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州为什么能成为全省工业30强县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益都工业发端于宋传典的实业公司。
宋传典的实业公司从事劳动密集型花边发网生产,覆射半岛10余县,号称10万织花女,在山东一枝独秀,占尽风光。所产“青州府花边”,有“抽纱之王”的美誉,成为山东早期出口产品,独占欧美国际市场,为益都创立了享誉至今的地方名牌,宋氏亦崛起为雄富山东的工商巨子。益都还凭借历史悠久的桑蚕生产特色优势,先后以十三四家缫丝厂为支撑,一度成为山东重要缫丝业中心。火柴、面粉、电力、铁工等民族企业接踵而起,印刷、服装、鞋帽、皮毛、食品、酿酒等作坊手工业也成相当规模的行业格局。1952年,益都工业版图上已建有卷烟、火柴、酿酒、油厂、铁工、织布、电厂等9个地方国营企业,1个合营企业,18个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9.3万元,国营工业产值占63.7%,占地方工业的主导地位和领军角色
1966年,县委在老工业人习称东大院的农修厂,以其试制成功的机床液压元件,析出新建液压元件厂,是继榆次液压件厂之后国内第二家。同年11月,又就地新建铸造厂。年底,集体企业电机厂建立,时为昌潍地区第一家。1968年,填补企业空白的化肥厂建成。70年代后,益都县委打破工业发展的传统套路,探索出产业孵化,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模式,在益都工业史上实现了第二个巨大飞跃,既由规模小、产品少、门类短,转变为扩规模、上产品、增门类的飞跃,新产品,新企业,新工艺如井喷式地爆发出来,机械工业以农修厂新产品295柴油机,析出新建柴油机厂;以电机厂新产品电动单、双梁吊车,析出新建起重机厂;以农机厂新产品278锥磨,析出新建动配厂;同时新建了轴承厂。化学工业以化肥厂新产品过磷酸钙,析出新建磷肥厂;以运输公司新产品高耐磨炭黑,析出新建化工工厂;以卷烟厂支持新建化工一厂;以搬运社新产品电石,析出新建电石厂;并新建了橡胶厂。电子工业以元件厂新产品无线电晶体管,析出新建无线电元件厂;以原供电局变压器厂,析出新建无线电变压器厂;并新建了电子开关厂。食品工业以酒厂新产品山楂饼等果制品,析出新建了食品厂。同时,一轻工业新建了造纸厂。铸造厂以自主开发的石油泥浆泵,转型改建为水泵厂;农机厂以自主开发的纺织机,转型改建为纺织机厂;拖修厂以自主开发的托内齿轮,转型改建为齿轮厂。将20多家小而散的手工业合作社,以行业分类整合重组,升级为大而专的集体所有制专业厂,先后建立剪刀、五金、胶装、皮鞋、皮毛、制革、鞋帽、家具、花边、工艺品等工业企业。
至1976年,县有全民集体企业由1965年13家,扩增到40个,其中新建27个,一举改变了原有工业规模小、基础薄的旧貌,转换为规模壮大,基础厚重的新颜。工业企业的体量膨胀,不仅使益都工业新上了化工、电子、轻纺等产业门类,还显着改变了既有门类支撑薄弱的现状。其如机械门类,袁系3家企业构成的小门类,一举而成15家企业构成的大门类,以强势阵容,撑起了益都工业的半壁江山。县直工业开发新产品50多个,增加新品种110多个,不仅填补了国内、省内多项工业产品的空白,更有液压件、阀门、泥浆泵、工程机、起重机、纺织机、抽纱等骨干产品占据了全省的领军地位。工业产品的产能产值实现了跨越式巨增,工业总产值达到23176.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65年增长了8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80年代,益都工县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调整重工业结构,促进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以工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确立了科技兴企,质量强企,管理健企的发展新战略,力推工业企业进行科技、质量、管理三位一体的升级再造,在益都工业史上实现了第三个巨大飞跃。
益都崛起为山东的一个新兴工业县,拥有县属以上49个企业构成的工业体量规模;具有59种国优、部优、省优产品构成的优势产品集群;形成了以机械、一轻、二轻、化工、电子、纺织、建材、食品8大支柱产业,25个大类行业,10大系列产品和87种主要产品构建的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地方特色优势和持续发展潜能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县,进入全新的工业时代。
通过以上资料所睹,为青州成为全省工业30强是因为基础好!