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为普通公民对民族工业应该怎样看法
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开始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的兴起,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民族工业特点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轻工业、纺织业发展迅速,但是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发展缓慢,依然没有跟上西方的步伐。
地区分布不平衡
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和技术设备。
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
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双重压迫,发展艰难,矛盾是必然的。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② 如何振兴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建议
清末,中国的工业振兴是因为先进技术的传入导致满清政府不得不加强自己的统治力度,维护自己的统治,并由此导致放宽对汉人的限制,许多汉人成为了满清政权督办下的工厂的管理者,许多官办的工厂因经营不善导致被出售给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则对其进行了改制,所以在清末出现了一次工业发展的高潮,但这是以轻工业为主的。
民国初经济的发展则是因为结束了封建制度和异族的统治,民族主义爆发,并借由“实业救国”的口号而出现投资办厂高潮,同时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的资本无暇东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发展出现了一次黄金时间,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就衰落了。
20世纪20-30年代,借由世界经济的繁荣,中国的民族资本又得到了发展,但是在随后的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后被日本侵略和掠夺,更加衰落,在蒋介石败走台湾时,又被蒋介石破坏,几乎全无工业基础可言。
建国后,中国和苏联在对抗美国方面有共同利益,在苏联的帮助和借鉴苏联经验后,用五年计划建设国家,加上废除了许多束缚人的制度,人民的生产性空前高涨,在这一背景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刺激下,许多工业建设项目上马,民族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直至今日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工业项目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③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民族工业
(一) 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
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
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
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
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
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畸形化的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则获得了较充分地发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急需向海外扩张其原料和销售市场。于是,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在原则上要求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发达国家可以将其工业制成品销往广大的落后国家,以实现其经济扩张;而落后国家只能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将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在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要求下,发达国家往往会倚仗强势,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摧残和扼杀其新兴工业。在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利益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口号。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成为其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本国民族工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空间。生产力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保护贸易政策使落后国家固有的、静态的、结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态的、结构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④ 中国近代名族工业产生的三种途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三种途径是洋务企业创办、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以及民间手工工场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
(一)洋务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有识之士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掀起了一场的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此背景下,洋务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其性质为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官办企业。洋务运动中,产生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大量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资本主义工业。洋务运动后,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从1866年,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采矿业等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三)手工工场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由于鸦片战争打开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同时继续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这一经济入侵态势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以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一大批手工工场开始引进机器,转变为近代工业企业,使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这些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