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城市群快速发展态势,初 步构建起支撑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城镇体系。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继续发展壮大山前传统城市发展带。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形成与周边沿海地区相互贯通的沿海城市连绵带。张、承地区采取据点式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好北部生 态保护带。统筹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发展,密切东西向交通联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和高效货运系 统。以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推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四)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要继续发挥领跑作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石家庄突出省会特点,瞄准先进省会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 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唐山要确立"双核"城市空间格 局,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曹妃甸生态新城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曹妃甸新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冀东地区全面快速发展。

(五)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邯郸、保定、张家口、秦皇岛、沧州、邢台、廊坊、承德、衡水的城市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 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都市区发展。支持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率先发展成为 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高标准中等城市。高碑店、清河、宁晋、宽城、怀来、冀州、昌黎等也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 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小城市。在人口较少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县,重点发展县城。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六)着力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系统。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规划建 设好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提升秦唐沧三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实力位次。加快沿海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搞好曹妃甸新城、渤海新城 选址和规划建设,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整合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黄骅、海兴和唐山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以及沧州临港工业区、临港化工产业园 区、南大港管理区等城镇发展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的沿 海城市连绵带。
三、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

(七)推动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做强做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 医药、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资金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 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严格建设项目选址 和用地管理,限制工业项目分散建设。鼓励建设用地整理,健全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城镇集中。结合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合理 安排公共设施用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产业协作,形成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八)促进人口集聚。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着重完善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配套政策,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对在城 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变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 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市、县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规定。探索与现行养老 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范围,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群体 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集 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九)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健康发展。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尽量利用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安排城市建设。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 作,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农田布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研 究制定城乡规划标准体系,以县(市)和镇(乡)为单元进行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 管理体制,设区市规划局要更名为城乡规划局,所辖各区和开发区设立城乡规划分局;各县(市)要在现有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立城乡规划局,并按照编制管理权限审 批。

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造条件尽快研究制定《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抓紧出台《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各阶段的城市规 划,要依法划定城市道路红线、绿地范围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黄线,并进行严格控制,确需调整的要 履行法定程序。从2008年开始,凡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依法审批的地块,一律不得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健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除国家规 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经批准后要予以公布,实行规划制定和行政许可全公开。各设区市要设立规划展馆,县(市)也要设立形式多样的展馆 或展室。健全规划委员会运作机制,各市、县都要成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规委会。加快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强化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的规划行政监督,省监察厅、省建设厅要制定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发展、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各市市 政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要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以上的水平。突出抓好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 水平。加强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衔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抓紧开展城市轨道交 通前期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法规政策优先、资金投入优先、道路使用优先、建设用地优先,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地下管网建设, 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共同沟。搞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设市城市原则上不应少于两个水源。加强城市防洪、消防、防疫、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 设。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一)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科学、人本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大城 市市容市貌管理要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能,明确其城市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河北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相对集 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城镇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依法规范小区物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治安 防控体系,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行数字化城管,健全行业标准,完善以12319城建便 民服务热线为载体的市政公用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安全。

(十二)推动城市节地节水节能。按照节约、集约、挖潜、调整的原则安排城市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工业、仓储和市政设施等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 下空间,在县城以上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关停城市市区内的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高耗水行业实施严格节水管理,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和 阶梯式水价。加强供水管网改造、维护和管理,降低漏失率。鼓励开发利用中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完善建筑节 能政策措施,使用好墙体材料革新等建筑节能资金。鼓励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新建、改建民用建筑,不准开工建设和 验收备案。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模化应用。
六、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

(十七)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逐步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稳 步推进县级区划建制的调整创新,解决远离设区市市区的"飞区"问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设市城市、县人 民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

(十八)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设区市可以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规划区,并实施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列入重点支持的10个中等城市实施动态管理。中等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列入第一批开展,与设区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倾斜。落实重点镇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重点镇规 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尽快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主要用于本镇基础 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给镇财政,专项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十九)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 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深化市政 公用事业改革,加大资本、经营和作业市场开放力度,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 方式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各级政府要切 实加强领导,把城镇化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部门要按照抓专项、解难题、破瓶颈的要 求通力合作,不断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各级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给予其办事机构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城镇 化发展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城镇化发展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

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市、县(市)政府具体安排和组织落实,省直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省政府统一组织检查考核。

阅读全文

与辛集工业垃圾怎么处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玉田后湖工业开发区有哪些优势 浏览:288
购奥迪Q3提车验车有哪些项目 浏览:286
如何打造工业加工中心 浏览:290
工业电路怎么读 浏览:46
河北工业艺术怎么样 浏览:538
奥迪哪里有防盗螺丝 浏览:831
汽车撞人后保险赔多少 浏览:57
宝马车电池电量怎么看 浏览:523
汽车估值怎么计算 浏览:781
魏渭奔驰什么型号 浏览:809
宝马五系同级别的车型有哪些 浏览:333
长春哪里可以改汽车大灯 浏览:862
汽车变速箱油换一次多少钱 浏览:830
奥迪前保险杠喷漆多久 浏览:829
汽车后排座位怎么拆 浏览:239
学汽车电工哪里好 浏览:949
东莞市记忆工业园区在哪个镇 浏览:737
工业企业如何计算工资 浏览:649
长城哈弗汽车厂家是哪里的 浏览:470
哪个位置是汽车b柱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